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歷史與現狀
時間:2022-06-09 03:31:00
導語:論歷史與現狀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論述了敘事學的定義、理論來源,列舉了敘事學的代表人物,并簡述了他們的主要思想、貢獄和代表作品,錄后指出目前敘事學正與其他學科景密結合,對丈學寫作和文學批評產生更深遠的影響。
關健詞:敘事學文學批評結構主義
“敘事學/敘述學”(narratology)是由法國人托多洛夫于1969年在他的著作《十日談語法》中命名的。在文學理論中,敘事學屬于結構主義的分枝,它將語言中的模式運用到敘事作品當中,并提出地點和心靈并不重要,只有形式起作用。它提倡的三個主張是:符號(故事)和所指(語境)以某些任意的方式分離:內容反映敘事形式:敘事者運用某些框架結構來分析敘事作品。敘事學試圖建立一種結構或語法來分析敘事中的語碼、常規和系統,這種理論在20世紀中期得到很大發展。
莫定敘事學理論基礎的主要作品有:普洛普(Propp)的《民間故事的形態》(MorphologyoftheFollct-Tale,1928),它創造了一種分析民間故事的模式,分為7個行為層面和31個功能:斯特勞斯(Stmum)的借構人類學》(StructuralAnthorpology,1958),它勾勒出了描述神話故事結構的大綱;格雷馬斯(Graimas)的《結構語義學》StructuralSemantics,1966),它提出了由6個結構單位(actants)組成的一個系統:托多洛夫(Todorov)的(十日談語法》(TherGammarOftheDecameorn,1969),書中介紹了敘事學這個概念;熱內特(Genete)的《敘事話語》(NarativeDiscourse,1972)和《新敘事話語》(NarativeDiscourseRevisited,1983),書中作者編制了一套分析系統,對故事和內容以外的敘事行為進行分析。其他在敘事學有影響的理論家包括巴特斯(Barthes)、布里蒙得(Bremond)、弗賴伊((Frye)等。
普洛普將俄國的形式主義文學理論拓展至敘事學。在形式主義中,句子結構被分成能分解的成分:詞素。普洛普利用這種方法來分析民間故事。他將大量的俄羅斯民間故事分解成最小的敘事單位:敘事位,并在分析各種人物和行為的基礎上,總結出俄羅斯民間故事的31種敘事位,并發現他分析的所有故事都展現出相同的順序功能。普洛普認為這31種功能可以概括他所搜集的民間故事的基本“母題,,并為藝術家的創作提供已有的模式,便于他們沖破舊有模式,創造新的情節結構。人們還有趣地發現,普洛普的這種方法適用于今天的通俗文化,如電影《星球大戰》、(X一檔案》和《星球旅行》的結構都可以這種方法來分析。普洛普認為句法是分析的基本模式:主語十謂語=單位+功能。他還提出7個行為層面,即:壞人、英雄、假英雄、捐贈者、幫助者、通報者、公主。
正如索緒爾(Sau}ure)的語言、言語的區分一樣,格雷馬斯的符號學區分了深層語義機構和表層句法。后者又可進一步分成敘事結構(表層結構)和語篇結構(表達結構)。敘事過程經過一系列的轉化:橫向,從基本語義轉化成基本句法,縱向,從基本句法轉化成表層序事句法,再轉化成語篇句法。對格雷馬斯來說,符號學意昧著轉化的過程,即意義的產物。格雷馬斯在結構主義的二元對立原則基礎上提出了“語義方陣”,認為它是一切意義的基本細胞,語言或語言以外的一切“表意,都采取這種形式。“語義方陣”里面包含著三對結構單位:主角和對象;指使者和承受者;助手與對頭。這三對單位出現在所有敘事作品中,包括三種關系:
1.愿望
2.交流
3,矛盾
我們用中國神話故事《西游記》舉例來說明這種關系:主角:唐僧八寸象:去西天取經;指使者:唐朝/承受者:唐僧;助手:孫悟空等in頭:妖魔鬼怪。故事中的三種關系如下:
1.愿望(西天取經)
2.交流(歷經千辛萬苦)
3.矛盾(孫悟空等的幫助與妖魔鬼怪的阻撓)
萊維斯特勞斯是法國著名的人類學家,他因發展了結構人類學而聞名,他的神話結構分析法也廣為人知。他在20世紀50年代受雅各布遜(Jawbson)的影響,開始把功能語言學的結構主義原理應用到神話研究。他的研究著重探索原始人在創造神話時的思維結構,他采用結構分析的方法,排除具體語言符號的干擾和具體人物情節等的羈絆,在各個平面上對神話結構作最大限度的切分,即所謂相對成分分析法(compamtiveconstituentanalyms)。他喜歡解釋世界不同的文化中的神話的相似性。他解釋的方法不是從內容出發,而是從結構著手。他堅持認為神話是一門語言,因為神話只通過講授,才能生存。神話總是很早以前就存在,是跨越時間的故事。他還認為神話其實比語言更復雜,并和語言一樣具有以下特征:
