初中化學教學論文(共8篇)

時間:2022-06-20 09:02:43

導語:初中化學教學論文(共8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初中化學教學論文(共8篇)

第一篇:初中化學遷移能力的培養

一從教學目標出發,整體規劃教學內容

教師應分解教學目標,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環環相扣、循序漸進,進而系統性地掌握知識。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的實施策略是以物質學習為主線,前后呼應,形成螺旋式的前進模式。如在教學“CO2性質”這一內容時,我做了如下規劃。首先,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或課間談話時,有意識地向學生灌輸一些化學物質的名稱或一些零散的化學知識,讓學生有一個無意識的感知體驗。其次,在正式教學的過程中,要讓學生對相關單元有一個全面的了解,這一過程中要突出“雙基”的學習。如在CO2的學習中要讓學生了解其物理性質與化學性質,同時與其他已學過的知識進行比較,還要能解釋CO2使石灰水變渾濁的原因。再次,是知識的內化階段,這是在單元學習后對教學內容去粗取精的一個過程,通過記憶、復述、舉例等形式讓學生形成相應的知識體系。緊接著,學生還需要有一個熟悉的過程,通過知識的循環來鞏固知識體系,并積累經驗。如在學習“堿與氧化物反應”這一內容時,要對CO2的性質進行復習回顧。當學生對CO2性質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認識后,后面學習SO2、SiO2與堿的反應時就是舉一反三的過程,這也就是知識遷移能力的體現。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站在更高的角度,對教學內容的實施有一個全局性的規劃與掌控。

二將抽象的物質擬人化,幫助學生理解

長久以來,教條化的教學思想使西藏地區的初中化學教學也走上了“基礎知識+習題”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讓學生的知識學習脫離了生活背景,束縛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的化學思維與生活中的思維方式相隔離,缺乏知識的體驗與感知。生搬硬套的題海戰術,使學生缺乏對問題的思考、對原理的理解,導致在解題過程中抓不住問題的本質。對此,我在教學過程中,加強了學生遷移能力的培養,特別是通過將抽象的物質擬人化的方法,來幫助學生理解問題的實質。如相同質量的Zn和Mg,分別與等質量的且溶質質量分數也相等的稀硫酸充分反應后,得到了相同質量的H2,問什么一定有剩余,什么一定沒有剩余,什么可能有剩余?拿到這樣的題目不少老師覺得可以意會卻難以言傳,而學生更是無從下手。其實,只要我們將其與生活中的實例進行類比,就能很容易理解了。

三通過知識串聯,實現橫向遷移

遷移能力的培養需要教師在知識、技能以及教學方法上進行多方整合才能加以實現,其效果也是通過知識與技能等方式呈現出來。對于入門階段的化學教學,枯燥的概念及抽象的原理教學不可避免。因此,教師在教學化學概念與原理時,一定要加強和前面知識的橫向聯系與遷移,將零散的知識逐漸在學生腦海里串成一個整體。如金屬活動順序表是初三化學第二學期的內容,通過學習學生知道越靠前的金屬活動性越強,越容易失去電子,與酸反應越強烈。我在教學這一內容時結合了學生第一學期里學過的原子與離子之間的轉化,以此來幫助學生分析金屬與酸、鹽等反應的實質。學生容易理解排在氫前面的金屬與酸反應時,能失去電子,酸中的氫離子得到電子,而排在氫后面的金屬則不能失去電子給氫離子。同理,與鹽溶液反應時,排在前面的金屬因為失去電子成為陽離子,進而被溶解,而排在后面的金屬因為得到電子成為原子,進而從溶液中析出。通過以上分析學生對金屬與酸和鹽的反應有了一個更本質的認識。

四總結

總之,初中階段是學生化學學習的啟蒙時期,教師應重視知識的內化與遷移,使知識與經驗不斷整合、改造,進而幫助學生將所學到的知識應用到新的學習或生活中去,使其成為學生的一種能力,這是遷移教學在科學教育中的重要意義。

