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下人民幣國際化趨勢分析
時間:2022-09-01 10:18:54
導語:“一帶一路”下人民幣國際化趨勢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政府主導與市場需求雙動力助推人民幣國際化
早期人民幣國際化的發展以貿易結算業務和貨幣結算業務為主。人民幣國際化的程度僅限于國家之間的貨幣交換和互助支援等項目,人民幣國家化推進的層次水平很低。人民幣國際化在“一帶一路”戰略及供給側改革的助推下呈現出新的發展趨勢,不僅局限于跨境貿易結算,更作為一種投資在離岸金融市場進行資本交易,其投資產品更加豐富,包括債券、基金、離岸人民幣交易等等。2010年,中國人民銀行在珠三角、上海等設立人民幣結算試點,允許境外央行、金融公司、清算行、基金公司、保險公司等在內地投資銀行債券。
(二)離岸金融市場發展與資本賬戶進一步開放互通
有無2013年伴隨著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全面開啟,中國離岸市場快速發展,加速了人民幣自由化和國際化進程,離岸人民幣存款達1.5萬億。目前,在內地尚未完全開放資本賬戶的情況下,香港成為最大規模離岸人民幣業務的資金運作中心,人民幣存款規模達8604.72億。2010-2015年香港離岸人民幣金融市場三個月利率為0.52%,六個月市場利率為0.56%,一年市場利率為0.58%,且每年的利率水平基本穩定。內地人民幣三個月市場利率在1.91%-3.1%間波動,六個月市場利率在2.2%-3.3%間波動,一年市場利率在2.5%-3.5%間波動,內地市場利率相比離岸金融市場利率更高且穩定性更差。因此,在進行的供給側改革中,減少人民幣國內利率與國際市場利率的差距,為建設香港人民幣離岸金融市場及建設上海全球金融中心做前提準備,為今后開放資本賬戶限制,減少來自國際資本的沖擊打下堅強基礎。資本賬戶的進一步開放和離岸金融市場發展互通有無,共同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實現。
(三)“一帶一路”戰略及供給側改革優化人民幣國際化發展結構
人民幣國際化發展結構的優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第一,進出口貿易結構趨于優化;第二,人民幣投資,回流途徑增多;第三,銀行從跨境人民幣業務中獲利豐厚;第四,人民幣國際化政策更加穩定清晰。我國進出口貿易結構在2013-2015年的出口額分別為22100.2億美元、23425.2億美元、22765.74億美元。2015年出口額多年來第一次下滑,但是2013-2015年出口對外匯儲備的貢獻率分別為57.8%、61%、68.4%,2015年出口對外匯儲備的貢獻率比2014年高7.4%,這反映了在實施“一帶一路”戰略及供給側改革以來,中國的進出口貿易結構趨于優化,出口產品的貿易附加值更高。從人民幣投資、回流途徑來看,2013-2015年中國資本賬戶差額分別為95億美元、-283億美元、-506億美元,這反映中國企業及銀行積極進行海外投資及重組并購,使得人民幣國際化適用范圍和國際影響力進一步提升。銀行方面,中國人民銀行通過公開授權離岸“人民幣清算銀行”并對其提供流動性支持,截至2015年中國人民銀行已與東南亞、西歐、南美、北美、中東等19個國家和地區建立清算安排,因此“一帶一路”下人民幣國際化也將伴隨著銀行國際投資業務的蓬勃發展而加快實現。“一帶一路”新機遇下人民幣國際化面臨的問題一是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經濟實力相較發達國家來說還有很大差距,對外依存度較高,自主創新不足,缺乏經濟獨立性。二是金融體制不夠開放,金融機構自由度受限。間接融資比例過高,國內資本市場不發達,需要進一步深化大型金融機構改革。資本賬戶仍未開放,資本自由流動受到限制,影響國際直接投資,制約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三是人民幣國際化面臨政治挑戰。盡管目前各國普遍質疑美元的全球角色,但人民幣不太可能挑戰美元的地位,甚至取代美元。
“一帶一路”背景下人民幣國際化實施路徑
(一)充分利用現有及中國倡導建立的國際平臺
積極利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絲綢之路基金、金磚銀行等中國倡導并積極參與的國際平臺擴大人民幣使用范圍,增強世界人民對人民幣的信心和認同感。2015年,以人民幣進行結算的跨境貨物貿易累計發生額為6.39萬億元,占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的88.34%。以人民幣進行結算的服務貿易及其他經常項目累計發生額8432億元,占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的11.66%。更值得期待的是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絲綢之路基金等將可能成為人民幣國際化的制度保障,方便人民幣“出海”,因此積極利用現有及中國倡導建立的國際平臺將進一步提高人民幣的流動性和收益性。
(二)中國經濟“外修內補”以減少對外經濟的依存度
