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設計施工對白蟻防治的誤區研究

時間:2022-01-10 10:14:33

導語:建筑設計施工對白蟻防治的誤區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建筑設計施工對白蟻防治的誤區研究

一、對變形縫的處理上普遍都是一帶而過,沒有實際操作意義

“伸縮縫、沉降縫、防震縫等的施工,在密封前應沿縫向下灌注藥液進行施藥處理”,將三類變形縫的白蟻預防處理方式混為一談,勘察設計人員無法依據該規范做出構造縫處理措施方案,施工操作人員亦無法形成標準統一的操作。由于三類變形縫的功能差異,伸縮縫主要用于長邊較長的建筑物適應氣溫變化而產生的熱脹冷縮變形,防止出現裂縫或破壞而沿豎向設置的縫隙,一般來說,不必貫通于地表面以下部分,此類縫隙的豎向封閉直至建筑物外立面施工時方才進行,而橫向封閉實際上在地面以上部分施工時就已自然形成,差異極大,對此類縫隙白蟻防治施工究竟應當在何時開展,各版預防標準中均無任何細節闡述。類似的情況在沉降縫、防震縫的白蟻預防施工表述中同樣存在,而沉降縫是貫通至基礎的,在白蟻對于此類縫隙的侵入風險評估上,顯然不能與僅在地表以上才設置的伸縮縫混為一淡。施工的時機更是隨變形縫的類型差異而完全不同。

二、與建筑工程施工組織脫節

各規范中均未涉及施工現場的其他工種之間協調與銜接的問題。白蟻防治施工盡管在現場停留的時間較短,但由于使用有毒化學物質,規范操作中需要進行清場,操作面應設置警戒線或警示牌,其操作面內無關人員應遠離,進入人員需要佩戴防護用具,因此白蟻防治施工期間及結束后若干小時內,施工現場操作面內其他分部分項工程的施工應基本停止,以占地1000m2內的普通住宅樓估算,每次施工將占用工作面半天左右,按常規地基基礎、地坪、散水坡的施工內容計算,將需要3~4個半天時間。由于建筑施工組織設計中并沒有將白蟻預防施工項目納入,在工期緊張的建筑工程施工現場,建筑工人實際上往往在白蟻預防施工結束后立即進入操作面開展其他施工活動,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

三、與建筑設計本末倒置

建筑設計規范是在長期工程實踐中形成的,具有大量實際案例支撐的嚴密科學體系。相較而言,白蟻預防在建筑設計方面的應用微乎其微,不僅缺少案例的支持,而且很多設計細節與建筑設計的基本功能要求相沖突。房屋白蟻預防的目的,是為了提高房屋建筑使用的安全性和舒適性,減少乃至杜絕白蟻侵入帶來的不利影響。因此,在建筑設計上若涉及防白蟻設計內容,仍舊離不開“經濟上可承受,技術上可行”兩個基本點,設計的宗旨是圍繞建筑設計,提供技術、經濟上最佳的預防措施。反觀目前一些技術規范和教材上普遍出現的防白蟻設計內容,均難以達到上述的基本要求,例如:

1通風透氣并沒有可靠證據表明在通風良好的建筑空間里可有效抑制白蟻的活動,架空樓板設計的一樓架空層外墻通常設置通氣孔并非是出于防白蟻的需要,僅是用于排出架空層內聚積的潮氣,減緩對磚石砌體的腐蝕,不應過分看重此類通氣孔的作用,適宜人類居住的干燥室內環境尚且有白蟻活動,更何況潮濕的架空層內部。架空層內的通氣孔與防白蟻之間基本無任何聯系,因此,此項歸類顯屬牽強。

