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植物構景與風景園林關系深究
時間:2022-05-21 10:22:00
導語:文學植物構景與風景園林關系深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風景園林造景中,植物造景一直是人們寄托精神、表情達意的重要手段。通過文學藝術的推波助瀾,植物的文化功能成為園林景觀造景、借景、應景的重要方面,而植物文學藝術審美為植物造景增添了無盡的風采。如法國皇家園林中,修剪整齊的規則式植物象征著人類征服自然的能力;以動物為造型植物形象則展示了人類改造自然、創造藝術審美功能的文明成果。在中國古典園林中,桔樹有著吉祥的寓意;梅、蘭、竹、菊“四君子”更是成為藝術家、詩人千古歌頌的對象;松柏則成為傲世風骨、剛直不阿的擬人寫照,這些都是植物所傳達的人文精神的體現。因此,有關植物的文學描述傳頌古今,精妙無比,表達了先賢們對大自然無限摯愛和欣賞自然美景的高超境界,表達了他們的獨特視覺和對夫自然特有的鑒賞能力,從而升華到對生命本身意義的反思和對人生價值的考量。現今關于植物造景文學方面的研究和實踐都很有限,植物文學創作和挖掘的可持續力以及風景園林造景的表現力、實踐力都比較欠缺,值得園林師們關注。筆者著重以植物與文學,植物文學與自然景觀,植物文學因子造景功能與風景園林的相關內容為主線,闡述植物文學造景與風景園林之間的內在聯系和外在表現,使植物文學、植物造景和風景園林互補相長,形成良性循環的文化造景模式,推動文學、植物造景在風景園林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1植物與文學的關聯性
中國文學中很早就有描述植物的文學作品,如《詩經•國風》中的第2首《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維葉萋萋,黃鳥于飛,集于灌木,其鳴喈喈。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維葉莫莫,是刈是劐,為締為絡,服之無肄。葛是一種豆科的藤蔓植物,如今很多女人都吃“葛根粉”養顏,所謂的葛根,便是這首詩里的“葛”的塊根。又如春秋時期孔丘《論語•八佾》日:“哀公問社于宰我,宰我對日:‘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粟’。”因此,松、柏、粟成為當時社稷之本的象征物。在傳統文學作品中,花木是人們寄寓豐富文化信息的載體。與文學之間存在關聯的植物不在少數,比較典型的有松、柏、荷花、梅花、竹子等。它們與文學的關系主要體現于比德、抒情、回歸自然等方面。
1.1倫理道德的比德思想體現比德思想是儒家思想的自然審美觀,是真善美中“善”的核心內容,它主張從倫理道德的角度來體驗自然美。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鳥獸飛禽等之所以能引起欣賞者的美感,就在于它們的外在形態、生態上的科學生理特質,以及神態上所表現出的內在意蘊,都與人的本能、本質力量發生同構、對位與共振關系。有與人相似的形態、特質、精神的花木可以與審美主體比德,即可以在花草樹木等自然界的描寫中融入某種人格寫照。受儒家思想熏陶的文人及士大夫們在經營園林植物時,總是以具比德內涵的植物為首選花木。比如,在園林植物中,松柏應用廣泛。孔子日:“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茍子》則日:“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把松、柏的耐寒特性比德于君子的堅強性格。又如,《梅嶺三章、•詠青松》:“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則比喻松之剛直美德。另外,對水中荷花的描述,有宋代周敦頤的《愛蓮說》,把荷花比德于君子的品格情操:“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蓮,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頤把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比作君子潔身自好的品格和寫照。清朝康熙《欽定熱河志》卷25《行宮一》手札:“至于玩芝蘭則愛德行,睹松柏則思貞操,臨清流則貴廉潔,覽蔓草則賤貪穢,此亦古人因物而興,不可不知。”康熙把德政觀與植物聯系在一起,可謂把植物人化到了文治的境地。
