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過程的建筑設計教學方法研究

時間:2022-05-09 02:49:48

導語:思維過程的建筑設計教學方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思維過程的建筑設計教學方法研究

毋庸置疑,這對于我們傳統(tǒng)技藝的繼承曾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其弊端也顯而易見,從我們今天的學科教育角度來看,這種方式對于技巧的培訓有余而出于理性的總結的創(chuàng)新則不足。中國近現代建筑教育脫胎于法國巴黎美術學院(Beaux-Art),這種學院派教育體系中的形式主義與復古主義觀點在強調了基本功及審美能力等共性培養(yǎng)的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創(chuàng)造力以及建筑學作為一個工科學科所應具備的理性思考能力。而此后國際建筑思潮的沖擊、教指委專業(yè)評估以及注冊建筑師考試也對我國的建筑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總體來看,長期以來我國的建筑教育形成一些比較鮮明的特點。

建筑學到底應該重技還是重藝一直是個被討論的話題,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無疑是藝在技先。這首先表現在形式主義的摹仿教學,通過臨摹、抄繪等初步訓練來為學生提供形式造型的基礎本身無可厚非,但是過分依賴摹寫,甚至“以臨摹養(yǎng)設計”則阻礙了學生主動創(chuàng)造的發(fā)揮。其次是教學中過分注重設計的形式,以形式或造型作為評判作業(yè)優(yōu)劣的主要標準,而常常忽略了環(huán)境、功能、結構等一系列其他重要問題,忽視了建筑設計作為一個系統(tǒng)設計對學生所提出的綜合能力的要求。

傳統(tǒng)的建筑學教學課堂環(huán)節(jié)以教師講、學生聽為基本特征,在講解課題、輔導設計、成績評定這三大環(huán)節(jié)中,絕大部分教學活動以教師為中心而展開。從建筑設計是一門偏重經驗積累的學科來看,直接的講授有助于學生掌握一些設計技巧,從而少走彎路。但是過于封閉、單向的知識傳授,只能讓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和技能而缺乏主動的信息攝取和參與。事實證明,片面強調老師講授的教學方法不利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以及面對困難時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反而容易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產生困惑,進而失去學習興趣。這既不利于教學效率的提高、也妨害了學生素質的培養(yǎng),因而越來越不適應未來設計行業(yè)對于人才培養(yǎng)的要求。

在我國當下的教育體制中,分數仍舊是評價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衡量標準。就建筑設計教學而言,最終的圖面表現是學生成績評定的主要依據。圖紙的構圖、版面、色彩,方案的平立剖、效果圖等直接決定著分數的高低,換句話說,最終圖紙的“藝術表現”在長達1個~2個月的設計課程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這種過分注重圖面表達而輕視思考過程的做法其實否定了設計方案作為一個邏輯思維過程的有機性,而片面加大了結果的比重。其后果往往會影響到那部分有想法但圖面表達不佳的同學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淡化了理性思維在方案構思過程中的重要性以及有關建筑師社會職能的全面培養(yǎng)。

基于思維過程的建筑設計教學方法

建筑設計是一種基于經驗同時又帶有創(chuàng)新的獨特的思維活動,對于不同的設計任務而言,其方法既不同、又相同。所謂不同,是指每個具體設計所面臨的問題及其相應的解決方法千差萬別。所謂相同,是指經驗積累所延續(xù)和傳承下來的諸如調研、構思和表現等理性思維過程相對固定。以上分析的教學方法中所共同缺失的是對于學生理性思維、解決問題能力,以及創(chuàng)新思維、想象能力的培養(yǎng)。目前,這一點業(yè)已成為國內不少建筑院系的共識,也做出了不少有益的嘗試。蘇州大學建筑與城市環(huán)境學院作為一個年輕的建筑院系,在其建筑專業(yè)制訂教學計劃之初便吸取了國內外不少同類院校的寶貴教學經驗,在近幾年的教學實踐中逐步形成了一套旨在強化理性思維過程和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建筑設計教學方法,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以本科二年級綜合設計課程中的小住宅、幼兒園和鄰里中心設計為例,三個課程設計長度均為8周72課時。教研組通過分析實際工程項目中的具體設計過程,提煉出一般方案設計都具備的幾個典型階段,即現場調研、案例分析、草圖構思和成果表現,并與教學計劃相結合。在教案的設計中,將整個設計周期劃分為上述四個階段,并在每一階段設定不同的教學任務。教師通過有意識的引導和銜接,讓學生借助由簡而繁、由淺入深的這三個設計課題,來反復的體會和理解一個設計方案的理性思維過程。具體而言,四個階段主要包括如下主要內容。

