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論中學英語寫作教學模式
時間:2022-05-23 10:33:00
導語:簡論中學英語寫作教學模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導言
韓禮德(Halliday,1973)說:"語言在用筆寫下之前一直是潛意識中的東西。"中等程度的英語學習者(非母語)一旦對自己口頭掌握英語滿懷信心時,很容易陷入"學習靜止期"。教師進一步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頗為困難,而寫作恰能喚起他們對所學或所掌握的語言的感覺。然而,在我國目前的英語教學中,有些教師并沒有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或者是因為覺得寫作教學難,教師批改學生作文也難,因此一般對閱讀理解較重視,而對寫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忽視學生寫的能力培養,以致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學了多年外語,寫作能力仍很差。英語寫的訓練,筆者以為,其地位應該決不亞于聽、說、讀。每年英語高考必考一篇配分甚高的"書面表達",即為佐證。
下面筆者結合自己的英語教學實踐,推介一種正在探索中的"準備—寫作—修改"英語寫作教學模式,以資大家共商之。
二、定義
所謂教學模式,乃是在一定教學理論指導下為了達到特定的教學目標而將教學活動諸要素組合而成,以教學程序為其外在表現形式的一種教學操作樣式。"準備—寫作—修改"英語寫作教學模式,是一種指導學生積極發揮主體作用和創造性,以提高英語書面交際能力和全面素質為主旨,通過材料準備—起草—反復修改到定稿等教學程序,注重培養學生英語寫作方法和技巧的教學模式。
三、指導理論
(一)辯證唯物主義
唯物辯證法認為物質世界是普遍聯系和辯證發展的。事物都是質和量的統一。量變引起質變,質變以后,在新質的基礎上又開始新的量變,如此循環往復,事物便不斷地由低級階段進入高級階段。英語閱讀對于提高學習者的寫作水平是非常有幫助的,但是它代替不了寫作實踐。英語寫作是學習者有目的地提高交際能力的實踐活動,寫作方法和技巧的培養來源于在教師指導下大量寫的訓練。
(二)漸進主義(Progressivism)
漸進主義認為外語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習者的語言交際能力,主張學習外語要以信息源為內核,教師通過過程定向(Processoriented),使學習者投身真實的外語環境中,根據個人需要,在探索中逐步形成交際能力。教師提出任務,學生在完成任務中探索、歸納。從而內化語言再外化為交際行為,學生自我評估之后再由教師評價。
(三)系統論
外語教學是一個系統,寫作教學是其中的一個子系統,與聽、說、讀等教學共同構成一個科學的大系統,它是由英語詞匯、語法、主題及其寫作手法等互相依賴、互相作用的諸要素組成的有機整體。
(四)控制論
控制論方法主要是導入反饋機制,從"功能"方向尋找事物內部或事物之間的辯證關系。在英語寫作教學中,反饋是教師保證和控制被控制對象(學習者和英語習作)按一定目的(主題表達要求)達到最優狀態的主要手段??刂凭褪峭ㄟ^反饋實現有目的的活動,反饋就是系統的輸出變為系統的輸入。
(五)主體教學論
主體教學思想認為在現代教學中應突出學習者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性,自始至終強調教師要起一個“導"的作用,靈活多樣地處理教材,擴充教學容量,增加練習機會,調動全體學生的創造性和積極性,使學生處于教學活動的中心,可明顯提高教學效果。
(六)創造性構造理論
創造性構造理論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認為,情景(包括外在客觀的或內在想像的)是書面表達的外在誘發源,而表達者已有的知識體驗則為表達提供背景,同時意念成了表達的參照與內驅力。它可以在情景的映照下激活表達者大腦中已有的方案,然后再憑借詞語對語篇進行創造性構造。學習者能夠使用語言,是語言系統內在化的自然結果,而不是促進內在化的外部因素造成的。該理論強調的是學習者的語言處理策略,這些策略能夠幫助發展語言系統的內在表達方式。
四、操作程序