作者:陳國仙工作單位:西藏洛隆縣中學

第二篇:初中化學教學審視

一、有效教學視角下的初中化學教學現狀

應試教育的最大弊端是束縛了學生的手腳,把學生變成了被填充的“容器”。由于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沒有積極性與主動性,就無法避免教學效率不高這個問題。新課程主要針對應試教育的弊端,要求課程要最大限度的解放學生,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充滿個性的自覺發展。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特別是初中化學這一學科,由于教師對新課程把握不準、自身素質欠佳等等的問題,也造成了初中化學教學的低效現象。第一,時間分配不合理。有些教師在課前引入環節占用了大量的時間,造成了處理教學重點時很緊張,甚至是草草了事,學生對重點內容沒有得到重點照顧;第二,教師作用弱化。一些教師認為,新課程提倡尊重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就應該弱化教師的作用。結果,一堂課下來,幾乎都是學生的活動,教師的點撥、引導等功能沒有充分體現。學生的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停留下簡單的動嘴、動手層次上,真正的思維活動很少,這就造成了教學活動的低質量、低效率;第三,教學程序固定化。一些教師的上課環節固定化了,什么時候提問、什么時候讓學生討論、什么時候總結,都是固定的,教學沒有創造性,不能根據不同的內容設計出不同的教學,課堂上表面看熱熱鬧鬧,實際上學生的思維沒有得到觸動;第四,換湯不要藥的教學方法。一些教師對學生的提問往往用“是不是”、“對不對”這樣簡單式代替深入的能診斷或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方式,造成了學生思維的惰性,是課堂教學低質低效。

二、對策與建議

(一)有效的教學設計是前提

要克服教師對新課程把握不準、教學方法失當等問題,就必須做好教學設計,讓教學設計有效起來。而通過集體備課進行有效的教學設計是比較明智的選擇。好的集體備課主要應分為四步來進行:第一是集中備課。即同學科的教師在一起備課。首先,主講教師系統的談自己教學想法。主要圍繞教材理解、大綱領悟、目標確定、重難點的把握、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程序設計等進行。其次,同學科教師與主講教師討論。最后,教研組長把大家意見整合起來,形成一個較科學的教學設計。第二,主講教師按照集體備課后形成的方案實施教學。本學科教師聽課。第三,進行教學反思。可以從教師的教學理念、實際的教學行為、學生表現以及教學效果等幾方面進行分析。第四,優化教案。通過同學科教師的討論,經過主講教師的反思,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對原有的教學設計進行優化,去粗取精,形成一個相對完美的教學設計。

(二)有效的教學行為是關鍵

如前所述,課堂教學低效的主要原因是教師的教學行為存在問題,例如,換湯不要藥的教學方法,教學程序固定化等。要提高教學行為的有效性,就要從如下幾方面入手:

1.讓學生主動發現、探究

在課堂上,教師要讓學生能發現、提出問題,這樣他們的聰明才智才會被充分調動起來,在探索中獲得成功體驗。例如,在講授“鑒別食鹽和純堿”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在交代了食鹽與純堿的特性之后,給學生提了一個要求:設計一個可以鑒別食鹽與純堿的實驗方案。這就激起了學生的探究熱情,經過討論,他們給出了設計方案:(1)分別在容器中放置少許白色粉末置,如果過幾天后發生潮解,則為食鹽,否則為純堿。(2)口嘗白色粉末,帶咸味的是食鹽,帶澀味的是純堿。(3)用手分辨,有滑膩感覺的是純堿。(4)在試管中分別放置少許樣品,再倒入一些稀醋酸,如果產生氣泡,那就是純堿,否則就是食鹽……。經過學生的探究(教師跟進啟發、引導、點撥),他們獲得了一個較為理想的方案。

2.讓學生自主交往

要保證學生的探究活動的有效性,就必須發揮集體的力量,讓學生集思廣益,求得問題的高效解決。而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就要肩負起引導、監控學生自主交往的任務。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得到共同提高。例如,在處理“哪里來的煤氣?”這一問題時,可以先用多媒體營造問題情境:(視頻畫面)在冬季寒冷的北方的農村。女孩:“爸爸,這天氣,太冷了,咱們烤火吧”。爸爸在炭火盆放入一些木炭引燃,爐火熊熊,打開門窗。女孩:“爸爸,不要開門窗呀。”爸爸:“孩子,如果門窗緊閉,會煤氣中毒的。”女孩:“哪兒來的煤氣呀?”教師出示問題:在密閉的容器中:①3gC與10gO2②3gC與2gO2③3gC與6gO2,如果它們充分反應了,那么生成物是什么呢?引導學生討論交流:利用化學方程式進行計算:生成CO2時,m(C):m(O2)=3:8,生成CO時,m(C):m(O2)=3:4,讓學生分組討論。在學生討論過程中,教師深入到學生中間,指導、點撥。經過討論交流,學生得出了令人滿意的結論。