現場調研該環(huán)節(jié)位于布置課題之后,學生通過接觸真實的場地來獲得一種“現場感”。同時,借助教師課堂中提示的諸如交通、人流、環(huán)境、功能等場地設計的要點,輔以必要的訪問、測量、拍照和觀察等手段,來獲取關于設計基地的第一手資料,為后續(xù)的總圖及深化設計提供設計基礎。有必要指出的是,現場調研其實貫穿于設計的全過程。教師鼓勵學生在設計前期、總圖布局、設計深化等各階段勤于走訪,通過不斷的調研、思考來積累關于場地的理性和感性認識。

2案例分析該階段又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即現場參觀和文獻閱讀。學院聯系了與設計課題相對應的企事業(yè)單位作為課堂教學的實習基地,組織學生統(tǒng)一參觀調研。教師在參觀中既講述一些建筑設計的共性問題,如場地、環(huán)境、通風、日照;也強調一些該類型建筑的個性特征,如住宅設計中的尺度、私隱、效率,幼兒園設計中的流線、功能、行為,鄰里中心設計中的商業(yè)、空間、消防。通過參觀使學生對于設計對象有一個感性的認知和理性的判斷。與此同時,指導學生進行有目的的文獻閱讀,包括設計案例和規(guī)范資料兩部分。此階段的成果形成分組的匯報文件,學生在專門的課堂環(huán)節(jié)評述案例、互通有無。通過這一階段的調研,使學生對于所要設計的建筑類型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從而為下一階段的方案構思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草圖構思該階段為課堂環(huán)節(jié),是整個教學計劃中最為重要的部分。學生對各自的構思或方案進行分析和講解,教師鼓勵學生對不同方案提出自己的異議或見解,并在最后對所有方案進行歸納和點評。草圖環(huán)節(jié)著眼于學生理性思維的訓練和表達、創(chuàng)作理念的提煉和生成,既提倡唇槍舌戰(zhàn)、暢所欲言的激辯,也重視草圖表現、圖示語言的訓練。教師在充分發(fā)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基礎上,根據不同方案的特點或亮點,有依據的提出自己的改進意見,并盡可能的與學生取得共識。根據設計的進展程度,草圖階段又分為一草、二草和三草,以保證設計深度、表達程度的不斷深入。

成果表現該階段側重于設計思維在成果表現上的延續(xù)。亦即除了圖紙的細致和模型的精美,還講求設計構思或主題在成果中的烘托和表現。如圖紙中充分的分析、個性的表達,以及模型上氛圍的營造和主題的渲染。在成績評定中,摒棄以往“一紙定勝負”的做法。以三方面的成果作為評判的依據:從現場調研開始的全過程草圖集;方案構思階段的全過程草模;最終的正圖和正模。通過分數這一終極指標,來提醒學生對于每一階段訓練的重視、強化教學效果。這一教學方法的目的,除了鍛煉學生的觀察、理解、分析、動手、表達等綜合技能,更為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舉一反三、形成一套適合自己的設計方法,從而達到較之技能層面的“授之以魚”更為根本和有效的“授之以漁”。

結語

建筑師在創(chuàng)作中的思維方式和過程的不同,是形成豐富多彩的建筑創(chuàng)作成果的最根本原因。從這一點來看,有必要充分重視建筑創(chuàng)作中的理性思維過程。以此為目標,首先應當對學生的學習階段給以正確的引導和訓練,使他們能夠準確認識并掌握完整的建筑創(chuàng)作思維過程,并在設計實踐中有目的、有意識地發(fā)現和運用這一思維規(guī)律,這將有助于激發(fā)更為理性、更富創(chuàng)建的優(yōu)秀設計,以減少不必要的低效和錯誤,從而達到提升建筑創(chuàng)作能力的目的。

作者:戴葉子單位:蘇州大學金螳螂建筑與城市環(huán)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