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德育教育現狀及創新方法

時間:2022-02-16 10:45:30

導語:小學德育教育現狀及創新方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學德育教育現狀及創新方法

摘要:學校教育是培養小學生形成健康人格、優良素質的搖籃,德育作為教育的基礎,是培養小學生形成規范行為習慣、優良傳統美德、健康心理素養的基石,隨著人們對小學生德育教育的逐漸重視,學校需加強對小學生傳統德育教育的改革和創新,為小學生的健康發展做出應有貢獻。

關鍵詞:德育教育;創新

德育教育是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品質、心理和法律教育的一種綜合素質教育,是人格教育的根本,是學校教育的基礎。隨著新課程教育體制的改革,人們觀念的不斷進步,對學生的評價不在拘泥于成績、分數,逐漸加強了對學生品德和素質的關注。小學教育是孩子離開家庭走向社會的第一個受教育場所,德育教育作為教育的基礎,對小學生良好行為品格、優良素質形成,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培養有重要教育意義,為促進小學生日后遵紀守法、健康發展起到一個根源作用。下面本文就小學德育教育存在的現狀問題進行分析,并根據現存問題提出幾點改進創新的方法,具體內容如下。

1小學德育教育現狀分析

1.1小學教育重視學生成績,忽視德育教育:現在我國教育體制雖進行了改革,提出了素質教育的要求,很多學校也打響了口號,但實際教育中仍然忽視德育教育,對學生的評價大多還以學習成績、分數為主。而且,某些城市將中學分為了普通中學和重點中學,無形中增加了小學生家長及學校對分數的看重。學校教育仍偏倚應試教育,考什么、學什么,目的以送小學生進重點中學為主,學生家長則以小學生進重點為榮,完全忽視了小學生的德育教育,忽視了小學生的健康心理發展。學校及家長均不重視學生除成績以外的各方面素質培養和教育,不考慮小學生的真實感受,學生在德育教育被忽視的環境中成為了學習工具,不僅加重了小學生學習的壓力,而且也使學生失去了自由,嚴重影響了小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1.2德育教育單一,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無法銜接:傳統的德育教育只是采取說教,不予以實際行動,學校疏于對德育教育的關注,在這種教育環境下學生根本不能感受到德育教育對其道德素質、思想品格形成等的正能量影響。而且,學校由于不重視德育教育,對學生在校的一些行為表現又不能及時與其家長進行溝通,學生家長也沒有較強的教育意識,將學生在家庭中的表現提供給學校,導致學校與家庭教育出現無法銜接的狀況,而且很多學生家長認為,將學生送至學校教育,以后孩子的教育情況都是學校負責,也會增加學校與家長溝通的困難性,進而造成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出現斷檔情況,對小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嚴重造成影響。

2小學德育教育創新方法

2.1加強學校領導、教師傳統教育觀念的改變:要想在小學教育中有效實施德育教育,學校領導和教師必須先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提高對德育教育的認識。學校應加強對德育教育的普及和培訓,提高領導與教師的重視度,同時設立有針對性的教育目標,通過切實落實德育教育提高小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效果,只有具備德育、才干雙修的人才是社會的棟梁,才是真正的人才。同時學校應加強校領導、全體教師德育教育觀念的正確理解,德育教育不是一個人的工作,不只是需要班主任教師或品德教師對學生進行德育培養,需要全體教師共同努力,學校應加強對全體教師德育教育正確思想的指導,在各科任課教師教學過程中,均需適當對學生行為進行道德引導,促使學校形成一種優良的德育教育環境,進而加強學生的德育教育效果。

2.2加強道德模范教育作用,改變傳統說教方式:小學生處于人格逐漸形成時期,由于其未完全形成健全的道德思想,并具有較強的模仿性和榜樣心理,所以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小學生的行為都具有一定的影響。由于教師是學生在學校接觸最多的人,小學生沒有完全形成錯對意識,對好與不好的行為都可能進行模仿,因此,教師與其空洞的教育學生,如不可以學壞、不可以亂丟垃圾、不可以隨地吐痰等,莫不如言傳身教,以身作則,加強對自己行為規范的約束,提高自身道德素質,為小學生樹立榜樣作用,通過自身說法來感染學生的行為,屏氣傳統說教方式,一味空洞的傳教不如做一件實際有意義的事,其影響效果更大。或者請一位能夠找到本人并樂于言傳身教,做過好人好事的模范人物,到班級對學生講述其事跡,讓學生真實感受道德榜樣的作用。

2.3加強學校德育教育與家庭德育教育的銜接:小學生德育教育需要在整個小學教育過程中實施,是一項時間比較漫長的工作,為了能夠有效掌握學生在校及在家的綜合表現,進一步提高德育教育效率,學校需要加強與學生家長的溝通和了解,增進學校與家庭的關系,除了留有學生家長聯系方式,通過不定期溝通來增進兩者間的聯系,學校還需要定期開設家長會,教師借助家長會機會對每個學生在家的表現進行全面了解,同時將學生在校情況反饋給家長,雙方在各自環境中針對學生的不足給予適當糾正,綜合提高學生的德育教育效果。

2.4學校要增加各種形式的實踐活動,促進學生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德育教育最終目的是在促進學生形成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同時進行社會實踐,所以學校在對小學生進行德育理論教育的同時,需加強對學生實踐的教育,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感知和體會。學校可根據不同節日設置一些大型實踐活動,如植樹節,學校可開展集體植樹活動,讓學生在實際植樹過程中,體會大自然給人們生活環境帶來的益處,真正了解什么是愛護環境,增強對自然環境保護的意識,加強對樹木保護的意識,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之間的合作能力;或者在母親節或父親節時,開展感恩活動,在學校開展的活動中,通過設計的游戲來促進學生與父母之間的合作關系,進而增進父母與孩子的感情,同時讓學生用心體會父母的愛,從而真正了解什么是感恩。通過各種不同形式的實踐活動來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參考文獻:

[1]陳合芹.小議加強小學德育教育[J].學周刊.2011(23).

[2]陳鵬軍.對當下提高小學德育實效性的幾點思考[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1(12).

[3]路生泉,尤秀玲.小學開展德育教育的探索與實踐[J].成功(教育).2009(08).

[4]梅瑰.如何在低年級小學生中開展德育教育[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0(25).

[5]勾華.對小學德育教育的一些思考[J].才智.2013(14).

作者:王艷 單位:四平市平東路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