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建筑中庸之道
時間:2022-04-15 11:13:00
導語:低碳建筑中庸之道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低碳與我們的中庸態度
1.1氐碳建筑必要性
低碳建筑必要性碳基能源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主要能源之一正在全球范圍導致一場關于二氧化碳過量排放的環境危機。為了應對這場危機。低碳概念被提出用以提倡減少人類活動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全球溫室氣體的排放中所占的比重最大。據IPCC(2007)報告中統計,2004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76.7%,其中化石燃料使用釋放的二氧化碳量占人類活動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80%以上,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56.6%。[1而建筑在二氧化碳排放總量中,幾乎占到了50%。在我國每建成1mz的建筑.釋放出的碳約有0.8噸,而每年建成的近2O億ITI。圓在建筑中引入低碳策略從此顯得格外重要。
2.能耗與中庸態度
人類的一切建設活動都是能耗的。建筑活動從其本質上來說就是在破壞大自然。但是人類文明不允許我們回歸到風餐露宿的原始社會。真的存在對環境完全沒有污染。零能耗的建筑嗎?筆者認為沒有。所謂的零能耗只是將能耗降到可能的最低,達到某種程度上的平衡。整個人類社會就是一個能耗的聚集群,每一筆經濟代價都有可能成為別處能耗的代價。建筑活動與我們的環境存在著看似對立的矛盾。馬克思曾告訴我們事物之間的相互關聯性。矛盾的普遍性。事物整體被推動在矛盾中向前發展。如何調和矛盾,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自己的觀點。面對云云種種的世界,中國古人用中庸的方法來處世,解決問題。中庸之道被認為傳統儒家修行的法寶。是由孔子提倡的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精神修養以達到天人合一境界的一整套理論與方法。說的是人生行事,應該把握一個“度”,既不過分,也無不及,不好高騖遠。對待事物不偏激,不走極端,不浮躁冒進,以中為貴,以和為美。I鋤進入時髦“低碳時代”,對低碳的討論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作為高排碳量的建筑行業也在進行著激烈的討論。各種各樣的節能設計方法接踵而來。不可否認。我們中的很多人都還不明白低碳是怎么回事。當每一次大浪潮來臨的時候,我們應該冷靜思考,客觀的看待問題。
二、節能建筑、綠色建筑與低碳建筑
1.低碳建筑低碳建筑被認為是實現盡可能少的溫室氣體排放的建筑,它也被認為是在建筑材料與設備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個生命周期內,減少石化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提供給人合理舒適空間環境的建筑。[41
2.綠色建筑綠色建筑在《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50378)中被定義為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綠色建筑包含了立體綠化、屋頂綠化等層面的意思,但不僅僅只有這些。也不是看起來綠色的建筑就一定是綠色建筑。
3.節能建筑節能建筑在建筑的設計和建造采用節能型結構、材料、器具和產品的建筑物;在此類建筑物中部分或全部利用可再生能源。節能建筑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降低建筑能耗。【目
4.三者的關系節能建筑、綠色建筑、低碳建筑這三個概念雖然提出的時間境況不同,但有著相似而密切的聯系。三者在實施的過程中相互滲透。這是我們客觀冷靜看待可持續發展大概念下的各個分支的必要前提。減輕建筑對環境的負荷,節約能源和資源是這三者的共同目標。綠色建筑的范圍更大,囊括的層次更廣。節能建筑與低碳建筑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綠色建筑向前延伸的兩個方面,他們分別著重從節約能源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兩個方面來權衡建筑與環境之間問題,在此過程中尋求的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降低建筑的碳排放,也是節能的一方面。節約建筑中的碳基能源也就是低碳。三者沒有絕對的界限,卻應該被理解清楚,因為他們的每一次提出都是在顯示人類在探尋人與自然和諧的道路上又向前邁進的一步。