1.根據一定的規則,由一定的單位而組成。
2.這些單位互相具有一定的關系,并構成一定結構的基礎。
他總結到結構法使深化分析由混亂變為有序,并提供了一種解釋神話不同面的結構,具有邏輯性、科學性。他還認為在神話和其他口頭文學中,重復有利于放映結構,因為重復可以揭示故事的層面。但是,層面是不同的,最終神話在發展,而結構不發展。
熱奈特在普魯斯特的作品,特別是在對普魯斯特的《追憶逝水年華》的分析基礎上,建立了一套系統的敘事理論。他用基本成分法和敘事技巧來分析不同語言的文學作品。他以索緒爾的能指和所指(形式和意義)為基礎,提出敘事文本是一種復雜的信號,能指是一種語篇(一種表現方式),所指是一個故事(一系列行為)。他認為敘事時間是作家的一種重要的敘事話語和敘事策略,并具體研究了敘事時間中的順序、時距、頻率等,此外,他還著力研究了敘事語式和敘事語態。根據熱奈特的劃分,敘事者可以以第三人稱形式(他不在故事當中)和第一人稱(他在故事當中)進行敘事。
巴特斯認為,敘事學是敘事作品的研究,包括神話、傳奇、寓言、故事、短篇故事、史詩、歷史、悲劇和其他的人類表達。他利用素緒爾的語言學來分析文學。他說:“文學只是一種語言,一種符號系統,重要的是不是它的信息,而是它的系統。同樣,文學批評重組的不是作品的信息。而是它的系統,就像語言學家不去推論句子的意義,而是建立能夠傳達意義的正規機構。”因此,文學批評不應是理解作品的意義或價值,而應探究產生意義的結構。作者的本意因此受到忽視,而語言和結構,不是作者的意識或來自意識的言語行為,產生意義。
目前,年輕一代學者,如美國的敦提斯(A-Dunges)、本阿莫斯(Ben-Antos),普林森(P.Powlinson)和科爾比(B.Col場),法國的布萊蒙(C.Bremond)等,在進行結構分析時,已經把普洛普的模式論和萊維斯特勞斯的成分分析法結合了起來。他們目前研究的近期目標是試圖制造出一套神話結構的模式,這些摸式能模擬原始人的思維活動,能產生各種類型的神話。在研究方法上,他們強調把具體的故事平面和抽象的結構平面嚴格區分開來,以排除故事平面的干擾,這樣才能著手研究其結構平面。在結構平面上,可切分得的最小單位是單元。單元有兩類:
第一類,角色(不是人物)。如,英雄、壞蛋、美人……
第二類,(角色的)活動。如.出走、欺騙、團聚……
兩個角色、一個活動,再加上相互間的一定關系,構成一個最基本的情節單位。若干個情節變量根據某一類神話的生成法則,進行排列組合,就形成一個情節。再進一步,若干情節體加上時間過度因素和空間轉移因素,就組成了一個單一的故事結構亦即這一特定類型神話的深層結構。在這個深層結構基礎上,人們只要配上具體的人物、時間、地點等等,限據一定的轉換法則,就可以生成無數的神話故事。
今天,敘事學已經運用到其他學科當中。比如,20世紀70年代,北美一些研究《圣經》的學者根據索緒爾、斯特勞斯、普洛普、格雷馬斯和巴特斯的方法做了大量的實驗。
如斯特勞斯的親屬結構方法已由里奇(leach)等人運用到《圣經》的分析當中,并對文學研究也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但里奇將《圣經》當作斯特勞斯神話片段的堆積,沒有考慮敘事的連貫性。美國敘事學家波爾(Bal)將敘事學應用到人類學、視覺藝術、自然科學當中。但是,敘事學不能看做是敘事的特權方法,而應該與其他方法結合起來,才能對文學批評產生積極的影響。
現代的敘事神話結構研究還得到了現代化手段如電子計算機的幫助。威斯康星大學語言學系主任克萊因(S.IQein)等十一名學者,根據上面幾層研究的結果,把各種模式作為數據.編成程序,用電子計算機進行神話的寫作。他們宣稱,電子計算機目前已經能夠以每秒一百二十八字的速度輸出(生成)人工神話。但從發表的樣品看,還帶有明顯的斧鑿痕跡,不像自然形成的神話。從總體看,目前各國的學者編制得較為成功的模式基本上只能生成神話的深層結構。
- 上一篇:公共場所實施禁煙的通告
- 下一篇:剖析數學課程上學生心理調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