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教材研發分析論文

時間:2022-02-09 05:59:00

導語:地方教材研發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地方教材研發分析論文

一、地方課程

在我國新一輪課程改革實驗中,《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提出:“建立新的基礎教育體系,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三級課程管理的基本模式是:國家制定課程發展總體規劃,確定國家課程門類和課時,制定國家課程標準,宏觀指導課程實施;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根據國家對課程的總體設置,規劃符合不同地區需要的課程實施方案,包括地方課程的開發與選用;學校在執行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同時,開發或選用適合本校特點的課程。

2001年11月教育部下發的《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中,要求:地方與學校課程的課時和綜合實踐活動的課時共占總課時的16%~20%。這意味著學生在九年的學習中,要花一年半至兩年的時間學習地方性的課程。這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全國多家出版社參與地方性教材建設的積極性。

二、地方教材

現在,我省的地方教材主要包括三種類型:(1)新興課程。新興課程力求反映當代社會科技

與人文科學的最新發展;(2)技術與實踐性課程。技術與實踐性課程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勞動與技術教育,能夠體現地方特色;(3)地方文化課程。地方文化課程以較大的區域范圍文化為基礎,如吳文化、楚漢文化等,不限于現有的行政區劃。

眾所周知,地方教材作為地方課程實施的重要載體,具備地方特色性、綜合性、活動體驗性和生成性等特點。在地方教材的研發過程中,應考慮特定地域和社區發展的現實,善于發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的獨特資源,開發出有利于將學生融入到社會生活中的教材。

地方教材不同于一般意義的學科教材,不應按學科劃分安排教學內容,而應將相關的課程資源按照一定的邏輯線索進行整合,構建以實踐活動為主的實施形式,有利于加強學生與社會、自然的聯系,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研發地方教材對于保證地方傳統的繼承和發揚,是在全球化時代繼續保護人類文化多元特色的重要途徑。

現行的地方教材要進入學生的課堂,必須經歷以下過程: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規劃→各單位或個人提出立項申請(立項申請表、課程綱要及教師或學生用書的樣章)→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審批→正式成為地方教材。

三、地方教材的研發流程

研發地方教材應遵循“需求調研、精心組織、保證質量”——12字方針。

愿意從事地方教材建設的出版社,應首先將自己定位為地方課程基地。在對原有課程進行改編或者開發新的地方課程時,需要采取一種“整體設計→分步實施→穩步推進”的策略,力求起點高一點、步子穩一點。在這樣一個大前提下,由出版社(或省、市級教育行政部門聯合出版社)組織一批合格的地方教材開發人員和團隊進行研發,同時邀請有關課程專家、教材審查專家等為地方課程的開發提供專業指導。

1.選擇合適的地方課程項目

教材作為課程的重要載體,地方教材的內容也主要來源于地方課程資源(下圖)——實際生活,最終落實對現實問題的關注。面對任何有形無形的地方課程資源,從中選擇具有發展潛力,能體現地方教材特色的內容,例如,現有的信息技術、勞動與技術以及省情教育類的教材。再如,部分省市開展了生命教育,出發點為“讓學生認識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熱愛生命,促進中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在生命教育課程的教學活動的開展過程中對當前中小學的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環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艾滋病教育、教育等專題教育進行整合。

2.編寫優秀的地方教材

指導思想和基本目的:教材編寫的指導思想和目的直接反映地方教材的內在價值,要關注學生的發展,強調自然、社會和人的有機統一。地方教材是針對地方實際設計的,它的基本目的是滿足地方或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加強學生與社會現實的聯系,使學生了解社會,接觸社會,關注社會,學會對社會負責,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內在架構:以實踐體驗、動手操作、研究探索和方法指導為主,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同時注重對學生的自我評價以及師生互評等,建立以操作、實驗、報告、競賽、作品展示、集體交流等為主要形式的評價體系。

內容表達:注重簡約性和通俗性,精選內容、合理編排、綜合滲透,要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切實反映社會生活,避免空洞說教。隨著時代的發展,同時要注意對教材進行修訂,即使補充新的內容,使地方教材較之學科教材顯示出“短、平、快”的優勢。

3.開發多樣的地方教材資源

既然定位于地方教材基地,就不僅僅為做教材而做教材,而應開發相應的地方教材資源。現在的中小學教育市場越來越明顯地表現為“質為先”,掌握優秀的、多樣化的地方教材資源的出版社無疑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占了先機。通常,立體化的教材建設包括學生教材、教師教參、學生教輔、光盤、網站、教具和學具等,值得一提的是應尤其關注網站的課程資源建設。

4.提供一流的服務標準

一套深得人心(老師、學生)的地方教材還需要有出版社提供一流的培訓。由于地域性的差異,改編或開發新的地方教材需要教材編寫者與一線教師、一線的教育工作者直接溝通,虛心聽取意見,更好地修訂教材為廣大師生服務。

做好地方教材的研發是落實《課程計劃》的一項基礎性工作。若干年的工作實踐,使我們認識到加強這方面的研究,不僅能解決落實地方課程的實施,而且對進一步完善課程結構,提高學生素質,服務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也有著深刻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朱慕菊.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羅桂鸞.地方課程教材編輯出版之我見[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6,(10).

[3]徐繼存,段兆兵,陳瓊.論課程資源及其開發與利用[M].學科教育,2002.

【摘要】地方課程是我國三級課程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在課程的實施過程中,為了保證地方課程科學規范、健康有序、持續穩定地實施,各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地(市)、縣(區)都開發了具有當地特色的地方教材。本文就出版社配合教育部門,共同做好地方教材的研發工作,提出了一些看法。

【關鍵詞】地方課程地方教材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