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學教學模式研究論文(共6篇)
時間:2022-06-20 08:35:00
導語:初中化學教學模式研究論文(共6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第一篇:初中化學的情景教學
一、通過化學實驗創設教學情境
化學學科本身是從實驗發展而來的,實驗是其最主要的教學形式,目前各種版本的教材中也都增加了讓學生自己動手探究的實驗內容,可見實驗是最能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方式。因此,教師除了按照教學要求做好各種實驗之外,還應該盡可能多地創設實驗條件,讓學生將多種感官一起投入到學習中,充分調動他們的注意力和興趣,力爭讓他們成為化學知識的發現者、研究者。要注意的是,要盡量讓他們產生問題意識,而不是刻板地把實驗做一遍就算創設實驗情境了。比如,教師可以在教授燃燒方面知識內容時,將兩只高低不同、粗細不同、質地不同的蠟燭分別點燃,然后用同樣大小的燒杯罩住,讓學生仔細觀察現象,并提出問題:會觀察到什么現象?為什么會有這種現象產生?在這個問題意識的基礎上,教師再繼續講授相關知識,學生就能夠更加凝聚注意力,更有興趣學習下去。
二、通過社會生活創設教學情境
現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離不開化學知識,無論是吃穿還是用行,都有化學物品、化學知識的元素在里面,可以說是生活處處有化學。因此,教師可以從身邊的社會生活入手,讓學生體會化學的重要性和趣味性,并注意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比如,在講解有機物的內容時,可以提問:家中煮飯有時不小心會煮糊,這時候的味道一般都是焦味的,而且往往會變黑色或者焦黃色,這主要是因為這些飯中含有碳元素,那么,大家平時吃的食物以及包裝中都有哪些有機物?通過學生們七嘴八舌的討論,教師可以列舉出糖類、蛋白質、油脂、維生素等是人體所需的有機營養素等內容,從而讓教學更加接地氣、更有現實感,也就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
三、通過創設認知矛盾優化教學情境
初中生好奇心比較重,社會生活閱歷較少、各類知識掌握得不多,因此,教師可以故意設置一些有悖于常理或者他們認知概念的矛盾,讓他們從矛盾和悖論出發,主動探求內在的化學知識和邏輯,形成積極的認知氛圍和情感氛圍。比如,在酸堿中和反應教學中,可以提出把酸、堿這兩種不同性質的物質溶液混合在一起,會產生什么樣的反應?提出問題之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利用5%的鹽酸加上5%的氫氧化鈉溶液,從而得出相關觀察結論,并據此分析這種現象中蘊含的化學知識和邏輯,還可以使教師先設置猜想,讓學生通過上述實驗進行驗證。總的來說就是要通過讓學生解決認知沖突,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作者:郭建工作單位: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二師三坪農場學校
第二篇:初中化學多媒體教學
一、初中化學學習分析
初中階段的化學是一門將理論聯系實際的學科,給學生帶來了更多的挑戰,初中化學可以給學生提供一些基礎的化學知識,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學生通過化學知識的學習去了解自然,了解社會。
二、多媒體教學在化學課堂應用中的優勢
1.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在化學教學中采用情境教學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一些抽象的問題上采用多媒體教學可以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使抽象的問題的更加具體化,不斷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如,在“金屬資源的利用”的教學內容上,可以通過“廢舊電池的回收”引入課堂教學,在進行課堂教學的同時,還要培養學生環保意識。
