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農村五大體系
時間:2022-11-24 05:09:00
導語:構建農村五大體系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濟寧市現轄12個縣市區和濟寧、曲阜2個新區,153個鄉鎮(辦),6513個行政村(居),耕地780萬畝,總人800萬人,其中農業人口570萬人。年,預計全市完成GDP1080億元,比上年增長18%,其中,農業增加值155.5億元,按可比價格,同比增長7%;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648元,增長14.8%。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關于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一系列指示要求,為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加快農村小康社會建設進程,從統籌城鄉發展的戰略高度出發,作出了“關于培育壯大五大產業體系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重大決策部署,決定從年起,用三年左右時間,在全市實施以培育壯大畜禽、林果、瓜菜、優質專用糧棉油和勞務經濟為主的農村五大產業體系建設。通過龍頭帶動,深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培植農民收入新的增長點。年是我市農村五大產業體系建設的第二年,全市各級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委1號文件精神,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目標,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農業產業化經營為重點,明確主攻方向,把握關鍵環節,狠抓措施落實,全市農村五大產業體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和明顯成效。五大產業體系建設收入成為全市農民收入最重要的增長點。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直接來自五大產業的達到2264.9元,占62.1%;增加351.9元,對農民人均收入增長的貢獻率達到74.9%。
一是瓜菜和優質專用糧棉油產業結構進一步調優。全市優質專用小麥面積達到250萬畝,占小麥種植面積的68%;農作物糧經種植比由上年的58∶42調整到55∶45。以瓜菜、棉花、花生為主的經濟作物面積達到645.9萬畝,同比增加33.1萬畝,其中瓜菜382萬畝,比上年增加34萬畝;棉花154.4萬畝,增加5.1萬畝。二是林牧漁業快速發展。林果產業取得突破性進展。全年完成造林65萬畝,同比增加30萬畝,增長85.7%。其中經濟林15萬畝,速生豐產林41萬畝,林業育苗15.3萬畝,水果產量21萬噸,同比增長15.8%,林木覆蓋率達到22%,比上年提高3.2個百分點。畜牧養殖實現新的發展。全市肉、蛋、奶產量分別達到74.9萬噸、50.6萬噸和5.7萬噸,同比增長分別為10.5%、5%和22.3%。漁業快速發展。全市養殖面積達到64.3萬畝,水產品產量達到26.6萬噸,同比增長分別為16.1%和36.6%。三是農村勞務產業發展勢頭強勁。到年底,全市轉移到二三產業的農村勞動力達到146萬人,新增26萬人,占農村勞動力的43%。其中縣外輸出72.4萬人,增加13.6萬人,年創勞務收入50億元。
圍繞加快推進農村五大產業體系建設,工作中著力加強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深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在認真抓好糧食生產、確保糧食安全的前提下,從我市實際出發,堅定不移地大力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千方百計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一是搞好區域布局結構調整。按照自然資源、傳統優勢和市場需求,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優化配置資源,逐步形成農產品優勢產區和主導產業。全市初步形成了東部山區果、牧、油,中部平原糧、菜、牧,北西部平原糧、棉、林、牧和南部濱湖稻、菜、漁四個農業經濟區域。按照區域布局,確立主導產業,依托龍頭企業和專業市場,實行集約化、規模化發展。泗水縣針對山區特點確立了“南北山區抓林果,泗河沿岸抓瓜菜,全縣上下抓畜牧,一年四季抓勞務”的結構調整布局結構。二是搞好產業結構調整。選準農業結構調整的突破口和主攻方向,著力延伸拉長畜禽、林果、瓜菜、優質專用糧棉油產業鏈,實行重點培育,通過市場引導和龍頭帶動,促進主導產業快速膨脹,逐步形成區域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和產業帶,帶動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目前,全市在種植業形成了以金鄉為中心的100萬畝大蒜基地,以魚臺為中心的30萬畝圓蔥基地,以泗水為中心的15萬畝優質西瓜基地,以任城為中心的3萬畝甜葉菊基地,以鄒城為主的10萬畝土豆、150萬平方米食用菌種植基地,以曲阜、泗水為中心的6萬畝中藥材和以微山、梁山為中心的5萬畝蘆筍特色種植基地;在養殖業建成了1260余處規模養殖小區,年出欄千頭的肉牛基地33處、年出欄萬只以上禽場562處,年出欄千頭的養豬場345處,百畝以上的水產養殖基地520余處;在林果業形成了100萬畝的速生豐產林基地和23萬畝的苗木花卉基地。通過調整和優化,林牧漁業等短腿產業得到拉長,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比達到50.3%,比上年提升2個百分點。三是搞好農產品品種品質結構調整。實施農業品牌戰略,努力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把大力發展適銷對路的優質專用和安全、生態農產品,作為結構調整的主攻方向,扶優汰劣,提質增效,加快優質專用農產品的引進推廣力度。近年來,全市先后引進開發和推廣各類農作物新品種300多個,推廣先進實用技術150多項,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7%以上。全市小麥優質專用化程度68%,水產品、果品名特優品種比重分別占到60%、70%以上。
