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開發思考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24 06:46:00
導語:課程開發思考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課程模式和課程結構的多樣化已成為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與發展的基本趨勢。在課程模式多樣化和課程結構優化中,地方課程的開發具有重要作用。地方課程是一個國家基礎教育宏觀課程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國家課程的重要補充,充分體現地方教育特色,并對學校課程設計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因此,優化宏觀課程結構,也必須重視地方課程的開發與建設。
一、地方課程在宏觀課程結構中的地位和作用
地方課程,又可稱為地方本位課程,或地方取向課程。它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門以國家課程標準為基礎,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課程觀念的指導下,根據地方社會發展及其對學生發展的特殊需要,充分利用地方課程資源所設計的課程,地方課程是宏觀課程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個國家的基礎教育宏觀課程結構大致由三個部分構成;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其中,國家課程是根據公民基本素質發展的一般要求設計的,它反映了國家教育標準,現了國家對各個地方、社區中小學教育的共同標準。每個地方、每所學校都應認真貫徹實施國家課程,以保證國家教育目標的實現。國家教育目標是制定國家課程標準的基本依據。地方課程則主要是根據地方經濟和文化發展實際,以及地域特點設計的課程,它是不同地方對家課程的補充,反映了地方或社區社會發展的實際對學生素質發展的基本要求。同時,地方程對該地方或該社區的中小學課程實施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學校課程或校本課程必須在貫徹國家課程標準的基礎上,以地方課程方案為依據來加以設計。
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學課程三者的關系及其比例不同,宏觀課程結構的狀況就有差別。在中央集權課程管理體制條件下,國家課程在宏觀課程結構中占絕對的主導地位。國家課程規定的是國家教育最高標準而不是起碼標準,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沒有應有的地位。而在地方分權課程管理體制下,國家課程門類較少,且它僅僅規定著中小學教育應達到的起碼標準,而非最高標準。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居于主導地位,其中,地方課程是學校課程的基本依據。因而,從宏觀課程結構狀況來看,地方課程極大地制約著宏觀課程結構。課程模式的多樣化和課程結構的優化,主要是通過設計多樣的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來體現的。
從課程結構的構成來看,地方課程直接影響著宏觀課程結構的狀況,缺乏地方課程,或者地方課程所占的比例不恰當,都不利于優化宏觀課程結構。從地方課程與國家課程和學校課程的關系來看,一方面,地方課程既是國家課程目標在特定社區條件下的具體化,又是對國家課程的補充;另一方面,地方課程是研制學校課程或校本課程的重要依據,校本課程不能完全脫離地方課程資源和社區發展實際來體現學校特色,它需要將地方課程具體化。因而可以說,地方課程是溝通國家課程與學校課程的橋梁。從課程與學生、社會的關系來看,地方課程也是聯系學生與社會的紐帶。地方課程的設計特別強調學生與社會的聯系,發揮地方和社區課程資源的教育作用,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以及參與社會生活和社區實踐的能力。密切學生與社會實際和社會生活的聯系是地方課程對學生發展的重要作用。
二、地方課的基本特征
從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和課程實施等方面看,地方課程具有以下區別于國家課程和校本課程的基本特征。
(一)地方課程的地域性特征
地方課程是不同地方根據特定地域或社區社會發展及其對學生發展的特殊要求,以及特定的課程資源設計的課程,因而,在適用范圍上具有鮮明的地方性或地域性,特定的地方課程只適用于特定的地方和社區中小學。
我國幅員遼闊,地方經濟、文化發展水平差異很大,不同地方或社區社會發展的要迥異,不同地域可資利用的課程資源也不盡相同。這就要求各地方、甚至各社區教育主管部要研究地方實際,開發適合本地、本社區的地方課程,以便優化中小學宏觀課程結構。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歷史條件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開發地方課程成為不同經濟、化發展水平對課程建設的時代要求。因而,地方課程設計要充分研究地方社會歷史條件和現實狀況,挖掘地方課程資源,設計體現地域特色的課程。
(二)地方課程的針對性特征
從課程目標上看,地方課程是針對地方實際設計的,它的基本目的是滿足地方或社區發展的實際需要,加強學生與社會現實和社區發展的聯系,使學生了解社區,接觸社會,關注社會,學會對社會負責,關心社會,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地方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有利于克服課程脫離社會生活的弊端。地方課程設計應充分反映地方或社區發展的現實和要求。在一百年前,杜威為兒童設計的課程中就包括鄉土歷史探討、社區經濟研究等課程。這些課在目標上除了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外,另一重要的目標就是針對時展的需要,密切生與社區發展和社會生活的聯系。在本世紀60~70年代,我國各縣市中小學課程結構中,曾設計過有關地方課程,如鄉土歷史、鄉土地理等等地方課程,編訂了適合不同地方特色的地課程教材。這些課程滿足了不同時代的需要,在課程目標上具有一定針對性。