三、面向全體學生是根本

要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還要看教學活動使多少學生完成了學習任務、達到了學習目標要求。因此,教師不能僅僅盯著一部分尖子學生更要關注多數學生中等生、差生。在設置問題時,要體現分層思想,如果中等生或差生有表現的欲望就要給他們機會,必要時還要“暗助一臂之力”:提示解答思路,幫助理清表達思路,鼓勵他們繼續努力。在進行分組合作探究時,要把同一層次的學生分成一組,否則的話,差生就會淪為“看客”。對于中等生或差生的小組,教師要多加關注,及時的進行必要的講解、引導與點撥,使它們能夠在活動中學到知識、提高能力。

作者:王海霞工作單位:大慶一中初中部化學組

第三篇:初中化學教學與生活實際的關系

一、學生生活中的化學知識無處不在

在進行系統的化學知識學習之前,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就接觸了大量的化學知識。例如學生早餐常吃的松軟可口的饅頭就是面團經過發酵制成的,而發酵過程中會產生乳酸,為了中和掉乳酸,需要加入一些純堿與其反應。有些外地來的學生,剛開始會出現“水土不服”的現象,其實也和化學有關,這是因為各地水的硬度高低差異較大,高硬度水中的Ca、Mg等金屬物質和S、O結合,會擾亂人體的胃腸功能,如果適應不了,就會出現暫時性的腹脹、腹瀉等。同時,化學存在于學生的各種活動中,例如有些學生懂得了可以用醋洗去杯底水垢的“生活竅門”,有些學生掌握了用二氧化碳加壓溶解制成爽口汽水的“絕活”……所有這些,都是化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的體現。

二、生活中的化學是課堂情景教學的最佳資源

由于初中生的心理特點更多地傾向接受形象生動及宏觀的東西,而化學研究的卻是抽象且微觀的理論知識,因此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學生對化學學習的興趣就會隨著學習的深入而消失殆盡。實踐證明,情景教學,也就是通過生活中的化學現象導入課堂教學,是有效的教學方法之一。教師需要教會學生從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將化學知識和學生生活實際結合起來,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充實更多容易引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資源。例如在進行“置換反應”知識點的學習時,就可以讓學生聯系自己在生活中碰到的新買的鋁壺在燒過開水之后就會出現小黑點這個現象,講述鋁的性質及置換反應的條件等。

三、生活中的化學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導入的重要素材

日常生活中蘊藏的大量化學現象,無不與課堂教學內容相關,教師在進行課堂導入時,通過選用恰當的常見化學現象,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學生對新知識學習的熱情。例如在學習“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識時,就可以結合生活中的化學現象進行導入:博物館的字畫歷經千年仍舊完整無損的原因是什么?家里房子粉刷時,墻壁會越來越白,而且還會“出汗”,這與熟石灰的什么化學性質有關?為什么新裝修的房子需要買一些活性炭放在里面一段時間之后才能入住?冬天人們用木炭取暖時為什么要保持室內空氣的流通?……這些現象都和碳及碳的氧化物密切相關,教師通過挖掘生活中的這些化學教學素材,并將它們應用到課堂教學中,將原本枯燥無味的化學知識融入到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中,不但讓學生感受到了化學的魅力,而且啟發學生形成了善于發現生活現象的本質的能力。

四、利用課上所學解決生活問題是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途徑

化學作為初中的一門基礎學科,免不了會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不僅學校要通過學生的成績評價老師,學生的成績也是老師評價學生的重要依據。在這種壓力之下,教師就會有在課堂教學中進行知識灌輸的沖動,課堂教學的內容除了對教材內容的挖掘之外,就是習題的練習,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無趣,這樣的課堂教學收效甚微,因為學生素質的提高不僅是知識的灌輸,更重要的是動腦思考、動手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教師應該通過科學的課堂教學設計,將生活問題的解決和化學知識聯系在一起進行有效學習。例如一位同學向老師反映說他很喜歡魚,想在家里養幾條,但總也養不成,不知道什么原因。老師就問他:魚缸里的水是從哪里來的?學生說是接的自家的自來水。在學習“水的凈化”這一節內容時,老師就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自來水不宜用來養魚?要進行怎樣的處理之后才可以?”這樣,學生不僅對未處理的自來水不宜用來養魚有所了解,而且對以后將要學習的“氯氣”的基本特性有了一定的認識,還解決了生活中的問題,提高了學生的化學素質。

五、學生生活實踐是初中化學教學的“第二課堂”