(二)加快實施農業標準化,為農民增收提供支撐。適應農業提質增效的要求,把加快實施農業標準化,作為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的重要舉措。一是根據我市實際,參照國家和行業標準,修訂完善了36項特色農產品地方標準和生產技術規范,編印了12萬冊,發放到縣市區、鄉鎮及生產基地配套推行。二是規劃新建了35處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基地總數發展到56處、面積達到235萬畝,其中有9處、73.5萬畝被列為國家和省級示范基地。三是加強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檢驗體系建設,市級農產品質檢中心已建成,部分項目檢測已投入使用;區域性農產品質檢站和速測點達到56處。四是啟動了無規定動物疫病區建設,市政府制定下發了文件,成立了領導和辦事機構,進行了部署安排,制定了實施方案和配套措施。五是優質特色農產品認證取得新進展。全市有17個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取得產地認證,2個農產品取得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取得產地認證的生產基地達到36個,認證無公害農產品達到21個。金鄉大蒜已取得國家級無公害產品產地認證,其中宏昌公司的3萬畝大蒜出口基地已取得國家有機農產品產地認證和ISO9000國際質量標準認證。
(三)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拉長延伸農民增收鏈條。把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作為農村經濟發展的突出重點和農民增收新的增長點,進一步加大扶持和推進力度。一是加大政策扶持。為促進農業龍頭企業快速發展、提升我市農業產業化水平,年市政府制定出臺了關于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的政策意見,確定市財政每年拿出4000萬元,用于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合作經濟組織的貸款貼息,年根據實際運作情況,又進一步調整擴大了扶持使用領域和范圍。全市各級每年用于扶持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財政資金達1.8億元,其中鄒城、兗州、任城都在2000萬元以上。二是加強利益聯接機制建設。引導龍頭企業與農產品生產基地和農戶,通過股份合作制、簽訂合同訂單、委托生產等多種形式,建立緊密型或半緊密型經濟利益聯接關系,降低和有效規避農戶市場經營風險。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兗州綠源公司,通過合同、訂單方式與養殖基地農戶建立緊密型利益關系,帶動發展標準化肉鴨養殖場戶2000多個,養殖規模3000萬只。目前,全市各類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發展到2260多家,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達到810家,規模以上龍頭企業220家,年銷售收入190億元;現有市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50家,其中省級以上9家,國家級2家;農村各類專業協會、研究會等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到2200多個,農村經紀人隊伍3.2萬人;帶動和輻射種植基地320萬畝,養殖基地4500萬頭只,農戶76萬戶,全市已有40%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和44%的農戶納入產業化經營。
(四)加快農村勞動力輸出轉移,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和空間。按照富裕農民必須減少農民的思路,采取多種途徑,加快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的轉移步伐。一是深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精耕細作和集約化經營,發展設施農業、苗木花卉、中藥材和畜禽養殖等勞動密集型產業,消化一批;二是加快農村個體私營經濟和二三產業發展,吸納一批;三是推進城鎮化進程,加快以中心鎮為重點的農村小城鎮建設,通過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增強集聚功能,安置一批;四是大力發展勞務輸出,結合實施農村勞動力輸出轉移培訓“陽光工程”,大力開展定向和引導性培訓,通過建立輸出服務組織,強化服務,向外輸出一批。泗水縣勞務輸出已成為富民強縣的主導產業。全年在外務工人員12萬人,其中境外1500人,每年實現勞務收入6億多元,全縣農民人均1132元,占全縣農民人均現金收入的40%以上。年,全市在外務工人數達到72.4萬人,新增勞務輸出13.6萬人,其中市外勞務輸出8.5萬人,新增勞務經濟收入4.5億元,農民人均增收近80元。農民工資性和勞務性收入已成為農民新增收入的主要來源。去年全市農民工資性收入達到1263元,增加161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比重達到34.6%,對農民人均增收的貢獻達到34.2%。
