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科研成果本科課程資源轉化形式
時間:2022-06-09 11:08:46
導語:淺談科研成果本科課程資源轉化形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科研成果進入課程課堂成為新時代教育理念的必然要求。本文結合自身實踐,對科研成果轉化為本科課程資源的必要性和主要形式進行了探討和分析。提出了科研成果轉化為理論教學內容、實驗教學項目、特色課程和特色教材、畢業論文(設計)選題等主要轉化形式,可以為科學研究與課程課堂相結合的途徑提供參考。
關鍵詞:科研成果;課程資源;轉化;地方高校
一引言
新時代教育理念對高等教育的改革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進一步明確了本科教育居于人才培養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學的重要地位。2015-2017年,國務院、教育部等國家部委在提出“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之后,2019年,教育部又提出了一流專業建設,啟動了“雙萬計劃”(建設1萬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點和1萬個省級一流本科專業點)。一流課程的建設也逐漸得到重視,教育部也計劃到2020年,認定3000門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和7000門線下精品課程,共1萬門國家級的一流精品課程。在此背景下,統籌科研和課程的關系,促進全社會的、尤其是自身的科研成果向本科課程資源的轉化是進行課程建設重要途徑。
二科研成果向本科課程資源轉化的必要性
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是新時期大學的四大職能,四者是一個有機整體,其中,人才培養是核心,科學研究是做好人才培養工作的前提條件。科研成果進入課程是科學研究支撐人才培養,實現四大職能的必要條件。對于教育的內涵式發展,在《一流本科教育宣言》中明確提出“推動課程內容更新,將學科研究新進展、實踐發展新經驗、社會需求新變化及時納入教材;推動課堂革命,把沉默單向的課堂變成碰撞思想、啟迪智慧的互動場所”[1]。科研成果進入課程必將有助于建設高水平的教學體系和專業建設水平,是深化內涵建設的必然要求。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提出,要把“水課”變成“金課”。“金課”具有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的特性,要求課程有一定的難度,課程需要融合知識、能力、素質;課程內容有前沿性和時代性;教學形式體現先進性和互動性;學習結果具有探究性和個性化[2]。而僅僅依靠書本上的內容是遠遠達不到“金課”的標準的。所以必須依靠科研成果充實課程。這是打造“金課”的必要途徑。
三科研成果向本科課程資源轉化的形式
(一)科研成果豐富理論教學內容。當前的理論教學課堂僅講述課本的知識較多,灌輸式教學相對普遍,課堂枯燥、沉悶,學生學習興趣不高,教學互動少。而引入科研成果之后,給課堂充實了豐富的案例,能夠將理論結合實際應用,增加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感性認識和學習興趣。在教學過程中,也不再是單純的講授法,更容易采用討論式、探究式等先進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結合已有的知識展開思考和討論,鍛煉學生解決復雜問題的綜合能力和高級思維。比如在《分子生物學》的教學中,設計引入了《開花素的發現過程》。通過相關重要論文的解讀,引導學生扮演了研究者的角色,參與整個研究過程。一步步發現問題,展開討論,提出解決方案。即鞏固了啟動子、PCR等以往知識,又新學習特殊質粒載體等新的知識,更重要的是了解了科學思維和科研思路。最后,介紹了目前開開花素的研究進展和應用實例,鼓勵學生提出新的科學問題和新的應用領域,也體現了學生的興趣和個性。此外,在課程中引入最新的研究成果,能夠彌補教材的滯后性。使得課程即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比如基因編輯技術、表觀遺傳基因修飾、基因組和基因功能研究的新成果等引入課堂,都大大豐富了《分子生物學》課堂的科學性、前沿性和國際視野。使得課堂具有一定的深度、難度和挑戰性。(二)科研成果補充實驗教學項目。加強實驗教學內容與科研成果的銜接,可以豐富實驗內容,提高實驗水平。將科研成果、最新試驗技術等引入實驗教學課堂,可以促進實驗內容的不斷更新,使得實驗項目更加吸引學生的興趣。另一方面可以支持開設綜合性、設計性與創新性等高水平的實驗項目,使實驗教學由理論驗證為主轉變為對學生實驗設計、實驗技能、實驗分析的綜合實驗訓練,提高了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等綜合能力和創新意識。比如在《細胞生物學實驗》中,利用在研的科研項目,新開設和優化創新性實驗項目達50%以上。