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理念調動學生積極性論文
時間:2022-05-19 03:50:00
導語:人本理念調動學生積極性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以人為本的學生管理模式;實現以人為本的管理模式的必然性;構建以人為本的學生管理模式;結束語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以人為本的學生管理將最終取代傳統的學生管理、以人為本管理模式以人為中心、高校學生管理中堅持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高校是培養和輸送人才的重要陣地、人性化管理是以情服人來提高管理效率的、高校的基本職能之一就是為社會發展教育和培養人才、加深對學生的本質認識、營造以人為本的校園文化環境、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管理模式實現學生自我管理、提高學生管理工作者的素質、以人為本的學生管理要追求以新奇制勝等。具體請詳見。
人為本的學生管理就是以學生的發展作為學校工作的出發點,一切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分析了以人為本的學生管理模式及實現以人為本的管理模式的必然性的基礎上,探討了構建以人為本學生管理模式。
關鍵詞:以人文本學生管理模式
隨著現代教育的發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以人為本的學生管理將最終取代傳統的學生管理,這是學生管理改革和發展的必然趨勢。人是管理中的首要要素,因而提高人的素質,調動人的積極性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提高管理效果的關鍵。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是堅持以人為本。堅持以人為本,不僅在人類思想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更應成為當今高校的一種新的辦學理念。
1以人為本的學生管理模式
以人為本管理模式以人為中心,在確立學生主體地位的基礎上,圍繞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來開展一切管理活動,這種管理模式是高校學生管理模式發展的必然走向。以人為本的學生管理工作理念,就是要以人為出發點,充分尊重學生作為人的價值和尊嚴,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個性、利益、需要、知識興趣、愛好,力促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才,并能可持續發展。這意味著要從那種把對人的投資視為“經濟性投資”的立場轉變為“全面發展性投資”的立場。以人為本的管理在處理人與組織的關系時。并不否定和排斥組織的目標,而是應把人的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作為組織目標的組成部分。高校學生管理中堅持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就是指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必須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做好學生的工作為根本。具體而言,就是要在高校學生管理過程當中堅持把教育和管理的對象,所有學生作為全心全意為之服務的主體。樹立“以人為本”的高校學生管理理念,營造良好的服務氛圍,對學生能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高校從教學到行政管理,從學生學習到后勤服務,都要不斷深化教育改革,轉變教育觀念,轉變過去那種以學校為主體,以教育者為核心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變管理為服務,樹立一切工作都是為了學生的健康成長的管理理念。以人為本的高校學生管理就是以學生的發展為高校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一切為了學生,使大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1]。具體而言就是要理解學生,尊重學生,服務學生,信任學生。
2實現以人為本的管理模式的必然性[2、3]
高校是培養和輸送人才的重要陣地,始終擔負著為社會培養高素質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在現行的高校學生管理中,管理目標的抽象化和格式化也是高校學生管理的一大弊病。高校學生管理工作與學校的其他工作目標是一致的,都是為社會培養人才。
人性化管理是以情服人來提高管理效率的,人性化管理風格的實質就在于充分尊重被管理者的自由和創造才能,從而才使得被管理者愿意或者滿意以滿足的心態或以最佳的精神狀態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和工作當中去,進而直接提高管理效率。人性的管理是情、理、法并重的管理,而不是放任管理,也就是我們提倡的教育人性化。對高校學生實行以人為本的管理模式抓住了學生管理中最核心的因素,因為學生管理就是人的管理。人的需求、人的屬性、人的心理、人的情緒、人的信念、人的素質、人的價值等一系列與人有關的問題均成為管理者悉心關注的重要問題。這是高校學生管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高校的基本職能之一就是為社會發展教育和培養人才,大學生已經具有了成為國家棟梁的基本潛質和條件,在教育和培養的過程中,要充分調動大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為他們提供能激發創造性和自主創新性的氛圍。而要實現這一目標,高校學生管理就必須走人性化管理,實施以人為本的管理模式。首先要轉變教育管理觀念,樹立科學的人才觀。切不可用一種人才模式去苛求學生,限制學生個性的發展。學生管理工作者要有著眼于未來的寬廣眼光和不拘一格育人的膽略。其次是要著重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強化管理者的人格魅力。在新形勢下,主觀上學生群體已經不接受傳統的高校學生管理模式,客觀上高校管理所面臨的形勢也不能使這樣一種模式維持下去。招生規模的擴大,貧困生數量的增加,個性培養和創新教育日益被高校所重視等,這些因素都要求高校學生管理必須抓住“學生”這一根本,轉變管理理念,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強化管理者的人格魅力。進行人本化管理,其實是對教師尤其是學生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人為本,促進高校學生管理和諧發展是時代的發展適應大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的必然要求。構建和諧社會和諧校園,新時期學生的思想特點等使得以人為本的管理模式成為必然的選擇。
3構建以人為本的學生管理模式
3.1加深對學生的本質認識
高校學生管理,無論是計劃和任務的確定,還是內容和形式的選擇,都源于對學生的認識和把握,源于對學生發展中各種矛盾的深刻洞察。實際上,任何個體都有其自身具體、獨特、不可替代的需求。不同個體的需求在整個群體中,又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之間是相互聯系和作用的。就高校學生管理而言,學生對自身所處管理環境的感受,對自己在學校中的地位,對學習、戀愛、人際關系、就業等個人發展需要得以滿足的程度,都是影響管理效果的重要因素[4]。離開了對這些因素的認識、洞察和把握,高校學生管理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我們只有全面考慮學生的個體情況,重視個人需要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把它們看作是運動的、變化的,高校學生管理才能有的放矢,提高管理效率,收到預期的效果。
