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教學促進作用論文

時間:2022-03-11 10:22:00

導語:科研教學促進作用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科研教學促進作用論文

摘要:科研是中國社會發展和經濟開放的必然,是教育發展的基礎,更是教育發展的內在動力。本文從三方面闡述了科研對教育的促進作用,即促進教師專業化進程、促進教育創新、以及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和獨立教育教學風格的形成。結論:我們的教育教學必須是以科研引導教學,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目的,面向世界,培養現代化建設人才的現代教育教學模式。

關鍵詞:必然;基礎;內在動力;創新;風格

社會與經濟的迅猛發展,以及科教興國戰略的提出,經濟的逐步開放,與世界經濟的接軌,對人才的需求,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從數量到質量,再到全面素質的需求,要求教育工作者肩負極為重要的歷史使命。近年來,我國教育科學研究也取得了積極進展,并且在不同的研究領域獲得了豐碩的成果??蒲凶鳛榻逃l展的基礎,是一種內在的動力,對教學有多方面的促進作用,下面就我個人看法作一簡要闡述。

科研對教育主要有三方面的積極促進作用:

一、科研能促進教師專業化的進程

教師職業是一種“專業”,這種觀點并非一開始就受到人們的重視和認同。而事實卻是,隨著教師職業專業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必然要求教師不僅具有扎實的學科基礎,而且要有教師職業化的獨特品格和能力,即“雙師型”教師。而教師參與科研不僅會鞏固和擴展教師本身的專業知識,還會加深人們這種“專業”認識,從而反過來對教師的專業化提出要求,促進教師專業化進程。

科研促進教師專業化主要從三方面起作用:

首先,在教學內容上起促進作用。教師參與科研,能拓展教師的視野和使教師更深層次地理解教學內容,在教學時,教師有意無意間就會將這些內容融會貫通于課堂之中;即使教師不參與科研,同樣科研成果出來之后,對教師教學內容提出了必要的要求,作為教師,為了做好自己的工作,不得不深化自己,改變自己,在內容上求新求變。例如:科研在素質教育領域的成果,無疑對教師在綜合素質方面的教育,提出了嚴格的要求。

其次,在教學方法上起促進作用。眾所周知,教學方法是每個教師、每個學校乃至每個國家教學都關注的一大問題,因此也是教育科研關注的焦點??蒲械囊恍┬路椒ā⑿率侄芜\用于教學中必然會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達到教師與學生互動,教與學的效果自然而然會有所不同。課堂是教育教學的必要平臺,是師生交往、學習、進步的場所,是師生人格與精神砥礪、培育、生成的土壤,是師生生命碰撞、展示、成長、升華的時空。所以,我們要進行科研來促進教師課堂語言的藝術性:即教師語言首先要情真意切,聲情并茂;其次要規范正確,清晰流暢;再次要風趣幽默,詼諧機智。才能抓住學生的眼球和注意力,使他們主動而積極地投入到學習當中來。從而,讓所有的羈絆、桎梏、繩索、陋習、偏見都遠離課堂!讓課堂洋溢著自由、民主、科學、個性、創造、人格、歡愉、理想和追求!一言以蔽之,讓課堂充盈著思想的美麗,充盈著思想的魅力!

最后,科研能夠促進教師本身水平的提高。教育質量歸根結底取決于教師的素質,學校辦學水平的高低,教師素質是決定性的因素,而“只教不研”只能使專業素質原地踏步或搖晃衰減。只有辨證施治,才能逐步從根本上清除自是、自閉和自卑這三種病癥,從而促進教師本身素質和專業修養的提高,以達到教育水平的提高的目的。

作為教師,必須要用有效的辦法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投入到學習,溶入到課堂的氛圍當中,必須在教學內容、方法、水平上不斷創新!這些創新靠的是科研,沒有科研,就沒有創新!二、科研能促進教育創新

科研本身就是一種以創新為目的的活動,而且科研作為教育發展的基礎,是一種內在的動力,因此教育科研必然能促進教育創新。教學本身就包括兩方面:教,即教師的角度;學,即學生的角度。因此,科研對教學的促進作用也表現在教師與學生兩方面。

一般人認為,教育工作者就是單純地傳授知識和訓練行為,實際上教育工作者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啟發智慧;不僅要訓練行為,更要培養人格,這就要求教學中首先教師須創新??蒲芯褪遣粩嘌芯砍鲂路椒?、新途徑來,使教師在教學當中挖掘學生的創新思維,使學生在有意無意間學會并利用創新思維,這便是科研,也是教學的最終目的!

