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構建可持續發展
時間:2022-12-07 11:15:00
導語:公路構建可持續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改革開放后,隨著國民經濟持續.穩定.高速的發展,公路建設蓬勃向上,正處在一個前所未有的建設高潮中。縱觀我國公路建設的發展,不難看出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國公路建設所面臨的嚴峻挑戰。在國民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及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的過程中,各類城市均面臨著重建.改造.擴展和再規劃,而公路基礎設施建設則是當前和未來城市發展的關鍵。了解公路發展的歷史及現狀,對于我們如何依據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制定和規劃新時期公路建設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是十分重要的。
一現代公路發展的歷史及目前公路建設存在的問題
⒈現代公路發展的歷史
中國現代公路的發展大體經歷了如下二個階段:
(1)改革開放前公路基礎設施的建設
舊中國的公路交通極為落后,1949年全國公路通車里程僅8.07萬公里,公路密度僅O.8公里/百平方公里。建國初期,公路交通經歷一段時期的恢復后開始獲得長足發展,1952年公路里程達到12.67萬公里。50年代中后期,為適應經濟發展和開發邊疆的需要,我國開始大規模建設通往邊疆和山區的公路,相繼修建了川藏公路、青藏公路,并在東南沿海、東北和西南地區修建國防公路,公路里程迅速增長,1959年達到50多萬公里。
60年代,我國在繼續大力興建公路的同時,加強了公路技術改造,有路面道路里程及其高級、次高級路面比重顯著提高。70年代中期我國開始對青藏公路進行技術改造,80年代全面完成,建成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瀝青路面公路。在1949—1978年的30年間,盡管國民經濟發展道路曲折,但全國公路里程仍基本保持持續增長,到1978年底達到89萬公里,平均每年增加約3萬公里,公路密度達到9.3公里/百平方公里。
(2)改革開放后公路基礎設施的建設及成就
改革開放后,國民經濟持續高速發展,公路運輸需求強勁增長,公路基礎設施建設開始發生了歷史性轉變,其主要表現在:公路建設得到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的重視,“要想富、先修路”,公路建設的重要性逐步為全社會所認識。在統一規劃的基礎上,開始了有計劃的全國公路基礎設施建設,80年代初和80年代末國家干線公路網和國道主干線系統規劃先后制定并實施,使公路建設有了明確的總體目標和階段目標。公路建設在繼續擴大總體規模的同時,重點加強了質量水平的提高,高速公路及其他高等級公路的迅速發展。改變了我國公路事業的落后面貌。從統計數字看,到1999年,全國公路里程達到135萬公里,公路密度達到14.1公里/百平方公里,為1978年的1.5倍。二級以上公路占全國公路總里程的比重由1979年的1.3%提高到1999年的12.5%,主要城市之間的公路交通條件顯著改善,公路交通緊張狀況初步緩解。同時,縣、鄉公路里程快速增長,質量也有很大提高,全國實現了100%的縣、98%的鄉和89%的行政村通公路。總體而言,一個干支銜接、布局合理、四通八達的全國公路網已初步形成。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我國高速公路的建設。高速公路建設是改革開放后我國公路事業取得的突出成就。1988年,我國第一條高速公路滬嘉高速公路(18.5公里)建成通車。此后,又相繼建成全長375公里的沈大高速公路和143公里的京津塘高速公路。進入90年代,在國道主干線總體規劃指導下,我國高速公路建設步伐加快,每年建成的高速公路由幾十公里上升到一千公里以上。到1999年底,全國高速公路通車里程已達1.16萬公里。短短10年間,我國高速公路就走過了發達國家高速公路一般需要40年完成的發展歷程。高速公路及其他高等級公路的建設,改善了我國公路的技術等級結構,改變了我國公路事業的落后面貌,同時也大大縮短了我國同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
⒉公路建設存在的問題
從歷史的角度看,我國公路建設經歷著“基本適應國民經濟發展—不適應國民經濟發展—制約國民經濟發展—對國民經濟的制約狀況明顯改善”的過程。“發展經濟,交通先行”,其正確性已為全社會的實踐所證實。因此,徹底改變我國交通運輸的落后面貌和被動局面,是逐步實現我國交通運輸現代化的奮斗目標。公路建設的滯后是影響國民經濟發展的一個制約因素,公路建設的滯后與國民經濟的發展需求之間的矛盾是公路建設存在的根本問題。“西部大開發”發展戰略的實施,西部交通運輸出現全面緊張,集中精力搞好西部公路建設是目前面臨的緊迫任務。
二可持續發展與公路建設
⒈可持續發展的含義
可持續發展是20世紀80年代末提出的一個新的發展觀。它的提出是應時代的變遷、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而產生的。
可持續發展,系指滿足當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孫后代滿足其需要之能力的發展。可持續發展還意味著維護、合理使用并且提高自然資源基礎,這種基礎支撐著生態抗壓力及經濟的增長。可持續的發展還意味著在發展計劃和政策中納入對環境的關注與考慮,而不代表在援助或發展資助方面的一種新形式的附加條件。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經濟發展應建立在生態可持續能力、社會公正和人民積極參與自身發展決策的基礎上。它所追求的目標是:既要使人類的各種需要得到滿足,個人得到充分發展;又要保護資源和生態環境,不對后代人的生存和發展構成威脅。它特別關注的是各種經濟活動的生態合理性,強調對資源、環境有利的經濟活動應給予鼓勵,反之則應予擯棄。
⒉制定公路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基礎