2木構件含水率依據白蟻以木質纖維素為食,喜溫好濕的特性,部分標準和教材對木材含水率提出要求,認為白蟻需要從周圍環境獲取水分,正常木材的含水量不能滿足生存需求[6]。該觀點基于完全理想化白蟻的活動范圍設置,而事實上即便土木兩棲型白蟻中群體規模較小的散白蟻,在隨機擴展覓食范圍的行動中靜態面積亦可超過上百平方米,更由于散白蟻群體的移動性很強,同一群體動態的活動范圍更大,遠超出單套普通住宅或小型辦公區的面積,這就意味著白蟻可以在覓獲木質材料的同時,從遠在若干米之外的水源搬運所需水分。蘇南耀在利用標記再捕法調查餌劑系統的多個案例研究中,也清楚地顯示,白蟻群體在一個區域內動態的分布變化。更有工具書及部分專業培訓課上對木材含水率要求不超過20%,顯系經過多次誤傳,數據已完全失真[2]。含水率20%的木材不能用于建筑構件,建筑學上對于木材含水率的上限要求是基于保持其良好的物理性能,避免因濕脹干縮現象造成木材變形影響使用功能,而以平衡含水率指標來確定木材使用的標準,這一數據應當依據各地氣候不同接近12%左右。事實上,木材并非越干燥越好,例如《實木地板》(GB/T15036.1)規范中,明確要求含水率不得低于7%,大多數經過加工的實木地板含水率肯定不會高于平衡含水率,也不會高于其他木構件,但是在相當多的案例中,白蟻首先侵害的正是木地板。

3土壤pH值基于白蟻喜好偏酸性環境中生存的生物學特性,堿性較強的土壤不利于白蟻的生存與穿越,可以有效阻擋白蟻侵入建筑物,有標準要求當土壤pH值大于9時可不做化學屏障,但是并未有可查證的關于白蟻對環境堿性指標耐受極限的可靠試驗記錄,文獻所提及的多是以鹽堿地區白蟻存在極少這一現象得出的觀察結論。對于該結論的方向性不存在爭議,但在鹽堿地區所觀察到的記錄顯然不適用于對單棟建筑物的比照,建筑物周圍略微偏堿的狹小土壤環境是否具備可靠抵抗白蟻頑強接近的能力是一個巨大的疑問。此外,關于土壤pH值的預計也是沒有可靠依據的,在建筑設計中,并沒有關于地基土壤pH值最終設計要求。灰土地基盡管在工程實踐中應用廣泛,但其應用范圍是基礎底面以下軟弱土層的換填,與接近地表土壤的白蟻主要活動區域完全無關。新建房屋周圍的地表土壤主要是工程建設過程中的基坑回填土,除特殊工程外,回填土一般來自于外界采購或建筑廢料的就地回埋,批次多、來源雜、成分多樣,具有不可預見性,通常不可能事先預知土壤特性,而白蟻預防施工是伴隨工程建設同步開展的,待最終回填土完成,工程已接近交付使用。

4地下室內墻化學屏障設置的確發生過建筑物地下室內白蟻危害的案例,但極少的案例并不能構成設置地下室內化學屏障的依據,更合理地解釋是,來自于建筑物內地面以上的某個途徑傳播。無論地下室底板是否在地下水位之上,任何地下室的防潮設計都是首要重視的,絕大多數地下室直接使用數十厘米厚的高標號砼來構筑底板和外墻,擔負承重和防潮防水的功能,關于地下室防潮方面的驗收甚為嚴格,此類致密建筑結構可以完全屏蔽白蟻的入侵。而且地下室內墻的化學屏障設置看不出究竟是為了防御來自哪個方向的白蟻侵入,也沒有任何案例表明白蟻在地下室內部空間里有特殊的傳播蔓延現象,因而,地下室內部隔墻的白蟻預防施工完全看不出任何應用價值,而建成使用后,關于地下室空間的分隔是否需要預防白蟻則是裝修工程需要考慮的問題,裝修材料或成為白蟻傳播的途徑,但仍與地下室內的隔墻無關。在本文列舉了一些白蟻預防標準中與建筑學相關知識發生背離的典型條目,產生上述問題的原因在于:

①盡管白蟻防治機構大多歸屬于房產建設部門管理,但在人員設置、業務培訓、理論研究等方面與建筑專業基本沒有形成技術交叉,大多數來自農林昆蟲和農藥化工等專業的技術專家對建筑學基礎知識沒有達到一定程度的了解,白蟻生物生態學是昆蟲學中非主流的一個分支,技術人員從掌握昆蟲學基礎理論轉向專業白蟻生物學理論研究尚且需要若干年的培養才能達到一定高度,而白蟻學是一門跨越多個基礎學科的邊緣學科,因此在白蟻預防標準的制定中涉及有關建筑學的部分多采用調研、訪談等較快速增加信息量的形式;從事直接施工作業的現場操作人員有些雖然較熟悉建筑施工現場情況,但通常不是機構的核心技術人員,在白蟻學和建筑學理論上達不到制定技術標準的要求,因此各方面短板成為制約預防標準科學性的因素。