三、我國的低碳建筑現狀
1.我國在低碳建筑方面做出的努力雖然我國低碳建筑起步比國外晚,在評價體系和技術方面尚不成熟。但是近年來,我國正朝著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大步前進,在全國各地實驗低碳節能建筑。主要從材料、能源、施工、圍護等多方面努力探索低碳節能的建筑設計和技術建筑路線。如成都來福士廣場、世博中國館、臺灣成功大學、重慶幻山商業中心這些建筑分別從這幾個方面體現節能低碳:太陽能利用裝置、風能利用裝置、地熱利用裝置等新能源利用裝置;能量循環利用裝置;綠色植被,消耗建筑排放二氧化碳。具體方法有如:用綠地替代硬質鋪裝,對建筑門窗采取低能耗保溫設計,被動式通風等等。
2.存在的問題在我國低碳建筑事業上還存在“過低碳建筑”,“不及低碳建筑”和“假低碳建筑”的問題。“過低碳”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超越低碳標準的好現象。而是為了在短時間內追求低碳成效,采取了停水、停電等影響人們正常生活的極端方法。“不及低碳建筑”很容易理解,就是以生產發展為目的,把低碳當作別人的事,以~副與己無關的態度處之。為建設開山填湖等。相比以上兩種低碳態度,“假低碳”更常見也更不容忽視,他們打著低碳的旗號,做著高碳的事情。砍掉林地,種上整齊劃一的草地,擺出一副優美的綠色的姿態,這樣的做法在很多地方都可以見到。以林換草的做法大大的破壞了我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犧牲環境換發展和犧牲發展換環境都不利于處理人和自然的關系,以中庸的態度對待這個問題才是人間正道。而中庸的前提首先是客觀認識現況,在認識上做到不偏不倚,其次才是采用適度的方法解決問題。
四、中國特色建筑低碳化解之道
1.舊建筑低碳更新
中國歷史悠久,人IZI眾多,國情不同于外國,國外的低碳經驗可以借鑒,但不能照搬,應該努力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低碳建筑之道。我國當前所討論的低碳建筑論題大多集中在針對新建建筑的低碳化的設計方法上。低碳大浪潮中顯示出的設計師們的主要興趣主要集中在對發明和引進新節能新技術上。而現存的大部分建筑都是不低碳的,拆除“高碳”老建筑是不理智的,且不說拆除過程中釋放的高數量級的二氧化碳,拆除新建所需要投入的高成本也使其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不可能。面對已經建成的“高碳”建筑,我們該怎么辦?普及建筑低碳改建、更新才是最有效的解決之道。在大范圍的低碳建筑實驗場中,低碳建筑改建、更新應該成為最為重要的一個部分。中國的低碳建筑之道不能靠個別低碳節能新明星成就,更多要靠那些已建成的老建筑來予以成就。
2對舊“高碳”建筑更新的思考
(1)在不影響結構的基礎上嘗試調整空間布局,盡量使其達到自然通風采光。
(2)用新型保溫節能材料替換舊門窗等冷熱交替的薄弱環節。
(3)有條件的更換舊建筑能源系統,增強能源系統的可循環性。
(4)軟化硬地,將建筑之間硬地轉變為草木林地。
3.對新建低碳建筑的思考
(1)不好大喜功,在不必要情況下縮小建筑規模。規模龐大的建筑必然導致更高的能耗。大空間對通風有這著更高要求,空調消耗了大量的能源用于解決室內的通風問題。
(2)建筑設計應該有引導人健康生活的習慣和積極的心態的作用。低碳不是幾個人的事情,而是全民的事情,提高民眾低碳意識是建筑師通過建筑設計有望達到的事情。
(3)保持把建筑放入它的大環境中。因地制宜的應用低碳建筑技術。中國土地廣闊,每個地方都有各自不同的人文氣候環境特點,因此就地取材,選擇適合的技術手段建造低碳建筑。
(4)低碳建筑設計與城市低碳交通結合起來。通過建筑設計鼓勵民眾采用公共綠色出行方式。
五、總結
任何時候。低碳建筑都不應該被看作是孤獨的英雄主義作品。它應該是一個完整的節能系統,同時也是低碳城市的一個部分。不能只為了個別建筑的局部低碳,損害其他。不能搞極端低碳,要把握住低碳的速度,不能過急,要循序漸進,在生產力和人民生活可以接受的范圍內進行反復調適。低碳建筑不可以影響城市空間的發展方向及城市發展進程,更不能以降低人們的基本生活品質為前提。建筑設計的目的是為人創造適宜的生存空間,自然環境是人類生存空間的基礎,在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時候,冷靜思考,把握中庸的適度原則,相信很快能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低碳建筑之道。
- 上一篇:新形勢煤炭營銷狀況及措施
- 下一篇:地方博物館的材料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