1.化學課堂的實驗教學本質是學生生活實踐的一部分。整體來看,初中化學課堂教學分為兩部分,一是化學知識學習,二是化學實驗。前者主要是理論的學習,后者是理論聯系實際的學習,所以,后者在化學學習中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化學實驗的操作能夠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動手和動腦能力,通過合理、科學及生活化的化學實驗教學,能夠使得學生充分學習和體驗化學現象,并得到相關化學知識的第一手資料。例如在進行堿溶液與酚酞試液反應會變紅的實驗設計時,就可以聯系白紙變紅字的魔術表演,通過用酚酞液在白紙寫字,晾干后噴上氫氧化鈉溶液出現紅字,鼓勵學生進行類似操作。

2.化學教學的目標不僅是要讓學生掌握化學基礎知識,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將學習到的化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例如在學習了燃料燃燒對環境的影響之后,鼓勵學生進行環保實驗,分析大氣污染的主要成分;學習了關于水的化學知識之后,讓學生對雨水的pH值進行測量,對酸雨出現的原因、危害進行分析,等等。任何知識的真正掌握都要經歷一個認識、學習、實踐、再學習的過程,初中化學課堂是解釋生活中的化學現象的重要舞臺,而學生生活實踐則是學生實踐化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化學問題的“第二課堂”。

作者:方紅梅工作單位:南京市科利華中學

第四篇:新課程下初中化學教學

一、化學有效教學要以科學備課為前提

在新課程的框架下,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進行科學備課,做到:(1)備學生。認真分析,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和技能,找準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恰到好處地結合教材;(2)備課程。教師應對課程資源進行有效整合,要善于將生產生活中出現的一些自然現象、最新的科學技術知識以及其他學科知識與化學課堂教學緊密結合(;3)備方法。在備課時,教師應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思考采取什么教學策略和方法才能有效的突出重點,克服難點;(4)備情境。化學教師應積極創設問題、思維、活動以及媒體等各種情境[2],使學生在一個民主、寬松、和諧的氛圍中進行高效學習;(5)備自己。教師在備課時,要善于自我反思,敢于質疑自己甚至否定自己從而超越自己以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化學有效教學要以構建有效課堂為主題

新課標要求以學生為本,“教師走向學生”,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以學定教”。充分利用好學生身邊的資源和課堂生成的資源,使教學目標的達成更加鮮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借助于小組合作學習,發揮學生學習主動性

根據班級人數確定小組人數,每組6-8人最合適。小組內各成員的成績要各有差異,應將思想上進,學習刻苦,組織能力強的學生定為小組長,以便更好地組織小組學習,檢查落實學習任務,驗收學習成果。小組成員在有明確學習任務的前提下,合理分工、相互合作,共同探究。在教學中,充足的時間是學生順利進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有力保證,對即將發現的問題形成統一的認識,并從各小組中推薦一名代表做精彩展示。通過展示,讓學生的觀點得以展現,讓學生的思想得以交流,讓學生的潛力得以挖掘,讓學生的個性得以張揚,進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2.創設化學學習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探究欲,進而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在化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按不同的教學內容來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置身一個實際的生活情景中,這樣在一定程度上既可以讓學生產生對化學的學習興趣,同時還可以提高他們探究化學問題的能力。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情境創設一定要符合學生的貼近學生生活,符合他們的認知結構,如為什么在霧霆天,行人容易出現頭暈,這種問題的設置與課堂內容緊密聯系,還能很好的調動學生對化學知識的探究興趣。3.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濃厚的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有了興趣學習就變成了一件愉快的事情,學生就會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如“化學肥料”教學時,上課前,剪輯一段我國水稻專家袁隆平研制的高產稻豐收在望的視頻,然后,適時地提出與這節課相關的問題(:1)要提高糧食產量,最關鍵的是什么(?化肥的科學使用。)(2)農作物生長主要需要哪些化肥?(氮肥、磷肥和鉀肥。)多媒體教學,能使許多抽象的化學概念、化學規律形象化,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三、化學有效教學要以有效實驗為輔助

化學實驗是學習初中化學的基礎,是科學探究的主要方式,通過實驗探究,可以學習化學基礎知識,理解化學基本原理,研究化學常見問題,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態度。

