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文化對高校師德建設影響分析論文

時間:2022-02-27 03:36:00

導語:網絡文化對高校師德建設影響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網絡文化對高校師德建設影響分析論文

1網絡新文化的特征

1.1提供資源共享的文化

Internet原意是Inter——Network,通譯為“網絡互聯網”,一般稱為“互聯網絡”,我國官方譯名為“因特網”。“因特網”經過遠程終端聯機、計算機網絡、計算機網絡互聯和信息高速公路四個階段的不斷發展和推進,顯現出“以光纖為骨干網的高速通訊平臺;以連接各類應用信息系統形成的信息網絡平臺;以傳送視頻、音頻、數字、圖象等多媒體服務平臺”三大特點,將世界各地的信息源和用戶連接到信息網絡中。群體和個體用戶通過跨越時空、跨越國土、透視社會的各類平臺提供的信息源任意選取需要的資料和信息,共享信息傳遞的國際性、知識(信息)需求的互換性及快捷性。

1.2信息結構多元的文化

網絡文化行為,使進入信息結構高度離散的國際性網絡失去主觀主導及專門化的特點,面向高度綜合性及廣泛性的無中心文化環境發展。伴隨著改革進程中經濟結構、經濟成分以及經濟利益的多樣化,社會階層在重新分化;社會生活的復雜化以及獲取信息渠道的多樣化,使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等日趨多元化。網絡文化和商業文化的形成,實際上是在強化著文化觀念的多元化,多元化的文化明顯地體現著轉型社會人們價值觀念、道德意識、生活態度的多樣性和多元化,滿足了不同層次文化消費的需求。

1.3張揚個體自由的文化

網絡象一個工具,本身為中性,而形成載體的網絡文化在加載內容的狀態下,體現出本質。如人們利用QQ、BBS等形式淡化傳統的傳遞和表達方式進行交流,滿足個體自由文化的需求,獲取交流的共鳴。

1.4提供情感滿足的文化

被稱之為“人造現實”(ArtificialRe?鄄ality)、電腦空間(Cyberspace)、虛擬環境(VirtualEnvironment)的多媒體網絡,將人與計算機的接口擴展為三維,使人們直觀地與計算機形式的動態環境交互作用,讓人任信服地感受到它仿佛是真實的。這種能夠展現色、香、味、觸的“虛擬現實”(VirtualReality)技術,制造了感情化的娛樂效果,即時性的愉悅,迎合了現代人尤其是青年人的心理需求和對生活的直觀感受相契合,獲得廣泛的認同。

2對高校師德建設的若干影響

2.1對建設“倫理政治”即守法文化的影響

網絡文化信息結構的高度離散,對師德建設所追求的思想統一、觀念整合的目標帶來明顯的負面影響,甚至造成一部分人思想的錯位,道德的失范。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是求“善”,傳統的道德修養提倡“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傳統文化的“重人”意識,屬于以“求治”為目標的“政治---倫理型”文化。倫理文化是維系社會秩序的精神支柱和各類觀念文化的核心。而網絡文化所具有的開放性,客觀的造成了西方意識形態和文化的滲透,使教師政治觀念產生模糊,民族意識出現淡化,教書育人、愛生如子、為人師表、講究道德、嚴謹治學、樂于奉獻的優良品格受到沖擊,倫理政治的守法等行為受到挑戰。.2對建設工作環境產生的影響

網絡文化提供的資源共享文化將世界各地的信息源和用戶連接到信息網絡中,體現的三大特點(前述)構筑起現代信息高速公路,不同層面的網民在“網游”中按照各自的需求定位而獲取信息,形成了一種包含從精英文化到大眾文化的多層次的文化體系。凸現文化體系的多層性。這種充分自由和開放的社會生存形態,對于日益增多的上網大學教師來說,他們通過網絡可以無拘無束與人交往,方便快捷地了解世界各國的文化傳統、最先進的科技知識、豐富多采的文學藝術,有利于提高教師自身的綜合素質。但同時,因為信息的膨脹和泛濫,合法和非法信息共存,有益與有害信息同在,真、假信息及亦真亦假等信息混雜,從而產生網絡“信息污染”現象,對高校師德建設工作環境帶來諸多的影響,對重構高校師德建設工作環境提出新的研究課題。