寫的關鍵無非是寫什么和如何寫兩個問題。傳統的寫作教學課只有一個或兩個階段,就是教師布置題目,讓學生寫,寫完上交即可。教師批改后,再在課堂上做簡要評講。第一階段由學生完成,第二階段由教師完成。若無評講,這種寫作課就只有"寫"一個階段。筆者設計的中學英語寫作教學模式的操作程序分三個階段:準備—寫作—修改。每個學生每周必須按照高中英語教科書每單元第四課中Writing的要求,或者WORKBOOK中的書面表達圖文材料,或者教師布置的題目做一篇作文。這三個階段相互照應,教師和學生的互動、協調活動貫徹始終。
(一)準備階段
準備階段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全面分析、掌握材料,形成寫作提綱和"腹稿"。具體內容有五項:1.閱讀、分析有關材料(文字或圖表等),占有材料,掌握事實;2.拓寬思路,集思廣益;3.交流觀點;4.記筆記;5.擬寫作提綱。
學生的英語寫作應在教師指導下準備,因外語和母語的表達方式不盡相同,教師若不進行指導,就會出現大量的中國式英語(Chinglish)。筆者在教學中是采用下列方法體現學生主體作用,指導學生寫作訓練的:1.教他們如何擴大詞匯量和英語慣用法;2.教他們掌握英語基本句型,尤其是動詞句型;3.教他們動筆前如何分析材料、審題;4.教他們利用已知的知識背景;5.教他們用不同的詞和結構表達思想;6.教他們如何評品一篇作文;7.教他們閱讀時記筆記。上述每一件事都是由學生完成的,能極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教師的指導作用表現在決定學生該干什么,指導學生如何干,糾正學生的錯誤。即使是新詞和易錯的詞的選擇、語法的學習,教師也只是提出問題,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然后自己去查詞典及有關資料,自己解決問題;必要時,把問題提到課堂上討論解決。至于這種課是否上得緊湊,是否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課上得有效率、有創造性,使學生既能學到新知識,又能學到技能,教師的指導作用關系極大,甚至可以說是決定性的。
英語教學中的寫作是一個多層次的概念,包括書寫、寫話和作文,逐級遞升,與聽、說、讀的教學是密切聯系的:既有遣詞造句的問題,又有語篇結構的問題;既是語言訓練,又是思維訓練。閱讀在英語寫作中,特別是在準備階段,占有重要的位置。因為教師或者教材要求的寫作命題不是有感而發的自我表達,而是要有真憑實據的所需的材料(文字或圖表),經過分析、研討才能獲得的,所以,在形成思想以前,非閱讀相當數量的有關材料不可。教師可讓學生先閱讀一份材料,然后讓他們合上書本,口述內容,再由其他學生補充,最后寫出材料大意。英國學者布里頓(J.Britton,1970)根據多年的研究指出:"學生口語句型結構和表達方式往往是他們寫作的基礎。"學生通過閱讀,獲取信息,形成初步思想,即開始構思,列出寫作提綱、初稿、二稿,經潤飾、定稿,交給教師。例如"PollutionAroundUs",教師沒有為學生提供現成可用的材料,而是給他們有關的文件、報告、法規、報刊文章(甚至是漫畫),讓學生去閱讀、分析,從中提煉獲取必要的信息。這種帶有具體目標的閱讀,可對學生進行多種技能的訓練。
(二)寫作階一、導言
韓禮德(Halliday,1973)說:"語言在用筆寫下之前一直是潛意識中的東西。"中等程度的英語學習者(非母語)一旦對自己口頭掌握英語滿懷信心時,很容易陷入"學習靜止期"。教師進一步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頗為困難,而寫作恰能喚起他們對所學或所掌握的語言的感覺。然而,在我國目前的英語教學中,有些教師并沒有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或者是因為覺得寫作教學難,教師批改學生作文也難,因此一般對閱讀理解較重視,而對寫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忽視學生寫的能力培養,以致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學了多年外語,寫作能力仍很差。英語寫的訓練,筆者以為,其地位應該決不亞于聽、說、讀。每年英語高考必考一篇配分甚高的"書面表達",即為佐證。
下面筆者結合自己的英語教學實踐,推介一種正在探索中的"準備—寫作—修改"英語寫作教學模式,以資大家共商之。
