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學困生化學學習成果意見

時間:2022-04-22 02:15:00

導語:提升學困生化學學習成果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提升學困生化學學習成果意見

摘要:“學困生化學效率可按一定方法訓練提高,首先要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培養他們的自尊、自信,在精神上作好準備,再在具體的教學中根據“學困生”的特點因材施教,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最后是傳授給能使他們受益一生的學習方法,讓他們從根本上提高學習效率。

關健詞:“學困生”、以情曉人、提高學習興趣、傳授學習方法

“學困生”就是學習困難的學生,指的是智力正常,但由于學習習慣不好,或由于方法不當、或由于社會、家庭環境的影響,不能適應普通學校教育下的學習生活,造成學習效果低下,能力目標、知識目標均不能達到教學大綱或課標基本要求的學生。在每一個學校的每一個班級都會有“學困生”。“學困生”的轉化一直是老師們最費心思的工作,我經過長期觀察和思考,發現轉化“學困生”是有竅門的,只要“學困生”愿意學好,按照一定的方法進行訓練,是完全可以在短期內轉化的。

下面就我的經驗和學識,談幾點看法:

一、以情曉人

1、培養師生感情,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

教學中教師應對學生有深厚的感情,多深入學生之中進行思想和感情交流,防止和消除感情上的隔閡。這首先要做到熱愛學生、理解學生、尊重學生,多些鼓勵,少些批評;其次多關心他們的學習狀況和學習中遇到的困難,關心他們的生活和成長,多些幫助,少些訓斥,使學生能“親其師,而信其道。”微笑是最好的傳遞感情的方式。當學生上課不注意聽講時,一個會心的微笑會使他體會到老師善意的批評,當學生回答問題正確時,一個會心的微笑會使學生體會到老師的鼓勵。有的老師面對學生,臉色總是十分冷峻、認為不如此就壓不住學生,嚴師才能出高徒。其實,嚴師的“嚴”是指教學一絲不茍,嚴以治學,并不是搞“師道尊嚴”讓學生見了害怕,讓學生敬而遠之,把“俯首甘為孺子牛”變成“橫眉冷對”。學生稍犯一點錯誤,誰不聽話,就是“大逆不道”必嚴加制裁、體罰或變相體罰隨之而來。罰站、不準聽課、寫檢查、寫保證等等,這樣名為“恨鐵不成鋼”,實際后果是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對學校生活、學習不感興趣。嚴厲的老師只會管住學生的身體,不會收住學生的心,只有學生的心在學習上,才有可能取得好的學習成績。

2、尊重“學困生”的人格,培養他們的自尊、自信。

“學困生”表面上看,對什么都無所謂,其實他們的自卑感都較強,因為每個學生都在乎學習成績,都在乎自己在老師、同學們心目中的位置。一次次地失敗,使他們的自尊心受到影響,為了表示自己的面子,故作輕松狀。教師對待“學困生”應著力培養“學困生”的自信和自尊。教師千萬不可冷落、歧視“學困生”,有的同學經常不完成作業,課上不專心聽講,簡單的批評、訓斥只會產生逆反心理,可以課下主動找他們談心,給他們出主意,幫他們尋找改正的方法,經過反反復復的教育,這樣學生會被感化過來的。“學困生”成績差,但他們對成績的高低更敏感,教師要尊重學生隱私權,為學生的低分保密,并幫他們找出失誤的原因,為成績進步的大加表揚,產生進一步學習的欲望。實踐證明,一個經常受到鼓勵與信任的孩子總是充滿信心,朝氣蓬勃、積極向上的。反之,受到諷刺的學生,則容易自暴自棄不思上進。對待學生的弱點用諷刺的方法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心,產生“破罐破摔”的消極情緒;而積極的鼓勵,將含有尊重、信任、希望信息傳遞給學生,這對“學困生”來說尤其重要。長此以往,學生和教師之間產生了親近感,感受到教師的可親可敬,消除了自卑感和對學習的畏難情緒,樹立起必勝信心,以培養學習的興趣。

例如,我班一位姓張的女同學,她的學習成績比較差,腦袋反應較慢,常常為此感到自卑而缺乏信心,但內心還是想把學習搞好。于是,我在課堂教學時特別的尊重、注視、寬容她,常常用鼓勵的語言評價她的發言,那怕是一次小小的發言,讓她體會到成功的快樂,從而樹立起主動參與學習的自信心。