2.3對建設文化場景產生的影響

網絡文化的種種類型中,有古代的和傳統的成分,也有現代的因素,甚至有后現代的影響;有本民族文化,也有外來文化(特別是西方文化);有科學和理性的文化,也有封建迷信的文化;既有高雅的,也有通俗的,還有庸俗的。并且以視頻、音頻、數字、圖像等多媒體服務平臺體現網絡文化結構。這種物質層面與精神層面兼備的立體的多面性的文化結構,使人們從線性的單一思維中解放出來,逐步樹立全球意識。但由于高校師德建設進入網絡對文化場景的引導性的滯后,面對文化結構多面性的影響缺乏更多的應對措施,因此,高校師德建設必須做出積極的應對。

3高校師德建設的探索

3.1加強網絡文化環境監控機制

網絡文化給教師提供了網上行為的極大自由度,其資源共享、結構多元、個體自由、滿足情感的特征,對我國思想文化陣地和意識形態領域形成了很大的沖擊,有的甚至超出了現有道德和法律水準所適應的范圍。因此,當前網絡管理必須實行政府行為,學校也要建設強有力的網絡信息管理監控機構,通過法律的手段規范網絡行為和網絡管理行為,對涉及引發社會爭論的焦點問題要及時進行審查,對抵制黨的方針政策和上級政府明令禁止的內容要盡快清理,對發表違規文章和散布不良信息的上網人員要予以警告,嚴重時要追究其法律責任。維護安定團結,凈化學校的教育環境。

3.2強化師德建設的教育導向作用

一是針對“網絡社會”可能出現的無序狀態,教育教師正確認識自己的責任與義務,培育教師的文化自省、選擇判斷和批判意識,使他們在浩如煙海、清蕪并存的信息大潮中分清良莠,去偽存真,抵制那些庸俗、低級、劣質、反動的信息的侵蝕與誘惑,從而避免種種困惑、失落與盲從。二是充分發揮網絡技術本身所具有的優勢,深入了解教師的思想動態,隨時掌握他們的心理發展趨勢,調整心理承受能力優化信息處理的心態。三是盡快把網絡倫理作為教師教育的一門基礎性教育課程,并把他的教學內容引入對教師的計算機等級考核之中,使教師網絡倫理和網絡技術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認真學習并加以遵守。

3.3構建文化體系,占領網上陣地

教師師德是教師從事教育勞動必須遵守循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是育人的靈魂,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教育事業興旺發達的精神動力,是培養社會主義“四有”新人的精神支柱。在教師大量融入“網絡社會”的新時期,為高校師德建設賦予了新的歷史使命,驅使我們提升理念、整合資源、構建網上師德建設文化體系。主要是:建立標識獨特的校園師德文化網站吸引教師眼球,創造性地建設精品網絡文化工程;設計別致的窗口,增強文化內涵,明晰師德建設的責任與義務;以歷史、案例、故事、評論、討論等表現形式,倡導新思想、開啟責任心,增強實效性;以有機嫁接各家網站健康、文明、向上的內容,集眾站之長,補己站之短,吸引點擊頻率;以名師QQ、BBS在的線交流及郵件的快捷傳遞,促進師德建設網絡文化的健康發展;以積極引導教師參與開展信息管理及網絡文化的理論研究,促使他們成為“網絡社會”的道德主體,主動承擔起維護“網絡社會”秩序、優化師德建設網絡文化環境的重任。

參考文獻

1韓葉盛,高志軍.網絡教學與師德建設[J].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2003(4)

2劉莉萍.新時期師德建設的幾個基本要求[J].山西教育,2000(5)

摘要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孕育著傳統文化的重大變革,誕生了改變和重構人們生活、學習和工作方式的網絡文化,由此形成的網絡文化環境對高校師德建設提出了嚴峻的挑戰。高校師德建設必須面對現實進行理念提升,模式重構及方法創新。

關鍵詞網絡文化師德建設影響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