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學生參與體育課程心理鍛煉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23 03:21:00

導語:淺談學生參與體育課程心理鍛煉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談學生參與體育課程心理鍛煉研究論文

【摘要】:在學校進行體育活動時,由于學生的體質、智力、生理和心理等方面存在著差異,甚至有一部分學生在身體上還存在著一些缺陷,而常規的學校體育又以“尖子生”為主要培養對象,或者為完成教學任務而教學,因而忽視了對學校體育中這部分弱勢學生的教學和指導,忽視了這部分學生自我價值的開拓與發展。本文分析了這種現象以及產生的原因,并針對原因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高校網頁;弱勢學生;鍛煉;

1前言

在我國,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無論是大中專學校還是中小學校,各級各類學校都會有一些弱勢學生。這些弱勢學生指的是肢殘、智殘學生;生理上有某種疾患的學生;身體過于肥胖或過于瘦弱(包括發育不良、患矮小癥等)的學生,以及部分體育差生等。在現階段追求升學率的教學指導思想的沖擊下,學校體育是以體育特長生為主要培養對象的,而體育課也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開展的,在體育教學和課外鍛煉中,忽視了對這部分弱勢學生的體育指導,忽視了這部分學生自我價值的開拓與發展。因而影響了他們參加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和效果。

2導致弱勢學生不能正常參加體育鍛煉的原因以及心理分析

2.1自身原因的影響

他們身體的特殊性,如身材過于矮小、肥胖;生理疾患;肢殘智殘等先天的遺傳因素缺陷,導致他們的身體素質低于正常的同齡人,在體育實踐中總是落后于他人,在體育課中怕別人笑話,產生自卑、自棄的心理,在參加體育運動時表現不主動,甚至害怕上體育課。

2.2周圍環境的影響

學校體育活動中的大部分都是集體活動,而這類學生由于運動能力低下,在參加集體活動的時候,往往會成為集體活動的“累贅”,遭到周圍同學的“嫌棄”,很難體會到體育課帶來的樂趣,加之自尊心的作用,使得他們越來越排斥體育活動,尤其排斥集體體育活動,他們即使是愿意參加體育運動,也會避開同學,一個人單獨鍛煉。

2.3家庭環境的影響

有些家長只注重孩子的營養,但是不太注重孩子的體育鍛煉,因此校園里出現了“肥胖型”、“豆芽型”的學生,導致了他們身體素質低于平均水平。有些家長自己缺乏體育鍛煉的意識,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他們參與鍛煉的心理。還有一些家長對體育鍛煉的不了解,加上看到自己孩子身體的特殊性,認為體育鍛煉會損害孩子的身體健康,而不敢讓孩子過多的參加體育鍛煉。

2.4體育教學組織形式的制約的影響

體育教學組織形式是“指在體育教學活動中,教師和學生圍繞既定的教學內容在一定的時空環境中相互作用的方式、結果與程序”。在體育教學組織活動中,大多數都是教師與學生直接交流。然而體育教學中教師上課形式呆板,教師對弱勢學生沒有區別對待,強制性要求他們練習難度大或者危險性動作,甚至用不良語言刺傷學生,對完不成動作的學生進行體罰、粗魯責備。另外,場地器材的陳舊、缺乏安全感等等,也會導致弱勢學生對體育鍛煉產生害怕的心理,對體育鍛煉失去興趣。

3幫助弱勢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意義

體育鍛煉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大事,五十年代,就發出號召:“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它對于身體處于發育期的學生來說更具有及其重要的意義,1951年8月國務院就公布了《關于改善各級學校學生健康狀況的決定》,指出“增進學生身體健康,乃是保證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并培養有強健體魄的現代青年的重大任務之一。”除此之外,幫助弱勢學生參加體育鍛煉也有其特殊的意義。

3.1行政法規的規定和實現我國學校體育目標的基本要求

我們現行的教育教學法規以及由上至下各學校體育管理部門都要求我們的學校體育要面向全體學生,使全體學生都享有體育鍛煉的權力,這是我國教育的性質和制度所規定的,也是學校體育的主體所決定的。弱勢學生也是學校體育教育的對象,他們有權力像其他的學生一樣獲得正規和正常的教育。

3.2鍛煉身體,增強體質

學校體育課是引發學生體育興趣的基礎,是引導學生健康愛好的關鍵,是培養學生進行體育活動和終身體育意識的主要手段。對這些弱勢學生而言,他們更需要多參加體育鍛煉,以及學會如何鍛煉,以便在以后的學習和生活當中自覺參與鍛煉,增強體質,提高生活質量。毫無疑問,對這些弱勢學生有針對性地安排進行一定量的體育鍛煉,以及體育保健、醫療體育和矯正體育活動,可以幫助他們改善體質狀況,提高健康水平,塑造良好的體型。

