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人本思想
時間:2022-01-29 03:37:38
導語: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人本思想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思想道德教育中“人本取向”確立的理論基礎和時代要求
在這里,思想道德素質規定著人的全面發展的性質與方向,如果忽視了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與提高,人的發展將會是畸形的,就談不上人的全面發展。一個道德素質低下的人,絕不是一個全面發展的人,甚至是一個有害于國家和人民的人。因此,思想道德素質決定著人的全面發展的性質和方向,而思想道德教育就應該成為貫穿于培養和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全方位教育體系中的核心和靈魂。“道德的基礎是人類精神的自律”。尤其在處于重大轉型時期的社會,人的發展問題已經成為當今社會發展中的突出問題之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與完善對人的主體性發揮提供了更高的要求,全球化、信息化、網絡化也為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提供了新的客觀環境。在高校,青年學生正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也是良好的社會公德、行為習慣、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時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國際交流中帶來的不同文化的撞擊,現代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以及大眾傳媒手段的廣泛運用,都猛烈地沖擊著大學生的思想和心靈,并深刻地影響著他們的行為。加上現實社會中多方面的競爭日趨激烈,致使“個人奮斗,實現自我”逐漸成為大學生的價值目標。在這種情況下,傳統的思想道德教育片面強調社會發展而忽視人的發展的傾向,其教育方式和內容的理想主義、功利主義、工具主義等,不僅違背道德建設的基本精神,而且有悖于當今時展的潮流。因此,不論是從適應時展潮流的角度,還是從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要求來看,不斷加強與改進思想道德教育,確立思想道德教育的“人本取向”已勢在必行。
二、“人本取向”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價值功能
“人本取向”作為一種基本的價值觀,與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根本目標是一致的,這就是為我國的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堅持“人本取向”必須以青年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最高目標,必須建立在重視德育的價值功能的基礎之上,只有這樣,才能積極促進大學生全面、自由、主動地發展。第一,“人本取向”理念具有價值導向作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標是培養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人本取向”理念將能保證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引導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朝著既定的目標而努力。同時,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也會在這一目標的作用下,團結一致,凝聚力量,形成合力,成為學校廣大教職員工的自覺意識和共同行動。第二,“人本取向”理念對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具有價值判斷作用。在以往的思想道德教育實踐中,關于思想道德教育的實際效果和工作效益,很難確定一個價值尺度和評判標準,實施過程與考核體系沒有統一的質量要求。“人本取向”理念的確立,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質量與實效提出了切實可行的評判尺度。按照“人本取向”的理念,可以制定出具有針對性的育人標準,克服過去在評價體系上的隨意性和不規范操作。具體而言,就是以是否有利于并在多大程度上實現了為社會主義培養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一根本目標。第三,“人本取向”理念對于更新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內容有著重要意義。如何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前提下,更新教育內容,講求工作方法,使之更具有時代性、層次性和針對性,“人本取向”的價值理念為此提供了新的重要契機。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內容要增強時代性,關鍵是要改變以往教育內容過于理想化、政治化、缺乏層次、脫離實際、脫離生活的傾向,使教育內容不斷創新,進一步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政治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但不是唯一內容。面對新的挑戰與機遇,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要確立“人本取向”的目標,努力幫助大學生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樹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和堅定信念,做到思想道德教育目標的一元性與層次性、廣泛性相統一,先進性要求與廣泛性要求相結合,將一元化價值導向和多元化價值取向有機地統一起來,使思想道德教育目標更加具體化,更具可操作性,在促進全體學生共同進步的同時,也關注學生的個體發展,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針對性。