二、定義
所謂教學模式,乃是在一定教學理論指導下為了達到特定的教學目標而將教學活動諸要素組合而成,以教學程序為其外在表現形式的一種教學操作樣式。"準備—寫作—修改"英語寫作教學模式,是一種指導學生積極發揮主體作用和創造性,以提高英語書面交際能力和全面素質為主旨,通過材料準備—起草—反復修改到定稿等教學程序,注重培養學生英語寫作方法和技巧的教學模式。
三、指導理論
(一)辯證唯物主義
唯物辯證法認為物質世界是普遍聯系和辯證發展的。事物都是質和量的統一。量變引起質變,質變以后,在新質的基礎上又開始新的量變,如此循環往復,事物便不斷地由低級階段進入高級階段。英語閱讀對于提高學習者的寫作水平是非常有幫助的,但是它代替不了寫作實踐。英語寫作是學習者有目的地提高交際能力的實踐活動,寫作方法和技巧的培養來源于在教師指導下大量寫的訓練。
(二)漸進主義(Progressivism)
漸進主義認為外語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習者的語言交際能力,主張學習外語要以信息源為內核,教師通過過程定向(Processoriented),使學習者投身真實的外語環境中,根據個人需要,在探索中逐步形成交際能力。教師提出任務,學生在完成任務中探索、歸納。從而內化語言再外化為交際行為,學生自我評估之后再由教師評價。
(三)系統論
外語教學是一個系統,寫作教學是其中的一個子系統,與聽、說、讀等教學共同構成一個科學的大系統,它是由英語詞匯、語法、主題及其寫作手法等互相依賴、互相作用的諸要素組成的有機整體。
(四)控制論
控制論方法主要是導入反饋機制,從"功能"方向尋找事物內部或事物之間的辯證關系。在英語寫作教學中,反饋是教師保證和控制被控制對象(學習者和英語習作)按一定目的(主題表達要求)達到最優狀態的主要手段。控制就是通過反饋實現有目的的活動,反饋就是系統的輸出變為系統的輸入。
(五)主體教學論
主體教學思想認為在現代教學中應突出學習者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性,自始至終強調教師要起一個“導"的作用,靈活多樣地處理教材,擴充教學容量,增加練習機會,調動全體學生的創造性和積極性,使學生處于教學活動的中心,可明顯提高教學效果。
(六)創造性構造理論
創造性構造理論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認為,情景(包括外在客觀的或內在想像的)是書面表達的外在誘發源,而表達者已有的知識體驗則為表達提供背景,同時意念成了表達的參照與內驅力。它可以在情景的映照下激活表達者大腦中已有的方案,然后再憑借詞語對語篇進行創造性構造。學習者能夠使用語言,是語言系統內在化的自然結果,而不是促進內在化的外部因素造成的。該理論強調的是學習者的語言處理策略,這些策略能夠幫助發展語言系統的內在表達方式。
四、操作程序
寫的關鍵無非是寫什么和如何寫兩個問題。傳統的寫作教學課只有一個或兩個階段,就是教師布置題目,讓學生寫,寫完上交即可。教師批改后,再在課堂上做簡要評講。第一階段由學生完成,第二階段由教師完成。若無評講,這種寫作課就只有"寫"一個階段。筆者設計的中學英語寫作教學模式的操作程序分三個階段:準備—寫作—修改。每個學生每周必須按照高中英語教科書每單元第四課中Writing的要求,或者WORKBOOK中的書面表達圖文材料,或者教師布置的題目做一篇作文。這三個階段相互照應,教師和學生的互動、協調活動貫徹始終。
(一)準備階段
準備階段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全面分析、掌握材料,形成寫作提綱和"腹稿"。具體內容有五項:1.閱讀、分析有關材料(文字或圖表等),占有材料,掌握事實;2.拓寬思路,集思廣益;3.交流觀點;4.記筆記;5.擬寫作提綱。
