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研究性學習課題實施中的指導策略

時間:2022-05-07 04:23:00

導語:淺談研究性學習課題實施中的指導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談研究性學習課題實施中的指導策略

研究性學習”(projectlearning),在國外稱項目課程、主題研究、專題研習等,是80年代末以來國際教育界普遍推崇和大力實施的一種新課程。為適應知識經濟時代對人才培養的新要求,我國已將研究性課程納入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并即將在全國范圍內推廣。順應形勢,我校于2000年開設“研究性學習”必修課程。通過前一階段的摸索與實踐,深感缺少現成資料時實踐經驗的寶貴。現將我們課題組在研究性學習實施過程中的指導策略總結如下,以為后來者借鑒。

在中學開設研究性學習課程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課題設計、尋找資料、動手實驗、社會調查等親身實踐來解決實際問題,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嘗試與他人交往和合作。獲得對科研、對社會的直接感受和體驗。學生對每個課題的研究一般分成選題-開題評審-研究實施-總結-結題展示與答辯等五個階段。和大學的科研活動不同,高中的研究性學習課程更注重學習過程,注重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感受和體驗,而不要求學生一定要拿出有價值的科研成果。這就使研究實施階段顯得猶為重要。在實踐中我們發現,選題階段和實施階段在研究方法和指導方法上有著很大的相似性和應承關系,如何使這兩個階段順利銜接并能區別兩者在內容、目的和任務上的差異,對研究學習的順利實施是至關重要的。

一、重視實施中指導與選題中指導的應承關系。

選題和開題評審階段的任務是選定研究課題、確定研究內容、設計研究方案、提出預想效果。雖然這里的內容、方案、效果都是初定的,在實施階段可以根據進展情況不斷加以調整,但是其課題及主要內容卻不宜有太大的變更。這一階段的工作對后面研究實施階段的工作具有很大的指導意義,其工作的到位與否,直接影響后階段的實施,如不充分考慮課題的可行性,甚至會出現研究活動開展不下去的情況。因此我們在開題評審時非常重視對課題的可行性評價。如①題目不宜過大,要易于研究實施的深入;②要找準題目的切入口,切入口宜小、要易于研究實施的著手;③所需資料是否來源多、易搜集。當地是否有實地調查研究的地方和對象;④對所選課題的意義、內容以及所要解決的問題都要十分明確;⑤研究方案要切實可行,如研究所需的人力、物力、財力、時間等條件是否具備。……所有這些都是順利開展研究實施階段工作的前提條件,因此,我們不能撇開選題和開題評審階段來談研究實施階段,而要充分考慮兩者的應承關系。當你想著手實施之前,你應先審視一下前一階段工作是否做得非常到位;當你在實施過程中遇到了阻礙,你也可以回頭看一下是否是選題的問題,抑或是開題時擬定的內容、方案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加以調整。在調整時仍要注重可行性問題。

二、認識實施中指導與選題中指導的差異。

在實踐中我們發現,選題階段和實施階段在研究方法和指導方法上有著很大的相似性,如在活動中大家都搞社會調查、都去搜集資料、都有資料的整理和分析;在教師指導方面,我們也都從知識、能力、科研、品德、行為等幾個方面加以指導。因此當剛進入研究實施階段時,學生會覺得該調查的問題、該走訪的單位已經在選題階段做過調查或去過走訪了,接下來不知該做什么;教師指導時,也覺得由于指導方法的重復性而不知如何深入指導。其實這是由于缺乏對實施中指導與選題中指導的差異性的認識導致的。實施中指導與選題中指導雖然在形式上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在目的、任務和指導內容上卻是根本不同的。例如,在《太倉土特產研究》主題下的一個子課題組先通過市場抽樣調查,選取了普遍認為最暢銷、最有發展前途和銷量不好的三種土特產,分別是肉松、羊肉面和麥秸畫,確定了研究課題《三種土特產的比較研究》,在實施過程中則通過社會調查,了解三種土特產在銷售、包裝、質量、發展前景等方面的異同,在此基礎上,對三種土特產的優勢以及缺陷進行分析,總結滯銷或暢銷的原因。同樣是社會調查,在選題中是為了確定研究方向,在實施中則是有針對性地從自己選定的幾個角度去獲取有用資料,作為論證課題結論有力論據。很明顯,選題階段的主要工作是盡可能地從多途徑搜集資料,并從中篩選、比較、分析、定位,發現并提出問題,確定研究方向。而實施階段是科研論證階段。因此,教師在剛進入實施階段時,就要及時地提醒學生注意兩者的差別,盡快地轉入圍繞中心問題進行的有針對性的科研活動中來。在指導時也要轉為加強有針對性的科研方法指導,如開設一些諸如“資料的分類整理、分析論證、綜合提煉”、“資料數據的處理及統計圖表的設計”、“實驗方法指導”等講座;指導學生整理以前的資料,查漏補缺,制定實施階段有針對性的資料搜集方案;圍繞中心問題,設計多種可行的科研方法開展研究論證……等,從而使學生順利進入實施階段的研究。

