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與音樂關聯與發展
時間:2022-07-15 02:52:40
導語:文學與音樂關聯與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引言
音樂與文學,從來就是人類文化發展過程中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形式。從遠古時期人類的逐漸演變的過程中,音樂與文學就與人類息息相關。勞動時的聲音時而高亢、時而低沉就是音樂的原型,就是語言的原生。在漫長的人類的發展史中,音樂與文學從來就是相伴而生,共同發展的。它們都是人們情感的外在展示,是人類語言的方式的衍生。音樂長于抒情、文學長于描寫,正式在這具體與抽象、心理與感官的雙重影響下,人類的藝術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和進步。正如英國19世紀藝術理論家佩特曾講到,所有藝術通常渴望達到音樂的狀態。無論是東方音樂還是西方的音樂,無論是東方的文學還是西方文學,音樂與文學之間始終有著密切的聯系,又相伴相生,反映著人類歷史發展各個階段的特點,同時又共同促進著人類文明的發展。
2.音樂與文學之間的統一性
音樂與文學作為人類文明最為重要的藝術形式,其產生、發展都具有內在的統一性和一致性,使得兩者有了相互融合、關聯的基礎。
2.1同樣受到地理環境因素的影響
地理環境對藝術的影響已經越來越得到廣大專家學者的認可,因此還誕生了一門新的學科,人文地理學,其研究的就是人類文化活動與所處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同樣對于音樂與文學而言,地理環境對其發展的影響都是十分巨大的。地理環境影響著音樂與文學的風格,使得兩者具有內在的一致性。從地理學的角度出發,由于受到地形、環境、氣候等因素的影響,無論是音樂與文學都受到其影響。如西北部高原,陜西、山西等地區,地貌形態以溝壑為主,地形崎嶇不平,植被較少,環境較為空曠,因此反映在音樂的特點上就是是曲調高亢、蒼茫深遠,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信天游,而反映的文學上面就多表現為文字的豪放舒展、大氣磅礴,如文學作品《平凡的世界》其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反映了在最為貧瘠的土地上,人們自強不息的品質,凸顯出人物不屈不撓的精神。
2.2同樣是人們心理世界外在反映
著名音樂家弗德雷里克.柏遼茲曾講到,音樂是心靈的迸發。它不像化學那樣能進行實驗分析。對偉大的音樂來說只有一種真正的特性,那就是感情。而音樂之所以能夠在不同背景中、不同種族、不同文化的人群中取得共鳴就是因為其是人內心世界的外在表現,反映的是人的七情六欲,而這一感情無論是那個民族、那個地區都是相同的。同樣對于文學而言,他是對自身文化的概括和描述,是人內心世界在筆端的流淌,正如莎士比亞講到的,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為每個人的價值觀、世界觀不同,導致其對某一事物的認識和看法存在著差異,但這種差異正是人內心世界的表現,其本質上是趨于統一的。正如我國著名的琵琶曲《夕陽簫鼓》,它就是揉和了唐朝著名詩人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白居易《琵琶行》兩首著名詩詞的意境,并以其雅致優美的旋律,為聽眾展示了一幅暮色漸濃,漁船晚歸的清麗山水畫卷。整首樂曲,意境悠遠,充滿了生活氣息,全面深入展示了極具東方特色的音樂色彩。將詩人豐富細膩的內心世界展示在聽眾和讀者的面前。雖然在表現形式上略有不同,但其所反映的內容和精髓確實相通的。
2.3同樣是人類語言內涵的延伸
語言是人類文明的最高成就,因為有了語言使得人類文化得以傳承和發揚,使得人類文明有了生生不息的保證。音樂、文學同樣作為語言內涵延伸的一種方式得以在各個民族和文化中得以傳播。音樂是語言的抽象概括,是一切藝術的精華。波蘭著名哲學家叔本華指出,世界在音樂中得到了完整的再現和表達。它是各種藝術當中第一位的,帝王式的藝術,能夠成為音樂那樣,則是一切藝術的目的。世界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在其耳朵全聾、健康情況惡化和生活貧困、精神上受到折磨的情況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創作了《第九(合唱)交響曲》,總結了他光輝的、史詩般的一生并展現了人類的美好愿望。雖然其無法用語言同人交流,卻能夠通過音樂與全世界進行溝通。文學是語言的具體描述,文學通過對語言高度具體的概括,展示語言別樣的風采,如南朝詩人王籍的《入若耶溪》的名句“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被后世傳為絕唱。他用以“蟬噪”襯托“林靜”,用“鳥鳴”顯現“山幽”,動中寫靜,充滿生氣,獨具匠心。雖然無法用語言恰當的描述,但卻能夠通過文學的形式,展示大自然的美景,令人從心靈深處感受到大自然的靜謐和諧與深遠;鳥語清脆啁啾的音韻和鳴唱,正是大自然幽深性格的真實展現。