在充分發揮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人本取向”價值功能的過程中,還必須在指導思想上牢固樹立“人本取向”的原則,并認真貫穿于整個思想道德教育內容與過程之中。首先,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特殊性決定了它承擔著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任務,其教育目的不僅在于傳授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它肩負著引導學生確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雙重任務。通過思想道德教育使學生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堅定對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信心,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共同理想。而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要取得預期成效,其最根本、最核心的原則就是,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必須以人為本,即以學生為主體,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目的。其次,思想道德教育確立“人本取向”的理念,必須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做到充分地尊重人、關心人和理解人。以往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把學生看作被動接受教育的客體,表現在教育活動中,只是教育工作者機械地和教條式地講授或灌輸,其結果只能是所傳授的知識和理論停留在形式上,沒能真正進入學生的思想之中。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人本取向”理念,就是要由以教育者為本位向以學生主體轉化,充分尊重教育對象的人格,傾聽他們的意見和建議。如果不尊重人的尊嚴和人的價值,思想道德教育的任何感化與教化,任何獎勵與懲罰,都會變得蒼白無力并失去意義。因此思想道德教育必須重視關心受教育者的利益,把關心學生的利益放在一定的位置,并以此作為調動大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的基本手段。思想道德教育中的理解人就是要了解人的需求,對大學生來講就是要充分關注他們的個性發展,積極開發他們的知識潛能,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總之,“人本取向”的思想道德教育理念就是要為大學生潛能開發和個性張揚營造寬松的環境,使之具有開放的視野、改革的觀念和競爭進取的創新精神,敢于突破陳規,標新立異,挑戰權威,探求真理。再次,思想道德教育堅持“人本取向”的理念,必須高度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實現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相結合。一方面促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緊密結合,關注大學生多方面的需求和感受,妥善解決他們學習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另一方面鼓勵學生用合法手段維護自己的權利,用法律來保護自己,維護學校和社會的穩定。尤其是在社會轉型、各種思潮碰撞、各種競爭激烈、就業壓力加大的今天,更要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過心理疏導工作,促使大學生增加感情素養、興趣愛好,培養和塑造他們開朗的性格、謙遜的品質、頑強的意志和廣闊的胸懷,引導他們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樹立遠大理想,認準成才目標,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實現自我。
三、“人本取向”理念實施的方法創新
總結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實踐,提出一種真正的符合人之本性的教育理念,是一項重大工程。“人本取向”不是抽象的概念,需要廣大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積極探索,不斷細化,構建切實可行的教育機制與科學方法。第一,堅持人本理念,形成正確價值取向。構建“以人為本”的理念,是“人本取向”實踐的前提和基礎。高校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陣地,高校承擔著教書育人,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而在全球化及價值多元化的背景下,高校學生正在形成的世界觀、價值觀,容易受到西方腐朽思想的影響,如何積極引導,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就顯得尤為重要。首先,在思想道德教育的價值取向上應從視教育對象為“物”轉變為視教育對象為有生命的“人”,把受教育的學生由被動者轉變為主動者,由客體轉變為主體。把提高學生主體性作為一切教育活動的基礎。其次,在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標上,要擺脫以往狹隘的實用工具化傾向,改變那種把思想道德教育看作為政治服務的“工具合理化”價值觀,樹立思想道德教育“目的合理化”價值觀,使思想道德教育“目中有人”,把塑造完善人格,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最終目標。