2.融入實驗,克服教學中的難點。化學是一門和實際聯系的緊密的學科,也是一門以實驗為主的學科,化學實驗是讓學生了解現象本質的重要方式,學生只有掌握化學實驗的技巧才能更好地進探究式學習。
3.在化學課堂教學中,利用多媒體進行輔助化學實驗,可以滿足因實驗器材不全而導致實驗不能進行的現象,一些危險性比較強的實驗可以通過多媒體演示方法進行,降低了教學的難度,在進行實驗的過程中要培養學生安全操作的意識,培養學生好的學習習慣,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多媒體教學在化學教學中的問題和思考
我們要正視多媒體在教學過程中起到的作用,目前化學教學采用的還是比較傳統的教學方式,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已經成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還存在著一些特性,使信息傳輸網絡化,很好地體現了信息容量大的特點,這些是傳統教學方法不能比擬的,但是在應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時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一些教師在教學中將多媒體當作主要的教學手段,忽視了黑板的主要作用,這種做法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記憶,但是在教學活動中不能一味地照本宣科,這樣會限制學生的思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將傳統方法和多媒體輔助教學相結合,才能達到有理想的教學效果。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多媒體的教學模式已經被廣泛應用,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課堂教學變得更加生動,增強了課堂教學的效果。
作者:操時宇工作單位:陜西省商洛市柞水縣教研室
第三篇:初中化學多媒體技術教學
一、多媒體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運用及其發揮的作用
1.利用多媒體技術優化學習方式。教師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變死教教材為活用教材,使課堂教學生動而有效。教師應深刻領會課本,盡可能用精練的語句啟發學生。教師應從簡單入手點撥、啟發,使絕大多數學生能用自己的語言概括一個定義、一個法則、一條性質或公理等。盡管學生概括不夠準確,但學生可以通過討論或師生交流討論補充。新課標大力提倡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的學習方式。通過觀察、比較、交流等活動,促進學生整體發展。現代化的教育媒體的使用正符合這個觀念。中學教育培養的是新世紀的合格公民,無論他們以后是從事科研、藝術創造還是普通的勞動工作,都離不開創新意識、創新能力。任何創新都是一項艱苦的勞動,都要經受得起各種考驗,都需要交流、合作的團隊精神。利用多媒體教學,可以更好地培養這種精神,就教學和實驗中遇到的問題,讓學生開展合作、交流和探討,相互取長補短,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
2.動態呈現,化解教學重難點。化學是一門較抽象的學科,在宏觀、微觀和符號之間建立聯系是化學學科的特點,這也是化學教學的一個重難點。宏觀物質易于理解,宏觀物質是微觀粒子構成的,而微觀粒子是肉眼無法直接觀察到的。在學習這部分內容時,由于微觀粒子的不可感知性,教師采用傳統的教學手段如掛圖、模型等靜止的教學模式往往難以將知識點講清講透,學生普遍表現出難以理解、似懂非懂的情況。這樣的教學缺乏直觀性與形象性,無法將一些抽象的知識點講解透徹。多媒體具有化抽象為形象、化微觀為宏觀、化無形為有形、化靜態為動態的特點,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的強大功能將一些傳統教學手段無法形象展示的微觀粒子及其結合、運動宏觀動態地展現出來,給學生以形象直觀的認識。學生有了直觀形象的感性認識,再經過思考與總結,由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如原子結構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傳統教學中教師的講解與學生理解都有一定的難度。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可以將H原子、O原子等原子結構直觀、形象、立體、動態地呈現出來。這些將肉眼無法看到的微觀粒子直觀展示出來,更便于學生理解與記憶,增強教學的直觀性與形象性,大大降低教學難度。學生的理解更透徹,記憶更牢固,使得這一知識點得到了有效突破。