可持續發展不是一個空洞的政治經濟術語,它已作為一個概念為全社會所共識。在公路建設當中,公路不是為了自己而存在,應是滿足社會的需求,其發展的戰略不應僅考慮其本身,而應以社會的總體目標為目標。公路建設應從社會需求和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來考慮。“西部大開發”是我黨在新的歷史時期,促進我國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快速發展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是進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促進地區經濟協調發展的重大部署,是增進民族團結,保持社會穩定和邊防鞏固的根本保證,是逐步縮小地區差距,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是實現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部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具有重大的經濟意義,而且具有深遠的政治意義。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滯后,公路基礎設施建設落后,“西部大開發”戰略思想的提出,為制定和規劃今后20年公路建設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目前,西部有12省市區,面積687萬平方公里,人口3.6億,有50個少數民族。經過改革開放20余年的建設,東部地區已進入自我發展,自我積累的良性循環階段。而西部地區還相差很遠,東西部的差距在進一步拉大。目前,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GDP)東部地區9483元,西部地區僅4052元。“西部大開發”,加快公路建設,正是鄧小平同志"兩個大局"和同志"三個代表"思想的具體體現。2001年,黨中央、國務院作出"西部大開發必須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近期要以公路建設為重點"的指示,這為進一步規劃和制定公路建設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指明了方向。
⒊公路建設的原則
在公路建設中應用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制定和完成可持續發展的公路基礎設施建設,應考慮以下原則:
①公路建設的發展與經濟.社會.資源與環境聯系起來
依據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公路建設應與經濟發展聯系起來,不能一味的滿足經濟的發展要求,過度建設,造成國家資源以及財力.物力的極大浪費。也不能建設緩慢,成為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而是應將其與社會.經濟.資源與環境四者之間聯系起來,不能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來滿足經濟.社會的發展需求。從短期目標來看,犧牲資源與環境似乎可以促進經濟增長,但從長期目標來看。由于資源.環境受破壞必定會約束經濟的增長。所以,公路建設的可持續性取決于與經濟.社會.資源與環境之間協調度的高低。協調度愈高,公路建設的持續性就越具有可行性。反之,可行性就愈小。
②西部公路建設應與東部公路建設聯系起來
世界是多樣的.是統一的.是相互聯系的。公路建設區域之間也存在著必然的聯系。我國東部公路建設和西部公路建設是相互促進.互相影響的統一體。西部公路局域網的建設和完善,必將影響東部地區乃至全國的公路建設。反過來,東部公路建設為西部公路建設提供了科學的建設經驗和技術支持。
③公路建設應與鐵路.航空.水運的建設聯系起來
公路運輸是整個國家交通運輸系統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公路建設的發展不僅對其它運輸的發展有重大影響,也為整個交通運輸系統的完善和建設發揮交通運輸的整體優勢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處理局部與整體的關系中,一定要頭腦冷靜。只重視公路建設而忽略其它運輸形式的建設是十分片面的。整體的觀念有助于我們將系統各部分有機的結合起來,互相促進.共同發展,滿足國民經濟的需求,增強交通運輸的綜合實力。
4.公路建設發展規劃及展望
①公路建設發展規劃
公路主骨架是全國公路網的主動脈,也是全國綜合運輸大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力加快"五縱七橫"國家道路主干線系統建設,可使公路交通基本適應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對城市間.快速旅客和貨物運輸的需求,滿足全國統一開放社會主義市場體系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并加快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
當前,國道主干線的建設重點是基本貫通同江至三亞、北京至珠海、上海至成都、連云港至霍爾果斯,以及北京至沈陽、北京至上海、重慶至北海,即"兩縱兩橫三個重要路段";按照"五縱七橫"國道主干線建設布局規劃,逐步加大車流量大的國道主干線和省內重點經濟干線路段的建設。加強國家定點扶貧縣的公路建設,使每一個國家定點扶貧縣的商品產地(或集散地),有一條經濟路通往干線公路,在實現縣鄉通公路的基礎上,使全國行政村的如90%通公路;建設長江、黃河上的江陰、南京、重慶、濟南、及廈門海滄等跨江跨海大橋;起步建設公路主樞紐。
②展望
2020年,全國國道主干線形成溝通西中東部,貫穿西南、西北,通江達海,連通周邊國家的公路網,形成完善的大通道,西部地區公路發展取得明顯成效。屆時,國道、省際間的通道將構成2.8萬公里骨架路網,除烏魯木齊和拉薩市之間外,其他相鄰省會、自治區首府及直轄市,西部與中東部相鄰省會城市之間,均由高等級公路相連接。山嶺重丘區行車時速超過60公里,平原微丘區行車時速將超過80公里。公路兩側將建成綠色植物高低錯落的綠化帶,形成賞心悅目的綠色長廊。西部各省會、首府及直轄市到所在本省地州市及區域對外通道干線公路達二級以上標準,車流較大的路段建成一級或高速公路。地州到縣公路基本為三級標準的高級次高級路面,偏遠地區達四級公路標準。縣至鄉鎮為四級路以上標準,實現路面硬化。鄉鎮到行政村通機動車,有條件的通等級公路。
三結束語
為了適應和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徹底解決公路建設發展滯后對經濟發展的制約問題。公路建設與公路網改造還將持續一段時間。在公路建設中,應運用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眼光,做好當前的公路建設,并做好未來十年乃至二十年的發展規劃。公路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功在當代,利于千秋。
- 上一篇:路政所副所長任職工作報告
- 下一篇:單位作風治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