1.讓學生動手做演示實驗可以激發其學習化學的興趣和求知欲望。由傳統的教師演示實驗到學生自主實驗是一個質的改變,能夠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就能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學案導學”的演示實驗由學生自主完成,可培養學生質疑、釋疑的學習習慣,體驗科學探究法在化學實驗中的應用。[3]學生的思維活動是從他們發現新問題時開始的,充分發揮實驗質疑作用,可以使實驗探究和知識體系問題化、具體化、條理化,使學生始終處于積極的思維狀態。學生通過上課親自做演示實驗,受到的啟發都能夠反饋出來。此時,教師給予及時、適當的誘導、點撥,引導學生發散思維,使探究活動更充分、深入,這樣學生獲得的知識就會更加直接、全面、深刻,也容易形成科學的學習態度。在教學過程中,做到科學備課,以學生為本,構建有效課堂并重視化學實驗,使學生對化學內容的理解、掌握和延伸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但教學改革是一項長期任務,針對新課改的理念,我們將在教學中不斷完善自己,為培養適合時展的高素質人才而繼續努力。

作者:孟偉偉張含工作單位:山東省濟寧市市中區喻屯鎮第一中學

第五篇:初中化學教學的想象力培養

一、想象力在化學學科中的表現

1.微觀化學世界的想象能力

化學學科的研究方向可以分為微觀和宏觀兩個方面。學習化學知識時,學生不但要從宏觀變化方面進行學習,還要結合物質的微觀變化來進行理解和掌握,將宏觀變化和微觀變化結合起來才能發現事物變化的本質規律。通常來說,微觀范圍內的化學是摸不到、看不見的。比如分子式等,這需要學生具備足夠的想象力,依據文字及圖畫所傳達的信息,在聯想的作用下,才能在大腦中實現概念的具化。想象力在微觀化學中的作用表現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對于構成物質的微觀粒子,學生需要借助想象力來展現其形狀、變化、組成、相互作用力等。第二,物質的物理變化是化學學科的重要教學內容之一,主要包括三態變化、溶解、電離等,這種變化是肉眼無法觀察到的,因此學習物質的物理變化需要學生具有豐富的想象力。第三,與物理變化相同,對物質化學變化的教學同樣需要學生具備想象力才能進行。

2.化學學科中的創造想象

化學教學具有一定的階段性,初中階段的化學教學是學生主動認識化學學科、提出化學問題、解決化學問題的重要階段。初中化學的相關實踐活動主要集中在基礎知識層面上,因此當學生面對一個新的化學問題時,必須要結合所學的基礎知識,自主地提出猜想與假設,分析問題可能得出的答案;之后在有限的條件下,再充分發揮想象與聯想,依靠自己的能力進行驗證,并在試驗過程中進一步提出新的想法和觀點。這樣整個求證過程都對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進行了鍛煉。

二、培養中學生化學學科想象力的教學建議

1.提高學生想象力的教學方法

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利用化學知識培養學生的微觀想象能力,有助于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化學現象的本質。提高學生的想象力是初中化學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常用的提高學生想象力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原型啟發法,即根據自然界中事物特點、規律、變化等,通過聯想創造出具有相似性質的事物的新形象;擬人法,即充分發揮學生的聯想,將抽象的、微觀的事物想象成人,通過對人的具象認識來理解抽象和微觀的事物;假設法,對現有的事物進行未來假設,然后驗證。此外還有夸張法、聯想法等。

2.注重“三重表征”教學,培養學生的化學思維方式

化學教學中的“三重表征”是指化學事物宏觀、微觀及符號的表達。學生在進行化學學習時要能夠分別從微觀、宏觀及符號三個事物表征上進行理解,并能夠在三者之間建立起有機的聯系。在發現事物進行宏觀變化時,學生要能夠進行微觀想象,并進而運用數學符號表達出來。在理論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重視引導學生形成“三重表征”意識以及宏觀和微觀相結合的思維模式。對于抽象性較強的微觀化學,教師可在課堂教學中使用模型、圖畫、多媒體等手段來向學生展現相關知識,將物質的微觀變化通過各種工具及手段實質性地表現出來,引導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在實踐中,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多觀察自然現象,多注意身邊的事物,使學生獲得足夠的表象積累。

3.以教學環境為依托,通過討論合作激發學生的想象力

無論何時,一個人的想象都是有限的。因此,教師要創建一個良好的教學氛圍,給學生提供一個積極的合作平臺,讓學生在共同討論、交流的過程中激發出更多的靈感,做到互相借鑒,共同進步。在課堂講授知識的同時,教師還應注重實踐的運用,將身邊的事物變化引入課堂,引導學生從真實的環境中發現問題,然后組織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討論、交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有意識地創造良好的教學氛圍,鼓勵和支持學生之間進行有效的合作、思考和交流。

