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自由兌換探討論文
時間:2022-02-02 09:34:00
導語:人民幣自由兌換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貨幣自由兌換的條件
一國貨幣要實現完全的可兌換需經過四個階段:①經常項目有條件兌換;②經常項目自由兌換;③資本與金融賬戶有條件兌換;④資本與金融項目自由兌換??梢?,實現貨幣的自由兌換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絕非瞬息可就的。
1.1健康的宏觀經濟狀況。經濟環境是金融體系運行的最直接、最基礎的條件。健康的宏觀經濟環境要求一國生產力發展速度合理;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的發育程度完善;此外,它對合理的通脹率及政府宏觀調控政策的有效性等也有較高要求。總之,一國經濟運行應平穩,盡量避免大的波動及經濟過熱、經濟蕭條現象的產生。
1.2健全的微觀經濟主體(指一般企業和金融企業)。這一條件要求一般企業要具有內在動力、外在壓力和活力,是理智的、行為端正和對利益調整反應靈敏的獨立經濟法人。而金融企業也要逐步實現經營業務的多元化,與國際接軌,并將銀行呆壞賬限制在一個較小的范圍內,,逐步提高經營的自主性和靈活性。
1.3合理的經濟開放狀態。合理經濟開放狀態主要包括消除外匯短缺和充足的國際儲備兩個方面。就我國目前的國際儲備而言,2005年單外匯儲備就已高達8188.72億美元,顯然已十分的充足了,(事實上不少專家都認為這一過多的國際儲備存在浪費現象。建議解放部分資金用于投資,增強盈利能力),外匯短缺現象也可以避免。然而,也不可太過樂觀,我國國際儲備還存在著結構上的失衡,這在無形中增加了外匯風險。
1.4恰當的匯率制度和匯率水平。一個靈活的匯率制度更能抵御資本的大量流入帶來的不利沖擊,并可以避免通常伴隨匯率制度崩潰而產生的巨大經濟成本。而一個恰當的匯率水平對維持匯率的穩定又具有重要意義。
當然,以上四點僅是實施貨幣自由兌換的重要參考條件,而非全部要素,各國還應結合本國國情來選擇成熟的時機進行這一決策,切忌操之過急而誘發危機。
建國以來,我國的人民幣兌換先后經歷了1979年前的高度集中控制時期;1979-1993年向市場過渡時期;1994-1996年經常項目下有條件兌換時期及1996年12月1日以后的經常項目下自由兌換時期。現在,我國金融體制已由過去實行的大一統的銀行體制逐步發展成為多元化的金融體制模式,建立了以中央銀行為領導,國有商業銀行為主體,多種形式金融機構并存與分工合作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金融體制。伴隨著金融體制的逐步發展完善,人民幣自由兌換進程加快,已進入了由資本與金融賬戶有條件兌換向資本與金融賬戶自由兌換過渡的最后的關鍵時期。當然,這一過渡時期究竟有多長還是個未知數,就目前的國情來看,人民幣自由兌換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似乎已成定論。那么,我國當前實現人民幣自由兌換還面臨哪些障礙及存在什么問題呢?
首先,中國金融發展中的穩定性問題面臨挑戰。盡管我們僥幸躲過了一系列區域性及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國金融發展已具備了內在穩定性和較強的抗風險能力?,F行金融制度的缺陷加大了中國金融業內在的不穩定性。表現如下:①現行融資制度缺陷。當前,“企業困難—政府出面—銀行解決”似乎已成了企業解決危機的慣用模式,然而即便如此,國有企業仍未擺脫困境,始終處于低效率的狀態。②信用制度不健全。盡管信用的缺失部分也源自文化傳承模式的影響,制度本身的缺陷實則也是一重要影響因素,這嚴重阻礙了我國金融業對外開放水平的提高。③金融機構存在治理結構上的制度性缺陷。④法律性缺陷如責任不清,產權不明等。
其次,中央銀行的宏觀調控和金融監管能力差。具體而言:①中央銀行的政策工具較少且政策效果有限。現在,對利率的調節是我國央行最常采用的政策工具,利率的變化(尤其是再貸款利率)被市場視為是其貨幣政策變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然而商業銀行在利益機制的驅動下,往往不顧利率的變化所反映的政策信號而自發地通過資本的國際流動來完成投融資活動,從而使中央銀行調節貨幣供應量的目標難以實現,降低其政策效果。②盡管我國央行已通過制定各種法律法規對金融機構進行監管,但是過于倚重市場準入、資本重組比例等合規性監管,而忽視了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和風險等方面的監管,且由于法律存在一定的缺陷,實際執行中效果有限。③由于與政府關系密切,使得我國央行的獨立性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
第三、過渡性的金融環境。轉軌型國家是指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以來,那些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換的國家。作為這一特殊的國家群體中的一員,我國金融環境的過渡性是影響人民幣自由兌換過程的重要因素之一。過渡性的金融環境包括:①欠發達的貨幣信用制度;②銀行體系有大量的呆壞賬和風險貸款,大大制約了人民幣自由兌換的實現;③金融行為對經濟利益、利率等金融信號反應不靈敏,金融杠桿缺乏彈性;④金融市場功能不能得到充分發揮。