1.2清雅脫俗的出世觀體驗對于那些隱影于朝外山林的閑情逸士及士途失意的士大夫們,也有其合乎于觀賞、吟誦的植物。當這些植物配置在園林中適當的位置時,依照植物季相的變化,可以邀約知心好友,欣賞吟詠。例如:梅花就是一種具有“格調清逸”的精神屬性美的花木。宋代范成大《梅譜前序》稱頌道:“梅以韻勝,以格高”;徐致中贊美它:“要知此花清絕處,端知醉面讀離騷”。正由于梅花具有雅逸美的精神屬性,因此最受文人雅士的喜愛。古人有花榮寵凡6條:“為煙塵不染,為鈴索護持,為除地鏡凈,落瓣不淄;為主人旦夕留盼;為詩人閣筆評量;為妙妓淡妝雅歌”。可謂“梅以韻勝”的千古名篇。宋人蘇軾在《于潛僧綠筠軒》中對竹子的雅逸美可謂表達到了極致:“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將竹子提到了高雅的地位,是蘇軾對竹子雅逸精神的經典描述。對于“可以嗅清香而折酲,可以玩芳華而自逸”的荷花,其雅逸美的特征給文人騷客徒增了一份表達的媒介。如宋代于石《西湖荷花》詩:“夜深人靜月明中,方識荷花有真趣;水天倒浸碧琉璃,凈質芳姿澹相顧;亭亭翠蓋擁群仙,輕風微顫凌波步;酒暈潮紅淺渥唇,膚如凝脂腰束素;一捻香骨薄裁冰,半破芳心嬌泣露;湖光花氣滿衣襟,月落波寒浸香霧;恍然人在蕊珠宮,便欲移家臨水住。”這些文學作品把人與植物的特性聯系在一起,經過文學的藝術加工,成為植物擬人化的經典寫照,表達了文人雅士高清脫俗的精神風骨。
1.3自然生態的哲學觀追求我國古代哲學崇尚人與自然建立起一種和諧的關系,這種思想反映在園林植物應用上就是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天成的本體美,不加修剪地展示植物的姿、色、香等自然面貌。如南宋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的:“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吾家滿山種秋色,黃金為地香為國”,分別表現荷花和菊花的自然生態美。古代文人賞花追求自然天趣,更推崇物我兩忘的賞花境界,如南宋陸游《梅花》詩:“當年走馬錦城西,曾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斷,青陽宮到浣花溪”。古代哲學的“道法自然”,追求順應自然之道的自然觀認為:自然野趣是審美的本源,一切矯揉造作都是假的、不美的自然哲學態度。
2植物文學與自然景觀的關聯性
2.1植物的姿態美贊美梅花姿態美的典型名句如宋代詩人陳與義:“巧畫無鹽丑不除,此花風韻更清殊”。洪璐贊美它:“性姿素樸,儀容古雅”。把花的姿態形容成古雅清韻、飄逸脫俗的仙子。又如宋人蘇軾之《松風亭下梅花盛開》中“蓬萊宮中花鳥使,綠衣倒掛扶桑暾”。表達了梅花的姿態美。
2.2植物的清香和光影美桂花的香最沁人心脾,能使文人雅士抒發情懷,如元末明初詩人楊基贊美桂花:“半粒能含萬斛香,一枝解奪千姝麗”,是對桂花花小香濃的動人描述。桂花夜里“暗香浮動”,白天“十里飄香”,是以香得美的典型植物。體現植物光影美的詩詞,如“云破月來花弄影”,展示了植物在月破云開時,花葉投下的優美影子。倒影、光影美給植物增添了更多的審美層次和審美內容。
2.3植物的聲晌美我國著名的廈門鼓浪嶼風景區,在其主景點有一摩崖石刻,名為:“天風海濤”。當海風吹起時,臺灣相思、木麻黃等植物的聲音猶如萬馬奔騰、排山倒海之勢,大自然的力量美和聲響美形成豪邁的音符,形成了壯觀的自然天象景觀。又如南朝齊梁陶弘景特愛聽松,其日:“庭院皆植松,每聞其響,必欣然為樂”,是以松與天象景觀相結合形成的美景作為欣賞樂趣的例子。
2.4植物的色彩美當代文學家楊朔的《香山紅葉》給人們的感受是:“山林樹悄紅,草木總牽情。賞葉夢驚醒,遠離長春城”。入秋時節,滿山紅遍,層林盡染的香山紅葉的色彩美攪動得游客如癡如醉,流連忘返。這樣的植物季相所表現出的植物色彩美為景區增添了無窮的樂趣。又如唐代詩人杜牧的詩:“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楓葉林的色彩特征成了這首詩最主要的背景,其中的詩畫境界、比擬手法把大自然的壯麗景象描繪得有聲有色。
3植物文學因子在植物規劃中的運用
