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書院建筑設計研究

時間:2022-11-20 03:58:06

導語:鄉村書院建筑設計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鄉村書院建筑設計研究

摘要:目的以青龍書院作為主要的設計對象,同時結合當地的人文背景,使書院設計方案、空間、功能更加優越化,突出書院的公共性與開放性。因為書院是中國古代民間教育機構,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的傳統文化受到西方文化強烈地沖擊,久而久之,書院也漸漸淡化在人們的視線中。方法課題來源于導師的實際項目,在湖北省咸寧市東流村的特色小鎮中,將原有兩層樓小學建造為傳統書院,通過對書院文化建筑的研究,我們試圖為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傳播提供新的方向和平臺1。結論在青龍書院項目中,我們將以獨特的視角展示它,并將其視為文化建筑的延伸與再生。拓展鄉土文化建筑的領域,力求讓青龍書院成為當地標志性建筑。

關鍵詞:書院設計;傳統建筑;書院文化;鄉土文化

書院是中國古代一種獨立的教育系統。無論是私塾還是官學,書院不僅是傳道受業解惑的場所,同時也是文人雅士,著名學者探討學問,學術交流的場所;延綿至今,書院已經不僅僅是教育活動與學術交流的場所,書院更代表了文化的傳承,在增加人們文化自信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文化受到西方文化強烈的沖擊,隨著時間的推移,傳統文化悄然消逝,書院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為什么要著重打造東流村中的青龍書院?因為書院對社會文化的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為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了平臺。通過對書院建筑的研究發現,傳統書院在功能和運作模式上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而書院是文化載體的一部分。所以在青龍書院的設計上,我們要在原有基礎上,對書院建筑進行新的思考,發現彼此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同時根據人們現在的生活模式和社會需求進行設計,對功能進行取舍和創新,重新定義青龍書院,并使其符合現代社會的需求,并提取小鎮文化和傳統文化元素運用到設計中,打造特色小鎮視域下的“新鄉土”書院文化建筑。

一、項目背景

(一)項目區位。本項目位于咸寧市崇陽縣東流村,鄂贛兩省交界,是承東啟西,連南接北的重要交通樞紐。項目基地所處的東流村則位于白巖山下,地處整個湖北省崇陽縣的西南方向,西臨國家級的青山濕地公園,東臨景色宜人的野櫻花谷,是崇陽縣整個區位旅游發展的重要景觀樞紐如圖一所示。(二)項目基地分析。項目基地位于東流村櫻花小鎮規劃的入口位置,其西南方向是貫通櫻花小鎮的重要交通流線—觀景旅游公路;公路西側定義為櫻花小鎮的綜合服務中心,根據以人為本的服務性原則,提供售票,咨詢等綜合性建筑用地,為入口書院提供引導性功能;公路東側為通往書院及櫻花小鎮入口的觀景櫻花大道,結合櫻花主題文化吸引游客前往;櫻花大道兩側分別提供了以休憩,停駐,觀景等融合性功能的櫻花廣場,為入口書院的開放提供疏導性功能;綜合服務中心、櫻花廣場以及櫻花大道的設計全面服務于未來規劃當中櫻花小鎮入口的青龍書院,加強了青龍書院作為櫻花小鎮入口建筑的重要性如圖二所示。書院地理區位圖其次,它的自然資源與文化資源豐富,不僅有櫻花谷、青山水庫、大泉洞等特色景點,更有增加文化底蘊的歷史名人、提琴戲和民俗、傳說典故;崇陽白崖山自然野櫻數萬畝,具有獨一無二的景觀優勢。大泉洞內的鐘乳石有數以千計的姿態,每個景點都是一個傳奇故事,儼如一座大型的藝術宮殿。每每游覽完畢,更可陶醉在提琴戲里。所以本次設計力求將東流村打造為集游、住、行為一體的特色小鎮,以青龍書院為核心形象展示點的最美櫻花小鎮示范區。(三)項目現狀分析及初步設計想法。項目位于東流村現有兩層小學的場地上,背山面水,風景優美;但是也存在著各方面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有了初步的設計想法:1.書院場地里的水塘為死水,不利于未來書院的建設,后期設計當中將把水塘與整個小鎮的水系結合,做成活水;2.將青龍書院入口處的觀景大道后期設計成櫻花大道;3.書院附近的危房建筑,后期設計當中將結合書院文化改建成為高端綜合服務用房;4.未來小學的功能將繼續保留在書院中。對這些問題進行改造后,書院將成為滿足本地學生、學校老師、旅游人群、當地居民等不同人群的需求,創新傳統書院的功能分區,打造成集辦公、生活、學習、旅游、文化體驗等全方位、多功能為一體的書院。