學生的英語寫作應在教師指導下準備,因外語和母語的表達方式不盡相同,教師若不進行指導,就會出現大量的中國式英語(Chinglish)。筆者在教學中是采用下列方法體現學生主體作用,指導學生寫作訓練的:1.教他們如何擴大詞匯量和英語慣用法;2.教他們掌握英語基本句型,尤其是動詞句型;3.教他們動筆前如何分析材料、審題;4.教他們利用已知的知識背景;5.教他們用不同的詞和結構表達思想;6.教他們如何評品一篇作文;7.教他們閱讀時記筆記。上述每一件事都是由學生完成的,能極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教師的指導作用表現在決定學生該干什么,指導學生如何干,糾正學生的錯誤。即使是新詞和易錯的詞的選擇、語法的學習,教師也只是提出問題,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然后自己去查詞典及有關資料,自己解決問題;必要時,把問題提到課堂上討論解決。至于這種課是否上得緊湊,是否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課上得有效率、有創造性,使學生既能學到新知識,又能學到技能,教師的指導作用關系極大,甚至可以說是決定性的。
英語教學中的寫作是一個多層次的概念,包括書寫、寫話和作文,逐級遞升,與聽、說、讀的教學是密切聯系的:既有遣詞造句的問題,又有語篇結構的問題;既是語言訓練,又是思維訓練。閱讀在英語寫作中,特別是在準備階段,占有重要的位置。因為教師或者教材要求的寫作命題不是有感而發的自我表達,而是要有真憑實據的所需的材料(文字或圖表),經過分析、研討才能獲得的,所以,在形成思想以前,非閱讀相當數量的有關材料不可。教師可讓學生先閱讀一份材料,然后讓他們合上書本,口述內容,再由其他學生補充,最后寫出材料大意。英國學者布里頓(J.Britton,1970)根據多年的研究指出:"學生口語句型結構和表達方式往往是他們寫作的基礎。"學生通過閱讀,獲取信息,形成初步思想,即開始構思,列出寫作提綱、初稿、二稿,經潤飾、定稿,交給教師。例如"PollutionAroundUs",教師沒有為學生提供現成可用的材料,而是給他們有關的文件、報告、法規、報刊文章(甚至是漫畫),讓學生去閱讀、分析,從中提煉獲取必要的信息。這種帶有具體目標的閱讀,可對學生進行多種技能的訓練。
(二)寫作階一、導言
韓禮德(Halliday,1973)說:"語言在用筆寫下之前一直是潛意識中的東西。"中等程度的英語學習者(非母語)一旦對自己口頭掌握英語滿懷信心時,很容易陷入"學習靜止期"。教師進一步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頗為困難,而寫作恰能喚起他們對所學或所掌握的語言的感覺。然而,在我國目前的英語教學中,有些教師并沒有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或者是因為覺得寫作教學難,教師批改學生作文也難,因此一般對閱讀理解較重視,而對寫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忽視學生寫的能力培養,以致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學了多年外語,寫作能力仍很差。英語寫的訓練,筆者以為,其地位應該決不亞于聽、說、讀。每年英語高考必考一篇配分甚高的"書面表達",即為佐證。
下面筆者結合自己的英語教學實踐,推介一種正在探索中的"準備—寫作—修改"英語寫作教學模式,以資大家共商之。
二、定義
所謂教學模式,乃是在一定教學理論指導下為了達到特定的教學目標而將教學活動諸要素組合而成,以教學程序為其外在表現形式的一種教學操作樣式。"準備—寫作—修改"英語寫作教學模式,是一種指導學生積極發揮主體作用和創造性,以提高英語書面交際能力和全面素質為主旨,通過材料準備—起草—反復修改到定稿等教學程序,注重培養學生英語寫作方法和技巧的教學模式。
三、指導理論
(一)辯證唯物主義
唯物辯證法認為物質世界是普遍聯系和辯證發展的。事物都是質和量的統一。量變引起質變,質變以后,在新質的基礎上又開始新的量變,如此循環往復,事物便不斷地由低級階段進入高級階段。英語閱讀對于提高學習者的寫作水平是非常有幫助的,但是它代替不了寫作實踐。英語寫作是學習者有目的地提高交際能力的實踐活動,寫作方法和技巧的培養來源于在教師指導下大量寫的訓練。
(二)漸進主義(Progressivism)
漸進主義認為外語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習者的語言交際能力,主張學習外語要以信息源為內核,教師通過過程定向(Processoriented),使學習者投身真實的外語環境中,根據個人需要,在探索中逐步形成交際能力。教師提出任務,學生在完成任務中探索、歸納。從而內化語言再外化為交際行為,學生自我評估之后再由教師評價。
(三)系統論
外語教學是一個系統,寫作教學是其中的一個子系統,與聽、說、讀等教學共同構成一個科學的大系統,它是由英語詞匯、語法、主題及其寫作手法等互相依賴、互相作用的諸要素組成的有機整體。
