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變遷下的師德困境及應對策略分析論文

時間:2022-09-10 04:18:00

導語:社會變遷下的師德困境及應對策略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會變遷下的師德困境及應對策略分析論文

論文摘要:隨著社會變遷,由于市場經濟負面因素、西方除道德化觀念、高校片面的教師評價機制、高校師德制度建設滯后等因素的影響,高校不同程度地出現了育人意識淡薄,敬業精神不足,忽視師德修養等師德困境。要破解高校師德困境,必須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制定科學的高校師德規范,積極推進高校師德建設的制度化進程,構建師德建設的良性運行機制。

論文關鍵詞:社會變遷;高校,師德;教師;高等教育

師德是教師在長期的教育實踐活動中所形成的比較穩定的道德觀念、道德品質和行為規范的總和,它反映了國家和社會對教師職業操守的基本要求。“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不僅是授業的經師,更是傳道的人師,其道德操守、行為舉止向來受到嚴格的約束。教師要時時處處以身作則,凡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必須先做到做好;凡要求學生不能違反的,自己首先不能違反。正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論語·子路》)如果教師不能言行一致、以身作則,又怎么能去教育和影響學生呢?

中國自古以來就十分尊師重教.首先是由于教師德高身正.嚴于自律。孔子是被尊崇為“萬古師表”的古代杰出教育家,他的學生子貢評價說:“學不厭,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孟子·公孫丑上》)“仁且智”是孔夫子身上體現出來的鮮明特點,也是孔子被尊為“至圣先師”、“萬世師表”的主要原因。但是,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轉型對人們思想觀念產生的沖擊越來越強。教師德行也面臨嚴峻挑戰,這在高校尤為突出,部分教師的奉獻意識、敬業精神和職業道德都出現不同程度的缺失。

一、社會變遷下的高校師德困境及成因

社會變遷是指一切社會現象發生變化的動態過程及其結果。而本文的社會變遷從內涵上分析,是指與高校的教育教學環境有直接關系的社會動態變化過程及其結果;從外延上看,主要包括經濟變遷、社會結構的變遷、社會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的變遷、科學技術的變遷、文化的變遷等。社會變遷給高校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但同時也不可避免地給高校師德建設帶來新的困境,如道德約束弱化、道德責任淡漠、道德選擇無序、道德評價失范等。

(一)社會變遷下高校師德困境

1.普遍存在育人意識淡薄、敬業精神不足的情況

韓愈有句名言:“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他還進一步說:“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可見師之所以為師,是因為“有道”且能“傳道”。“有道”是指具有儒家所認可的道德品質;“傳道”是傳授儒家之道,簡單地說就是傳授如何做人的道理,即教育學生如何加強思想道德修養。當代的高校教師同樣肩負“傳道、授業、解惑”之重任,既要傳授知識技能,更要教學生如何做人。然而,如今不少高校教師消極地應付本職工作,熱衷于有償兼職,整日奔忙于與教學無關的“第二職業”。往往“身在曹營心在漢”。他們不認真備課、授課,教法呆板,照本宣科,不關心教學質量,甚至對課堂教學產生厭煩情緒;他們只教書不育人,只滿足于課堂教學,對學生的思想道德狀況不聞不問。更談不上對學生進行人文關懷。一項對在校高職學生的調查顯示,半數以上的學生對高校教師的敬業精神感到懷疑。學生們感覺老師很冷漠,對自己的關心不夠,平時很難找到老師,與老師單獨交談的機會很少。

2.普遍存在重業務水平、輕師德修養的現象

《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規定: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成為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勢必要求教師在提升業務水平的同時,務必把職業道德修養放在重要位置。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認為:如果沒有德性,知識越多,造成的罪惡越大。然而,不少高校教師認為自己的職責只是教書和科研,至于學生的道德素質教育、身心素質培養是學校領導和德育政工干部的事,與己無關。他們認為。只要掌握了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就是合格的老師。有的教師缺乏師德修養,師表意識淡薄;有的在課堂上衣著不整,出言不遜,甚至隨意接聽手機.全然不顧教師起碼的職業操守;有的把學生當成自己宣泄的犧牲品,在課堂上信口雌黃,任意表露自己對社會的不滿情緒。如此種種,在學生及社會中造成了惡劣的影響,損害了教師群體的社會形象。

