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多媒體教學思索

時間:2022-05-06 10:51:00

導語:文學多媒體教學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文學多媒體教學思索

信息技術在21世紀得到迅速發展,并以驚人的速度改變著人們的生存方式、學習方式與思維方式。同樣,它也滲透到了學校的課堂教學中。近年來,多媒體教學作為一種新興的教學形式,在各個學校,尤其是高校中廣受歡迎。目前多數高校都建立了多媒體教室,以適應課堂教學發展的需求。而將多媒體教學引入距離現實最為遙遠的古老學科———中國古代文學,也使得古代文學的教學從傳統的教學模式的束縛中擺脫出來,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一、對傳統古代文學教學方法的反思

在我國各大高校中,《中國古代文學》都是作為核心課程而存在的。經過前輩的長期努力與探索,本門課程的教學已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筆者作為一名高校的古代文學教師,自從教以來受益匪淺。然而,在長期的教學中,筆者也深深感到,這門課程中的一些傳統的教學方法存在很大的弊端,束縛了知識的有效傳播,只有加以改革,才能適應21世紀人才培養的需求。傳統的古代文學教學,以教師講授為主。中國古代幾千年的民族文化,詩文詞曲賦等各種文體,通過教師的一支粉筆、一張嘴傳達出來。不可質疑,這種教學模式有它的好處,便于教師及時觀察學生的接受狀況,并根據需要調整授課速度與授課語言,有張有弛,實現師生的良好互動。然而,它的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這是對教師語言表達的一大挑戰。如果整個學期都以教師口授為主,容易使學生產生聽覺疲勞感與厭倦情緒。這就要求教師授課在內容深刻、條理清晰的同時,還要具有高度駕馭語言的能力,做到以語言吸引學生、打動學生。無疑,這是對教師授課語言的極大挑戰。第二,不利于培養學生對古代文學的興趣。古代文學是學生所接觸的各門學科中時空跨度最長的一門課程,由于古代的人物、事件、語言等與現代的隔閡,口頭表達的方式難以給學生以良好的刺激,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以至于學生學了魏晉就忘了先秦,學了明清就忘了唐宋。第三,不利于對古代一些特殊文體的深入掌握。中國古代有一些特殊體裁,無法以口授方式傳達其精髓。如詞、曲,具有較強的音樂性。很多古代文學教師并不具備音樂素養,口授起來十分困難,學生聽起來也抽象難懂。

二、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優勢

隨著教育觀念的轉變和現代教育理念的樹立,師生間角色的轉換成為必然趨勢。開始從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轉變,學生也從“學會”向“會學”轉變,學生不再是被動的單向接受教師的知識“灌注”,而是要求會自主學習。在充分利用教材資源的同時,學會利用網絡資源、媒體資源中豐富的研究成果拓展自己的知識面,真正走進古典文化的殿堂。根據《中國古代文學教學大綱》的規定,古代文學的教學目標是要讓學生通過對我國古代文學的發展歷史和成就的了解,提高學生的古代文學作品的閱讀鑒賞、分析評說能力,進而全面提高學生的傳統文化和文學的素養,達到弘揚民族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的目標。要繼承與弘揚民族文化,對“灌注式”的傳統教學方法的改革無疑勢在必行,自主性學習能力的培養越發顯得重要。再加上近年來由于課程體系和教學計劃的大幅度修改,古代文學的課時量不斷壓縮,內容的不斷豐富與課時量不斷縮減形成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更使得教師不可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全面深刻地傳達古代文化的精華。要實現預定的教學目標,很大程度上依靠學生的課后自主學習。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增強,需要教師在課堂有限的時間內加以示范與引導。而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對—28—學生的學習具有較大的幫助作用。運用多媒體課件輔助古代文學教學,對傳統教學方式起到了補充與優化作用。它具有諸多的優勢———直觀、生動、豐富多彩,既可增大課堂容量,也可為古代文學課堂增添樂趣,使學生學在其中、樂在其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具體而言:第一,利用多媒體系統將教學內容直接投影在大屏幕上,并對教學內容進行講解。這種方法傳遞信息比較直觀,可以給學生以視覺、聽覺的雙重刺激,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觀察問題、理解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對古代文學的教學而言,尤其顯得重要。中國古代文獻中很多文字比較艱深拗口,而這又是講授、學習古代文學不可或缺的。課堂板書費時費力,不可能將所涉及的文本資料全盤抄錄下來,學生接受的效果不太理想。而若以課件將文本資料加以呈現,再加上教師的講解,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們講《詩經》的編集過程,必然要涉及到班固《漢書》中行人采詩的資料和司馬遷《史記》中孔子刪詩的資料。其中的語言與現在是有一定距離的,而若學生邊看邊聽,則既可以了解《詩經》編集的歷史,又可以鍛煉古文閱讀鑒賞的能力,同時還潛移默化地掌握古代文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另外,在課堂時間有限的情況下,利用多媒體技術直接展現學科前沿成果,也更有利于學生的課后閱讀鞏固。第二,利用多媒體技術以圖片、聲音、視頻動畫輔助教學,更有助于加強教學的直觀性和生動性。以圖片而言,各封建王朝的疆域圖,歷代的書法、繪畫等都有助于增強對古代文化的了解。如我們介紹秦王朝的版圖,配以《秦時期全圖》,則學生一目了然。原來秦的北方是匈奴以及東胡、月氏。西域諸國尚未與秦接觸。再看漢代疆域圖,學生即可對從秦到漢我國疆域的擴展情況有所了解。再如介紹《左傳》中的《晉楚城濮之戰》一文,其中晉楚雙方的作戰態勢、作戰過程的講解極為復雜、抽象,但運用電腦課件將其繪制成圖表,則學生一目了然。以聲音言,詩詞朗誦、古曲演奏等皆可以讓學生迅速進入作品的意境之中;以視頻動畫言,電視電影片段展現更容易讓學生深入其境。如介紹戲曲《西廂記》中《長亭送別》一折,學生很難通過教師的口頭介紹體味其婉曲的音樂、優美的語言、細膩的心理刻畫,走進西廂的殿堂,而若播放《長亭送別》的精彩戲曲片段,在視聽的享受中,既加深了學生的印象,又增強了教學效果??傊?在古代文學授課中引入多媒體技術,已是大勢所趨。多媒體教學在古代文學教學過程中的確具有無法比擬的優勢,成為了教師的得力助手。

