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資本理論教育公平策略研究
時間:2022-08-30 03:18:29
導語:文化資本理論教育公平策略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客觀化的形態”作為文化資本的第二種形態具有兩個特性,第一個特性是它在物質性上以經濟資本的形式存在,第二個特性是它在象征性上以文化資本的形式存在。布迪厄強調,這種形態的文化資本是“在物質和信息中被客觀化的文化資本,如文學、繪畫、紀念碑、器械等,在物質性方面是可以傳承的。”[4]這種文化資本類似于“人力資本”,需要人們進行艱苦的勞動之后才能繼承。“制度化的形態”是第三種形態的文化資本,它是一種通過社會制度認可形成的資本,比如學歷文憑、各種證書等。布迪厄指出,這種形態的文化資本“它在官方認可的、合法化的能力與簡單的文化資本之間確立了一種根本的差別,而那種簡單的文化資本則需要不斷去證明自身的合法性”[4]。這三種形態的文化資本彼此之間存在著關聯性,從身體化的文化資本到客觀化的文化資本再到制度化的文化資本,體現出了隨著獲得文化資本難度逐層增加其所得利潤也逐漸增長。
(1)文化資本理論視閾下的農村教育。隨著九年義務教育的全面普及,我國農村教育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與沿海等城市相比,農村教育依然存在很多問題。由于我國長期的城鄉二元制文化背景的影響,城市教育與農村教育發展水平逐漸拉大,農村經濟落后是首要原因。其次,農村與城市在家庭文化觀念上也存在很大差異,讀書無用論等傳統文化觀念悄然復生。再次,依據布迪厄文化資本理論,農村家庭占據的文化資本較少。(2)文化資本理論視閾下的農民工子女教育。近年來,隨著我國工業化與城鎮化建設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農民工涌入城市投身于城鎮化建設中來。然而,隨著人口的遷移,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也愈加突出。雖然各級政府部門出臺了相應農民工子女教育政策,比如流動兒童少年以流入地管理為主、開辦農民工子弟學校等,但由于政策的模糊性使其很難實施,農民工子女入學難、升學難等問題依然存在。(3)文化資本理論視閾下的重點學校及擇校問題。由于我國長期以來存在重點學校與非重點學校二元分割現象,再加上傳統文化觀念“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影響,這使得許多家長紛紛選擇重點學校,對于成績達不到升學要求的孩子,家長就花大量借讀費讓孩子擇校。重點學校的設置造成了教育資源配置的極度不平衡,以致于重點學校師資隊伍越來越優質,與普通學校拉開了很大距離。重點學校與擇校問題不僅助長了應試教育的發展,還加重了家庭的經濟負擔,產生了學校高收費、亂收費,教育資源兩極分化等問題。
3文化資本理論下的教育公平策略
基于文化學的視角以布迪厄的文化資本理論來審視與反思我國教育公平問題。首先,我們可以發現在“身體化的形態”文化資本方面,不同文化背景家庭的孩子由于家庭文化環境與話語體系的不同,他們學業水平差距也存在明顯差異。其次,在“客觀化的形態”文化資本方面具體呈現在物質文化上,物質經濟基礎較好家庭文化背景的孩子所占有的經濟資本較高,隨之傳承的文化資本也增大。再次,在“制度化的形態”文化資本上由于是官方認可的、合法化的文化資本,統治階層把控著制定權,這種形態的文化資本隱蔽地維護了統治階層的利益,使得文化背景處于劣勢的家庭更難獲得“制度化”的文化資本。因此,在承認文化資本三種形態的累積性特征下,積極推進以平等為主、兼顧自由的教育公平策略是促進教育均衡發展的有效途徑。3.1加大對農村與偏遠地區教育投資力度。布迪厄文化資本理論強調身體化形態文化資本的占有量對兒童學業成績影響極大,均衡學校教育中身體化形態文化資本是基礎教育公平推進的重點。改善農村與偏遠地區教育設施,提升教育質量是增強學生身體形態文化資本的前提。農村與偏遠地區財政緊張、教育經費不足,是阻礙教育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原因,教學設施、器材方面更是與城市學校有天壤之別。農村教師的工資普遍偏低,無法留住骨干教師,名牌高校的師范生更不愿意進來。因此,健全農村學校的基礎設施,改善農村教師的工資待遇,是提高農村教育質量的根本。3.2加快推進實施縣(區)內的校長教師輪崗制度。實施縣(區)內的校長教師輪崗制度是促進學校間“客觀化的形態”的文化資本協調發展的有效措施。2014年8月財政部了《關于推進縣(區)域內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交流輪崗的意見》,明確指出“校長教師交流輪崗是加強農村學校、薄弱學校校長教師補充配備,破解擇校難題,促進教育公平,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重要舉措。”[5]輪崗制既能推進校長教師優質資源的合理配置,又能引導他們向農村學校、薄弱學校流動,改善農村教育質量。現階段加快校長教師輪崗是短期內解決教育均衡發展問題的有效途徑。3.3持續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實行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的重要一項就是取消重點學校與重點班設置。重點學校的設立加大了學校教育發展的差距,導致辦學條件一般或者處于劣勢地位的學校生源不足,而“名校”又負荷太重,形成了惡性循環,出現了兩級分化的現象。擇校現象不僅給學生家庭加大了經濟負擔,還使得一些學校通過擇校生的收費而變得越來越富,從而改善學校教學設施與教師待遇,加大學校間的差距。不設重點學校目的在于打破重點與非重點學校的二元制現象,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推進教育均衡發展。3.4加快推進義務教育改革,完善教育制度體系。完善義務教育制度體系是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制度保障,也是縮短布迪厄制度化文化資本的有效途徑。目前我國改革已進入攻堅期與深水區,教育改革也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深化育人模式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是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務。推動資源配置改革,要深刻認識到義務教育在不斷推進過程中面臨的困境與機遇,抓住義務教育在解決我國中部塌陷與西部追趕等問題上的機遇,優化再平衡城鄉教育,要因地制宜地體現針對性,各地應依據本地區的發展情況及需要,完善相應的教育資源配置機制。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Z].2010.
[2]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新華社,2012-11-18.
[3]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新華社,2017-10-27.
[4](法)布迪厄.文化資本與社會煉金術術[M].包亞明,編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90-201.
[5]萬玉鳳,張婷.三部門印發《關于推進縣(區)域內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交流輪崗的意見》———三至五年縣域校長教師交流成常態[J].素質教育大參考,2014(20):4-5.
作者:周建琴 李成艷 郭承育 單位:青海師范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 上一篇:技工學校德育游戲教學法分析
- 下一篇:小學班主任德育實效性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