二、概念構思

(一)傳統書院的格局和現代書院的演變。在傳統書院的布局中,主軸線非常突出,通常以講堂為中心,中軸線對稱,建筑圍合,布局嚴謹,讓人們的視線最先停留在整個建筑的中心位置,又不自覺的把目光流向兩旁。在建筑設計中主要遵循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空間布局的整體原則2。傳統書院與現代書院也存在著差異,在書院的發展過程中,傳統書院創辦之初,吸取了官學和私學兩種辦學形式;建筑風格主要為院落周圍的建筑構成,建筑特征多為均勻對稱的軸線關系;書院發展中期,書院由建筑單體組合而成的建筑群落逐漸有廊,門,墻連接,形成聚而不擠,分而不散,規中有整,秩序分明的建筑特點;發展到現代書院時,軸線關系開始趨于變化;現代書院建筑保留了傳統的圍合形式以及建筑群體的設計風格,在此基礎上融合微派建筑和蘇派建筑的設計風格;書院布局越來越多元化,形成新型現代的書院形式如圖三、圖四、圖五所示。(二)概念的融合與生成。根據青龍書院的文化屬性和建筑特色,以“新鄉土”的理念作為書院項目設計的目標3。由于文化類建筑與當地的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居住環境等密切相關,所以從小鎮中提取設計元素。因此,我們要根據東流村當地風土人情、文化教育、人口構成、生活水平等因素來著手進行,突出當地的地域性,使青龍書院具有強烈的“鄉土性”。此項目融合當地白巖山風景名勝,以青山水庫、竹林、野櫻為主要的發展特色。青山水庫濕地生態,竹海墨色沉香,櫻花芬芳幽谷等自然資源,結合書院文化以及當地的建筑風格對青龍書院加以定位,使之更能體現小鎮視域下的本地特色的鄉土建筑文化。我們將會把櫻花文化、中華文化和書院文化融入在建筑中;花中櫻花,人中武士;中華文化是我們千百年來智慧的結晶,我們要發揚與傳承我們的中華文化;古代的書院文化,重視道德教化,強調以品德修養、學術文化為教育的基礎;現代的書院文化體現中華文化深深不息,寬宏仁愛,勤思好問等;這些文化的融入使書院的文化氣息更加深厚,從而增加書院的文化底蘊,讓人們不僅被青龍書院的外觀所感嘆,更為無時無刻透露出的文化所臣服如圖六所示。