3.使用多媒體,強化化學試驗。
(1)增強實驗的可見度,強化實驗的演示成效。例如,粉塵的爆炸實驗是在瞬間完成的,學生觀察得不會太全面仔細。而通過動畫模擬可以使學生觀察爆炸發生的全過程。
(2)模擬有毒、有害物質的實驗,減少污染。許多化學實驗有毒,具有必定的危險性,如果操作不當就有可能發生意外事故。如一氧化碳的毒性,一氧化碳是無色無味的氣體,號稱“隱形殺手”。可以模擬有毒物質的毒性實驗,如把兩只小白鼠分別放在一氧化碳和空氣的集氣瓶中模擬一氧化碳毒性實驗;濃硫酸稀釋時將水倒入濃硫酸中產生的危害;還可以使用VCD播放一些與教學有關的錄像片,如易燃易爆知識及危害,等等。通過動畫模擬并輔以教師引導,能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它的毒性。因此化學實驗中一些錯誤操作,只能靠教師講其錯誤的原因,以及錯誤操作可能帶來的危害,卻不能用實際操作實驗證明,否則會形成危險。而多媒體進入課堂,這些問題就迎刃而解了,用計算機動畫模擬這些錯誤操作,它可將步驟分解,放慢動作,不只把錯誤的原因演示清楚,而且可以渲染氣氛,學生看后印象深刻,加深對錯誤原因的理解。
(3)模擬化工生產過程。對一些化工生產過程,如接觸法制硫酸,氨氧化法制硝酸等學生大多數未見過,缺乏感性認識。用多媒體計算機可形象、逼真地表示出每一步生產過程,對于各個環節也可重復演示或局部放大,增強感知,強化記憶。
(4)模擬化學反應過程。模擬化學反應過程,使學生看到化學反應時分子分割成原子而原子重新組合的過程。例如,氧化汞加熱分解成氧氣和汞的過程,汞原子和氧原子分開后再重新組合,使較籠統的概念容易讓學生理解,便于記憶。
二、利用多媒體輔助化學教學應該注意的問題
首先,教師要擺正多媒體在課堂的地位和作用,它發揮的是輔助作用,而不是代替作用,教師千萬不可把自己當成“放映員”,用多媒體手段作為“黑板搬家”,否則就會取得適得其反的效果,違背多媒體教學使用的初衷。正確做法是繼續發揮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凸顯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在此基礎之上,適當利用多媒體調節課堂氣氛,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有難度的、較抽象的知識。其次,教師一定要注意,可以課堂演示的普通化學實驗絕對不能用錄像或其他視頻來代替,因為用多媒體播放出的實驗操作過程,遠遠沒有課堂實驗直觀、生動、具有震撼性。因此,化學教師千萬不能舍本取末,一味追逐時髦而忽視教學效果本身。最后,化學教師自身要具備一定的設計和制作課件的能力,因為化學課程不像其他文科課程一樣,只要幾張圖片、幾段聲音就可以制作出一個優秀的多媒體課件,它涉及大量儀器的繪制及一些實驗過程的制作。如果教師沒有這樣的能力,制作出的課件就很難達到應有的效果。
綜上所述,在今后的教學模式發展方向上,多媒體輔助教學將是主要的教學模式,多媒體教學集文字、聲音、圖片、視頻于一身,為學生提供一個生動形象、內容豐富、充實的課堂環境,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增強教學效果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新世紀的初中化學教師要與時俱進,在了解和掌握多媒體技術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設計出具有特色的和有效的教學課件,備出內容豐富、風格有趣、效果顯著的教案,達到新課標下素質教育的目的。
作者:孫勁松工作單位:安溪縣恒興中學
第四篇:初中化學情境化教學
一、初中化學課的教學難點
