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材料課分層教學法探究

時間:2022-12-26 09:22:03

導語:建筑材料課分層教學法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建筑材料課分層教學法探究

摘要:分層教學法能夠將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有效地滲透到課程的教學設計方案中去,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課程教學效果。本文結合該教學法提出了高職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建筑材料課在備課分層、教學目標分層、教學內容分層、作業分層、考核評價分層五個方面的具體做法和建議。

關鍵詞:因材施教;分層教學法;個性差異;建筑材料課

分層教學法是授課教師在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下,根據課程教學的實際需要,將學生按照知識基礎、學習智力和能力、學習興趣和潛力傾向等個性差異進行層次劃分,并采用科學、合理的分層策略,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課程教學設計,使學生各有所獲的一種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課程教學效果①。我們對高職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建筑材料課分層教學法開展了深入的研究與實踐探索,著力于備課分層、教學目標分層、教學內容分層、作業分層、考核評價分層五個方面,讓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有效滲透到建筑材料課程的教學設計方案中去,獲得了比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備課分層

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教師需要做好課程教學方案設計,有效地做好備課分層,既要避免“煮大鍋飯”的常規做法,也要避免分層教學“唱高調”、隨心所欲的做法②。只有踏踏實實地開展備課分層,才能使課程教學分層目標得以實現。

(一)分析分層教學對象的個性差異

建筑材料課是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專業基礎課,課程教學對象是大一的學生。學生來自不同的省市地區,入學前的生活環境不同,對常用建筑材料的認知基礎有差異,學習智力、能力、習慣、興趣、潛能等也都有差異。因此,教師在建筑材料課的分層教學備課時,要針對學生的個性差異情況進行充分的調查研究,掌握開展分層教學的第一手資料。

(二)分析課程教學特點

由于建筑材料種類多、用途廣,在其功能上也表現得多種多樣,其加工工藝復雜,綠色環保技術對建筑材料的應用要求較高。在建筑材料課教學中,教師需要采用圖表等多種形式表述。加上概念多、符號多、術語多、圖表多,建筑材料課教學過程容易變得枯燥,課堂氣氛容易僵化。建筑材料課程要為后續的房屋建筑構造、建筑工程測量、建筑施工技術、建筑工程施工組織、建筑工程質量檢驗評定等多門專業課程及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綜合練習、實習、實訓奠定建筑材料科學知識基礎,課程教學任務艱巨。學生的感性知識普遍薄弱,專業思維還未建立,具有個性差異的學生,對建筑材料的基本理論和實際應用知識的消化、理解也必然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差異。

(三)學生分組

教師要根據調查、研究后所掌握的學生個性差異情況,把授課班級的學生按照A、B、C三個層次分成三組,并列出學生分組名單。A組的學生基礎知識扎實,自學能力強,有比較強的理解能力和靈活運用、擴展知識的能力,平時考核成績好;B組的學生有一定的學習基礎和自學能力,學習認真、努力,但成績處于中等水平;C組的學生學習基礎薄弱,理解和運用知識的能力一般,學習成績比較差。分組之前,教師要開展談心活動,做深入細致的思想工作,使學生從思想深處接受分層教學。當然,教師應注重鼓勵各組學生之間的互助,激發其求知欲望,及時做好學生學習情況記錄,對學生分組名單及時做出動態調整。

二、教學目標分層

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教師要按照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教學標準,設定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并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情況提出不同的標準和要求,起到不同層次的制約和指導作用③。教學目標分層既有利于教師因材施教,又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效果。

(一)對A層次學生實施“一步多梯”

A層次的學生建筑材料課程學習基礎踏實,接受教育的能力強,學習興趣濃,具有比較強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課堂表現積極,善于思考以及發揮創造性思維。教學目標可實施“一步多梯”,即在建筑材料課程教學目標的控制下,注重擴展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其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全方位體現知識的應用性和系統性,讓這一層次的學生能夠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活學活用。

(二)對B層次學生實施“一步二梯”

B層次的學生建筑材料課程學習基礎不夠扎實,智力一般,接受教育的能力一般,對該課程雖有學習興趣,有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但在學習活動中有些浮躁,學習耐力不夠,好高騖遠,需要授課教師或班主任經常提醒、監督和鼓勵。教學目標可實施“一步二梯”,即在建筑材料課程教學目標的控制下,注重引導和幫助學生梳理知識,歸納出知識點,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掌握課程的基本知識,解決教學內容中的重點問題。

(三)對C層次學生實施“一步一梯”

C層次的學生建筑材料課程學習基礎不好,智力和接受教育的能力較差,對該課程的學習興趣不濃,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差。教學目標可實施“一步一梯”,即在建筑材料課程教學目標的控制下,注重激活學生的思維,開展低起點、“小步子”的補償性教學,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分析、歸納、感悟和理解能力,使學生掌握課程的基本知識,解決教學內容中的基本問題。

三、教學內容分層

建筑材料課教學內容分層,要突出學生在三個層次中的主體地位,即在建筑材料課教學目標分層的基礎上,將建筑材料課程標準規定的教學內容按照不同的教學難度進行分類,劃分成A、B、C三個層次,使每一個層次教學內容的知識點都能明確地突出其教學目標,有層次、有重點、有難點,注重“量體裁衣”,使各層次的學生達到不同的教學要求④。

(一)對A層次的學生強調“精點精練”