3.2營造以人為本的校園文化環境
環境是人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的總和。校園文化環境,是指與校園文化的形成與發展密切相關的外部條件。校園文化環境包括校園的物質環境和校園的精神環境兩部分。校園的物質環境是以布局成形的姿態出現的物質環境,主要是指校容,如建筑物的布局,室外的綠化、美化,室內的整潔、美觀、大方等。校園的精神環境主要是學校的傳統習俗,校風、人際關系、心理氛圍、文化品味及活動構成的氣氛等。人的發展及才能的養成,是遺傳、教育、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1]。人不僅受他們所處的環境的影響,同時也在不斷的改變環境。這個環境又進一步的影響他人和自己。就學校而言,這種對人的發展以及才能的養成產生影響的環境,就是校園文化環境,校園文化環境對學校的教育工作及師生員工的生活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開展豐富多樣、多元化的學生集體活動能夠培養學生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能夠使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特長得到良好的培養和充分的發揮[5]。在一個健全的集體中,學生的不良習慣及意識也比較容易克服。因為集體的影響、優良作風對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發展能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設法激發學生的思維興奮點,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在集體活動中教育、培養每個成員的集體主義精神。通過各項活動,積極發揮和發展學生的才干及特長,使活動和教育融為一體。
3.3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管理模式實現學生自我管理
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構建人性化的學生管理模式,其中最基本的有兩條:一是在教育中的主體地位,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與自主權利。二是要對所有學生負責,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應有的服務。作為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在管理工作中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和維護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利,就要保證教育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的發揮,使他們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張揚,學生的潛力和發展的潛質得到充分的挖掘。積極實踐學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約束、自我服務、自我發展”等,不斷培養和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不僅是改進學生工作,為學生的自主發展提供更大空間的需要,也是我們這些年來在學生管理工作中的成功經驗[6]。實際上學生的“自我管理”,就是一種民主的、開放的、人性化的管理,它更加有利于實現學生成才的目標。
3.4提高學生管理工作者的素質
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體現出管理的自主性、民主性、靈活性和發展性等特征[7],這對學生管理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謂“教書育人”就是通過“教書”這一手段和過程達到“育人”的目的,高校各門課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師都有育人職責。學校道德教育的成效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師的道德素養所決定的。教師及各類管理人員要從不同的方面對學生的行為產生影響和作用,確立全員育人和全程育人的觀念。要求學生工作者要深刻認識并準確把握經濟社會形勢和發展趨勢,面對這些變化所帶來的影響,能夠因勢利導做好學生的教育引導工作。
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學生工作隊伍,一方面是高職院校要按照要求認真做好建設規劃,做到與師資隊伍和其他管理人員隊伍的建設統一規劃、統一實施;要明確條件、堅持標準,切實做好人員選配工作;要周密計劃、合理安排,扎實推進人員培訓工作;要提出目標、嚴格要求,不斷增強學生工作者的責任感;領導和有關部門要對學生工作者思想上重視、工作上支持、生活上關心、政治上愛護,使學生工作者都能夠隨著形勢的發展和工作的進行不斷提高素質和水平,以滿足事業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要求學生工作者加強自身修養,明確神圣職責,增強責任觀念,樹立服務意識,努力學習,積極實踐,深入思考,大膽創新,不斷探索新形勢下學生工作的新路子、新方法,不斷總結適應新形勢、新情況下的學生工作的新經驗、新成果,在全面服務學生成長成才的過程中發展自己,實現自身的價值[6]。
4結束語
以人為本的學生管理要追求以新奇制勝,以巧妙攻心,關注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生活中行為表現的細枝末節,把為學生服務放在重要位置,創造性地進行管理。只有堅持“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的管理理念,適應新時期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倡導積極向上的學習觀、人生觀、價值觀,實現學生管理模式的改革與創新,才能真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諧發展和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彭躍農.構建以人為本的高校學生管理模式[J],長沙大學學報,2008,22(4):134-135.
[2]施偉娟.以人為本的管理模式是新時期高校學生管理的必然選擇[J],大理學院學報,2006,5(5):79-81.
[3]陳小軍.以人為本的高校學生管理模式必要性探討[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7,48(12):165-166.
[4]凌正飛.構建以人為本的高校學生管理模式初探[J],常熟理工學院學報,2006,5(5):104-106.
[5]王再學,武海燕.以人為本——高校學生管理的新模式[J],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2008,96(6):181-182.
[6]夏書堂.簡論“以人為本”與構建學生人性化管理模式[J],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綜合版),2006,5(4):109-112.
- 上一篇:擴建物資部長先進事跡
- 下一篇:縣委平安建設工作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