在《利用流式細胞儀器測定植物物基因組大小》這一新開設的實驗中,能夠引用研究案例,講解基因組大小測量的意義和應用領域,能夠介紹項目的科學問題以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尤其是介紹當地的特有植物的基因組大小研究中的結果。并且,在試驗過程中,除了測量指定植物基因組的大小,還讓學生自己選擇感興趣的植物進行測量,并要求查找有關資料,進行比較討論。通過這一系列的教學設計優化,學生的學習興趣高,實驗原理、技術及應用掌握較牢固,科學思維和能力得到了鍛煉。(三)科研成果提升為特色課程和特色教材。國家課程是國家的標準,忽略了地方差異性和多樣性。而學校的特色課程和特色教材可以充分體現專業辦學特色、學生的特點和地方特點。其有利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滿足地方科技經濟文化的發展需要[3]。但特色課程和特色教材的建設難度也是非常大的,其必須是在一定科學研究基礎上,協同教學要求才能達到開設課程和出版教材的標準。我們在實踐過程中,根據自身的科研成果,精選教學內容,開設了多門特色選修課。比如《生物信息學》,我們有別于其他高校的課程,以植物系統進化研究為主線,系統講解、數據的收集、分析軟件使用、圖表制作、結果解讀與用于、論文寫作等內容。在這些課程中,有實例、有故事、有科學問題,素材豐富、教學方法多樣,課堂的科學性和藝術性高。在教材建設上,結合科學研究中的實例、經驗教訓、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以及應用價值等,出版《植物分類創新實踐教程》等教材和《湘西藥用植物資源開發與可續利用》等教輔資料。在以上教材中,結合了研究者多年在武陵山區、武功山生物多樣性的科學考察結果和生物資源開發成功案例,既有學科特點,又具地方特色。如在教材中,更多的以武陵山區的特色植物、特有植物、植物新種為例講述植物分類學的有關知識技能。更多地以杜仲、黃花蒿等地方資源植物的基礎研究、技術革新、產品開發、種植基地建設等成果為例,介紹植物資源的保護與利用。有關教材深受師生的歡迎,形成了一定的影響力。(四)科研項目轉化為畢業論文(設計)選題。畢業論文(設計)能夠對學生所學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科研實踐能力進行全方位的考核,是專業綜合訓練的必要過程和培養人才方案中的重要教學環節,也是衡量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標準和依據和本科教育評估的評價指標。當目前大部分本科畢業論文存在“假大空”現象,論文質量有待提高。究其原因,論文選題和教師指導是重要因素[4-6]。我們的調查發現,大部分沒有科研項目支持畢業論文普遍存在選題意義有限、試驗簡單、數據有限,寫作規范性有待提高。而與科研項目相關的畢業論文大部分創新性較強,試驗內容豐富,試驗數據詳實,工作量較飽滿,有一定挑戰度,整體質量較高,部分優秀論文達到能夠在學術期刊發表的水平。這是因為科研項目的選題本身就具有良好的科學性、創新性和可行性,在此基礎上的畢業論文選題質量較高。同時,科研項目提供經費和設備支持,指導教師在自己的科研領域也有著豐富的專業知識和試驗技能,能夠提供更好的科學指導。這些都為畢業論文的實施和質量提供了保障。當然,也不能限定學生的畢業論文必須來自科研項目,要把學生的興趣點、指導教師的關注點和科研項目進行有機結合。此外,部分科研項目轉化的畢業論文,在學生大二、大三就開始實施了,這些論文通常可作為大學生挑戰杯、創業大賽等競賽的項目及作品。
四結語
科研成果融入本科教學過程,進入課程課堂是新時代教學改革的要求,其轉化為本科課程資源的形式也豐富多樣。這個轉化要求教師處理好教學和科研的關系,有機融合科學研究和課程教學,讓科研成果自然、恰當的進入課程,與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相統一。
參考文獻
[1]一流本科教育宣言(“成都宣言”)[J].中國大學教學,2018(06):4-5.
[2]吳巖.建設中國“金課”[J].中國大學教學,2018(12):4-9.
[3]李書權,初壯,李江,等.地方高校特色教材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科技資訊,2018,16(02):185-186+188.
[4]趙瑩.提高本科高校畢業設計質量的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9(24):31-32.
[5]尤玲玲,陳永恒.提高本科高校工科專業畢業設計實踐教學質量的思考[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8,37(10):128-130+134.
[6]劉朋,向立明,姚鵬華.本科畢業設計質量分析與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8,5(45):207-209.
作者: 孟盈 陳功錫 易浪波 單位:吉首大學
- 上一篇:電大開放教育畢業論文質量分析
- 下一篇:特色教務管理系統設計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