初中化學的教學內容大致分為元素和化合物、化學實驗、化學計算、CTS等內容。其教學難點在于:
1.基本概念和原理比較抽象,難以理解
基本概念具有高度概括性,比較抽象,邏輯性較強,學生不容易理解和感知,須輔以其他手段講解;另外,有些教師對于概念的講解采用注入式,只強調記住概念而忽視了學生是否對概念有深層次理解;也有學生認為概念背會就可以了,但具體如何應用卻不得而知。對于某些復雜的概念或比較類似的概念,學生在第一次接觸時感到無從入手,這些都影響了學生對概念的學習和掌握。
2.學生對于化學有畏難心理,學習動力不足
化學中的各類名詞、各種符號和化學反應對于剛學習化學的學生來說很陌生,尤其在對于化學的思維方法和解題思路還沒有完全掌握時,更容易產生畏難心理。
3.沒有養成良好的動手習慣
由于在學習其他學科中對于動手的要求不多,所以很多學生并沒有動手的習慣,只是上課聽講,課下完成作業,遇到難題也不會想到動手做實驗來探究解決,因此,學生學習化學就有可能停留在理論階段,不能深層次掌握化學的學習規律。
二、情境化教學的目的
1.培養學生探索的主動性
情境化課堂的突出優點就是教學內容似乎是看得見、摸得著的,離學生很近,不再是一些生硬的原理、符號,在很多情況下教學過程由灌輸式變為學生主導式,學生可以自己來得出結論,而不是一味地看教材,學生掌握了主動權也就大大提高了其主動探索的欲望。
2.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情境化教學將對于學生能力的培養放在了突出位置,而能力是逐步形成的。如在做實驗時,不僅要讓學生記住實驗結果,還要重視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和操作過程,由現象推理出將會產生的結果,聯想其他具有同樣效果的實驗,從而找出規律,甚至自己去創造出新的實驗。通過這一系列的訓練,可以逐步訓練學生的觀察、聯想、推理、創新能力,達到提高學生整體思維能力的目的。
三、如何創設情境化教學課堂
1.創設貼近生活的實驗場景,展開情境化教學模式
在實驗中,讓學生通過觀察顏色、氣味、狀態、聲音等的變化,對實驗中的各項信息進行感知,盡力將生活與化學緊密聯系起來。可以在課堂上為學生展示一些化學小魔術之類的有趣的現象。如,小魔術“口吐仙氣”,其原理是汽油蒸汽可以點燃,當汽油和空氣混合后遇火會發生劇烈的燃燒并發出爆炸聲。做法:事先準備好尖嘴玻璃管、酒精燈、有色塑料管、藥棉、汽油、肥皂液、甘油等物品。操作:在長20厘米的尖嘴玻璃管外套一層有色的塑料管,管內放一個吸飽汽油的棉球。把尖嘴管對著酒精燈火焰,向玻璃管的另一端吹氣,當氣從尖嘴管出來,遇火便會燃燒,離開火焰后會繼續燃燒。如果向玻璃管吹氣量稍大時,火焰可以離開尖嘴4~5厘米遠,并呈現明亮的藍色的火焰,十分美麗。這時把玻璃管尖端浸入滴有少量甘油的肥皂液,取出后向玻璃管另一端吹氣。當肥皂泡連串出現在空中時,用點燃的酒精棉球去點一個個的肥皂泡,便發出一連串輕微的爆炸和火球,非常有趣。諸如此類的有趣的化學實驗非常之多,選取一些適合在課堂或實驗室里演示的一些,如,演示空瓶生煙,點不燃的手帕,等等,這些有趣的實驗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幫助他們深刻記憶化學物質的屬性。在創設實驗情境的同時,教師也可以改驗證性實驗方法為探索式試驗方法。一般來說,學生實驗都是安排在新課之后來進行,讓學生模仿教師在課堂上做過的實驗來自己操作,這樣的程序只能起到讓學生鞏固學到的知識,提高操作能力的作用,在這過程中,實際上學生仍是被動的。因為實驗程序遵循著既定模式,并且學生在做實驗前就已經知曉了實驗結果,因此這過程并未有多少讓學生運用知識、發揮智能的余地。但是,若是在講課之前先進行探索式實驗就避免了上述弊端,能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因此,進行探索式實驗無論對于學生的化學學習還是對他們其他方面素質的提升都是大有好處的。
2.提出生活中常見的與化學有關的問題,引起學生探究的興趣
教師為了達到某一課的教學目的,還可以在授課前創設問題情境來引起學生思考,比如,在教授酚酞遇水變紅,淀粉遇碘變藍的知識時,教師可以先自編個故事提問:比如講關于一封密信的故事,信的主人希望只有某人才能領會信的內容,因此這封信在別人看來是一張白紙,只在特定條件下才會顯示字,這該怎么做呢?這個問題就會引發學生積極動腦思考,甚至相互討論,繼而教師讓學生帶著問題來聽課或是觀察實驗,學生的參與度和積極性就會馬上提高了。另外,教師也可以用科普故事或科學史上的事件等等來作為課程的開端。