(四)控制論
控制論方法主要是導入反饋機制,從"功能"方向尋找事物內部或事物之間的辯證關系。在英語寫作教學中,反饋是教師保證和控制被控制對象(學習者和英語習作)按一定目的(主題表達要求)達到最優狀態的主要手段??刂凭褪峭ㄟ^反饋實現有目的的活動,反饋就是系統的輸出變為系統的輸入。
(五)主體教學論
主體教學思想認為在現代教學中應突出學習者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性,自始至終強調教師要起一個“導"的作用,靈活多樣地處理教材,擴充教學容量,增加練習機會,調動全體學生的創造性和積極性,使學生處于教學活動的中心,可明顯提高教學效果。
(六)創造性構造理論
創造性構造理論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認為,情景(包括外在客觀的或內在想像的)是書面表達的外在誘發源,而表達者已有的知識體驗則為表達提供背景,同時意念成了表達的參照與內驅力。它可以在情景的映照下激活表達者大腦中已有的方案,然后再憑借詞語對語篇進行創造性構造。學習者能夠使用語言,是語言系統內在化的自然結果,而不是促進內在化的外部因素造成的。該理論強調的是學習者的語言處理策略,這些策略能夠幫助發展語言系統的內在表達方式。
四、操作程序
寫的關鍵無非是寫什么和如何寫兩個問題。傳統的寫作教學課只有一個或兩個階段,就是教師布置題目,讓學生寫,寫完上交即可。教師批改后,再在課堂上做簡要評講。第一階段由學生完成,第二階段由教師完成。若無評講,這種寫作課就只有"寫"一個階段。筆者設計的中學英語寫作教學模式的操作程序分三個階段:準備—寫作—修改。每個學生每周必須按照高中英語教科書每單元第四課中Writing的要求,或者WORKBOOK中的書面表達圖文材料,或者教師布置的題目做一篇作文。這三個階段相互照應,教師和學生的互動、協調活動貫徹始終。
(一)準備階段
準備階段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全面分析、掌握材料,形成寫作提綱和"腹稿"。具體內容有五項:1.閱讀、分析有關材料(文字或圖表等),占有材料,掌握事實;2.拓寬思路,集思廣益;3.交流觀點;4.記筆記;5.擬寫作提綱。
學生的英語寫作應在教師指導下準備,因外語和母語的表達方式不盡相同,教師若不進行指導,就會出現大量的中國式英語(Chinglish)。筆者在教學中是采用下列方法體現學生主體作用,指導學生寫作訓練的:1.教他們如何擴大詞匯量和英語慣用法;2.教他們掌握英語基本句型,尤其是動詞句型;3.教他們動筆前如何分析材料、審題;4.教他們利用已知的知識背景;5.教他們用不同的詞和結構表達思想;6.教他們如何評品一篇作文;7.教他們閱讀時記筆記。上述每一件事都是由學生完成的,能極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教師的指導作用表現在決定學生該干什么,指導學生如何干,糾正學生的錯誤。即使是新詞和易錯的詞的選擇、語法的學習,教師也只是提出問題,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然后自己去查詞典及有關資料,自己解決問題;必要時,把問題提到課堂上討論解決。至于這種課是否上得緊湊,是否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課上得有效率、有創造性,使學生既能學到新知識,又能學到技能,教師的指導作用關系極大,甚至可以說是決定性的。
英語教學中的寫作是一個多層次的概念,包括書寫、寫話和作文,逐級遞升,與聽、說、讀的教學是密切聯系的:既有遣詞造句的問題,又有語篇結構的問題;既是語言訓練,又是思維訓練。閱讀在英語寫作中,特別是在準備階段,占有重要的位置。因為教師或者教材要求的寫作命題不是有感而發的自我表達,而是要有真憑實據的所需的材料(文字或圖表),經過分析、研討才能獲得的,所以,在形成思想以前,非閱讀相當數量的有關材料不可。教師可讓學生先閱讀一份材料,然后讓他們合上書本,口述內容,再由其他學生補充,最后寫出材料大意。英國學者布里頓(J.Britton,1970)根據多年的研究指出:"學生口語句型結構和表達方式往往是他們寫作的基礎。"學生通過閱讀,獲取信息,形成初步思想,即開始構思,列出寫作提綱、初稿、二稿,經潤飾、定稿,交給教師。例如"PollutionAroundUs",教師沒有為學生提供現成可用的材料,而是給他們有關的文件、報告、法規、報刊文章(甚至是漫畫),讓學生去閱讀、分析,從中提煉獲取必要的信息。這種帶有具體目標的閱讀,可對學生進行多種技能的訓練。
