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建設與環境保護研討
時間:2022-07-05 11:52:12
導語:公路建設與環境保護研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隨著全球環境問題日益尖銳,公路建設及運營所造成環境方面的負面影響也越來越被大眾所關注。當前,公路建設者所關注的重點仍是具體工程指標,對公路沿線生態環境及景觀建設的重視程度還遠遠不夠。世界上的發達國家十分重視公路生態環境問題,美國于1965年制定了《公路美化規定》,要求新建公路必須對兩側生態環境進行恢復性建設;日本于1965年頒布了《日本干線公路環境保護法規》;瑞典國家公路局在公路規劃與設計、工程施工以及建成運營的管理與養護階段,都要求采取相應的環保措施,使公路對周圍環境的影響降低到最小限度。而在我國,公路生態環境保護則是近幾年才被引起重視的新問題,所以如何提升我國公路沿線生態環境保護水平方面,仍存在大量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公路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公路建設不可避免出現高填深挖的情況,一條公路越長,通過地區的生態系統越復雜,其對自然生態的影響破壞程度就越大。如植被破壞、通道阻隔、生境隔離、改變自然群落演替方向、個別珍稀瀕危植物受損、外來種和林業病蟲害侵入等。修筑路基產生裸露坡面或不穩定邊坡通常路基建設或開挖路塹或修筑路堤,需要挖土填方。因此,許多路基邊坡為裸露坡面,或為堆積邊坡,這些人為裸露坡面或堆積邊坡,造成地質不穩定。挖方取土對土地造成毀滅性破壞由于大量挖方取土進行路基填方,局部土地受到大規模的機械開挖、翻動和取土,巖土層受到移動、變形,改變了原有土體的自然結構,土壤植被系統幾乎遭到毀滅性破壞。
臨時設施及活動場所破壞地表自然生態系統施工設備及材料堆放場、棄渣場、工棚、臨時加工場、倉庫、便道、施工單位臨時駐地等施工用地因壓實、分隔、挖損或踐踏等,表土層與植被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地表自然生態系統退化。噪聲污染公路施工期間,作業機械種類較多,如路基填筑時有推土機、壓路機、裝載機、平地機、風鉆等;橋梁施工時有柴油打樁機、卷揚機等;公路面層施工時有鏟運機、平地機、壓路機、振動棒等。這些噪聲對施工場地附近一定范圍內的村莊、學校等敏感點產生相當的噪聲污染。公路運營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行車噪音和振動我國人口眾多,公路沿線的村莊和居民較多,公路街道化的趨勢發展很快。公路上行車噪音和振動對沿線居民的生產和生活影響日益加重,現已出現了不少居民因公路運營車輛噪音問題與交通部門打官司的情況。公路沿線尾氣污染公路運營階段,汽車排放大量尾氣,在公路兩側形成一條由CO、NOx、Pb、Zn等形成的污染帶。研究表明,日交通量12000量以上的高等級公路兩側一定范圍內不宜種植農作物和發展林果業,更應杜絕蔬菜和食莖作物,以降低污染物對人類的影響。路面光反射與光污染公路運營階段,光污染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行車對司乘人眼反射刺激,二是夜間對周圍環境的光污染,三是路面對強烈日光的反射對周圍環境的影響。
公路建設中的生態保護措施傳統的公路建設強調滿足交通功能的要求,忽視了與周圍環境的協調,從而導致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將生態公路的理念滲透到規劃設計、施工及運營等公路建設的各個階段。設計階段公路線形設計是公路設計的骨架和靈魂,在公路生態環境建設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路線設計方案的優劣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公路建設能否與環境協調,能否有利于生態環境的保護。