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研究

時間:2022-12-06 09:37:46

導語:分析化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分析化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研究

摘要:新形勢下的高校教育要求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養全方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分析化學課程中蘊含了豐富的思政元素,在教學的過程中,結合南陽理工學院實際情況,如何在課程學習中促使化學知識與思想政治教學同向同行,能夠形成知識與思政間的協同效應,本研究主要從課程現狀與問題、可行性分析以及教學改革方案等幾個方面進行了一些探索,將樹德育人的教學效果做到最大化。

關鍵詞:分析化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

總書記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在分析化學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理念,可以在提高學生學科應用能力的同時增強其品德素養,培養時代和社會需要的高品格人才。與“思政課程”不同,“課程思政”理念的提出極大的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形式,延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時間[2]。就目前的高校教育現狀來講,為了實現分析化學與政治理論課的同向同行,課程教學設計需要從多個方面進行改革。

1分析化學課程教學現狀與問題

1.1教學理念革新不及時

當前高校,“課程思政”的理念尚未在教師中形成共識[3]。具體來講,多數教師在進行分析化學課程的教學時,講解重點完全放在對知識理論的教授上,忽視了對學生的思政教育。許多專業課程教師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性程度認識不足,認為分析化學的教學工作僅僅是對課程專業理論和技能的教授,而課程思政教育則是專門的思政課教師的責任和教學任務。在教學理念方面,多數教師并未將思政教育視為專業課教學的必修部分,分析化學的教學理念革新層面并不及時。

1.2配套教學設計不完善

除了教學理念方面外,目前高校的分析化學課程配套的教學設計也并不完善。首先,在進行分析化學的課程內容講解時,由于缺乏課程思政思想,教師的教學設計也會忽視聯系思政內容。其次,教學理論模式比較單一,除了課程內容外,分析化學的課程理論與思政哲學理論并未做好妥善結合。最后,在課程講解過后的評價環節中,思政教育模塊也并未納入評價體系。無論是教學效果評價還是學生課程成績評價,課程思政的理念都未能有所體現。

2思政教學融入分析化學教學的可行性分析

在分析化學課程中融入思政教學具有比較強的可行性。具體來講,分析化學課程所具有的時間優勢和課程材料優勢都是思政教學良好融入的天然助力。

2.1教學時間優勢

從課程開設時間來看,分析化學課程主要開設在大一及大二這兩個階段。在大一和大二期間,由于學生剛剛進入大學,在接受新的生活和學習方式的同時,其學習思維和學習習慣還并未定型,處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階段,也是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剛進入校園的大學生面對各種社團活動、思想潮流、學習模式,都會有著很強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開設在大學教育初期的分析化學課程,具有良好的教育時間優勢,在這一階段的教學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能夠及時地幫助學生調整思想動態,幫助其形成健全的人格。

2.2課程內容優勢

分析化學是一門表征和測量的科學,其主要通過發展和應用各種理論、方法、儀器和策略,來獲取有關物質在相對時空內的組成和性質的信息[4]。就課程內容來說,分析化學中的許多理論都是與社會現實密切相關的。比如,在講解成分測定比如奶粉中三聚氰胺含量的有關內容時就可以引發學生對社會現實的一系列思考,將課本理論與現實生活做好對照。

3課程思政理念下的教學改革方案

3.1轉變教學觀念,建立課程思政教育理念

思政教學的開展是為了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加強對學生品格素質的培養,讓學生在正確認識世界和人生價值的同時,將專業技能知識轉化為內在德行,利用所學為社會和國家做出有益貢獻。因此,在進行思政教學改革時,首先就需要扭轉部分教師關于“思政教育不重要”的思想,做好教師教學理念的轉變工作。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為了實現“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效果,分析化學的教學研究組可以以課程思政設計為目的開展相關的教學研究活動,為教師的實際教學提供參考和學習目標。可以開展教案品評、教學競賽、評課等一系列活動,以教學活動評優評選的模式來提升教師對于課程思政教學環節的重視,引導教師在思想品德教育與分析化學學科知識之間尋找平衡點,順其自然地利用課程內容來對學生進行品格進行塑造。

3.2引入現實實例,拉近課程與生活的關系

從課程屬性來看,分析化學是一門生活實用性和社會實踐性都很強的學科,其具體的理論內容與生活實踐具有密切關聯,并且具有大量的分析化學實用案例。在課程教授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升對于這一部分生活案例講解的比重,并適當地引入德育內容,用案例的模式來激發學生對于化學應用實例產生反思,提升其觀察和思考能力。