二、在具體教學中下功夫

1、優化教學過程,提高“學困生”學習興趣

“學困生”成績差,很大程度是因為知識單調、內容乏味、教學手段陳舊落后。因此教師要改變教學模式,全面優化教學過程。可根據不同課型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比如在化學教學中,如適當地穿插幾句化學趣事、化學家小故事,或巧妙地設置各種懸念,使學生欲答而不能,欲罷而不忍,從而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和欲。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化媒體以其獨特的教學手段進入中學教學領域,使教學方式做到動靜結合、視聽結合,可進行快速的信息處理和圖像傳輸,再配上悅耳的音樂,學生看得清楚、聽得明白,感到上課有意思,心情怡悅,產生進一步學習的愿望。“學困生”成績差,有些是因為基礎差。這就導致了理解能力差,可為了取得好成績,往往采用死記硬背的方法,這樣經常產生事倍功半的后果。教師可以用計算機把難于理解的知識做成動畫,使學生易于理解、掌握。把演示實驗放在投影儀上做,增大可視性,使學生看得清楚,聽得明白。使學習由被動變主動,激發學習興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上是自己在教學中,對“學困生”施教的一些粗淺認識。實踐證明通過對“學困生”有針對性的、耐心的教育,大部分“學困生”能夠擺脫“學困”的狀態,取得較好的成績。

2、鼓勵“學困生”說題,是短期內提高成績的最有效的方法。

教師說好課是講好課的前提,同樣,對于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鼓勵他們說題,是短期內提高成績的最有效的方法。這一招不只是對“學困生”有益,幾乎對所有的學生都有益。“學困生”的考試成績之所以差,大多是不會思考,面對一個題不知從何下手,有時雖然能寫兩步,但最終還是想偏了,結果得不到分,等考試后,老師一講,他們大都有頓悟感,“噢!原來是這樣!”但大都只停留在這一聲感嘆上,以為聽懂了,就是會了。其實,你馬上讓他說一說解題思路,說一說化學方程式的書寫,他可能立馬就說不完全。隔幾天考試時,再把這道題拿來讓他做,他又是“似曾相識”,卻又做不出來,這就是“學困生”的“一錯再錯”現象。“說題”的最大功效是把學生的思維充分展示出來,把缺點也暴露出來,老師可以有的放失地進行當場輔導,輔導這一個,受益的是全班學生。在課堂上說題,一人說題眾人聽,其他人也能從中吸取教訓或開拓思維。若是連續提問,比一比看誰說的更有條理,看誰說的更簡練,還有一種競賽的氣氛。畢竟,這是從學生角度的思維,若是正確的,則更容易為學生所接受;若不正確,可以當場糾正,解決一大部分學生的思維障礙。剛開始時,“學困生”可能會用“不會”為理由逃避“說題”,這時老師一定不能讓他坐下,否則他永遠也無法走出“學困生”的怪圈。他說不會,是自卑心理在作怪。其實他是能說出一些的,只不過平時一直被無形的“學困生”的陰影籠罩,會的也不自信了。這時可以換一種方式:就題目回答問題。老師當場引導他把題目最關鍵的部分回答出來,把一個題目分解成多個小問題,讓他一一回答,同時要求其他學生做評判(這樣對已經會了的同學來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裁判,即使會了也會有興趣聽下去的)。如:題目中要求計算的是物質的質量,就啟發他說出化學方程式及各物質之間的質量比、計算相對分子質量、列比例式,再找出已知物和待求物,,然后再逐步引導他說出解題過程,計算結果。這樣做可能會多浪費一些課堂時間,但是換來的是“學困生”的勇氣和走出自卑的喜悅,還是值得的。

3、關注學困生,使他們享受到班集體的溫暖。

在自主學習活動中把學困生融合于各個學習小組,使他們的學習得到幫助和提高。此外,我們還要注意創設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促進學生之間的合作,樹立他們學習的責任意識和主人翁精神,努力使全體學生都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全面提高學習質量。新的《課程標準》指出:小組合作學習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重要方式之一。小組合作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協作精神,團結精神,交往能力,有利于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優等生可以得到發展,中等生得到鍛煉,學困生得到幫助和提高。因此,教師在組建學習小組時,就要有意識地把好、中、差三種學生安排在一個小組里,每個學習小組只安排一個差生。對小組里成績較好的學生,老師要給他們提出明確的要求和任務:在小組合作學習時要主動幫助學困生,多給他們發言的機會,督促、幫助學困生主動積極思考問題,對學困生的幫助要有耐心,教師又給學困生提出明確的要求:每次小組討論、交流時必須發言。防止小組討論時優生發言,差生無言的局面。