中國2013-2015年外匯儲備分別為38212.15億美元、38430.18億美元、33303.62億美元,高額的外匯儲備及高達70%的外貿依存度,嚴重阻礙了中國政策實施的有效性。對外依存度高、自主創新不足、缺乏經濟獨立性將不利于資本賬戶的進一步開放,拖延中國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因此,要減少經濟的對外依存度,中國要“外修內補”,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積極推進供給側改革和實施“一帶一路”戰略。對內改革。一是健全的微觀經濟主體。深化大型商業銀行改革,推進政策性金融機構改革。促進大型商業銀行完善公司治理,提高決策能力和效能,給予其更多自主權,全方位調整優化資產、負債、收益結構。二是有效的市場機制。進一步簡政放權,減少進出口貿易行政審批程序。包括試點企業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不納入外匯核銷管理,跨地區以人民幣申報出口貨物可以在其他地區的境內結算銀行辦理人民幣結算業務。三是合理的經濟結構和國際收支的可維持性,優化產業結構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首先是優化出口產品結構,積極促進產業結構升級,促進貿易多元化,大力拉動內需,擺脫對單一市場的依賴,增強國際收支的可維持性。其次是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和競爭意識,培育中國國際知名企業。四是恰當的利率制度安排和利率水平。采取靈活的公開市場操作,進一步加強流動性管理。同時,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繼續推進金融機構改革,加強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對外開放。一是以基礎設施融資作為人民幣國際化的突破口,建立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和國際人民幣清算支付機制。中國要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不僅要有足夠規模的資金沉淀,還要有一個海外發展成熟的人民幣金融市場,更要有資金運用的渠道。建立國際人民幣清算支付機制就是要增強人民幣的流動性和收益性,保證人民幣的支付結算,維護人民幣的信譽,增強外國投資者及持有人的信心。二是大宗商品計價結算是人民幣國際化的主攻方向,擴大人民幣計價結算范圍,在實現人民幣區域化的同時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中國對外貿易規模的增長趨勢以及人民幣升值的趨勢,已經使得人民幣在白俄羅斯、泰國、緬甸、越南、巴基斯坦等周邊國家發揮著國際儲備貨幣的功能。通過提供經濟援助、擴大經濟合作等措施,尤其在與東盟、歐盟、日本、韓國的貿易中,擴大人民幣計價結算的范圍。
(三)增強中國對外經濟政策的有效性
一是提升宏觀調控能力。隨著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海外大量的離岸人民幣,將對中國貨幣政策的有效性造成巨大挑戰,中國政策自主性的下降客觀上要求中國提升宏觀調控能力,這就要改變以往通過準備金率調整等行政性貨幣操作方式,轉向在貨幣市場及票據市場上的操作實現貨幣政策效果。二是完善的法律制度和監管體系。目前“一帶一路”下已初步形成的經濟合作走廊包括中巴經濟合作走廊、孟中印緬經濟合作走廊、中蒙俄經濟合作走廊、中國-新加坡經濟合作走廊、新亞歐大陸橋等。合作走廊產業園區建設法律制度不健全,并且缺乏必要的配套政策,因此應進一步完善法律、加強監管。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人民幣在世界貨幣體系中的地位日益凸顯,其國際化趨勢不可逆轉。特別是2013年中國正式推進“一帶一路”戰略,在此背景下人民幣國際化結構優化升級將給中國進出口貿易、金融市場、實體經濟等施加重大的影響。因此,中國應當積極與其他國家或金融企業合作,共同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同時,應當不斷進行經濟體制改革,采取有利于實體經濟發展的政策,以實體經濟支撐人民幣國際化,形成良性循環,不斷促進中國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作者:鹿夢瑞 王容 單位:石河子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葉曉東.論人民幣國際化[J].經濟與社會發展,2010(4)
2.陳雨露.人民幣國際化報告2014[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3.張曉慧.2014年第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M].中國金融出版社,2014
4.李薇.全球失衡視角:我國的貨幣政策與人民幣國際化戰略[M].廈門大學出版社,2012
5.程明.探析人民幣國際化給我國帶來的機遇與挑戰[J].江蘇商論,2010(2)
- 上一篇:人民幣金融改革對匯率的影響分析
- 下一篇:人民幣國際化發展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