三、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注意事項

然而,由于古代的圖片、音頻、音像資源十分豐富,人們普遍認為,只要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教學效果就一定會大大提高。那么,事實如何呢?筆者在多方調查以及自身的多媒體授課與聽課的過程中深切感受到,教師在多媒體課件的制作與使用過程中,若陷入誤區,則極有可能產生負面效應,削弱多媒體的優勢,甚至適得其反。在運用多媒體輔助古代文學教學時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第一,認清教學內容與形式的主次關系。多媒體技術作為一種教學形式與手段,從根本上是為教學目的服務的。再美輪美奐的圖片音響展現最終都要回歸到教學目的上來。因此,只有在保證實現教學目標的前提下,才能盡可能采用多種形式的技術支持手段,美化授課環節、提升授課效果。知識性是第一位的,藝術性是形象、準確地表達教學內容的必要形式。各種教學手段都是圍繞增長學生知識這個中心展開的。如果反客為主,刻意追求課件的外表形式而忽略課件本身所擔負的傳達知識的重任,就違背了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宗旨。第二,教師應成為知識的組織者、引導者,而不是講解者。多媒體課件作為一種新興技術,發展如火如荼,甚至現在與各項評優考核相掛鉤,非多媒體課一票否決。這種政策讓教師醉心于課件制作。但是,現在很多課件卻根本無法體現計算機課件的優勢———超文本功能、人機互動功能和網絡功能[1]。有的教師僅僅將課堂所講的內容全部投射到幻燈片中,教學過程只是對著屏幕中的內容作一二三式的機械講解。這種授課只是將傳統的授課方式平移到多媒體上,變傳統的“黑板+粉筆”為“屏幕+鍵盤”。對教師而言,無疑減輕了授課負擔,還將教師從粉筆灰的痛苦中解脫了出來。然而,從本質而言,教學方式并無實質性的變化。且此種授課模式缺乏靈活性和生動性,容易使學生產生疲倦感。由此可見,教學改革所改的不僅僅是形式,更是內容。教師在運用多媒體的同時,也要注意自身角色的轉變,由知識的講解者轉變為知識的組織者、引導者。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資源庫中的視音頻資料,編制多媒體電子教案、攝錄課堂錄像。且要從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造性思維能力角度來組織電子教案與錄像的編制。多數學生由于依賴傳統的面授的教學模式,不能形成自主學習的習慣,教師應引導學生自主地學習,幫助學生實現從“要我學”到“我要學”,從被動接受到主動探求的轉變。介紹在多媒體教學模式下古代文學的學習方法,提高他們利用多媒體信息資源學習古代文學、研究古代文學的能力。第三,對多媒體的使用要注意適度原則,無需處處必用。多媒體教學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方式相比,優勢明顯,故而我們鼓勵積極利用多媒體組織教學活動,優化教學過程,以取得最佳教學效果。同時,我們也注意到,隨著多媒體備課系統的出現,許多人對它表現出了極高的熱情,在課件的制作上花費了大量時間與精力。特別是青年教師,更是視多媒體為教學的刺激源,一味強調使用多媒體,夸大多媒體的作用和效果。我們必須清楚這一點,多媒體技術終究只是教學的一種輔助手段與方法,不可濫用。尤其在多媒體教學進入盲目崇拜的時代,對教師而言,更應考慮的是,此節課是否可以“不用”多媒體,而不是是否“用”多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