風景名勝區是以具有科學、美學價值的自然景觀為基礎,將自然與文化融為一體,是滿足人與大自然的精神文化和科教活動需求的地域空問的綜合體…。由此可見,精神文化是風景區的重要內容,其基本價值基礎就是科學和美學、自然與文化的融合體。因此,風景區的文化(文學)價值是評價其風景資源價值的重要依據之一。植物景觀的特征是風景名勝區中最重要的典型景觀之一。在風景區中,植物景觀因所具有的不同組成結構、年齡而形成不同的景觀特點,主要表現在:林相、季相、時態(植物在不同時間段所表現的面貌)、林位(位置與賞景點的相應關系)、感應(主要為風力產生的效果)、引致(與植物景觀相伴隨的其他動物景觀)怛1。隨著風景區的發展,風景名勝區管理條理中對于植物的文學景觀方面的評價越來越受到重視。北京的香山因為《香山紅葉》的文學感染力,成為人們夢寐以求的理想旅游目的地。植物文學作品在吸引游客方面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有些甚至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繼而成為風景區的重要標志之一口o。我國描述風景區的文學作品不計其數,應當加以開發利用。風景區的植物培育和營造應該體現歷史文脈、民族風情、地方特色,并與文學作品相結合,成為與風景區共同營造的地標和區標Ho。目前,我國有條件的風景區在培育和開發中還未重視植物文學題材的塑造和培育。因此,在風景園林規劃中,植物文學的作用可從如下幾方面加以重視。
3.1突出植物配植的文化心理功能要注重主題性的塑造,人格情操的表白、趨吉化心態的物化和富貴的旌表。5o。首先,在以植物景觀為觀賞特征的景觀規劃中,要努力挖相關的、有重要影響的文學作品,使之應用到風景區的品牌建設上;其次,在植物景觀優美,能激發創造潛能的植物景區,可建設文學藝術創作基地,為作家采風提供優良的創作環境;再次,針對上述植物的文學藝術功能,在風景區的適當地點營造賞景觀景的場所,結合文字及標牌形象,讓游客能身臨其境地體驗景觀植物和文學、植物和天象自然形成的藝術感染力。另外,在美景度比較高的植物群落景區,可著重培養其賞景特色,形成優美的植物生態景觀,為文學作品創造更優美的植物環境,形成植物景觀園和文藝植物專類園。在西方的園林設計思潮中,馬爾克思之后的一些現代主義風景園林師中,也有開始重視文學藝術思潮對園林設計的滲透的作品,以及追求視覺效果和文藝沖擊力的設計創作。
3.2強調植物的人化特征根據地方文化及植物生長特性和氣候條件,發揮植物文學性和地方人文歷史性特點,可依托其特色和人文環境布置各專類花園,如南京的“梅園”因梅花遍植官邸而以梅命名,在風景層面的開發中,可以增加相關“詠梅”的文學經典作品,深化園林的文學內涵,增加觀賞面,并結合的性格特征,升華這個紀念館場所的社會意義;又如揚州的“個園”是竹之造景的典型表達,而園中竹子只有植物造景上的意義,假如增加竹子的文學因子,那么此處此景的魅力將不再是江南園林中的普通一員;再如,清華園的“荷池”若能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高度融合在一起,營造成紀念場所,既賦予校園人文內涵,又為清華園平添一文化高地。武漢大學的“櫻花園”雖然是賞櫻花的著名風景點,但缺乏文學內涵多少成為此景的一大缺憾,因此,應倡導多樣性,因地制宜,因植造景,集合各種文學花草于一堂,形成文化植物景觀園、創造和謳歌地方特色景觀的文學藝術花果園o“。發揮文學作品的特性,并與生產相結合,使植物景觀文學價值產生更大的經濟、社會效益。
4討論
植物與文學,植物造景和風景園林相結合的造景方式應根據其境其貌、應景而造。不應圖于某種模式和概念,要發揮場所感和園林師在文學方面的知識技能。由于植物文學造景與風景園林方面的理論著作比較少,所以相關實踐也比較盲目。到目前為止,有關植物文學造景的理論研究一直沒有受到應有的關注,曹林娣在《中國園林文化》一書中涉及一些植物文化造景的內容,對植物文化因子作了一些有意義的探討,可能限于篇幅,對植物文學方面的內容沒有進一步闡述。魏民、陳戰是的《風景名勝區規劃原理》中,對風力造成植物的風動效果作過精彩的描述,這也是融合植物造景與風景園林相關概念的獨特見解和有效表達。植物文學與造景是抽象與具象,思維與表達的概念,比較難于駕馭,涉及文學知識和修養,即觀賞者的文化涵養、造景者的意識等多方面內容,二者的合理、可行的結合方式則有待于深入探討。
- 上一篇:鎮委計劃生育年度整治方案
- 下一篇:縣長在城鄉建設動員會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