4.發揮網絡多媒體的作用,激發學生想象

微觀世界的變化是人的肉眼所看不到的,必須借助足夠的想象力,使這些微觀事物在大腦中形成一定的形狀,才能更好地理解微觀事物的發展特點及規律。但是由于個體間差異性的存在,不同學生的想象力會有所不同,因此,教師可以將這些內容運用多媒體工具,以具體的形象呈現到學生面前,輔助他們進行抽象化的想象或在大腦中成像。多媒體工具具有直觀性和靈活性的優點,能以直觀的形式沖擊學生的感官,將微觀過程宏觀化,將抽象過程形象化,從而促進學生化學微觀想象力的形成。

作者:閔忠林工作單位: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沙井鎮小河學校

第六篇:初中化學美學的體現

一、變化之美

美學中認為變化是無片刻停息的.科學探究作為化學學習的重要內容,它也一樣體現了變化,所以在化學課本的第一章節就安排了“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實驗”的內容,同時在變化之后又透過現象看本質,將“變化”的原因歸結為“性質”,這樣的設計就將化學的“變化之美”體現的既淋漓盡致又有理有據.其實在探究科學探究中體現出的變化還有很多,例如科學探究涉及提出問題、猜想假設、制定計劃、進行實驗、搜集證據、解釋與結論、反思與評價、表達與交流等要素.但不是所有的科學探究都是同樣的模式和水平,它也會有變化,比如,初中化學課程中的探究活動可以有很多形式,可以分成五個層次。教師在引導探究時如果能夠運用美學的“變化”理念,有計劃的、有目的地進行變化調整,在學生眼中的科學探究就會變成一件很美妙的事情.那么他們就會繼續感性的去觀察我們所生活的世界,他們就會發現越來愈多的“變化”,并且可以理性的去區分、運用、感受這些變化,這樣也就達到了我們化學教學的課程目標.

二、流動之美

美學強調生命的流動性.在流動中歡暢,在流動中創造,也在流動中生生常新.在微觀化學中同樣強調分子、原子的無規則運動,電子的繞原子核的有規則運動,宏觀化學中的氣體、液體之間的相互流動,特別在科學探究的實驗設計上,更會體現這種氣液流動,學生在觀察或者設計實驗裝置的時候,如果心中能夠徜徉著這種流動之美,那么在理解或者構思的時候也會心懷樂意.例如,氫化鈣(CaH2)固體是一種儲氫材料,是登山運動員常用的能源提供劑.某化學小組的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制備氫化鈣.小組學生設計的制取裝置如下圖所示(固定裝置略).這是設計好的實驗裝置,幫助學生理解實驗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清楚的知道第一個裝置產生氫氣,而氫氣是無色的,圖也是靜止的,教師在講解的時候要引入流動的意識,讓學生感受到氣體的流動的靈巧和美妙,這樣孩子就會產生設計氣體流動裝置的欲望.

作者:衡慧工作單位:南京市育英第二外國語學校

第七篇:初中化學的思維含量

一、探究思路設計中的思維含量

科學探究中的思路設計是展開探究的初始性工作,因為探究不是盲目探究,而是有計劃的探究。這個計劃如何進行,關鍵在于探究思路的設計。顯然,探究的思維是圍繞探究的目的進行的,而之所以需要設計思路,是想通過比較、鑒別等尋找出最優方案,得出結論。比如在“溶解度”知識的學習中,我們可以通過探究的方式來讓學生認識到物質在水(然后再延伸到其他溶質)中的溶解是有限度的。此時如何激發學生積極思維呢?我們首先讓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對溶解是否有限度提出自己的觀點。這個時候學生的思維是積極的,他們會聯想到生活中糖或食鹽在水中的溶解的情形,從而得出水能溶解糖和食鹽,但這是有限度的結論。此時教師可適時點撥,為學生下一步思維的展開打下基礎。列舉化學學習中常見的物質如CaCO3、NH4HCO3、KNO3等,先通過定量的溶解演示,讓學生觀察并比較,誘發學生思維并提出新的問題:不同的物質在水里的溶解程度有多大的不同?同一物質在水里到底能夠溶解多少?怎樣比較不同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一旦這些問題提出,就意味著學生的思維走向了深入,也就意味著我們的探究計劃有了成功的基礎。探究方案中學生的思維含量非常重要,因為學生如果在這個環節沒有進行充分思維,那后面的探究就會成為按實驗步驟僵化操作的、沒有思維參與的過程,那探究也就失去了意義。