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傳統的路線設計方法已很難滿足公路高速發展的要求。航空攝影測量技術、遙感技術RS)、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定位系統(GPS)、數字地面模型(DTM)以及公路CAD等技術的發展為公路設計方法的變革提供了契機。通過對地上、地下三維空間環境分析、模擬,綜合考慮地形地貌、水文地質、沿線資源、生態敏感點和工程經濟等因素,實現路線優化設計。具體做法有:盡量降低路基高度,減少填挖土方工程量,保護植被和樹木,盡量放緩土邊坡,減少土地沖刷,為昆蟲、動物預留通道,減少對原有生態環境的干擾,適當增加橋、隧數量等。施工階段及時進行土地復墾。土地復墾是指采取各種整治措施將公路建設中因挖損、塌陷、壓占等造成破壞的土地恢復到可供利用的狀態。土地復墾是解決公路建設與土地破壞之間矛盾的有效途徑。土地復墾技術包括工程復墾和生態復墾。工程復墾是指在自然土壤破壞前有計劃地將表土層采集、堆放以供今后恢復被破壞土地的生產之用。生態復墾在工程復墾之后進行,主要是根據復墾后的土質情況以及當地氣候條件,通過種植農作物、植草或植樹等方式充分利用復墾后的土地,以恢復植被,避免水土流失,保護生態環境。重點做好邊坡生態防護。公路建設過程中,邊坡是植被破壞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大量地表完全裸露,如不采取有效的防護措施,極易導致水土流失、滑坡、滑塌等災害。所以,邊坡生態恢復與防護是公路生態環境建設的重中之重。做好邊坡生態恢復,可在坡面上因地制宜地栽植綠色植物,以使其起到水土保持、穩定邊坡的作用。根據不同的土質條件以及邊坡高度、坡率,邊坡生態恢復主要有以下幾種措施:1)直接植草或植樹;2)噴播植草;3)骨架植草;4)土工合成材料植草。減少施工期間的環境污染。合理安排施工進度,盡量減少臨時用地面積,縮短使用時間,工程結束后及時對臨時用地、施工便道等恢復地表植被或土地原貌。公路施工期間對環境的污染主要有噪音污染、水環境污染、土壤污染、大氣污染等。施工單位應加強環境保護的意識,建立有利于生態建設的施工制度,做到文明安全生產。
同時做好公路生態綠化施工。必須結合公路特點,在生態學原理的指導下,充分發揮植物在水土保持、保護路堤和邊坡、凈化空氣、防塵、降噪、改善公路范圍生態環境和交通安全方面的作用,科學合理的組織公路綠化施工。運營階段公路運營期間,汽車是主要的污染源。由汽車產生的環境污染主要有噪音污染、廢氣污染、危險化學品泄漏等。為此,可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防治,如:禁止噪聲超標車輛上路,公路穿越醫院、居住區等環境敏感區時,修筑隔音墻等降噪設施,定期檢查汽車尾氣排放情況,嚴格執行汽車尾氣排放標準,禁止超標車輛上路行駛,以經濟手段鼓勵使用無鉛汽油,制定嚴密的危險品運輸規程。此外,雖然基本的生態防護措施已在施工期完成,但由于時間變遷、氣候影響等原因,仍可能出現滑坡、邊坡滑塌、水土流失等災害。因此,運營期間還必須對沿線環境狀況進行監測,發現問題及時處理。與此同時,公路運營階段還應重視再生利用路面建設與改建工程的廢渣棄料。隨著我國公路建設里程的增加,我國面臨著改建路面工程廢渣和棄料巨大的環境壓力。瀝青材料用作路面時,它對明排水與地下水均造成污染,特別是瀝青路面上挖除或銑刨下的廢料,污染更為嚴重,不可隨意丟棄,應有序集中堆放并掩埋,待數量足夠時,再生利用。從而達到有效保護河流水環境、地下水環境、土壤環境的目的。
在當今世界越來越重視環境保護和生存質量的今天,建生態公路設已經成為一種趨勢,代表著和諧公路建設的發展方向。生態公路理念為處理好公路建設與環境的關系展示了一個新的視角。生態公路與公路生態環境建設重在實踐,公路建設如何實現與環境的有機統一,需要在今后的實踐中不斷探索和總結。
- 上一篇:古代文學教學革新構思
- 下一篇:物理礦業類課程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