闡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
時間:2022-01-29 03:32:21
導語:闡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主渠道”,依筆者理解,是學校根據教育目的對未成年學生施加系統的思想道德影響的教育實踐活動。思想道德教育是一種教育實踐活動毋庸置疑,對于學校而言,它主要包括兩種形式,即課堂教學的實踐和課外活動的實踐。在此,區別于成年人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兩種實踐形式的活動不分主次、同等重要。課外的實踐教育不僅僅是課堂教育的“補充”,它本身就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之一。正因如此,2004年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是將“主渠道”定位在學校整個的教學、教育活動的。明確提出“學校是對未成年人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在此,它既包括了中小學德育課程體系,又包括了課程體系之外學校開展的所有德育活動。把學校課外的實踐教育視為未成年學生思想道德教育“主渠道”,這是未成年人德育的一條基本規律,古今中外莫不如此。《論語》有言:“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古代教育家朱熹在描述唐虞三代官學盛景時,就指出:“人生八歲,則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學,而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可見,古人將日常行為習慣的培養,視為先于包含“禮”教在內的各門課程教育的必要內容(初入學堂的孩童尤為如此)。從國外看,十七世紀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提出,道德教育要達到應有的效果,必須從三方面著手:一是教師要以身作則,讓學生心悅誠服,效法追隨;二是重在實行,兒童要從日常小事去實踐道德行為,克服各種不良習慣;三是合理安排兒童的生活,使他忙碌于有益的事務,免于閑逸做壞事。美國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的著名論斷,認為道德教育的一個目的就是培養兒童的社會協作精神和有效地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他要求學校社會生活化,將學校作為一種社會生活方式,讓兒童參與學校的一切社會活動。將學校課外實踐教育作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主渠道”,有著深刻的理論依據。首先是“養成教育”理論。“養成教育”,指的是人們品德形成中,行為習慣的養成對其品德結構整體發展的價值。它使人們尤其是未成年人在平日生活實踐中,通過反復鍛煉,遵守和履行一定道德規范,從而養成一定的道德行為和道德習慣。進行養成教育,這符合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規律。生活實踐是未成年學生道德認識的基礎,也是他們品德形成發展的來源。養成教育的過程,是未成年學生道德的踐履過程。它通過學生對各種行為規范的履行及在履行過程的體驗、評價等來豐富他們的道德感性經驗,當感性經驗積累到一定的時候,上升為對道德理性的認識。其次是柯爾伯格的“兒童道德發展階段論”。柯爾伯格對兒童道德發展做出“三水平六階段”的著名劃分。其中0-9歲大致屬于第一水平(前世俗水平),特征是著眼于人物行為的具體結果與關心自己利害;9-15歲屬于第二水平(世俗水平),主要特征是滿足社會的期望,較多地關心他人的需求;16歲以后向第三水平(后世俗水平)發展,這也是普遍性原則的道德水平。在這一水平上,社會契約取向和普遍的道德原則取向將取代以往,接近于在道德的本質上考察問題。在這由低到高的三水平中,每一水平又可分為兩個階段。柯爾伯格認為,兒童道德發展是按照由低級到高級的順序,一步一步地無跳躍地進行的,不會出現倒退和逆轉。柯爾伯格的這一理論,揭示了未成年人道德從具象到抽象、從關心自身到關心社會的發展邏輯。它為學校課外實踐教育的重要性,提供了有力的理論證明。學校的課外實踐活動,將為未成年人提供與他人交往和接觸社會的平臺,這就能催化和促進他們道德水平由低到高的提升。總之,對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的定位,我們必須遵循該群體思想道德發展的規律。正像2004年中央8號文件所說“堅持知與行相統一的原則。既要重視課堂教育,更要注重實踐教育、體驗教育、養成教育。”②課堂教學渠道與課外教育渠道并存并重的觀點,將打破以往對于“主渠道”認識的狹隘性,提升我們的認識視野。