(二)寫作階段
寫作階段的教學目標是要求學生在充分準備的基礎上進行文字寫作實踐。這一階段的具體內容有四項:1.草稿;2.自檢錯誤;3.文字推敲、潤飾,二稿;4.初步定稿。
英語寫作能力的提高不能一蹴而就,要力戒"速勝論"。在英語教科書中,寫作是按句子、段落和篇章三個層次來練習的。因此,教師應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循序漸進地進行教學,幫助學生逐步提高寫的技能,逐級遞升英語寫作水平。中學英語寫作教學的順序一般是這樣設計的。
1.控制寫作(Controlledwriting)。在這一階段,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寫作活動,很少有自由寫作的機會。在學英語語音時,教師非常強調模仿,而在學習用英語寫作時,卻很少人認為模仿會有效。實際上,在寫作時,同樣應提倡模仿以英語為本族語的人所寫的東西。例如,可以讓學生按不同體裁和主題整理一些范文,看他們如何組織寫作,如何運用詞語和句子,從中學習一些寫作技巧;還可以讓學生做一些語句排序、填空練習或解答問題,用適當的詞句把這些答案重新組合起來就是一個有意義的故事。
2.引導寫作(Guidedwriting)。在這一階段,學生有一些創作自由,但教師還應給學生一些有限的指導。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議定若干寫作提綱,然后讓學生自己寫作文。近年來,高考中的"看圖作文"類型的"書面表達"考題實際上即屬于引導寫作的范疇。
3.自由寫作(Freewriting)。在這一階段,教師每天上課前5分鐘,讓學生進行自由寫作,他們可以寫自己喜歡的主題。最好的辦法是要求學生每天用英語記日記、寫信等,他們可充分表達自己的思想。教師也可每天定一個統一的題目(如Myfavourite...等),讓學生寫。需要說明的是,開展這種活動最好要求學生有一個專門的自由寫作本子,定期上交教師批改。這樣寫過后,學生可對照檢查自己前邊的寫作,看自己取得了多大的進步。
4.繼續寫作(Continuouswriting)。教師定一個大題目(或起一個開頭),要求學生每天課余寫一部分內容,就像電視連續劇那樣,續寫不斷。在教師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最短不少于一周,可以半個月、一個月或更長時間),并進行評選,對優者予以鼓勵。教師必須要求學生:第一次寫要列出寫作提綱,讓教師過目,以后天天按這個提綱寫;對違反規定搞突擊完成任務者要給予批評。
土耳其學者托托尼斯(BirsenTutunis,1995)認為:寫作訓練,特別是當每組人數多時,可以產生對所學語言的意識能力。學習既是個人的事,又不是個人完全能單獨完成的。因語言有鮮明的社會性,離開人群、離開交際是很難學好的。因此,學習英語作文,個人學習應該和同學間的互相幫助、交流、切磋相結合。閱讀材料時,學生獨立進行,但在整個過程中,又互相請教,互相探討;構思時,三五人為一組,各擺出自己的想法,集思廣益,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提綱擬就后,個人完成自己的文章;寫好后,又互相交換閱讀,互相評論對方的作文草稿,提出意見。這種做法有助于減輕教師修改作業的負擔。
(三)修改階段
修改階段是反饋機制下的一個開放性過程,其教學目標是通過師生信息互動,使學生的作文逐步完善。具體有三項內容:1.自擬思考題;2.教師面批;3.對照教師根據學生普遍存在的錯誤編就的《修改要點(Troublespots)》,對自己的文章進行多層面的修改。
學生的英語寫作應由教師審閱和評價。英語教師在審評前首先應向學生展現作文評判標準(如分檔和分值),在評改學生的作文時,不應把重點放在拼寫和語法結構上,而應放在它所表達的思想及表達方式上,看學生對材料的分析是否正確、有新意,文章是否切中題目,等等。不可僅判個分數,還要有評價意見。學生的作文立意好的要表揚,遣詞造句精當的也要表揚,這是很重要的。教師還應堅決要求學生字跡工整。學生經過一番努力完成習作以后,一定會為自己的作品感到自豪。