二、探究實驗控制中的思維含量

實驗探究是科學探究中進行證明的主要形式,在傳統教學中有實驗,在科學探究中也有實驗,但此實驗與彼實驗的實質是不一樣的。講授式教學中的實驗是教師的工具,是幫學生接受知識的工具;而在探究教學中,實驗卻是幫學生理解知識的工具。顯然,理解的層次要高于接受的層次,也對思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在“氧氣的性質”知識的學習中,我們提倡通過探究的方式讓學生去認識氧氣的性質。在確定探究的思路之后,思維的體現就表現在對實驗的控制上面。在實際探究中,我們圍繞這樣幾個方面引導學生進行思考:關于氧氣是否有助燃作用,我們應當設計什么樣的實驗來進行比較?———這個環節中的控制思想在于“比較”,即氧氣的助燃作用只有通過純氧氣環境與非純氧氣的環境中比較才能發現,比較是這一過程中的思維驅動。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進入下一個環節,分別將浸有白磷和二氧化硫溶液的小方塊布置于空氣當中,先猜想可能發生的現象,然后用實驗來證明。有了上述教師主導下的實驗探究,我們還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自己去設計實驗以發現氧氣的性質。而這也需要思維的基礎,一方面體現在學生已經理解了氧氣的性質,知道怎樣才能發現氧氣的性質;另一方面體現在學生要通過對其他所學過的化學知識的梳理,然后猜想有可能通過什么樣的設計也能發現氧氣的性質。事實證明,部分化學知識基礎較強和思維能力較扎實的學生,也能想到類似于利用點燃的方法來驗證氫氣和氧氣能否燃燒的實驗,并最終得到氧氣只能助燃但本身并不能燃燒的結論。在這一探究實驗中,我們充分給學生時間思考,學生就有了從容思考的機會。在面對老師的問題時,他們能夠順利地沿著教師的思路,將思維進一步延伸。在面對自己的問題時,他們能夠充分地梳理已有的知識,并按自己的邏輯進行實驗的設計與控制。我們認為,這樣的科學探究讓學生有了充分思維的機會,對于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是非常有幫助的。

三、探究實驗情景中的思維含量

科學探究本身是一個豐富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學生實地操作,更需要學生不斷地思維。尤其是在實驗思想方法的尋找、對實驗現象的預測及對實驗現象的分析中,都需要思維的參與,我們把這些統稱為實驗情景。比如說“質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學最為重要的內容之一。自從科學探究開始進入初中化學課堂以來,這一內容就是探究的一個重點。由于客觀條件的不同,不同的老師在演繹這一內容時,也有著不同的探究方式。筆者結合多位同行的教學思路,本著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想法,在我們的課堂上進行了探究。首先讓學生思考化學反應完成后,物質的質量可能有什么樣的變化?這個時候學生出于邏輯關系,一般都會說出三種可能:增大、減小、不變。但此時的思維是低水平的,我們應當再提高一個水平,于是向學生提出一個問題:你能證明你的觀點嗎?這個時候學生的思維就深入到了已經學過的內容。他們經過搜索與比較會發現:類似于鐵絲在空氣中燃燒的結果,其質量是變大的;類似于制作氧氣中的加熱氯酸鉀,最后的質量是變小的;類似于將氯化鉀與硝酸銀反應,最后的質量就是不變的。在學生的思維達到這一水平之后,我們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那物質發生化學反應時質量關系到底是怎樣的呢?是隨機的還是有著固定規律的?我們發現的變大與變小背后有沒有其他可能?此時學生就會思考自己所舉的例子,進而有可能發現其中有的有氣體逸出,有的則是氣體參加了反應。于是質量守恒的結果就逐漸成形……在這一探究的情景中,我們通過問題不斷地誘使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而學生在探究過后也感嘆:這樣的探究過程真的是步步深入!總而言之,科學探究不應當只是形的探究,更應當是思維參與的探究。因此,在初中化學的科學探究中,我們要高度關注學生的思維參與,這樣才能將科學探究的魅力充分彰顯出來。