3.創設事實情境
在課堂上,還可以通過最近發生的新聞事件或身邊常見的生活小事來引起學生們的興趣和關注。例如,新聞中出現的三鹿奶粉摻有三聚氰胺事件、雙匯瘦肉精事件、有色饅頭事件等,學生都有所耳聞,但又似懂非懂,教師可從這些事件入手來引起學生的關注,再將事件成因逐一剖析開來進行解讀,加深學生的理解記憶。
4.以圖片、視頻、影像等方式創造化學學習氛圍,使學生如身處其境
在某些化學實驗不便在課堂上取材操作時,教師也可以利用圖像或視頻等手段來展示給學生,讓他們直觀地看到化學反應的過程和結果。比如,某些“揭秘”節目,揭示出所謂的神仙畫符起了作用其實只是寫在紙上的字遇到某種化學物質發生了一定的化學反應之后的結果,等等,都會引起學生探究的興趣。初中化學的情境化教學將學生們帶進了一個由各種化學元素組成的有聲、有色、有味的美麗世界,學生們能夠體會到化學不是深奧遙遠的,而是與自己生活的每個細節都有關,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們將不再單純為了應付考卷,而能感到學以致用的樂趣,從而激發他們的探索欲和學習的動力,自然地達到成績和能力雙重提升的目的。
作者:付登翰工作單位: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三閘中心學校
第五篇:初中化學分化區教學
一、物質的微觀結構知識
我們以滬教版教材為例,教材在第三章“物質構成的奧秘”中集中介紹了原子、離子、分子等微粒及元素、化合價、化學式等抽象的概念,由于學生以前對這些知識沒有感性認識,尤其是對化合價概念更是難以理解,所以從歷年的教學實踐來看,這是對學生學習化學的第一個考驗,很多學生在學習這部分知識時死記硬背、囫圇吞棗、不求甚解,為后續學習埋下了隱患,所以教師在進行這部分的教學時應特別注重研究學情,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防止學生出現分化。我們在處理這部分內容時采取了低起點、模型化、模擬化等教學方法,利用圖示、模型、動畫的方法變抽象為具體,幫助學生在頭腦中構建起原子的行星軌道模型及電子的得失轉移圖示。當然,由于這部分內容課標的要求不是太高,所以習題的選擇也應抓基礎抓核心,難度不宜太大,否則會弄巧成拙。總之,教師在進行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時,一定要有足夠的耐心,千萬不要為了趕教學進度而草草過場。
二、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及其計算
“化學方程式的計算”這部分內容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地位非常重要。而事實上,這部分內容是不少學生的軟肋,也是很多教師感到頭疼的內容。我們還以滬教版教材為例,談談對這部分內容的處理方法。化學方程式計算之所以難,根本原因就是這是一個由“質”的研究向“量”的研究轉化的過程。對此,我們在進行該內容的教學時,首先注重幫助學生樹立“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這一理念。在完成NaOH溶液與CuSO4溶液反應、CaCO3與稀鹽酸反應這兩個演示實驗時,讓學生充分地參與到實驗中來,并且補充了一個白磷的燃燒實驗,通過師生之間深入的探究和討論,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理解質量守恒定律的內涵和外延。然后趁熱打鐵,學習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化學方程式是初中最重要的化學用語,能否掌握好對后續學習關系重大。所以,在進行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時,我們貫徹的原則是:低起點、慢爬坡、螺旋式。即先從學生熟悉的化學反應入手,如鐵絲在氧氣中的燃燒、雙氧水的分解等,讓學生了解熟悉書寫化學方程式的一般步驟,然后再有所提高,書寫一些較復雜的如KMnO4的分解、CaCO3與稀鹽酸的反應等,在這一階段讓學生充分暴露問題,然后采取“兵教兵”的方式,讓學生自我矯正,自我提高。這一階段我們對學生的要求是必須百分之百的掌握。在此基礎上,我們再適當地引入信息給予題,作必要的拓寬和提高,但仍然注意度的把握。這樣就有效地防止在此化學學習階段出現兩極分化。