三、實施中指導的主要內容及其策略。

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許多同學因缺乏科研知識和專業知識,在活動過程中覺得無從著手或打不開思路。真正做的時候也存在著操作不規范、方法不科學或方法單一的問題。特別是高中學生,接受了九年的傳統教育,學生習慣于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存在著許多思維定勢。許多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受到挫折就心灰意冷,心理承受能力較差。這就要求教師在基礎知識、科研方法、科研思維和心理素質等方面加強指導。在實施中的指導還要加強針對性,圍繞對中心問題的研究論證開展指導工作。

1、基礎知識指導。包括科研基礎知識指導、專業背景知識的介紹和學科知識的滲透?;A知識指導應著重于教會學生獲取知識,并運用所學知識開展研究的方法,最好不要把課題中所需的知識材料直接提供給學生。即使是你向學生推薦相關書籍,也不要把書籍直接給學生,而是指給他們獲取這些書籍的主要途徑。亦即我們教給學生的不是知識本身,而是獲取知識的本領,使其終生受益。

2、研究方法指導。包括常用科研方法介紹、資料收集和分類指導、科學性指導等。首先,應向學生介紹一些常用的科研方法,如觀察法、實驗法、類比法、案例分析法、社會調查法、數據統計法等。社會調查法中還有:抽樣調查法、問卷調查法、街頭觀察和采訪、現狀調查法、發展性調查法、相關性調查法、因果關系調查法等。應注意的是我們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多樣的研究方法,還要學會選擇最恰當的方法進行研究。特別要注意實施階段與選題階段研究方法的差異,以作不同的選擇。如《太倉市機動車尾氣污染研究》課題組,在選子課題時,主要采用街頭觀察和采訪、現狀調查法進行社會調查,以確定研究方向。進入實施階段,則采用相關性調查法、因果關系調查法,圍繞中心問題有針對性地搜集證據,并采用實驗法進一步論證自己的結論。

在資料收集和分類的指導方面,我們在資料整理加工上對學生提出較高要求,如必須制作一份完整的資料目錄,資料規格要統一,并按一定標準分類。特別是在實施階段,更要對資料進行及時(至少一周一次)的整理和篩選,去粗取精、去偽存真。這樣便于資料的保管、查閱、分析提煉和查漏補缺。由于研究性學習注重學習過程,注重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感受和體驗,因此我們也要求學生及時做好活動記錄、感受和體驗記錄,作為最有價值的原始資料。如《青少年違法、犯罪研究》課題組指導學生做好“四卡”:“資料卡”、“靈感卡”、“體驗卡”、“網絡卡”。要求學生四卡隨身帶,利用“資料卡”規范記錄有價值的信息,利用“靈感卡”隨時捕捉轉瞬即逝的靈感;利用“體驗卡”,隨時記錄活動時的心路歷程、收獲與體驗;利用“網絡卡”(軟盤)隨時下載有價值的網上信息。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科學性指導要求學生注意以下幾個方面:①資料來源的可靠性:如要求學生對每份資料寫出詳細、可靠的信息來源;概念要在查閱辭典、百科全書后作出準確的界定等。②研究程序的科學性:如抽樣調查時,要按一定的科學程序進行,盡量做到調查結果的客觀。③結論的科學性:如分析推理要合理,結論要經得起推敲和檢驗等。

3、思維方法的指導。培養學生科學創新的思維能力是研究性學習的最終目標之一。數千年的文明史既鑄就了富有民族特色的思維方式——優于形象、長于視覺、注重整體、擅長文學……,但也留下了沉重的思維包袱——封建性、保守性、盲目性、盲從性,且嚴格的形式分析和邏輯演繹、科學思維不發達。傳統教育的思維訓練也存在著許多誤區:許多正規教育從小學開始,到大學,一直偏重于進行求同思維、演繹思維(遺憾的是,大多不是嚴格的、系統的演繹思維訓練)、左腦思維、言語思維、協調性思維的訓練,有的甚至是在進行教條式的、兩極化(非黑即白)的思維訓練。這種思維訓練的直接后果是使許多學生思維刻板、盲從權威和教師、怕出錯、怕冒險、過分追求確定性、缺乏創造性和想象力以及提問能力(在許多學校,學生提問少,提問角度單調,視野狹窄,回答問題的答案趨同)。此外,科學批判能力、綜合創新能力和次協調思維能力也不高。因此,我們十分注重在研究學習過程中轉變學生的傳統的思維方式,提高學生主動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批判精神和創新精神。思維方式的轉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們在實施指導過程中,遵循循序漸進的教育原則,先讓學生嘗試運用,然后是經常運用,最后是習慣運用一些科學創新的思維方法(如求異思維、發散思維、類比思維、右腦思維、非言語思維、次協調思維、辯證思維)去思考解決問題。