(三)地方課程的時代性和現實性特征
從課程內容上看,地方課程不同于國家課程中的學科課程,它不刻意追求理論知識的系統性、連貫性和深刻性,及其對學生智力發展的認知功能,但它特別強調課程內容的時代性和現實性。
要密切學生與社會生活和社區發展的聯系,必須充分利用社區課程資源,以專題等各種式設計反映社會生活和社區發展現實的課程內容,體現地方特色,促進學生認識社會,了解會,關心社會發展,參與社會生活。在內容設計上,地方課程應具有突出的現實性,以專題綜合的形式組織內容。如果地方課程仍然是以學科的形式來設計課程內容體系,我認為是有于地方課程的價值的。我國有些地方把計算機、英語、禮儀作為地方課程來開發和設計,實上,這些所謂的地方課程根本不能反映地方特色,課程內容不能體現地方或社區發展的現實和時代性特征,而且這些課程逐步成為我國各個地方中小學共同課程。地方課程的內容應以區或地方社會生活和社區發展的現實為依據加以系統設計。
地方課程在內容上,要向學生傳授參與社會生活和社區發展應具有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關于地方或社區的基本知識,如地方或社區歷史、地理、經濟、文化、社區結構等等,及參與社會生活的基本能力,如社區研究、社區發展規劃、社區服務等各種公益勞動等方面的基本能力。總之,,地方課程在課程內容上要體現鮮活的現實性。
(四)地方課程的探究性和實踐性特征
地方課程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以及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培養和發展學生應地方或社區發展需要的基本素質。因而,在地方課程實施中,學生的學習活動方式不應是接受式的,而應是探究式的、實踐式的。學生在學習關于地方和社區基本知識的基礎上,研究區現實問題,探究每個社會成員適應社區發展需要應具有的基本素質。同時,通過參與社區活、社區服務等各種活動,在實踐中培養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能力。
三、地方課程開發與設計應注意的問題
(一)處理國家課程標準與地方課程方案的關系問題
(二)現行的國家課程標準存在一些問題,比如,課程標準過高,它是最高標準,而不是基本標準,相當一部分老少邊窮地區的中小學難以達到國家課程標準規定的要;程門類過于齊全,1992年頒布的九年義務教育課程門類太多、太全,國家課程(主要是學科課程)小學9門,初中13門(不包括短期的職業指導課),再加上國規定要開設的一系列活動課,超過24門,這在世界各國基礎教育的國家課程中少見的。國家課程標準是開發地方課程的依據和基礎。在現行狀態下,地方課程發究竟有多大空間,是值得思考的。由此看來,開發地方課程就需要調整國家課標準。
當然,調整國家課程標準,開發地方課程,并不完全意味著將國家課程標地方化;從地方程管理體制上看,地方課程開發涉及切實下放課程設計權力的問題。前地方課程管理統得過死,缺乏靈活性。在當前地方課程研究中,出現了把“省市課程”為地方課程的傾向。即在地方課程開發時,出現以省市為地域范圍,不以區縣甚至更小地理空間為地域范圍的現象。如果認為地方課程實質就是由省市教育主管部門設計的課,顯然是對地方課程的一種誤解,它勢必導致在地方課程開發上,區縣甚至更小的地域沒地方課程設計權。其實,在一個省、一個市范圍內,各個地方經濟、文化發展以及課程資源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地方課程開發應給區、縣或學區甚至更小的地方以較大的權利,得過死,也不利于地方課程建設。
地方課程開發在課程目標上關照社會不夠,人本取向和社會取向聯系不夠緊密。地課程設計大多注重當前社會條件下學生的各項基本素質的培養,如學生的競爭意識、創意識、承受挫折的能力、自理能力等方面得到了應有的重視,但對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會實踐活動能力培養注重不夠。在課程目標設計上,忽視把學生融入到地方或社區生活發展的歷史過程之中去。一句話,課程目標關注個人較多,關注社會較少。這是不利于分發揮地方課程育人功能的。
(三)地方課程結構問題
地方課程門類設置、課內容設計的基本依據是地方或社區發展的實際,以及地方課資源。在課程門類設置上,地方課程設置要考慮特定地域和社區發展的經濟、文化以及會生活的現實,設置有利于把學生融入到社會生活之中的課程,使地方課程結構體現出濃厚的地方特色。不應把在大多數地區開設的共同課程、必修課程作為地方課程。而應從地方實際出發開設一些像地方或社區歷史、地方或社區地理、地方或社區經濟、地方或社會文化傳統等課程。課程內容的設計也應充分挖掘地方特有的課程資源,并形成體系。
(四)地方課程的教學實施問題
地方課程實施應強調學生對地方或社區現實問題的研究與思考,將課程內容以題的形式加以設計,組織學生通過調查研究,探討問題,并適當地參與社區實踐活動,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和社會活動能力。如果地方課程也如同國家規定的學科課程一樣,純通過系統的地方教材學習,脫離社區或地方歷史與現實問是毫無價值的。我主張,地方程的實施應以探究和實踐活動為主,多開展地方歷史研究、地方地理研究、地方經濟研究、地方文化傳統研究等活動。
總之,地方課程的開發與設計需要處理好地方課程與國家課程和學校課程的關、程內容與地方課程資源的關系、課程學習活動方式中接受與探究的關系,以及學生與社生活的關系等,從而優化課程結構,切實發揮地方課程的育人功能。
- 上一篇:課程教材開發管理論文
- 下一篇:企業文化缺乏個性特色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