三、概念方案

(一)設計推敲。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青龍書院的設計也極為講究;在設計的過程中,從傳統書院的布局和功能出發,然后在此基礎上,整合新的設計元素,將其組合起來。在古代書院的建筑中,為了營造莊重、平靜、祥和的空間,布局一般呈現出規整的軸對稱形態,這種布局充滿了理性之美;在青龍書院的設計上,我們繼續采用軸線形式,形式上呈現出串聯形布局,院落沿著主軸線串聯布置,其余建筑排列在軸線兩旁,形成基本的布局形式,既營造出理性之美,又透出活潑之意如圖七所示。(二)功能分區。在以往的書院中,主要以教學區和活動區為主,主要用來傳達知識和表達情感3。在青龍書院的設計中,我們要予以取舍,繼續保留原有的教學區,在此基礎上增加展示區、綜合服務區、休閑區,整個書院沿中心軸線分布開來,使書院的功能更加多樣化;教學區位于整個學院西端的一個單獨的軸線上,處于一個寧靜的狀態,這樣游客在游覽期間就不會擾亂正常的教學活動;展示區位于正中央的位置,以提升整個小鎮的文化屬性,同時墻體采用入口單面的形式,易于采光,便于布置展品;休閑區位于最東端的湖心島區域,蜿蜒曲折的小橋打破應有的規整。書院分為兩個入口,一個書院入口和一個學校獨立入口;其次,沿主軸線的為主園路,環繞中心建筑的為游園路,書院兩邊分別為校園路和環湖路;整個布局環環相扣又秩序井然,這就是整個青龍書院的功能分區如圖八、圖九所示。(三)空間環境。青龍書院建筑以“簡潔素雅”為整體改造思路;黑瓦白墻,淡雅而恬靜,給人以樸素簡潔、雅致風韻的外觀效果;在鋪裝上,引入傳統造園手法的景觀小品,結合項目設計,進行新的詮釋和文化符號的傳遞;書院建筑將現代元素與傳統元素相結合,創造出符合當代人需求的具有傳統魅力的建筑。書院設有教學區、展示區和綜合服務區,筑有小橋、假山、亭臺樓閣,儀態萬千,迂回曲折,院內外景觀植物應有盡有,除了講學和藏書場所外,還創造了展示、游憩的優美環境。追求清幽勝境,是書院固有的特征。《禮記•學記第十八》中說過:我們學習的時候,不僅牢記于心,還要勞逸結合,學會融會貫通;“藏、修、息、游”四字是其精髓所在;藏,就是僻靜之處;修,就是空靈之境;息,應當息于寧靜之所;游,就要游于山水之間。青龍書院就是要營造一個遠離市聲、隔絕俗念的環境如圖十所示。(四)新鄉土建筑的延續。“鄉土”一詞我們可以理解為當地的“文化”。在“新鄉土”建筑的發展歷程中:傳統建筑不僅要繼承形式,更是要繼承它所傳達出的精神寓意,將它的特點、代表元素傳承下來,讓鄉土建筑得到重生4。在整個青龍書院的設計中如何延續鄉土建筑,我們由內到外都進行了思考;青龍書院在小鎮古樸、傳統的基礎上,將東流村獨特的景觀文化、人文文化融入建筑中,延續了傳統鄉土的脈絡,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創新,再以“新鄉土”建筑的形式呈現,有別于傳統書院建筑,又能在小鎮視域下尋找到它的影子。小鎮視域下的書院建筑,也可稱為“當地鄉土建筑”,更加傾向于東流村的地域性和鄉土性,寄托我們的情感。我們應透過東流村來看待書院的文化屬性,還應該清楚的是,書院的這些屬性不僅以其形式表達,還貫注于材料、家具、配件的使用以及它所體現的精神上5。

四、結論

此設計為正在籌建的特色小鎮中的青龍書院建筑,也是整個小鎮的文化中心與脈絡,書院的創新點以“新鄉土”概念為指導,融入小鎮的特色文化,深化對傳統書院建筑的傳承。在青龍書院概念的設計上,我們從東流村的特色文化、傳統建筑形態、鄉土文化發展的新趨勢中尋找設計元素,設計出一個完整的青龍書院文化建筑,在設計中,我們必須防止表面和形式化,不能過于空洞,要把握書院建筑的歷史淵源、特征和精神本質。這不僅是本次青龍書院建筑設計應遵照的原則,也是書院建筑發展的方向;在后續的深入中,不僅要加強建筑專業方面的學習,還要著重分析建筑與景觀的結合,更好的繼承與發展鄉土建筑,傳承中華文化。

作者:孫皓 晏書文 單位:湖北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