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師體育教育專業狀況與對策研究論文
時間:2022-09-15 11:26:00
導語:高師體育教育專業狀況與對策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關鍵詞:體育教育專業畢業生就業狀況
論文摘要:通過對我國高師體育教育專業2001屆畢業生就業狀況進行問卷調查,發現目前我國高師體育教育專業畢業生存在對就業制度缺乏了解和正確認識;畢業生的價值取向隨市場經濟的發展發生變化,對職業的選擇呈多元化發展趨勢;畢業生就業市場面狹窄,就業信息不暢通等問題并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建立建全學校、社會一體化的畢業生就業市場服務體系;加強對畢業生的擇業教育和就業指導工作;提高畢業生的綜合素質,以適應社會對體育人才的需求
1問題的提出
1985年中共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中.已把畢業生就業制度改革看作是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突破口,把它看作是高等教育和社會連接的關節點”建國以來,我國的大學畢業生就業體制經歷了三次重大改革1949-1985年我國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實行統招統分的“計劃分配”形式。1985一1993年隨著我國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過渡,實行雙向選擇與統招統分相結合的分配形式199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了《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我國的就業制度逐步過渡到“雙向選擇,自主擇業”的分配體制。
我國教育改革巧年來,雖然在教育體制、觀念、內容和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實效,但在畢業生就業工作方面還存在許多問題。在我國,不同地區,由于經濟和社會文化背景的不同,畢業生的就業狀況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就業管理體制很不健全加之大學畢業生就業工作成效具有與經濟效果不同的特征,不易被人們直接察覺和全面掌握,易對它產生片面性的認識.從而導致對畢業生就業工作的忽視和削弱。
本課題就我國高等師范院校體育教育專業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狀況進行調查分析為進一步探索我國高校體育專業大學畢業生就業改革尋找對策為積極做好高校體育專業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工作提供參政
2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2.1研究對象
河南、廣東、廣西、內蒙古、新疆等省、區14所高等體育院校體育教育專業2001屆大學畢業生590人為研究對象。
2.2研究方法
(1)文獻法:查閱了自建國以來,國家教育部、人事部以及有關省、市、自治區關于普通高等院校畢業生就業和接收工作的文件,通知和有關文獻報道。
(2)問卷調查法:設計問卷調查指標20項,經專家評價篩選16項指標做為調查內容問卷效度檢驗為93.75%。共發放問卷600份,收回問卷590份,收回有效問卷590份,回收率和有效率為98.33%。
(3)數理統計法:對調查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本調查問卷是2001年5月進行的。
3結果與分析
3.1我國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大學畢業生就業中存在的問題
3.1.1畢業生對我國現行的就業政策缺乏正確認識
畢業生就業政策是畢業生就業的指導性文件1985年我國就開始著手對大學畢業生就業體制進行改革。目的是使高層次人才盡快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通過建立人才市場開發人力資源。通過調查,有79.83%的畢業牛對我國現行的就業政策不太了解和不了解完全了解的只占20.17%由于對就業政策的認識不足,畢業生就業的盲目性增加大學畢業生對就業形式的選擇上,有37.45%的畢業生既希望“雙向選擇”獨立尋找工作,又希望依靠國家給予合理安排(表2)。
3.1.2畢業生就業的價值取向發生轉變
畢業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通稱“三觀”)是人對整個世界及人生價值的總的看法,是一個人一切行為的思想根源,也是影響畢業生擇業觀形成的重要動因根據對畢業生就業目的性認識的調查,有81.52%的畢業生認為就業就必須付出勞動,付出就應該獲得回報:與計劃經濟時代畢業生價值觀相比,畢業生的價值取向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而發生變化。畢業生對職業的選擇也呈現多元化的發展趨勢。調查顯示,有近30%的畢業生對從事本專業工作不感興趣,有近90%的畢業生選擇大、中、小城市,有近75%的畢業生希望到高中以上層次的學校就業存在著就業期望值偏高的傾向,愿意到鄉、鎮中學的畢業生只有10.84%反映出畢業生缺乏艱苦創業的精神(表3).