俗話說:"文章不怕千遍改。"外語寫作一般沒有一次成功的,一定要進行反復修改,哪怕寫一封短信或啟事,也要進行修改。修改是寫好作文的前提。教師要求學生的基本修改有四項:一是檢查體裁,看文章的格式布局、開頭和結尾用語是否正確;二是檢查要點是否齊全,字數是否符合要求;三是檢查語法是否有錯誤,可建議學生寫作時參考教科書或一些有關語法資料,或者向他人求教;四是檢查拼寫、大小寫、標點符號及詞形變化是否正確,行文是否流暢,語言是否豐富,對于文章的評判來說也是十分重要的。
作文經教師審閱后,學生還要繼續修改。修改后鼓勵學生自我打分(否定前一次教師的給分),并將習作返回教師,教師則按新的分值提出更高的修改要求。如此往復,直至達到師生雙方共同認可的作品和分數。這樣,學生雖然寫的是一篇作文,但是反反復復練習的機會很多,而且每循環一次就是一次提高,一次升華。這種方法,較之不斷地讓學生寫新文章能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另外,學生所寫的文章,是從其他有關材料分析、選擇、歸納出來的,能使學生在獲取新知識的同時,學以致用,文字也比較容易達到規范的程度。
采取反饋和同伴間互相閱讀作文的方法,也可以形成一種語言意識。學生既是作者又是讀者,他們通過批評性地閱讀別人的作文,可以學到更多的寫作知識和技巧,他們時刻留心語法及用詞錯誤,寫作時開始想到的是讀者(而非教師)。學生作文經教師審閱、面批后,修訂工作是通過個人作業和集體活動相結合進行的。這種做法能使學生學得更深、更廣,而且更活。此外,還可以培養學生的編輯、審校能力和組織、歸納總結能力。
最后,教師還可要求學生從所寫的幾篇作文中選出自己的"代表作”,并附一文字說明,簡介自己的文章。教師隨即給學生自選的文章評分,結合該生在各環節上的表現及期考成績給學生一個總評成績。
五、注意要點
首先,提高學生的英語寫作水平必須運用測試手段。教師在組織考試時,一定要加上"書面表達"這一項內容來測試學生真實的英語水平。有些教師片面理解所謂的測試的"客觀性",為了改卷省力,有時刪去英語寫作這一項,這不利于學生英語水平和交際能力的提高。有的學生選擇題做得好,卻不見得會寫文章。
其次,教師要教育學生不要過分依賴詞典寫作,而應該積極地記背英語單詞和習慣用法,注意平時積累,指導并激勵學生盡可能地多背誦(至少要熟讀)一些精彩文章,特別是經典原著片段,促進學生語感的發展。學生遭遇"詞不夠用"或"詞不達意"的尷尬境地時,僅靠查詞典寫出的短文,準讓人如墜云霧,可以說,查詞典寫作簡直就是在冒險。特別是遇到一個有很多意義的單詞或一個單詞有很多近義詞時,單靠查字典就很難確定選詞是否正確。
其三,教師在指導英語寫作訓練時,應要求學生著意遵循五項原則:1.意義性,即行文傳達的信息應有明確的意義;2.功能性,即作者可以通過文章表達自己的意愿;3.得體性,寫文章要根據人、地、時的不同情況,恰當地選擇合適的表達方式;4.移情性,即要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風俗和交際準則,避免按漢語習慣硬套;5.流暢性,即詞匯、聯結、觀念表達得自然通順。
其四,"準備—寫作—修改"英語寫作教學模式一般適用于中級英語(高中或相當程度)的不同教學階段。局限性在于:英語寫作教學需要目的語環境,若語言基礎不牢,學到一定階段會進入新的"學習靜止期",停滯不前。
參考資料:
1.Halliday,M.A.K.(1973),ExplorationsintheFunctionsofLanguage,London:EdwardArnold.
2.胡春洞、王才仁主編,王才仁著:《英語教學交際論》,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3.王初明著:《應用語言心理學》,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4.Nation,I.S.P.(1995),Teaching,ListeningandSpeaking,Wellington:ELIOccasionalPublicationNo.15.
5.劉潤清等編著:《現代語言學名著選讀》,測繪出版社1988年版。
6.查有梁著:《控制論、信息論、系統論與教育科學》,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6年版。
7.戴軍熔著:《中學英語寫作初探》,載《中小學英語教學》1998年第10期。
8.江坤才著:《教學模式與教育科研方法簡介》,無錫市教研中心,1998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