3.3利用網絡設備,實現思政教育全面滲透

分析化學課程的課時比較有限,在實現化學知識專業教學目標的同時,教學還要重視實現對于學生品格素質的提升工作。相比較而言,線上課程中,教師和學生都直接面對電腦屏幕,可以更加有效地觀看視頻、捕捉其中的有效信息[5]。因此,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將線上與線下教學相結合的模式,利用互聯網所提供的便利來進行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在進行分析化學專業知識講解的同時,重視利用信息化的手段與方法,將思想品德的培養工作融入到課程預習、課中互動、課后練習等各個環節中,真正實現德育的全方位、全流程滲透。具體來講,教師可以利用線上教學工具,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課程思考內容。比如,在進行正式的課程講授之前,教師可以利用“釘釘群公告”等模式向學生推送安全化學實驗的有關內容。還可以向學生推送一些有關化學實驗事故的新聞,引起學生對安全化學實驗的重視,教導學生重視生命安全的價值。在分析化學課程的開展過程中,可能會涉及一些實驗的內容,因此,必須要保障學生的安全。利用線上網絡的便利,教師可以節省線下教學環節的重復教育時間,利用網絡所能提供的“視頻新聞”、“教育動畫”等方式,將德育與實驗安全的內容向學生進行滲透。引導學生珍視生命,在學習化學知識的同時思考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3.4融入哲學思想,引導學生樹立辯證思維

哲學思維是學生思政教學的重要學習內容,各類學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處在普遍的聯系之中。利用哲學思維來對分析化學課程進行講授,能夠讓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提升其邏輯思維能力,養成用哲學思維看問題的習慣,避免其之后的研究和生活出現思維僵化的情況。舉例來講,矛盾知識是哲學思維養成的重要板塊。從對立統一規律的角度來看,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核心,是事物矛盾運動的規律,更是分析化學各種定性定量反應得以進行的基礎[6]。例如,分析化學中的“混合物與純凈物”、“酸與堿”、“親水性與疏水性”等概念,從表面上來看,這些概念似乎是完全對立的,但實際上它們卻相得益彰、相互補充,共同構成了分析化學的各個邏輯結構。再比如哲學中的量變與質變規律,在分析化學的教學中也可以找到對應的實驗模板。例如,在滴定實驗中,氫氧化鈉與鹽酸反應,其突躍范圍和滴定曲線的變化就可以體現量變到質變的完全過程,當量積累到一定程度時,物質就會發生飛躍性的質變。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實驗過程的量變質變模型來引導學生正確認識量變與質變的規律,在生活中做好量的積累,以期待發生學習效果的質變,教導學生要努力奮斗,正確用正向的量的積累來促進自己的人生發生積極的質變。

3.5改革評價體系,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分析化學課程進行思政教學改革,不僅需要從教學設計和課堂授課出發,還需要考慮配套的課程評價體系的升級。就具體的評價體系來講,改革可以從教師和學生兩個角度出發,全方位地進行課程思政教育評價。首先,從教師教學角度來看,課程思政不能僅停留在思想的動員的層面,更應該將思政的教學成果實際地納入教育效果的評價框架之中,用數據化的形式來提升教師的思政教學重視度,同時方便對部分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推進存在問題的教師工作進行引導和幫助,真正將思政效果放置于教學效果評價板塊之中。其次,從學生的角度來看,目前的分析化學課程成績的記錄還是以期末考試成績為主體,在這一評價模式下,學生對于思政教學的重視度不夠,在課堂講解環節也可能會出現教師講解品德教育知識不認真聽講的情況。“唯成績論”的評價模式對學生的品格養成并無增益,對于學生的評價體系來講,思想品格模塊的加入才能更全面的對學生進行評價,同時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4結語

在分析化學課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內容具有天然的學科優勢,分析化學的課程的開設時間正處于學生三觀養成的關鍵階段,并且實用性的化學知識也能為課程思政提供更多的品德教學元素。從改革的具體推進角度來看,在分析化學中融入思政教育,需要從多種角度出發,對教師教學理念、教學手法、授課方式、課程評價體系等方面進行多維度的調整,以豐富的評價模塊來推動思政教學改革的有效推進,在“潤物無聲”的課程思政教育中,培養全方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12-09

[2]李翠平,張憲分析化學教學中課程思政的探索[J].國際公關,2020(12):90-91

[3]朱麗麗,孟令國分析化學實驗中“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探索[J].遼寧科技學院學報,2020,22(03):49-51

[4]喬校暢,崔立峰,金具濤,等在大學分析化學中落實“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探討[J].廣州化工,2020,48(02):131-133

[5]王敏疫情背景下多元化素材在分析化學線上教學中的綜合運用[J].大學化學,2020,35(05):180-183

[6]可迪,陳明麗,楊婷,等分析化學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探索與實踐[J].廣州化工,2020,48(22):229-231

作者:閆衛紅 劉學國 曾憲彩 羅建成 單位:南陽理工學院生物與化學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