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主渠道”相對失衡現象的思考
長期以來,我國中小學校作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主渠道”,從實效性看,總是存在課堂教學渠道弱、課外教育渠道強;課堂教學一腿短、課外教育一腿長的失衡現象。要扭轉這種現象,必須解決幾個問題:(一)精心打造優秀教材范本,增強教材的時代性、經典性、趣味性和可信度教材是課堂教學的基本依據,是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的基本前提。必須看到,自基礎教育新課改以來,未成年人的思想品德課教材打破了全國大一統的局面,開始了多樣化建設的進程。與以往說教式、成人化、抽象化的特征相比,現有教材從內容到版面形式均有改進。然而它與時代要求、與未成年人的閱讀習慣和生活儲備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表現在缺乏經典;缺乏未成年人視角、趣味;選材內容脫離他們的生活實際。究其原因,一是教材編寫者難以處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灌輸滲透與未成年人社會化規律的關系。二是教材編寫者與未成年人的實際“代溝”,使他們難以了解和理解當代未成年人的生活訴求與心理訴求。這種狀況下編寫的教材顯然激發不了未成年人閱讀教材的熱情,喚不起他們的感情共鳴。而依據這種教材進行的課堂教學就自然顯得沉悶。該是到了徹底變革的時候了。(二)積極改進課堂教學方法,創新實踐教學形式,使課堂教學既生動活潑又學有所得有了優秀的教材,課堂教學方法的改進與創新則是增強中小學思想品德課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的關鍵。而目前在這一環節上,有兩種傾向令人堪憂。一是受應試教育指揮棒的影響,學校和教師不屑或不舍在思想品德課程教學方法改革上投放大量時間和精力;二是對課堂教學方法改革理解片面,追求花架子,搞形式主義。從前者看,由于小學階段取消升學考試(但初中名校招生又十分看重學生語數英的主科成績),中考科目中,初中生的思想品德成績又是按等級列入參考,不計總分。這就造成了在這種考試指揮棒下,中小學校不同程度上對思想品德課程的忽視。一些教師應付教學、疏于對教學內容的鉆研,教學方法按部就班,缺乏改進與創新的積極性。從后者看,一些教師雖有改革熱情,但過于追求形式,課堂花花哨哨、熱熱鬧鬧,形式沖淡了內容,學生實際獲益少。課堂教學中的這兩種傾向都務必得到糾正。筆者以為,教育主管部門必須建立和創新一定的激勵機制,鼓勵中小學擔任思想品德課程的教師大膽實踐,勇于創新。根據未成年學生的不同年齡段,運用課堂討論、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多種教學形式,寓理于情,寓教于樂。此外要引導任課教師認清教學目的,堅持教學形式為課程內容服務,防止和避免過于注重形式的形式主義,使課堂教學呈現生動活潑又卓有成效的局面。(三)著力打造優秀師資隊伍,力求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高素質和專業化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而作為未成年學生成長中的思想道德引路人的中小學德育教師尤其如此。《說文解字》曰:“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對于初步社會化的未成年人來說,教師的舉止言行,很大程度上成為他們直接的效仿榜樣。教師的人格魅力往往是未成年人成長的一塊磁鐵。因此,強化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高素質,使得他們不僅用語言而且用行動來引導未成年學生的健康成長。與此同時,我們還應注意促進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的專業化建設。近年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專業化建設成效顯著,而小學、初中相應的教師隊伍的專業建設則因升學指揮棒等因素的影響,未能得到加強甚至有所削弱。一些學校將班主任(無論其專業背景)等同于思想品德教師,還有的將不勝任其他文化課程的教師,充塞到該課程來。這種狀況必須得到改變。我們呼喚未成年人思想品德師資隊伍的高素質和專業化,就是希望能塑造一大批政治堅定、德藝雙馨的師資隊伍,以他們既為“經師”又為“人師”的雙重魅力,提升課堂“主渠道”對學生的影響力。
作者:陳桂蓉單位:福建師范大學
- 上一篇:新農辦工作總結及下一步工作要點
- 下一篇: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人本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