(五)強化督導調度和考核獎懲,形成促進農民增收的推進機制。為加快推進農村五大產業鏈建設、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從強化督導調度和考核獎懲入手,逐步建立健全了責任目標、組織領導、政策支持、服務保障和考核獎懲體系。一是明確目標責任。市委、市政府兩辦印發了《任務目標分解落實方案》,把調整的任務目標分解到各縣市區和五大產業體系建設責任部門,并制定配套的《考核辦法》,明確規定縣、鄉黨政主要負責人是第一責任人,分管副職是主要責任人,五大產業部門主要負責人是直接責任人,并確定了具體的獎懲標準,實行重激勵、硬約束、嚴考核,按考核結果兌現獎懲。對年度農村五大產業體系建設做出突出貢獻的3區市、5個部門和18名有功人員,在全市農村工作會議上給予了隆重表彰獎勵。二是加強組織領導。為切實加強對農業產業化工作的領導、組織、協調和指導,市委、市政府年8月成立了由市幾大班子負責人任組長、市直有關部門主要負責人參加的農業產業化工作領導小組,并抽調15人組成辦公室負責日常工作。三是強化督導調度。圍繞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市委、市政府先后多次召開高規格、大規模的專題會議和督導調度會議,作出安排部署;縣市區建立了黨政主要負責同志定期調度鄉鎮黨政一把手制度,親自部署發動,分管負責同志靠上抓好落實,各部門齊抓共管。在秋季農業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市里派出督導組駐縣市區進行集中督導檢查。全市共派出督導組296個、包村干部1萬多名,深入基層抓調整。
年,我市農民收入實現了較快增長,農民增收的宏觀環境和條件總體較好,但也面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矛盾和問題。一是制約農民收入增長的政策性、體制性和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基礎不牢,長效機制尚未完全形成,城鄉、工農“二元結構”的格局尚未完全打破,農民進城務工經商的就業、保險、戶籍制度尚未完全消除;經濟結構不合理,農村二三產業發展特別是個體私有經濟發展緩慢,已成為制約農民增收的主要障礙。三是農業結構層次偏低,農業產業化、標準化、信息化水平不高,農產品市場開拓能力不強,農民素質特別是就業適應能力弱等問題還比較突出。四是農資大幅漲價,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政策拉動農民增收的效果。五是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夠強,農業抵御自然和市場風險的能力比較弱。
我們根據這次會議要求,借鑒兄弟市的經驗,切實做好今年的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總體思路和要求是:繼續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兩個1號文件精神,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為指導,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按照“兩個趨向”的要求,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實行城鄉統籌發展,緊圍繞“糧食增產、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目標,堅持加強糧食生產能力建設不動搖,堅持深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不動搖,堅持培育壯大畜禽、林果、瓜菜、優質專用糧棉油和勞務經濟五大產業體系不動搖,堅持強力推動、督導檢查和考核獎懲不動搖,進一步明確方向,突出重點,強化措施,加大力度,狠抓落實,確保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確保實現農業增加值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5%的目標。工作中著力抓好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圍繞加快區域特色優勢主導產業基地建設,深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二是圍繞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加快農業龍頭企業建設;三是圍繞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加快實施農業標準化;四是圍繞促進農產品順暢銷售,加大市場營銷體系建設和市場開拓力度;五是圍繞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加快培育發展農村各類合作經濟組織;六圍繞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大農業投入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七是圍繞提高農業整體對外開放水平,擴大農產品出口創匯和招商引資;八是圍繞護農、興農、強農,認真落實好各項農村基本政策。
- 上一篇:基層黨政領導競職演說材料
- 下一篇:競選鄉鎮婦聯副主席演說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