②此外,在目前尚沒有大規模應用價值的部分概念性預防技術上,標準的制定過于超前。不銹鋼網、砂粒屏障等物理屏障預防白蟻的技術,雖早已見相關報道,但技術細節并不明朗,對國內建筑物、白蟻種類的適用性研究幾乎未見開展,然而相應的技術標準卻已頒布出臺,影響技術標準的嚴肅性。以砂粒屏障為例,已知粒徑在14~28mm間的砂粒多于50%的砂粒屏障阻止散白蟻穿越有良好作用,但同期的一些論文也指出該屏障對于另一種體形更小的北美散白蟻阻擋效果不明顯,表明砂粒屏障對阻擋白蟻種類的選擇性很強,中國大陸又是目前已知白蟻種類最多的地區,砂粒屏障對中國大陸分類學分區主要白蟻危害種類的選擇性研究,似乎文獻少之又少,難以擔當支撐制定標準的證據,值得引起關注。盡管技術標準有利于規范現場操作,但大量的基礎理論研究和相關數據指標的課題研究需先行落實,技術標準應當是這些基礎性研究工作的公認最終成果,基礎性研究的內容是技術標準制定的科學依據。

③白蟻隨氣候帶分布差異極大,種類變化多,規范條文的適用性不夠,在我國主要的幾類建筑物白蟻危害種類,北方地區多以散白蟻為主,長江流域雖仍以散白蟻為主,但種的多樣性明顯,且出現了乳白蟻的危害,而廣東等地區乳白蟻及干木白蟻種類又呈多發態勢,且同一種白蟻在不同氣候條件下危害狀況往往亦表現出極大不同。

建筑物也隨著地震帶、氣候帶分布有明顯區別,白蟻防治與建筑物相互關系的標準條文顯然需要顯示更多的差異性,抗震設防地區建筑設計要求的結構加強措施多,建筑物整體性強,客觀上對抗白蟻入侵的性能會顯得較好;南方地區地下水位普遍較高,地基較弱,在地基強化處理和地下室防水設計上都普遍較北方地區要求更高,在提高建筑物基礎整體剛度的同時,亦會有抗白蟻入侵性能的顯著提高。可見,技術標準的細化是趨勢所在,否則其操作性將大打折扣。技術細節尚待進一步討論,但是,上述問題可能實質性的影響到白蟻防治工作的規范性開展,是值得關注的要點,主要表現在:

①作為強制性技術標準推廣,有可能對現有建筑設計技術體系形成負面的沖擊;

②影響白蟻規范法令文件的嚴肅性,頒布過快,文字結構雖嚴密,但對實質技術內容沒有科學論證,行政化特征突出;

③規范條文設定內容過于理想化,與實際施工現場完全不適應,難以起到規范白蟻防治操作技術的作用,標準空心化現象明顯;

④標準中對建筑施工提出的有關要求,如果切實執行,有可能導致建筑工程成本的明顯上升,工期顯著加長,對建筑施工的正常開展造成干擾,白蟻預防標準化施工推進的難度顯而易見。

技術標準是產品需要遵照執行的具體要求,其中的技術指標是衡量產品(或服務)是否合格的標志。新建房屋白蟻預防施工是白蟻防治技術大類中標準化程度最高的項目,是實現白蟻防治標準化操作的突破口。然而白蟻學作為該規范的理論基礎,涉及的學科專業相當復雜,特別是與建筑學科緊密聯系的內容如此之多,同時,白蟻預防的服務目標又恰好是圍繞建筑物免受白蟻的威脅這一主題,指引我們須在建筑學理論框架下,建立最佳的白蟻防治技術標準。

作者:李濮侯蕾單位:南京市白蟻防治研究所南京新宇房產開發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