3.1.3畢業生就業市場面狹窄,就業信息不暢通
寬松的就業市場和暢通的就業信息服務是做好就業工作的前提和保證。由于我國經濟尚不發達、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完善就業服務體系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還很滯后從調查中了解到,我國的就業市場90%以上是建立在以學校為中心的小規模的臨時性市場體系。市場供求量小,且信息不足,體育專業的信息量更顯不足。畢業生獲得就業信息的途徑24.06%是通過人才交流會,8.47%是通過網站,而67.45%的畢業生需要靠自己去尋找信息84.91%的畢業生獲得信息需要一周以上甚至更長時間(表4)。公務員之家
3.2我國高校體育教育專業畢業生就業工作對策
3.2.1在市場機制下,建立健全學校、社會一體化的畢業生就業市場服務體系
畢業生就業市場的發展與完善程度直接影響其對人才資源配置的效率。建立健全畢業就業市場體系是提高畢業生人力資源配置效率的有效途徑。要保證畢業生就業市場的有效運行,就必須加大對畢業生就業市場的投人建立學校、社會一體化的就業市場服務體系,使學校和社會有機的銜接,減少畢業生就業的盲目性,同時也保證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加快建設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信息網,開展畢業生就業遠程服務。利用各種現代化手段,做好畢業生就業信息溝通和交流工作一“建立學校和各地市人才交流中心的遠程網絡系統:充分利用現代化的網絡信息服務系統,使信息暢通和信息共享。通過網絡建立學校—地市人才交流中心—用人單位一條龍就業服務體系縮短求職時間,增加就業的暢通渠道。在飛速發展的知識經濟時代,建立健全就業的網絡服務系統,加大就業市場的投資與開發,根據不同地區,不同經濟條件實行近、遠程就業網絡系統服務。是可行的和非常必要的。
3.2.2加強對體育教育專業大學畢業生的擇業觀教育和就業指導工作
擇業觀是擇業人員對社會職業和社會職業選擇的看法擇業觀具有自己的特性和豐富的內涵。它包括個人的職業理想、職業道德,以及對自我從業能力和個性的認識等擇業觀教育是為使擇業人員順利就業、實現角色轉換而進行的一種教育影響活動,具有較強針對性,也是就業指導工作的核心內容。擇業觀教育與其它教育教學活動并不是隔離的,而是相互滲透的,是與整個素質教育相互連貫,密切結合的。同時擇業觀教育與就業指導工作又有其相對的獨立性和系統性。應該把擇業觀教育和就業指導作為一個系統工程來抓。國外許多發達國家的就業指導己形成了從中學到大學,從職業介紹、個性認知、人職匹配、擇業技巧訓練到就業后培訓、服務等的一個嚴密體系我國現代意義上的就業指導剛剛起步,就業指導工作還存在人員匹配不合理,就業咨詢和教育機構不健全,體系不系統等現實問題。直接影響畢業生就業觀的形成和就業指導工作的開展。畢業生就業觀念的形成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不能把它看作是畢業生教育的一個階段。應該把它納入高等教育整體教育之中,就業指導課程應貫徹高等教育的始終。把就業指導與學生的入學教育、適應教育、職業教育、世界觀教育、人生觀教育、價值觀教育、社會實踐教育等結合起來。這樣,我們才能夠高起點、長規劃,把握就業指導的深層次規律,充分發揮我國高校德育的優勢,切實做好體育教育專業大學畢業生的擇業觀教育和就業指導工作
3.2.3提高體育教育專業大學畢業生的綜合素質,適應社會對體育人才的需求
隨著我國畢業生就業制度的改革和建立畢業生的就業走上了自由擇業、雙向選擇的道路在這個人才競爭的過程中,用人單位對聘用人才也提出了新的標準和要求,以便選擇優秀人才用人單位在挑選人才時,首先看重畢業生是否有吃苦耐勞和獻身敬業的精神許多畢業生在應聘時總是先打聽用人單位的工作條件和工資待遇,并且把工作條件和勞動報酬放在就業的第一位二遭到用人單位的反感這就要求畢業生調整心態,把以自我為中心的觀念調整到以就業單位為中心,才能拓寬自己的就業渠道。其次是看畢業生知識技能是否扎實,適應性是否較強,可塑性是否很大這就要求畢業生努力扎實地學好,專業基礎知識,提高技術,技能水平,注意培養自己的特長。只有這樣,才能在今后的求職中立于不敗第三,外語和計算機成為必備的附加技能。隨著對外開放和社會的不斷進步,外語和計算機已普通成為人們的重要工具這是社會發展對畢業生提出的新的要求。因此,畢業生應該認識到:對外語和計算機應用的學習,不僅是學校的要求,而且也是社會的要求,是現代復合性人才的要求第四,一定的社會工作經驗也是用人單位聘用人才的重要的條件許多單位在錄用人才時很看重該生是否為共產黨員、學生干部、三好學生并把它作為一個優先錄用的條件:中共黨員、學生干部體現了一種社會責任心,體現了一個人的組織領導能力,體現良好的精神狀態:這就要求畢業生在校學習期間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在實踐中豐富和積累自己的工作經驗和生活閱歷在學校,學生獲得社會工作經驗的途徑很多如競選學生干部,利用業余時間進行校內外的社會體育指導,參加寒暑期的社會實踐調查和服務等。
只有不斷提高體育教育專業大學畢業生的綜合素質,從社會發展的需要出發,從用人單位聘用復合性人才的要求出發,才能在人才競爭中始終站在就業選擇的最前列,才能在競爭中求生存、求發展。
4結論與建議
(1)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人才競爭的激烈人才市場的建立開發是社會發展必然要求二建議加大對就業市場的投入力度,建立遠程網絡就業信息服務系統,提高就業效率。
(2)我國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大學畢業生存在著就業期望值偏高和缺乏艱苦創業的精神。建議加強體育教育專業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把就業指導與學生入學教育、適應教育、職業教育、世界觀教育、人生觀教育、價值觀教育、社會實踐教育結合起來,貫穿在整個大學生教育的始終。
(3)隨著人才競爭的激烈,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綜合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建議在大學期間利用在校學習期間。課外時間和寒署假期間多渠道、多途徑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積累和豐富大學生的工作經驗和生活閱歷。
- 上一篇:大學生在高校德育新體系構建中的重要性論文
- 下一篇:全球化下的公共行政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