通過優秀學生的學習態度、情感和行為,學會交流,增強合作意識,來啟發感染成績差的學生,讓他們能主動地看到自己的問題所在,及時改正缺點趕上優等生。這樣,學困生在小組合作學習的活動中既感到有同學的幫助,享受到集體的溫暖,又使他們學習得到進步和提高,從而進一步樹立起自主學習的信心。

三、教會他們正確的學習方法

1、教給學習方法,使學生逐漸“上路”

“學困生”學習成績差,并不都是智力差,大多數是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每次考試后,都有不少學生愁眉苦臉,憂心重重。原因是有些教師見有些學生成績不理想,會在課堂上無休無止地批評、挖苦、訓斥,甚至罰抄試卷數遍、請家長……其實十罰不如一法。”學生考不好內心愧疚、悔恨,這是做思想教育工作的最佳時機之一。“授人以魚,一飯只需;教人以漁,終身受益”。真正能提高學生學習成績的是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教師應暖其心、授其法、導其行幫助孩子分析存在的問題,并探討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法,使學生逐漸“上路”提高學習能力,從而取得良好成績。

學困生在化學學科學習中困惑之一是,他們沒有真正明白化學學科的特點,幫助他們解決這個問題時,教師不僅要精心備好每一節課,更要把教材中的隱蔽的線索展示給學生。如,首先要向學生介紹教材內容安排情況,其次要讓學生知道各部分教材的特點。在元素化合物知識章節學習時,要讓他們明白多數單質及化合物的學習是沿著“物理性質——分子結構——化學性質——主要用途——制法原理”的線索進行;在周期表的學習中要抓住“位置——結構——性質”進行規律探索;而在概念學習中必須準確把握概念的內涵,外延不可隨意擴大,要講究概念理解的準確性。在定律、原理學習中,一定要認清定律原理適用的范圍和運用的條件,切不可張冠李戴,胡亂套用。化學用語學習要講究規范。化學計算的真正核心不是數據處理,而在化學原理理解、過程的分析、概念間關系的轉換。在實驗學習中應認真在以下幾方面下功夫:①由現象分析本質,②由性質推現象,③由定量關系推結論,④定性、定量相結合,⑤基本操作中的關鍵要點掌握等。若在這些方面給他們很好的指導,他們就不難找出化學學科的特點,也自然就會運用合適的學習方法進行學習了。

2、教會“學困生”些具體的可操作的學習方法。

我們不能只講一些什么復習呀、聽講呀、做作業呀、問老師呀……等大道理。面對化學沒有學好的“學困生”我們要特別指出的是他這一科成績差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常用的幾個公式、概念沒記住,還是很重要的幾個基本解題方法不能熟練應用,或者是初中的一些重點知識沒有理解透徹等等。象元素符號、化合價、化學式、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及其相關計算等,是初中階段的核心內容,有一個地方弄不清楚,就有可能造成學習上的困難,有幾個弄不清楚,就可能淪為“學困生”的行列。找準之后,先把關鍵的知識補上,補的時候要一對一地輔導學生學會自學,即自己找到相應的知識,自己鉆研,不明白的多問老師。這時,為了給學生以信心,老師的教學要做相應的配合,如:知道這幾個“學困生”把某幾個知識點補上了,就適當地針對這幾個知識點來一次簡單的階段性測試,讓他們也嘗嘗及格和得高分的喜悅。暗暗地、一步一步地證明他們已經跟上了老師的教學進度。正所謂“成功是成功之母”,成功的喜悅比失敗的教訓更能激勵“學困生”的進步。同時在輔導時一定要強調做題習慣的培養。實踐證明:“學困生”做不好計算型化學題的原因除了相關的知識點掌握的不牢固外,最致命的缺點是做題習慣不正確,不知道怎樣把已知條件進行轉化。如:以物質的量為中心進行計算,把題目中的已知條件盡可能都換算成物質的量,然后再找已知和未知的聯系,最后設未知數列方程。這些最基本的做題習慣,幾乎所有的“學困生”都沒有掌握。知識點和做題習慣,要雙管齊下,這是“學困生”轉化的秘訣所在。

參考文獻:

《試論中學化學教學的專業素養》鄧明蘭

《學困生學習診斷與指導研究》課題林立超

《提高學困生化學學習效果藝術初探》李登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