作者:沈春燕工作單位:啟東市南苑中學

第八篇:初中化學新課程改革體會

一、融洽師生關系,做學生的知心朋友

和諧的教學氛圍可以有效地減輕學習給學生帶來的不必要的心理壓力。教學中教師要創設一種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記得每接一屆學生的第一節課,我便和學生們說道:“我是你們的大朋友,你們在課堂上叫我黃老師,課后可以叫我姐姐,如果你們認為我還年輕的話,可以叫我黃小姐。如果你們講紳士風度,可以叫我孃孃。總之,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我不僅將和你們一起去開啟知識殿堂的大門,還將陪你們一起慢慢長大”。親切的話語拉進了我和學生們的距離。在教學過程中,我更加注重學習氛圍的營造,盡力創設輕松、愉快、活躍的課堂氛圍。通過與大師對話,師生對話,生生對話等課堂環節設計,讓學生在寬松、和諧、自由、平等、競爭的環境中善于思考,敢于發言。

二、導學案課堂教學模式———思維培養的主陣地

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主要是以教師為中心,從教師的教出發。其結果是,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往往忽視對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等知識以外的素質的培養,學生接受過程是被動的,在教學中“教師只管講,學生只管聽,教師講得天花亂墜,學生聽得昏昏欲睡”。新課程中課堂教學改革的目標是把課堂變成師生共同提出問題、共同分析問題、共同解決問題的陣地,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參與課堂研究,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主性,重視學生思維訓練。從去年開始,我們學校進行了義務教育階段課堂教學模式頂層設計,導學案課堂教學模式應運而生。強調以學案為載體,以教師指導為主導,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體,以問題生成為主軸,以思維訓練為主線,以課堂訓練為核心。它徹底打破了傳統課堂“滿堂灌”的教學模式,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把課堂還給了學生,讓學生真正實現了“我的課堂,我做主”。通過課前導讀、自主學習、交流展示、合作探究、課堂檢測等五個環節,將“學”和“教”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把教師的教變成一種指導,一種對話;把學生的學習變成一種體驗,一種感悟。其結果是課堂活了,學生笑了,老師輕松了。

三、化學生活化———新的興趣增長點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怎樣讓學生喜歡自己所教的學科,一直是一線教師不懈的追求。我充分利用化學與生活聯系十分緊密的特點,把課本理論知識與生活中一些常見的現象相聯系,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豆腐為什么不可與菠菜一起煮?為什么在菜要出鍋時才加鹽?水果為什么可以解酒?炒菜時不宜把油燒得冒煙?怎樣防止食鹽潮解?怎樣輕松清除水垢?為什么抗菌素類的藥物宜在飯后服用?記得有一次在講稀釋濃硫酸遇水放出大量熱量知識點時,我就給學生放映了一段中央二臺幾個工商人員與一農村賣農藥的老板發生爭執的視頻。老板給他們幾個潑了濃硫酸,那幾個工商人員驚慌失措,居然跳進路旁的池塘中想洗掉身上的濃硫酸,導致全身燒傷面積達70%,學生看得目瞪口呆。把化學知識融入生活不僅讓學生有效地理解書本知識,而且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四、教師———課程的設計者和探索者

初中化學教學中有許多需要記憶的內容,比如,元素符號、化合價的口訣、酸堿鹽的溶解性等等。如果教師不進行有效的課程設計,一味要求學生死記硬背,這將成為一部分學生的學習障礙。以化合價的學習為例,之前我是教學生先背口訣,再教他們如何應用。后來我發現有的學生口訣背得很熟,可就是不會做題,無法做到學以致用。現在,我是先引導學生應用。等到學生熟練運用自如后,再去背誦口訣,結果教學效果好多了。在講固體溶解度時,傳統教學強調概念中的四個要素反復講解,十分詳細,并配以相應的例子說明。但在應用過程中,學生總是想起這個要素,忘了那個要素,讓教師十分頭痛。在新的課堂教學模式中,我采用探究式教學法。在已學過溶解性的基礎上,讓學生對比不同溶質的溶解能力的大小。我以生活中熟知的白糖和食鹽為例,問學生二者哪個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更強?用什么實驗來比較?問題提出后,學生們七嘴八舌,討論得十分熱烈,很快就把概念中的幾個要素說得清清楚楚。由于這不是教師的灌輸,而是學生自己實驗思考的結論,所以他們掌握得非常好,應用起來也得心應手。從這一事例可以看出,不同的教法會產生不同的教學效果。總之,課堂教學是教師與學生共同構建的一種互動過程,它應該是開放的、動態的,有利于促進學生全面而又自由的發展。只要在教學實踐中堅持不懈地探索、改革、總結,就一定能讓我們的課堂教學既幸福教師,又幸福學生。

作者:黃小容工作單位:重慶市云陽江口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