三、酸堿鹽知識
在初中化學教材中,酸堿鹽是核心內容。在滬教版中,這一部分內容主要分布在第七章“應用廣泛的酸堿鹽”。這一章在全書中所占的篇幅并不是很大,但難點多、重點多,是學生學習分化最為嚴重的區域。我們為了切實搞好這一塊內容的教學,曾連續數年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搞跟蹤調查,并且在和兄弟學校搞教研活動時虛心求教,終于摸到了一些“小竅門”,收到了不錯的效果。下面擇其要點加以闡述:
1.必須以實驗為載體
由于這一部分內容涉及的實驗相當多,藥品、器材也比較繁雜,有的教師怕麻煩,就少做或不做實驗,只是在黑板上講實驗,現象、結論都是紙上談兵,然后再采用背和默的方法,“逼”學生“就范”。這種做法不僅違背了課標的要求,更違背了化學學科的教學原則,教學效果自然也要打一個問號。另外,教師還可以依據教材的知識點自行設計一些補充實驗來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效果會更好。
2.要靈活處理教材
還以滬教版為例,為了使版面更緊湊、美觀,教材對教學內容作了現在這樣的安排,但對學習者而言,這種編排方式邏輯性、系統性不強,甚至有一些中考的重點內容如AgCl、BaSO4都是一筆帶過。所以教師應該根據中考要求和學情對教材的內容做適當的處理,即重新編排教材的教學內容,例如可以將酸的五點化學性質相對集中起來講,堿、鹽也可如是處理。從我們的經驗來看,這樣處理,學生學習時上手比較快,也比較順,尤其是一些學習能力差一點的學生也能很快“上路”。
3.要加強重點知識的記憶
酸堿鹽這部分內容涉及的綜合性題目較多,從學生的解題實際來看,有的學生常常感到無從下手,或者所答非所問,失分率相當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這部分學生對那些解題必須用到的知識點沒有加強記憶,或者記憶不夠清晰明確。所以,教師應該幫助學生將那些必須記憶的知識點整理出來,然后,通過多種形式的訓練幫助學生牢固掌握。就筆者多年的教學實踐來看,諸如物質的顏色、物質的溶解性、四種基本反應類型、特征反應等都是應該爛熟于心的。這些知識點記住了,學生在解題時往往一下子就找到了“路徑”。以上對初中化學學習三個分化區的認識,是我們多年教學實踐的體會。我們以為,對于分化區的研究是每個教師都應該重視的課題,這既是為了學生,也是為了我們自己,學生進步了,兩極分化減少了,也更有利于我們教學工作的開展,從而也將課程標準的要求真正落到實處。
作者:李斌工作單位:泰興市城北初級中學
第六篇:初中化學巧設教學情景的意義
一、巧設教學情景極其意義概述
由于在創設教學情景的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基礎、學習興趣等實際情況,因此,創設教學情景對于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概括而言,巧設教學情景的意義在于以下幾方面:
(1)巧設教學情景使得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對于抽象的知識具有更加直觀、更加生動、更加形象的了解和掌握,拉近學生與知識之間的距離,消除學生對于抽象知識的陌生感和距離感,從而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有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
(2)巧設教學情景是“將理論應用于實踐并從實踐中提煉出理論”的最好證明,通過創設的教學情景,更有利于學生理解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關系,從而促進學生提升將理論知識應用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應用巧設教學情景激發學習初中化學興趣的策略研究
1.利用生活現實問題創設教學情景[1]
