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體積混凝土研究論文
時間:2022-01-08 10:55:00
導語:大體積混凝土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裂縫產生的原因
(一)、水泥水化熱。水泥水化反應是放熱過程,每克水泥放出熱量約356~461J,該熱量聚集在厚大結構內部不易失散。水泥水化熱引起的溫升一般達到20~30℃,有時更高。在常溫條件下水泥在3天內放出熱量是總水化熱的一半左右,使得混凝土內部升溫。在澆灌后3~5天內,內部溫度的上升使混凝土表里形成很大溫差,降溫時,內部對外部的收縮形成約束,其表面將產生很大的拉應力。當混凝土的初期抗拉強度不足以抵抗內約束拉應力時,表面將會出現裂縫。
(二)、干燥收縮。混凝土拌合水中有80%的自由水要蒸發,自由水的逸散一般不引起收縮,但混凝土過于干燥而形成吸附水脫水時,其伴生的干縮卻是不容忽視的。厚大結構的表面干燥收縮快,中心干燥收縮慢,表面的干縮受到中心部的約束,將在表面產生拉應力,這往往也會促使裂縫產生。
(三)、外部約束條件。各種結構在變形過程中往往會受到某種外部約束而產生附加的外約束力。當大體積混凝土基礎澆灌在堅硬地基或厚大的老混凝土墊層上時,如未采取隔離層等放松約束的措施,在混凝土上冷卻收縮時,基礎受地基約束,將會在混凝土內部引起很大的拉應力,造成降溫收縮裂縫(外約束裂縫)。這種裂縫常在混凝土澆筑2~3個月或更長時間后出現,裂縫較深,有時是貫穿性的,這會對工程造成相當大的危害。
(四)、外界氣溫。外界氣溫愈高,混凝土的澆灌溫度也愈高,這對控制溫升是有利的。而外界氣溫劇降,則會大大增加混凝土表面與內部的溫度梯度,這樣就會產生不利因素。總之,氣溫的劇變將會危害大體積混凝土的質量。
二、控制裂縫的措施
預防溫度裂縫,可從控制溫度、改進設計和施工操作工藝、改善混凝土性能、減少約束條件等方面著手,一般,控制裂縫的方法及措施有:
(一)從設計方面入手,大體積混凝土的施工配合比設計盡量利用混凝土60天或90天的后期強度,以滿足減少水泥用量的要求,但還需要考慮到滿足施工荷載的要求。
(二)盡量選用低熱或中熱水泥配制混凝土或摻用粉煤灰,降低用灰量,以減少水化熱。選用良好級配的骨料,嚴格控制砂、石含泥量,加強振搗,保證混凝土的物理力學性能。大體積混凝土中一般應摻用緩凝型減水劑,如木鈣粉等。這些措施都能一定程度上減少因溫差原因造成的開裂。
(三)混凝土上澆灌必須嚴格按熱工計算要求進行。事先應預測混凝土的澆灌溫度Ta和水化熱溫度Tb,Ta+Tb即為混凝土的最高絕熱溫度。要控制該最高溫度與表面溫度之間的差值以及表面溫度與外界氣溫的差值均在25℃之內。為此,炎熱天氣澆灌混凝土宜降低澆灌溫度,可采取摻冰水攪拌等措施;寒冷天氣澆灌混凝土以不遭凍為度。混凝土的拆模時間或撤除保溫時間應考慮氣溫環境等情況,確保兩個溫差和濕度符合要求。
(四)對大體積混凝土采取分層澆灌,分層厚度一般為80cm~100cm,這樣可加速散熱減少混凝土硬化中的水化熱,降低內外溫差,避免溫差應力引起的裂縫。為了解決分層澆灌施工縫的問題,可以在底板的中間放置鋼筋網片,此層鋼筋既可保證分層澆灌時兩層混凝土之間的有機結合,又能抵抗混凝土本身的收縮應力,這對于厚基礎底板來說是必不可少的。五)保證新澆灌混凝土有適宜的硬化條件,防止因早期干縮而產生裂縫。澆筑完畢后要及時覆蓋,并蓄水養護,保持表面經常濕潤,但應注意水養護時表面與內部溫差不得超過25℃,否則,必須覆蓋塑料薄膜和保溫材料,以起到既保水又保溫的效果。
(六)在巖基或厚大混凝土墊層上澆灌大體積混凝土時,可在基底上澆熱瀝青膠并撒鋪一層砂子或鋪兩層油氈,以消除或減少約束作用。
(七)混凝土強度等級不宜做得過高。1.0m厚度以上的底板混凝土,其強度等級做到C30~C35級以下。當底板厚度超過1.5m抗沖切強度仍不能滿足時,宜考慮用高箍筋及局部加承臺的方法解決。
三、結論
裂縫是混凝土結構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在大體積混凝土構件中尤為明顯,它的出現不僅會降低建筑物的抗滲能力,影響建筑物的使用功能,而且會引起鋼筋的銹蝕,混凝土的碳化,降低材料的耐久性,影響建筑物的承載能力。因此要對混凝土裂縫進行認真研究、區別對待,采用合理的方法進行處理,并在施工中采取各種有效的預防措施來預防裂縫的出現和發展,保證建筑物和構件安全、穩定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