(二)社會變遷下高校師德困境的成因

1.市場經濟負面因素的影響

在社會變遷的新形勢下,受利益驅動,個人主義、實用主義等價值觀在社會上廣泛流行,高校師德建設受到巨大沖擊。一方面,社會上物欲橫流,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盛行,高校教師也不免受到誘惑;另一方面,傳統師德觀又要求高校教師要有先進性,要堅守重義輕利、安貧樂道、愛崗敬業等道德準則,這種矛盾在一些人生觀、價值觀沒有完全成熟的青年教師身上尤為突出。受自身閱歷、經驗和心理等因素制約,他們思考和對待問題帶有濃重的理想主義色彩,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片面性,一旦受到社會不良風氣和消極思潮的影響,便很容易急功近利,只關注個人利益,罔顧社會責任和職業操守。于是,他們僅把“教書”作為一種謀生的手段,對教育事業缺乏熱情和忠誠,不安心工作,得過且過,牢騷滿腹,一心一意謀“錢途”;他們不甘于清貧,患得患失,育人意識淡薄,對獲取與奉獻、競爭與合作、平庸與崇高等問題沒有進行深入思考。

2.西方除道德化觀念的滲透

“教育中的除道德化現象”是由英國哲學家蘇珊·曼德斯提出的。她認為,由于人們懷著不同的道德標準和宗教信仰,而且這些道德與信仰互相沖突且各有其合理性,所以我們不能期待這些沖突會自行消失,這是道德教育陷入困境的客觀原因。因此。她認為道德教育是不必要的。也是不可能的。當這一觀念逐步滲透到正處于社會變遷時期的中國后,在高校教師中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很多人由此認為,自身道德修養甚至包括對學生的道德教育都無關乎學生的成長、成才,或者說對學生的成長、成才影響甚微。

3.高校片面的教師評價機制的誤導

目前,不少高校對教師或多或少地存在重使用、輕培養:重業務能力提高,輕師德修養的現象。各高校通常把教師的教學工作量、科研成果作為工作考評和職稱評定的主要依據。而忽視了對授課效果、學生評價、道德素質等的考核。這種片面的考核評價機制,使不少教師很難在教學工作中找到實現人生價值的滿足感,也很難把自己的工作與“崇高事業”聯系在一起。他們以“教書匠”來調侃自己,以學校的考核評價指標為導航儀,拼工作量、拼科研論文,忽視自身思想道德素質的養成從而逐步消解與背離了師德的標準與責任。

4.高校師德制度建設的滯后

當前,不少高校的師德建設基本停留在教師的自覺自律上,所以也就無所謂師德制度建設。道德的本質特征在于道德主體的自覺和自律,但是主體的自覺和自律不會自發形成。道德是一種內化的規范,在未變成主體的道德自覺之前,是一種外在的客觀事物。如果外在的道德規范不能轉化為主體的自我要求。道德規范對行為主體而言就形同虛設。道德規范內化成主體的道德自覺不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需要自為的自律與自在的他律綜合作用才能形成。萊布尼茨說:“真正的虔誠.即領悟和美德從來不是大多數人的傳承素質…真正的虔誠在于信念和實際行動。”如何才能把教師職業道德規范變為教師的自覺自律,在相當長時期內都沒能很好解決。綜觀我國目前的高校師德現狀完全地依靠教師的自覺自律來進行師德建設只能是“一廂情愿”。社會變遷帶來的多元價值沖突很可能使高校教師在道德認知和道德選擇上偏離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偏離教師職業道德。如果缺乏強有力的規章制度作支撐,高校師德建設很難取得成效。公務員之家

二、新時期破解高校師德困境的途徑

1.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和師德教育

傳統的師德觀念正受到多元價值觀的沖擊,有必要在高校教師群體中廣泛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教育的目的在于統一思想,提高認識,促使他們在師德修養上自覺自省,主動踐行教師的職業道德。高校要用馬列主義、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全體教師,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全體教師使他們無論面對怎樣的社會變遷,都能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用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對待自己的職業。同時,高校還要加強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教育,努力營造樹師德、鑄師魂、正師風的良好氛圍,引導廣大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師德水平,提升個體職業道德判斷與道德選擇的能力。使他們能用正確的道德準則規范自己的行為。

2.樹立以人為本的高校師德建設新理念

這里的“以人為本”是指:強調教師在師德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充分發揮高校教師的主觀能動性.使教師充分認識到師德建設的重要性。當然。這就要求高校要充分理解他們、尊重他們、依靠他們。具體來講,一是要擺正教師在學校德育工作中的主導地位,關心教師的學習、工作與生活,引導他們自重、自警、自省、自律,促進他們思想道德水平不斷提高;二是尊重和維護教師的正當權利,從物質、精神兩個層面關注他們的真實訴求,盡可能滿足其合理要求;三是重視對教師的關心與培養,掌握他們的具體情況,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與教育,激發潛能,促進其身心健康、全面發展;四是建立良性的教師考核評價機制,努力營造有利于教師成長的環境和氛圍。為他們提供施展才華、實現抱負的發展空間.使他們在教書育人的平凡崗位上體會成就與快樂,從而激發動力和斗志,實現人生價值。

