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內貿易中國發展論文

時間:2022-04-15 11:14:00

導語:產業內貿易中國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產業內貿易中國發展論文

[摘要]以產業貿易為主導模式的外貿易格局對我國對外貿易的飛速發展和拉動國民經濟的持續增長起到了重大作用,但這種傳統的貿易模式已顯出疲態,正經受著日益嚴峻的挑戰。貿易模式從產業間貿易為主向以產業內貿易為主的轉變成為中國提高外貿易競爭力、獲取動態利益和促進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本文闡述了產業內貿易的內涵及其規律,并分析了中國產業內貿易的發展現狀。

[關鍵詞]產業內貿易貿易結構貿易指數

一、產業內貿易概述

1.產業內貿易的內涵

國際貿易有兩種模式,一是建立在要素稟賦差異基礎上的產業間貿易,二是基于產品差別和規模經濟的產業內貿易。產業內貿易,指相同產業產品在國際間的雙向流動,從統計角度看,其指一個國家在出口的同時又進口某種同類型的產品。比如日本向美國出口轎車,同時又從美國進口轎車。產業內貿易還包括中間產品的貿易。產業內貿易可表述為:同一產業內的產品,主要是制成品通過內、外部市場在不同的國家或地區間的雙向流動。

2.產業內貿易發展的一般規律

(1)從要素稟賦角度看,兩個國家的生產要素稟賦差異越小,其產業內貿易比重就比較大。因為從生產角度上產業內貿易取決于向消費者提供產品的異質性及其技術進步水平,主要是由于異質產品可能以相同的技術被制造出來,也可能含有完全相同的物質成份。可見,產業內貿易常常并不取決于生產要素的內容。

(2)從需求角度看,兩個國家中的人均收入較高,并且兩國的人均收入差別較小,則兩國間的產業內貿易比重較大。因為隨著人均收入的增長,消費者的需求會變得追求多樣化和個性化,從而表現出對異質產品旺盛的需求;另一方面,相似的需求結構和追求差異化的個性產品,將使兩國間產業內貿易內容廣泛。

(3)從區位角度看,兩國地緣關系越近,則產業內貿易的可能性越大。較近的地緣關系、相似的生產特征和相似的消費習慣,加之運輸成本低廉和便于開展邊境貿易等都是有利于兩國產業內貿易開展的因素。

(4)從產業角度看,產業內貿易比重的規律是,具有異質產品的會大于具有同質產品的產業;具有先進技術和工藝革新較高的高于具有簡單和技術相對停滯的產業;存在大量中間產品的會大于中間產品較少的產業。

二、中國產業內貿易的發展現狀

1.產業內貿易指數

在衡量產業內貿易的所有指標中,格魯伯-勞艾德指標是迄今為止最具權威的產業內貿易測量指標,簡稱GL,其表達式為:(其中,Xij,Mij分別代表i國j國產業的出口額和進口額,產業內貿易指數在0~1區間變動,GLij越接近于1,說明產業內貿易的程度越高,GLij越接近于0,產業內貿易的程度越低。)它是衡量一個國家參與國際化生產過程中由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轉化程度的重要指標之一,同時也是衡量產品比較優勢的重要指標之一。

2.中國產業內貿易的發展現狀

有的學者運用格魯伯-勞艾德指標的綜合體產業內貿易指數方法對中國產業內貿易進行測算分析,其計算結果顯示,近幾年來中國產業內貿易指數始終保持在0.4以上,除2001年略有下降外,一直保持增長,在2000年該指數已接近0.45。張小蒂(2004)等人按照SITC(聯合國國際貿易商品分類標準)對中國產業內貿易結構進行分類分析,計算的數據以1997到2001年間的內貿易狀況為依據。測量的數據中2001年0-8類指數分別如下:0.338、0.552、0.242、0.287、0.318、0.446、0.507、0.495、0.403。而相比之下美國2001年的數據分別是:0.540、0.471、0.535、0.380、0.629、0.763、0.592、0.745、0.515。可見中國的工業化水平與美國相比仍非常落后,規模經濟不論是在制成品還是在初級產品方面均未得到有利的實現,產業內貿易水平很低。郝文(2005)對中國與經合組織國家產業內貿易中74%的進出口價格比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我國在與經合組織國家的產業內貿易中,有75%的產品出口價要低于進口價;水平性產業內貿易在總的產業內貿易中只占7%~14%。

三、中國產業內貿易存在的問題

從以上文獻的數據可以看出,中國產業內貿易的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與美國等相比我們還存在著非常大的差距。產業內貿易在給貿易國帶來貿易利益的同時,亦可促使一國的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從目前來看,我國對外貿易模式仍以產業間貿易為主的原因是人們只是看到了我國勞動力和部分自然資源上具有的比較優勢。但在國際貿易格局發生巨大變化的今天,國際交換中初級產品和低加工產品的貿易條件正相對甚至是絕對的下降,立足于以資源和勞動密集為基礎的比較優勢,面臨被淘汰的危險。且由于人均占有資源貧乏,勞動力素質較低,我國在這方面的比較優勢正在削弱。更為重要的是建立在比較利益基礎上的對外貿易格局十分脆弱,且會造成我國產業結構的滯后,從而在國際競爭中處于不利的地位。

從發達國家的發展歷程上來看,經濟發展水平與貿易的形式與內容密切相關;產業間貿易——垂直產業內貿易--水平產業內貿易的發展過程是一國經濟發展水平在外貿領域的反映。因此我國的長期目標應該是努力發展垂直產業內貿易的基礎上,逐步推進水平產業內貿易,并最終實現通過水平產業內貿易與科技、規模經濟之間的互動關系以增強我國產品國際競爭力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平新橋:產業內貿易理論與中美貿易關系[J].國際經濟評論,2005(05)

[2]戴楓:中國與東盟產業內貿易探析[J].國際經貿探索,2005(03)

[3]向國成.綜合比較優勢理論:比較優勢理論的三大轉變[J].財貿經濟,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