教師可以通過現實中的實際問題創設教學情景,從而使得學生對于教師所創設的教學情景具有比較親切的感覺。教師應盡量選擇大多數學生都較為熟悉的現象,這樣更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如在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上冊教材《分子和原子》這節內容中,我把香水帶到教室,學生就在下面七嘴八舌說:“今天老師灑了香水,真香”。我笑著問學生:“大家聞到什么氣味嗎?”學生異口同聲回答:“香水味”,“那么為什么會聞到香味呢?”“是香水分子在不停運動的結果”。我再聯系生活中濕衣服變干,墻內開花墻外香,汽油揮發等生活現象,從而得出“物質的分子是在不停地運動著”。接著再問:“你們看見香水分子進入自己的鼻子嗎?”學生回答:“看不見”。這樣因勢利導,得出“分子的體積和質量都非常小”,肉眼是看不見的。接著再用酒精灑在毛巾上,讓學生去聞,從而揭示分子的另一個特點,“同種物質的分子性質相同,不同種物質的分子性質不同”。這樣通過現實中的生活問題創設教學情景,使學生倍感親切,興趣更濃。
2.利用多媒體動畫創設教學情景
目前,隨著教育現代化工程的啟動,電教媒體已在課堂教學中廣泛地運用,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于許多較為難于描述的知識,可以充分利用先進科技手段所帶來的便利,從而使得難以描述的現象可以得到清晰地呈現,更能真實、形象、生動地再現化學中的微觀世界,讓學生對于抽象的知識具有更加直觀的感受。例如,在學習《原子的結構》時,筆者運用了電腦動畫,從內到外依次演示原子內部的原子核、質子、中子、核外電子各個部分,使學生對原子的內部結構有了非常深刻的感性認識。有的實驗時間長,不易馬上見到實驗效果,如鐵生銹的實驗,若在課堂上做演示實驗時,需很長時間,如果改用多媒體計算機演示,幾分鐘即可,這樣把抽象的內容變為直觀現象,學生看得一清二楚,增強了演示效果。同時,活躍了課堂教學氣氛,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3.利用化學實驗創設教學情景[2]
在化學課堂上,化學實驗是最為直觀的創設教學情景的方法之一,它能使學生的興趣高漲,注意力高度集中,對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有很大幫助。通過教師在化學實驗中的具體操作,使得學生更加直觀的面對化學現象的產生,從而引發思考,這種化學現象產生的具體原因是什么。如在學習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下冊教材《常見的酸和堿》時,教師可以取四支干凈的試管,一支試管內裝入一定量的酚酞溶液,一支試管內裝入等量的堿性溶液,另兩支裝入等量的水,并告訴學生這四支試管裝的無色液體都是“水”,請學生注意觀察兩種液體混合后會有現象什么發生,教師先將一支試管中的水倒入到另一支裝入水的試管中,學生說:“沒有什么現象,水和水混合有什么現象?”教師再將另外兩支試管中的液體混合,這下子學生呆若木雞,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水和水混合變成了紅色”。學生馬上來了興趣,課堂氣氛沸騰了,繼而個別學生覺悟過來,“老師騙我們,這兩支試管中的液體不是水”。“你說不是水,那是什么?”老師因勢利導引出酸堿指示劑。又如在學習《分子和原子》探究分子運動現象時,我設計了一個有趣的實驗:取4條15厘米的細鐵絲,下端擰在一起,插在膠塞上,放在玻璃片上,上瑞分開成樹形,將浸有酚酞試液的棉花團綁在樹枝上制成“花樹”,在玻璃片上滴一滴濃氨水,再罩上一個大燒杯。過一會兒,棉花團由白色變成紅色,猶如一株開滿紅色花朵的“鐵樹”。學生目不轉睛地盯著鐵樹,充滿迷惑,通過實驗的演示和教師的提問,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思考,從而為后續開展課堂教學活動埋下伏筆。
三、結語
化學課程是初中階段的重要課程之一,在化學課程中巧設教學情景,可以激發學生對學習化學的興趣,是一項值得認真研究的課題。利用現實問題創設教學情景;利用多媒體動畫創設教學情景;利用化學實驗創設教學情景,無論利用哪一個教學情景,都是為了更好地抓住學生的好奇心理,利用生活情景,讓其感覺化學不僅僅是為考試而學,引起學生主動學習化學的興趣。
作者:李華寧工作單位:湛江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民安中學
- 上一篇:黨的群眾路線回頭看活動實施方案
- 下一篇:初中化學教學論文(共8篇)
精品范文
6初中班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