第四、金融結構失衡及金融效率低下。我國金融結構中銀行企業特別是國有商業銀行比重仍過高,如數據表明2000年我國銀行資產占到了總資產的79.62%。金融產業結構的不合理使得風險相對集中。此外,金融機構的業務能力、盈利能力、發展能力的相對薄弱也削弱了金融市場的穩定性。如商業銀行的利潤來源主要依賴于存貸款利差,欠成熟;銀行的對外開放水平不高等。
第五、金融市場發展不平衡。20世紀90年代初為了市場經濟的要求,世界各國都加速了金融市場的發展過程。盡管近年來我國的金融市場發展比較迅速,但從總體上看,金融市場的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沒有形成各種專業市場相互協調發展的局面。且發展中還呈現出非常不平衡的特征。目前,我國的金融市場中相對較發達的是外匯市場和證券市場,而其他市場如銀行同業拆借市場、票據貼現市場以及一些金融衍生工具市場則交易很不活躍,發展緩慢,作用十分有限。而即使就相對發達的證券市場而言,股東的收益主要來自資本利得卻很少獲得股利受益,這實際是一種很不正常的現象。
此外,當前宏觀經濟運行中的房地產泡沫現象也是實現人民幣自由兌換值得密切關注的問題。這一點我們應從日本的慘痛經歷中吸取教訓。事實上,由房地產泡沫的崩潰帶來的資產價格暴跌現象將對企業、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及其他一些非銀行金融機構帶來很大的沖擊:土地價格暴跌,擔保將無法收回,且地價下降,土地無法轉賣使一些不動產公司也將出現赤字,向這些不動產公司提供貸款的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呆賬增加。
最后,現行國際金融體系的欠規則性也使人民幣自由兌換的實施不得不趨于謹慎,三思而后行。首先,國際貨幣體系本身就處于無制度狀態。例如,現在的美元到了世界各國不能不管、又不好管理的境地:如果讓美元升值,各國的進口商品成本增加,外債負擔加重;如果讓其貶值,各國出口困難,外匯儲備資產縮水——世界各國處于兩難境地。其次,國際資本的無序流動成了誘發金融危機的導火索。再者,現行國際金融體系缺乏有效的國際監管規則。
3措施對策
人民幣的自由兌換進程實則是一連續的、長期的、不斷的改革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改革每推進一步,都有可能會引起社會金融環境的變化,并引發一系列問題,使改革的深入困難重重。因此,如何在改革的過程中確保金融穩定和物價水平的穩定成了這一過渡時期工作的重中之重。具體地說,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出努力:
首先,實現人民幣自由兌換之前,一定要保證宏觀經濟運行平穩。因為對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放開管制必須與政府宏觀經濟穩定的成功相一致。否則,如果沒有價格水平的穩定,無法預測的實際利率和匯率的變動會使銀行無節制地借貸,從而對其支付體系的安全運行構成威脅,金融風險加大。
其次,必須迅速強化貨幣信用機制。必須強迫連年欠債的企業還錢,并且要注意限制新貸款的流量,以維持價格水平的穩定。如果通貨膨脹壓力加大或銀行貸款中呆壞賬數目過大將使金融情況混亂,金融穩定性受到威脅,因此需給予高度重視。
第三,要實現人民幣的自由兌換,應逐步在國內資本市場放開利率和證券手續費,并放開金融業務相互參入的限制,使競爭加強。此外,還應加強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對外開放水平。
第四,繼續完善我國的匯率制度,使之能更加靈活,提高抗沖擊能力并使匯率維持在一個較為恰當的水平,從而減小頻繁的波動帶來的風險。
最后,只有當國內借貸可以在均衡(無限制)利率水平上進行,國內物價穩定且匯率制度趨于成熟的情況下,才是實現資本與金融賬戶自由兌換的正確時機。這時,才可以放寬有關稅收限制或取消外匯管制,實現資本在國內各部門或地區以及在各國間的自由流動。而相反,如果過早的取消對國外資本流動所實行的匯兌管制,可能會導致資本的外逃或外債的增加,或兩者兼而有之,情況嚴重者甚至還會出現金融危機,因此,絕不可掉以輕心。
4結束語
金融領域本身的脆弱性、敏感性及其對整個社會經濟的重大影響使得人民幣的自由兌換進程不得不放慢腳步,但無論如何,這總是一個方向,因此,筆者始終堅信,在未來的某年,待到時機已成熟,實現人民幣的自由兌換將不再是紙上談兵。
參考文獻:
[1]臧景范.金融安全論.第一版.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1.
[2]白欽先.各國金融體制比較.第一版.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4.
摘要:隨著市場經濟的高度發展,現代金融體制的形成以及經濟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迅速蔓延,金融自由化問題已引起了各國的廣泛重視,實現貨幣的自由兌換是一國經濟自由化、國際化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金融體制改革所追求的高級目標,它不僅關系到一國經濟實力的增強,對其國際地位的提升也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人民幣自由兌換條件問題對策
- 上一篇:外經貿口岸暨外貿形勢座談會講話
- 下一篇:我國人民幣匯率政策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