創新思維是素質教育的具體化和深入化,它涵蓋的內容包括: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技能、創新情感和創新人格的培養。創新教育強調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啟發式”教學,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并在自主學習中培養獨立思考和創新的能力。而且,“十一五規劃”的“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堅持教育優先發展”也著重提到了增強高校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可見思維創新與實踐能力的重要性。所以學生的創新潛能應貫穿于教與學的整個過程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要具有強烈的創新意識和大膽探索的觀念,才能達到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目的。而科研能夠幫助教師研究出新的理論和實踐方法,以此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挖掘。

拿外語教學來說,其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掌握語言技能,提高語言的使用能力。因此,我們在進行教學時要重在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深刻體會到英語是學出來的,不是教出來的。教師應該為學生營造出英語交流的氛圍,提供學生們練習英語的平臺,這樣才能幫助他們加強語言的實際應用。

改進傳統的教育模式,吸收外國先進的教育方式也是事在必行的。有位中國留學生將其九歲的兒子送到美國小學就讀。令他驚訝的是學生沒有教科書。憂心忡忡,擔心兒子荒廢學業??梢荒旰?,他發現兒子的英語長進了許多。放學以后,孩子不直接回家而時常去圖書館,還不時背回一大書包的書來。后來孩子能熟練地利用網絡查找他所需要的各種文字和圖像資料,并能洋洋灑灑地寫出幾十頁的文章。每篇文章都分出了章、節,并在篇后列出參考書目。這是在中國讀研究生時才運用的寫作方式。反觀我們培養的學生,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馬拉松式地學了十幾年英語,應試能力還可以,而聽、說、讀、寫、譯的能力卻沒有明顯的提高,實戰經驗是一個很大的問題,這很值得我們反思。因此,我們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育方法,讓學生進行大量的語言實踐,而不應只是拘泥于課本,應培養他們自主學習和創新的能力。

創新思維是素質教育的具體化和深入化,它涵蓋的內容包括: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技能、創新情感和創新人格的培養。創新教育強調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啟發式”教學,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并在自主學習中培養獨立思考和創新的能力。應該說,學生的創新潛能應貫穿于教與學的整個過程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要具有強烈的創新意識和大膽探索的觀念,才能達到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目的。而科研能夠幫助教師研究出新的理論和實踐方法,以此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挖掘。

三、科研能提高教育質量、形成獨立教育教學風格

如果說,教育科研的最終目的是學生,那么其直接目的便是教師,教師本身教學質量和水平的提高是基礎,具有獨立教學風格則是保證。

在現代社會,有特點才有質量,沒有特點就沒有質量。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而要達到此目的,就要依賴于教育科研,因為科研能夠幫助教師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在科研中,教師可以根據自己和學生的具體情況,研究一套適合自己和學生的方法,并堅持方法的持續性和實用性,那么這套做法便形成了該教師的特點和風格,自然而然便會在教學中創造出亮點。

正如北京農學院政法系思想政治教研室的全體教師那樣,在教學實踐中不忘“以人為本”觀念,在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的科學性、針對性和感染力方面,收到了比較明顯的效果,積累和總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難道這不算是長期科學研究的成果么?

因此,我們必須緊緊抓住“以人為本”為核心的科學發展觀,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加大實踐教學的力度,要讓學生在實踐中成長。加強實踐教學,要增強教學的科學性、針對性、時效性,讓學生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踐中去領悟科學發展觀,經受鍛煉,增長才干,這是刻不容緩的任務。因此,我們說,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現代大學新理念的核心。

經濟政治的全球化發展,社會的全面進步,以及人類的高度文明,要求我們的教育教學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授、學生學習的做法,而應該大膽創新,以科研引導教學,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目的,面向世界,培養現代化建設人才的現代教育教學模式。

以上闡述的科研對教育教學的三方面促進作用,說明科研不僅是現代社會的需要,更是現代教育的內在需求和動力。

參考文獻:

[1]黃文龍.“只教不研者”的“三自”病癥[J].中國教育報.2006.

[2]鐘能文.教研,為什么總是那么“孤獨”[J].中國教育報.2006.

[3]方國平.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J].中國教育報.2006.

[4]郝景泉.堅持以人為本提高課堂教學效果[J].中國教育報.2006.

[5]薛志芳.我們的課堂我們做主[J].中國教育報.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