4、心理素質指導。研究性學習的一個特點是社會實踐性,要求學生走出校園,走向社會,去關心社會發展,去關注社會問題,去嘗試解決自己研究的社會問題。在陌生的社會環境中,缺乏實踐經驗的中學生遭遇挫折是可以想象的,一些心理承受能力較差的同學受到挫折后就心灰意冷。而一些只關心學習成績,對社會缺乏責任感的學生,從一開始就對研究性學習缺乏熱情。習慣了個體競爭的學生不能一下子適應研究性學習的團隊合作要求……。這些都是傳統的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造成的學生心理偏差。因此,在研究性學習實施過程中應加強以下幾方面的心理指導:①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意志教育,以培養學生耐挫力和意志力;②通過對社會問題的研究活動發展學生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以及關注社會的現實與未來的人文精神;③通過對集體成果的評價讓學生學會合作,發展學生在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樂于合作、善于合作的團隊精神;④通過主動探究的實踐活動,使學生獲取親自參與研究、探索的積極情感體驗,培養學生主動求知、樂于探究的心理品質和勇于創新的精神。

四、實施中指導中還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實施過程的管理問題,尤其是離?;顒悠陂g的管理。

由于研究性學習的社會實踐性,學生很大一部分時間在校外活動,即使在校內活動,也是分散的自由活動,這與易于控制的傳統課堂教育有著很大的不同,其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對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有效監控的問題。我們就曾發現有學生假借活動之名實到網吧消閑的事情,這樣的情況不能不引起我們重視。我認為要做到有效監控,應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在活動前教師要了解學生的活動計劃并作相應的安全論證,在此基礎上對學生活動計劃提出建議,使活動計劃盡量周密,活動任務布置到位?;顒舆^程由學生自主管理,教師對其管理體制可作適當指導。活動后教師應及時檢查活動記錄及所到單位簽證,并檢查每個學生的活動成果,把握其可能活動時間并作活動效果評價?;顒又袘M量做到師-生、生-生之間信息暢通,最好人手一冊本組通訊錄。

2、實施過程中的思路疏導。

正如前面所述,選題開題階段已經有了初步的研究內容、方案和預想效果。但這并不意味著實施階段就只能按部就班地去實施這一方案。開題方案只是指明了研究方向,實施階段應該根據研究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研究對象的新發展不斷調整研究方案,使整個研究過程不斷有新的創意、新的成果,研究思路不斷向新的縱深拓展。實際上許多研究思路是在進入實施階段,真正接觸大量的主題材料后引發出來的。因此,一些同學死抱著開題的方案,往往進入研究的死胡同,使實施階段無法拓展和深入。這就需要教師不斷對學生進行思路疏導,使學生突破原來的思維定勢,開啟創造與想象的思維之門。

3、實施過程中的分工合作問題。

由于組內不可避免地存在個體差異,許多學生即使在分工明確的情況下,也不知自己該做什么,該怎么做,組內的一些骨干分子就成了他們的依賴和推諉工作的對象,因此出現了少數人干活,多數人旁觀的現象,整個活動處于一種無序狀態,也不可能體現團隊合作的精神。特別到了實施階段,工作量較大,如果仍有這類情況,將影響研究活動的順利開展。為此,我們把組內職責按照個人特長分工到人,并制定了具體的崗位分工細則,使學生明確自己在活動中的基本工作和基本要求,真正做到“小組的事事事有人做,小組的人人人有事做”,使活動得以有序的開展。我們一般把小組工作分成“小組長”、“資料管理員”、“上網員”、“記錄員”、“公關員”、“寫作員”等六個崗位。下面謹舉“公關員”的崗位細則為例:①制定好課題小組每次活動的公關計劃;②充分做好外出活動的準備工作:預約、準備好學校介紹信等;③做好活動中的形象、禮儀設計;④建立小組的外交網絡等。除做好本職工作外,我們還要求學生平時常交流,遇事一起商量,積極為小組出謀劃策,使團隊合作精神得到充分體現。

4、實施過程中的評價問題。

研究性學習不僅對學生的研究結果進行評價,更注重對學生的研究學習過程進行評價。研究學習過程評價內容主要有:①小組成員出勤率;②活動記錄的完整性、及時性、真實性;③查閱資料的數量與質量;④小組的團隊合作精神;⑤活動預期目標的達成度;⑥各種書面材料的規范性與完整性;⑦其他教師規定要求的達成;⑧活動中獲得的體驗與收獲等。實施過程評價是研究性課程區別于只重結果評價的傳統教育的重要特征,也是我們必須認真做好的一項基本工作。過程評價應以鼓勵為主;以科研的精神與態度、活動的體驗與收獲為主;以推動和促進學生的研究學習的開展為主要目的。因此,我們在評價時,要體現這些基本的人文精神,不要使過程評價異化為過程中的階段結果評價。

總之,研究性學習課程是前無古人的嶄新的課題,以上只是本人在實踐中得出的一些不成熟的經驗和看法,姑且稱之為策略。由于大家都在摸索階段,肯定有許多疏漏錯誤之處,切望提出指正。(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