摒棄強制性管理和灌輸式的教育方式,重視大學生作為個體的內心認同,把以誠待人,以理服人、以情動人等民主管理方法貫徹到思想道德教育的實中踐中去。教育者在實施教育中首先要關注學生的真實思想、現實需求、個性發展、心理狀況、內心認同,通過核心價值取向進行道德教育,進而激發大學生的內在熱情與主動精神,最終培養大學生自身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品質,提高道德教育的現實有效性。但值得注意的是,核心價值取向的建構過程不是消解多元化的過程,不是強行規制的過程,而是在校園生活中逐漸生成的過程。學校核心價值取向是學校文化傳統的積淀,滲透在學校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中,對生活在其中的每個個體起著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第二,強化文化熏陶,營造良好氛圍。文化熏陶是道德教育的有效路徑,也是影響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道德教育應作為一個優先目標整合在整個校園文化之中,形成內在統一的、多重的道德教育的合力。文化本身就是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有什么樣的文化就有什么樣的生活方式,就有其相應的道德和價值觀念,任何一種道德教育都只有在順應文化背景及尊重教育傳統的基礎之上,才能對道德教育工作產生影響。因為“道德和道德教育始終存在于一定的文化譜系之中,道德和道德教育的價值體現了文化的內在精神和價值理想,其具體內容也反映了某種文化類型所追求的倫理規范”。高校校園文化是大學生活動的主要場所,構建學校道德教育的文化環境對于大學生道德教育和全面成長有著重要的意義。在以政治為導向、以知識教育為主體的傳統高校道德教育中,高校文化呈現出一種僵硬、刻板的局面,高校學生的個體需求不能自由表達,嚴重束縛了個體的健康全面成長。隨著多元文化的激蕩,高校學生接受到了方方面面的文化信息,高校教師和學校教育已不再是唯一影響學生的中心,高校已被各種文化所充斥,既有積極正面的,也有消極負面的,在這種情況下,重新審視多元文化對學生的影響,并對我們的道德教育進行反思,進而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加強對青年學生的文化熏陶,從而引導青年學生形成積極健康的道德觀,是當前學校道德教育的重中之重。這就要求學校的道德教育要以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為底蘊,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加強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積極借鑒和批判多樣化的世界文化,并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生活實踐,不斷加深認識,認真反思,最終內化為自身的道德價值評判。在校園文化的構建中要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要建立一種學生喜愛的文化精神,并將文化蘊含的道德內化為自身道德體系。而這種文化的構建本身就是一個實踐的過程,每一個學生都是文化的解讀者和創造者,學生依據自己的理解創造和解讀著文化,最終認可這種文化,進而使高校學生在高品位的文化氛圍中,潛移默化地提高他們的道德修養。第三,加強生活實踐,強化道德體驗。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生活世界,是以實踐為基礎的現實生活過程”。實現道德教育“人本取向”的目標,最關鍵的是要以青年學生為主體,一方面強化他們的道德實踐體驗,在現實的生活中接受社會道德規范,形成自身的道德價值體系;另一方面,有效的道德實踐體驗,也會不斷促成受教育主體的反思,促成道德感受和道德認知的提升。道德實踐體驗是指經常舉辦貼近生活的實踐活動,通過學生的親身體驗,讓其不斷反思生活,并在真實的生活世界中引導他們正確理解道德知識的真正含義,在不斷的體驗和學習中達到情感共鳴。道德教育生活化就是道德應該始于生活、用于生活、終于生活,貫穿于生活實踐的全過程。首先,提高學生對道德教育生活化的認知。強化道德教育中知識教育的作用,從理性上對社會的道德要求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明白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有了科學的理論知識作為指導,就可以避免學生在社會生活中犯這樣或那樣的錯誤。在具體的生活實踐中,學生就可以有的放矢,加深對道德教育理論的認知和理解。其次,開展主題教育,引導學生的價值選擇。針對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現實需要,充分挖掘社會生活中蘊藏的豐富教育資源,創設一定的生活情境,開展主題教育活動,組織大學生參加各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將道德教育內容滲透在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之中,引導學生的價值選擇,使他們在自然而然的活動氛圍中意志得到磨練,品行得到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得到增強,紀律觀念得到強化,進而建立起自身的道德體系。總之,加強道德教育,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這是由道德的性質和道德與人、道德與社會的關系所決定的,一方面,因為人是道德教育生成的根源,人是道德的創造者、承擔者,離開了人,道德教育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另一方面,我們對以人為本的道德教育的探討,根本目的在于滿足人的發展需要,提高人的生活水平,最終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讓人在向善的道德陶冶中,快快樂樂地成長,并得到真正的幸福和解放。
作者:郝勇東單位:華中科技大學
- 上一篇:闡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
- 下一篇:畜牧局依法行政工作思路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