3.制定科學的高校師德規范

目前,一些省市(自治區)結合本地實際,出臺了地方性師德規范,如《廣東省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試行)、《云南省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試行)、《廣西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試行)等。總攬這些規范:一是具體要求過于理想化,不切合實際,容易使教師產生反感和抵觸情緒;二是條文簡單粗糙,籠統抽象,標語口號較多,可操作性差。因此,我們在制定高校師德規范時,在具體要求方面應要求實,不能再把師德的具體要求人為拔高甚至美化神化,脫離實際,而是要以人為本,達到理想與現實利益的統一。只有這樣,教師才能遵守師德原則,并付諸行動。同時,制定師德規范要充分發揚民主,與時俱進,體現繼承與創新。一方面,師德規范是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提煉而成的,一些規范日久彌新,為廣大教師和社會所認同.如敬業捐道、恬淡守節、修己力行、謙和篤實、甘為人梯、誨人不倦、嚴謹治學、為人師表等,這些規范應繼續堅守.發揚光大。另一方面,要隨著社會變遷而不斷增添新內容,確立一些新規范,如創新、競爭、合作、效率、公平、正義等。在制定師德規范時,還要著力解決師德建設中的突出問題,如責任缺失、作風敗壞、學術作假、借機斂財等。萊布尼茨說:“對懲罰的畏懼和對獎賞的希望使人避惡向善。人們因此便有理由和權力使用這一手段,哪怕人的行為帶有必然性,不論這種必然性是怎樣一種性質。”現實經驗告訴我們,畏懼和希望往往會抑惡揚善。因此,在制定師德規范條文時,應注意設置相應的獎懲條款,通過激勵和懲罰的手段,使規范真正落到實處。

4.積極推進高校師德建設的制度化進程

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主要依賴于主體自覺自愿的內心修養,但也離不開外在的約束。如果沒有他律的外在約束與強化,道德主體不會自動生成規范所要求的道德品質,道德規范就成了空中樓閣。失去了存在的意義。長期以來,高校師德建設重自律、輕他律,導致廣大教師的教學言行自由度過大,道德失范現象比比皆是。總體而言,高校師德制度建設可從以下幾個層面人手:一是逐步形成一個涵蓋教師工作全部內容的教育法律法規體系.明確規定教師享有的權利和應履行的義務。客觀上為規范教師行為奠定法律基礎。目前。這方面的法律法規及具體實施細則還不夠,少數幾部也僅停留在道德層面上的批評教育和道德評判,在實踐中往往流于形式。急需進一步明確和細化,以示我國教育法規的權威性、嚴肅性。二是逐步建立健全高等教育國家政策體系。目前,這方面的工作還處于探索階段,相關政策不多。關于道德建設的更是鳳毛麟角。三是地方各級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和學校要以國家法規及政策的有關規定為依據,因地因校制宜,抓緊研究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師職業道德評價方法和指標體系,出臺可操作的實施辦法,完善師德評價制度,為師德建設提供制度保障。

5.構建師德建設的良性運行機制

道德品質的形成過程如下:提高道德認識,以知養德一陶冶道德情感,以情激德—惦煉道德意志,以意固德一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以行踐德。從道德品質的形成過程看,高校師德建設在制定規范、建章立制的同時,必須構建有效的機制作為依托和保障。首先,建立可行的師德自律機制。要激發高校教師強烈的自豪感和事業心,恪守職業道德規范,自覺地將外在強制性規范內化為自身的道德要求,從而形成自己高尚的人格,這是師德修養的理想境界,也是自律機制的運行機理。其次,建立內在激勵和外在監督相結合的機制。高校要通過宣傳先進典型,從物質和精神上對師德師風先進集體和個人進行表彰獎勵,營造人人爭先的氛圍;要通過巡視、檢查、督導和輿論報道等方式,形成師德監督網絡,督促教師自我加壓、自我警醒、嚴格自律。第三,建立科學的師德評價機制。改進現行的師德評價系統軟、散、渙的情況,代之以科學可行的師德評估指標體系,并對照指標體系對師德進行定性和定量考核。考核評價結果與教師的職稱評定、評獎評優、職務晉升、工資收入等直接掛鉤。最后,建立行之有效的保障機制。保障機制的建立可從精神和物質兩個層面著手,精神上重在關心關愛,使教師心正、氣順、勁足:物質上重在解決住房、待遇、福利等實際問題。

總之,高校師德建設應樹立以人文本的理念,堅持以教育培訓為手段,制定規范為基礎,推進制度化進程為關鍵,構建良性運行機制為保證。高校師德建設是一項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尤其在社會變遷的轉型階段,破解高校師德困境需要以學校為主導,以全社會的共同參與為動力,形成高校師德建設的強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