A層次學生的學習行為表現和學習個性處于優勢地位,適合“精點精練”,即教師在教學內容上不求多而求精,教學難度系數可以適度加大,在擴大知識面的同時,為學生多創造獨立思考、發散性思維的空間,引導學生把潛能盡可能地發揮出來,注重運用掌握的知識來串聯相關知識,追求提高分析和解決典型的生產實際應用問題的能力。

(二)對B層次的學生加大教學內容的容量

B層次學生的學習行為表現和學習個性處于中等地位,教師可將教學內容的容量加大,但難度應適中,注重教材范圍適當向課外知識延展,強調對知識的全面理解和適量擴展,追求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三)對C層次的學生強調基本知識的記憶和理解

C層次學生的學習行為表現和學習個性較差,教師要盡可能考慮貼近教材,教學難度系數要小,教學內容的容量要少,注重教學內容集中性、單一性,強調教學內容的針對性和實用性相結合,追求提高基本知識的記憶和理解能力。

四、作業分層

通過作業分層,教師能夠獲得不同層次學生的課程學習情況的真實反饋,即教師在布置作業時不是采用“齊步走”“一刀切”的方式,而是將不同層次的學生,根據不同作業任務的難度設計作業,分配給A、B、C三個層次的學生,并開展作業輔導。不同層次的學生可以自由地、有選擇地完成適合自己的作業題目。

(一)A層次的學生以選做題為主

A層次的學生基礎知識扎實,學有余力,樂于探索,善于思考,有發展空間。這一層次的學生完成的作業題目可以是選做題,這些題目可以具有較高的難度、深度和廣度,但要求完成的題目數量可以少些。

(二)B層次的學生以必做題和選做題相結合

B層次的學生基礎知識比較扎實,雖然接受能力不是非常強,但有比較濃的學習興趣,能夠認真、努力學習和完成作業。對這一層次的學生,教師應該設計和布置中等水平的作業。作業題目設計成必做題加上選做題,難度適中,數量可以比A層次的大一些。

(三)C層次的學生以必做題為主

C層次的學生學習基礎、能力和自覺性都較差,學習興趣不濃,在學習過程中總是處于比較被動的狀態。對這一層次的學生,教師應設計和布置比較簡單的作業,注重基本知識的消化、理解和學習能力的基本訓練。作業的題目設計成必做題,數量可以多但要簡單。

五、考核評價分層

通過考核評價分層,教師能夠按不同的評價標準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做出客觀評價,有利于教師對不同學習基礎和個性差異學生的學習成績進行合理控制,不至于出現成績差異過于懸殊的情況。教師既要注重縱向對比,也要注重橫向對比;既要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又要遏制自身對低層次學生的歧視意識。

(一)終結性考核評價分層

終結性考核評價分層是教學分層效果的重要檢驗手段,考核成績占總成績的40%。教師通過充分發揮因材施教理念下教學分層的思維能力和聰明才智,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所掌握的課程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的差異性,科學、合理地設置具有適當難度的必做題和選做題,改變一張試卷、同一標準來考核評價學生成績的常規現象。課程結束后,教師通過學生在測試卷上必做題和選做題的解答來考核和測試學生的理論知識掌握程度、創造性思維能力。測試卷中必做題體現基礎,“選做題”體現拔高。必做題面向C組學生,必做題配合選做題面向B組學生和A組學生,但難度要適當,梯度要合理。

(二)過程性考核評價分層

過程性考核評價是考核評價分層功能與價值在課程教學過程中的集中體現,考核成績占總成績的50%。教師根據評價標準,把每個評價對象個體的過去與現在進行對比,經歷一系列的評價過程并得出階段性結論。教師目標與過程并重,及時發現和了解學生真實的學習情況和學生智能發展的過程性結果,便于總結經驗、糾正不足。教師隨著課程教學進度的不斷深入,階段性設計出理論與計算測驗題目、試驗操作題目(含報告)、工程實踐項目研究課題(含報告)等,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有針對性地推出不同難度的考核項目,讓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開展考核評價并得到訓練、提高。如教師確定在工程實際中的應用性研究課題,在建筑材料課程教學過程中的適當階段,要求學生以課題小組為單位針對所學內容,自選一種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代表自己家鄉特色的建筑或學校當地在建的建筑)、幾種建筑材料,利用節假日時間,通過將課程學習的建筑材料基本理論知識與工程實踐相結合來完成課題,教師利用QQ或微信平臺不定期地了解情況和指導。課題任務完成后,要求每個學生利用5—10分鐘時間,逐一在班級其他同學和教師面前采用ppt的形式進行匯報。根據三個層次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掌握知識程度、學習能力、思維能力、研究報告和ppt制作水平、語言組織、表達能力等幾方面的表現,按照三個層次、三個考核評價標準來開展考核和評價。

(三)平時表現考核評價分層

教師要強化課程教學分層意識,利用好課堂提問、討論、作業、紀律等多個環節,對各層次學生的平時表現進行日常考核評價,考核成績占總成績的10%。教師要鼓勵各層次的學生把握好平時的機會。在觀察、考核A組學生時,注重發揮他們的優勢;在觀察、考核B組學生時,有意給他們加重“擔子”,幫助他們克服甘居中游、與世無爭的思想;在觀察、考核C組學生時,注重跟蹤、掌握他們對基本知識的理解程度,及時查漏補缺。

作者:楊帆 單位:遼寧建筑職業學院

注釋:

①王大紅.分層教學在中職學校教學中的應用[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2.

②朱金寶.面向全體學生倡導分層備課[J].理論考試研究,2014(21).

③溫延紅.分層次教學法在高職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教育探索,2012(11).

④袁喆婧.隱性分層教學在高職院校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