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水技術在建筑給水排水的應用
時間:2022-09-14 11:09:53
導語:節水技術在建筑給水排水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水資源開發利用的需求與水資源缺乏之間存在明顯的矛盾,其中形成水資源短缺問題的因素有很多,尤其是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快速發展,問題越來越明顯。節約用水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基本國策,同時節水成了重要而緊迫的任務。探討了幾種有效措施促進節能技術在建筑給排水中的應用,確保建筑給排水工程中用水效率的提升,解決國家建設與水資源利用的矛盾問題。
水是人類在地球生存的生命源泉,雖然水對于人類的生存、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可是隨著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水資源成為了極具挑戰性的戰略資源,我國目前有很多地方出現水資源短缺的問題。逐漸引起了人們的關注,應越來越重視節約用水。針對節水技術在建筑給水排水中的應用進行了分析研究,結合當前的實際情況探討了建筑給水排水常見水資源浪費問題。為了最大限度的減少建筑用水量,應積極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在建筑給水排水中的應用,進一步提高水的有效使用效率,實現建筑建設水資源的有效應用。
1建筑給水排水常見水資源浪費問題
一般是由超壓出流、給水配件泄漏、衛生器具、中水綜合利用率不高等原因造成浪費等情況,當給水配件閥前壓力大于流出水頭,出水量就會超過額定流量,這種情況會破壞給水系統中水量的正常分配。在給水排水工程中經常會發生“滴水、漏水、跑水、冒水”等問題,主要是由于管子接縫處或浮球閥損壞等原因造成水的浪費。一些老式的衛生器具設計的不合理,沖水量比較高。另外,各種污水的處理后沒有達到標準,浪費比較明顯。
2在建筑給水排水中應用節水技術的有效措施
2.1選取節水設備。由于鍍鋅鋼管容易生銹導致水質受到污染,因此選擇管材、閥門一定要保證好的質量,建議使用新型管材可以是鋁塑復合管、不銹鋼管、鋼塑復合管、PE管等,避免管道老化生銹,防止給水配件出現泄漏的問題。另外,配水器具的選擇不但要考慮質量還應確保具有較高的節水性能,衛生器具等使用時用水量不要超標,達到節約用水的目的。2.2控制超壓出流節水。生活給水管道中超壓的問題也是很重要的,目前我們國家現行規范已經明確了入戶支管和給水配件的最大壓力,可是沒有具體考慮超壓出流的情況,只考慮了避免給水配件損壞的最大承壓力。給出的壓力限值較大,可是在實際的設計過程中容易出現超壓出流的情況。因此,規范中水系統的壓力有必要進行合理的修正,結合超壓出流的具體情況,及時采取減壓的措施,避免水資源浪費的情況出現。2.3積極開發利用新能源。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提高及廣泛的應用,在新時期建筑給水排水的設計中,應該積極研究新能源。其中太陽能的優勢比較明顯,它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是人類可以利用的最豐富能源。而且不會造成污染,屬于清潔能源。因此我們應該重視太陽能的利用,將太陽能轉化為熱能應用在太陽能熱水器中,不但能夠達到給水增溫的功效,還能避免煤氣熱水器的漏氣現象,確保使用過程中的安全性。2.4建立中水系統。在目前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裝置中比較典型的是中水系統,中水是指經過科學合理的處理后使各種污水達到規定的水質標準,一般情況下多用于市政等范圍內雜用的非飲用水。改變了傳統的水資源開發利用模式,可以將建筑物內的污水進行收集、處理,再生利用后再回到供水環節,通過這個過程就會實現生活污水的再次利用,回供于各類雜用水系統,形成用水的良性循環。2.5消防水池的節水措施。建筑給水排水設計的相關技術人員越來越重視建筑消防節水,我國目前建筑消防主要以消火栓給水系統為主向,主要采取自動噴水滅火系統,逐漸向穩高壓消防給水系統的方向發展。第三代減壓穩壓室內消火栓具有明顯的優勢,水流狀態可調、不易堵塞、閥后控制、水量可調,使用效果更加可靠,而且配套技術也已經逐漸的完善,為消防滅火工作提供了有效的保證。
綜上所述,在目前的建筑能耗中給排水能耗不可忽視,由于水資源分布不均的情況,有些地方嚴重缺水,再加上近年來建筑內部用水規模的擴大,建筑內部的不合理用水比較明顯。因此,在建筑給水排水中應用節水技術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在實踐中不斷激發參與節能事業的熱情,正確認識建筑節水是一個系統工程,設計人員應該迎難而上,豐富自身的專業知識,全面開展節水工作,不斷的研究節能技術。重視建筑給排水工程設計,采取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建設出更好的環保綠色節能建筑。積極響應國家的綠色節能號召,加強日常管理和宣傳教育,達到節水的目的,滿足時展的需要,保護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魏志安.淺談多層住宅給排水工程中節水節能的應用措施研究[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5(11):155.
[2]傅婧勇.淺談節水技術在高層建筑給水排水工程中的應用措施[J].房地產導刊,2017(3):82.
作者:趙景麗 單位:大慶市水務集團有限公司
- 上一篇:建筑給水排水工程質量控制探析
- 下一篇:城市規劃設計與建筑設計關系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