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德建設及以德治校芻議論文

時間:2022-09-10 04:54:00

導語:師德建設及以德治校芻議論文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師德建設及以德治校芻議論文

[論文關鍵詞]高校以德治校師德建設思想教育

[論文摘要]德育在高教中占有重要地位,高校的廣大思想教育工作者應身體力行,擔當起“以德治國”方略中特殊重要的歷史責任。

在2001年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同志提出了“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并舉的重要思想,高校廣大思想教育工作者應深刻認識德育在高教中的重要地位并身體力行,擔當起“以德治國”方略中特殊重要的歷史責任。

春秋時期孔子提出過“德教為先”的儒家思想。千百年來,人們以各種不同的文化形式表達著對良好品德的贊美與宣揚,各種不同的文化流派在看待人性與人的善行和善良品德的關系問題上卻是殊途同歸,都著重強調道德教育具有特殊重要作用,人性是可以教化、可以塑造的。道德教育主要通過三個途徑:家庭、學校和社會,這三者中學校教育處于中心地位,是整個教育體系的核心和主干,對學生的心身健康發(fā)展有著巨大的決定作用,對于治國有著直接和重要的影響。教育并不單純是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它關系到國家和社會的穩(wěn)定發(fā)展,從這個意義上說,教育也是治國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國家的重要職能之一。

重視教育,強調加強學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是我們黨的一個光榮傳統(tǒng),新中國的幾代領導人都曾強調學生應當在德、智、體、美方面得到全面發(fā)展,這也體現(xiàn)了德育的重要性。如果只靠單純的文化知識教育,有可能把人培養(yǎng)成掌握高科技的專門人才,但這些人是否能把所學知識變成推動社會發(fā)展的手段,需要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歷史和現(xiàn)實中不乏這樣例子:高科技犯罪,甚至把先進技術變成殘害人類的恐怖手段。可見,—個人只有具備了正確的世界觀、道德觀才有可能造福人類社會。—般地說,在事業(yè)上有較大成就,對國家做出較大貢獻的入,往往是思想道德素質優(yōu)秀的人。在人才的培養(yǎng)過程中,品德的提高為才干的增長打下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礎,才干的增長為品德的提高創(chuàng)造了文化知識的條件,但第一位的還是品德,正如古人所說,做事先做人,一個人只有具備優(yōu)良的品德,才會為社會和人類貢獻自己的力量。近代中國多少英雄豪杰抱著解放中華民族的崇高思想,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譜寫了人生最輝煌壯麗的篇章。古往今來多少“先天下之憂而憂”的仁人志士為社會的發(fā)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表明品德是成才的必要條件,重視思想品德的教育,對學生的成才和對學生智力發(fā)展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公務員之家

“以德治國”給教育賦予了新的、非常重要的地位,把道德提高到了治國的重要手段的高度。只有德法并舉,法制才能更好地推行,國家才能鞏固,社會才能穩(wěn)定發(fā)展。學校教育是道德建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教育的成敗關系著國家和社會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是治理國家、社會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方面。基于教育如此重要地位,學校除了對社會提供人才支持外,還要為社會道德建設提供精神支持。執(zhí)行教育任務的學校應成為道德教育的基地;要教育學生學會做人,成為有理想、有道德的新一代接班人;教育學生成為掌握現(xiàn)代化知識創(chuàng)新能力的人才。同時學校還應成為精神文明建設示范基地,以校園良好的道德風氣、精神面貌影響社會。

學校教育在道德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對廣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學對大學生的培養(yǎng)目標,決定了教師的師德性質和內容。作為教師應當是追求知識、獻身學術的模范,應該用自己執(zhí)著與獻身精神感染學生,培養(yǎng)起學生對知識與科學的神圣感和崇敬感,—個不愛知識、不尊重科學的人,怎么可能激起學生接受知識和獻身科學的動機和熱情呢?做為教師應該用自己嚴謹認真實事求是的治學精神來感染學生,使學生養(yǎng)成科學的研究方法和態(tài)度;作為教師,應當敢于堅持真理,不屈從于權貴,不囿于輿論的偏見。在學生面前樹立起堅持真理、獨立思考的正義感和人格魅力,作為教師只有為人師表品德高尚,才能使學生心服口服,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

隨著市場經濟的到來,高校也面臨著市場經濟的沖擊和影響。總體說來,市場經濟對高校的影響是積極的,但也要認識到,市場經濟下的教育對我們來說是新事物,我們正處在一個社會轉型時期,舊的體制被沖破了,新的體制尚未健全,徘徊在新舊兩個“世界”之間,不僅舊體制的一些弊端有待革除,而且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也極易滋生、擴張,在這樣的背景下,當前高校師德方面也出現(xiàn)了一些不良的苗頭:學術舞弊,炒作學問、變相賣文憑等,甚至還出現(xiàn)了“學術商品化”、“教師老板化”、“學生雇員化”的現(xiàn)象,有些教師處理不好第二職業(yè)與本職工作的關系,以至荒廢教學誤人子弟。在這種情況下,提高教師的素質勢在必行。高等教育與市場經濟有密切的關系,但作為社會的公益事業(yè),教育的宗旨是育人,高等教育不僅僅是一種有償教育,它還肩負著傳播文明、樹立公正、助人上進的社會公益職能,決不能一切向“錢”看,高校要以德治校與依法治校相結合。教師是特殊職業(yè),有較高的操行要求。嚴重違反師德規(guī)范的人,不配繼續(xù)為人師表。因此高校應加強對教師的管理與監(jiān)督,廣大高校教師更應認清“以德治校”的重要性,從自身作起,嚴于律己,自覺抵制教育領域的不正之風,增強做為人類靈魂工程師的自覺性,這樣才能更好地去教育學生,以自身良好的品德去影響學生,實現(xiàn)以德治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