3.3克服自卑,恢復自信,健康心理

通過參加體育鍛煉,會使這些弱勢學生忘掉自己的特殊性,主動積極地參加集體活動,克服自卑、自棄和恐懼的心理;由于他們身體的特殊性,在這些學生以后的生活當中,會遇到比常人更多的挫折和困難,體育鍛煉可以從心理上提高其面對挫折、克服困難的堅強意志力;體育鍛煉多是集體活動,多參加集體活動當然可以增進與他人的交流,改善人際關系,促進其社會化。

4幫助弱勢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具體措施和手段

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體育教育當然也不例外,體育課教學的立足點是學生,應該使每一個學生在參與體育鍛煉的全過程中體會到愉快、積極的心理體驗,獲得知、情、意、行的統一及全面發展。所以,學校體育教學應該采用多渠道幫助弱勢學生參加體育鍛煉。

4.1因材施教,區別對待

體育教學當中,弱勢學生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心理上處于一種弱勢地位,他們會覺得自己技不如人,不想在大家面前現“丑”、“自取其辱”。教師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在教學當中降低練習難度,多給予保護和幫助,多用積極語言鼓勵學生,重塑他們的信心,激發他們練習的熱情,使其在學習中各盡所能,各有所得,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公務員之家

在體育教學當中,一堂課的教學內容、任務、要求,應該是大多數學生經過一定的努力都能完成的,教師的主要精力應放在完成一般要求的教學活動上,但是對于這部分弱勢學生,教師應貫徹區別對待的原則,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在制定課的任務的時候就適當降低對弱勢學生的要求,但是也不宜過低,應積極引導,循序漸進。為了使他們也有信心和興趣積極地參加鍛煉,有時在安排某些項目練習時,可變換其所學動作的某些技術特征,如練習時間、數量、強度、器械的高度、重量等,以降低練習難度來適應他們的特殊性和需要。教師在照顧好大多數學生的情況下盡可能給他們多一些指導,在分組教學時盡可能將他們分在同一組,這樣既不影響其他學生水平的提高與發揮,又有利于這些弱勢學生克服自卑心理,增強完成動作的信心,使他們課有所練,練有所得。

4.2因人而異,有針對性的為他們選擇鍛煉的項目和內容。

由于弱勢學生的特殊性各不相同,體育老師應建立他們的健康檔案,并與醫務室或醫院聯系,共同設計出因人而異的鍛煉項目和內容。在鍛煉過程中,體育老師應教會學生自我控制和調節運動強度和運動量的能力。體育運動是一把雙刃劍,運動強度和運動量太小,則起不到鍛煉的作用,太大則不利于健康,這一點對于他們來說表現得更為突出。從這個意義上說,這些弱勢學生在鍛煉時卻不能忘掉自己的特殊性,不能一時興起,超過了運動強度和運動量,這樣就會“過猶不及”,損于健康。

體育鍛煉的方式方法很廣泛,可以這樣說,身體在動就是在鍛煉,所以在實踐中,鍛煉的項目和內容不會由于他們身體的特殊性而受到太大的影響,只要肯參與,其選擇的空間也很大的。如心肺功能不好的學生,可以選擇慢跑、乒乓球、太極拳等強度和量都不大的項目;肥胖的學生可以選擇有氧健身操、跳繩以及中等強度的球類項目等;瘦弱的學生可以選擇中長跑、武術項目,或者做一些簡單的體操和形體訓練。

4.3多渠道消除其心理障礙和自卑感

據調查,弱勢學生很少參加體育鍛煉的原因多數是心理因素,其實他們也很想和別的同學一起鍛煉,但他們自身的特殊性使他們形成了自卑、孤僻的性格,害怕遭到同學的譏笑,而最終作壁上觀。因此,學校、班主任和體育老師應該經常性的做思想工作,倡導互幫互助,通過班集體的力量幫助這些學生,消除他們的心理障礙和自卑感,提高他們的自信心,幫助他們營造一個沒有歧視的環境。這樣,他們才會從心理上真正忘掉自己的特殊性,繼而主動、積極地投入到體育鍛煉的各項活動中去。

學校、班集體應通過班會、團隊活動等多種集體活動教導同學們應互幫互助,消除歧視;體育老師應向他們講解體育鍛煉的意義,鼓勵他們多參加鍛煉;同學之間更不應該以嘲笑、嫌棄的態度對待他們,而應以熱情、歡迎的態度幫助他們一起參與體育鍛煉。

5建議

5.1在各級各類學校都會有弱勢學生的存在,體育教師應該正視他們的存在,關注他們,理解他們,幫助他們。

5.2在體育教學當中應區別對待,為弱勢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鍛煉內容和項目,并教會其鍛煉的方法,促成自覺鍛煉的習慣。

5.3學校、家庭和社會應該聯結起來為弱勢學生建立一個沒有歧視的正常的鍛煉環境,幫助他們找回自信,正常的參加體育鍛煉。

參考文獻:

[1]李燕強.中小學體育“差生”群體的教學[J]體育學刊,2003(6)

[2]鄭柏武.淺談體育差生的轉化[J]龍巖師專學報,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