3.音樂與文學之間的相容性
音樂與文學之間的統一性,使得兩者能夠相容相助,能夠完美的進行統一和融合,從而表現藝術的獨特魅力。人們在表達情感,抒發感情時常常通過文學的形式,而當文字不能充分展示其內心情感時,便會由此升華到一個更高的境界,如同,我們常講的“言之不足,歌之詠之”。
3.1音樂與文學的相容
音樂與文學在結構上具有相似性。兩者在結構的設計上都有由開始、發展、結束等內容所構成,如西方音樂的奏鳴曲結構和中國傳統音樂的起承轉合結構。而許多音樂也是根據文學著作改變而成。如著名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其創作基礎就是改自我國民間故事《梁山伯與祝英臺》,在文學作品中,這一故事從兩者在書院共讀、山伯求婚、英臺抗婚、化蝶等段落組成,音樂家根據故事的脈絡,通過對“草橋結拜”、“英臺抗婚”、“墳前化蝶”三個主要段落的創作,使得樂曲《梁祝》充分展示了故事的原貌,將音樂與故事進行了完美的融合,使得《梁祝》在西方也得到了大多數人的喜愛,被稱為東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音樂與文學在表現手法上具有相似性。無論音樂,還是文學,在表現手法上,也常常采取對比、象征、暗示等多種方法,展示創造者的思想和情感。在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中,詩人就通過對比、暗示等方法,通過漁民打漁回來的歡欣雀躍與家人江邊等待的描寫表現了詩人的思鄉之情。而鋼琴曲《春江花月夜》(又名《夕陽簫鼓》)中的“漁舟唱晚”一節,使用的是小快板,體現出漁夫滿載而歸、心情舒暢的歡樂場景。演奏中右手旋律優美,描繪夕陽西下,湖光山色的絢麗景色,左手模仿民族樂器中的木魚之聲,更體現出清脆、幽默的情趣。此章運用中國傳統的連環扣形式,旋律、力度體現出了逐步下行的趨勢,音樂整體結構較為完整。通過對比,暗示的手法充分展示了漁民的歡樂,對比出詩人的思鄉之情與對大自然的喜愛。
3.2文學與音樂的相容
對于音樂而言,因為有了文學的存在使得音樂的精髓更能夠具體而豐滿的顯示在世人面前,從而提高音樂的影響力,使得音樂真正成為了活生生的事物,能夠長久不息的流傳于世。如我國著名詩人聞一多講的,詩包括音樂的美(音節)、繪畫的美(詞藻)、建筑的美(節的勻稱和句的整齊)。著名藝術家歐根•希姆涅克在其著作《美學與藝術總論》一書中也指出,文學語言,特別是詩的語言,都是與“諧音”,即所謂“音樂的”品質密不可分的。一是節奏間的相容。無論是音樂還是文學都十分講究節奏性,其反映的是創造者的情緒和感情,能夠通過節奏的變化展示其不同的內心世界。如在電影《臥虎藏龍》中的背景音樂,通過其節奏的快慢、旋律的緊緩、音響的高低,渲染出不同的色彩和氛圍,或喧囂或寧靜,或凄涼或歡快的氛圍,使觀眾如置身場景之中,更能夠激發觀眾的情緒。在描寫羅小虎在大漠出現的場景時,就使用了類此馬頭琴、二胡的音響效果的音樂出現,使人自然而然的聯想到詩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二是曲式結構的相容。中國文化所追求的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其在音樂的表現模式,曲調結構上更傾向于一種和諧性,曲式結構多半比較穩重,因此在中國的傳統音樂中多采取多段結構,展示人物感情的含蓄與細膩。這在文學中則在其結構形式上有著較為充分的表現。如我國古詩中的七言、五言詩句等等,在詞句的選擇上,通過語句的抑揚頓挫,造成在旋律上的不同的變化,通過平仄的相間與對應,表現詩人的內心世界,而不是一味的直白展示,如北宋詩人林逋的七律《山園小梅》中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一句,雖未將梅花的特點做一描述,但通過語調與句式的變化以及含蓄的表現方式,展示了梅花的特征,被世人所稱頌。
4.音樂與文學的美學思想
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審美文化,在這一文化的系統中,藝術居于中心地位,而在藝術中,以音樂為本體所形成的“樂舞精神”又貫穿于整個中華藝術之中。文學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方式,在美學思想的本質上與音樂有著共生性,同時又會在以后的發展中與音樂一起相互影響,相互滲透。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琴棋書畫”是文人們生活方式的藝術化,可見從中國傳統中就將兩者統一在一起,作為文人審美觀念中的不可或缺的內容。古人視彈琴、下棋、寫字、作畫為修身養性之道。唐人何彥文的《蘭亭記》中就講到“辯才博學工文,琴棋書畫皆得其妙”的說法。唐代詩人王維的詩句“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等等都將音樂作為文人的一種象征,使其深深地透進文人的的精神中,如同詩歌一樣寄托自己的情感。
人們常說,生活要有詩意,生活要有音樂,就是要把音樂與文學的人文精神移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將藝術與生活統一起來。人們需要從生活的平常中來體驗一種富有底蘊的文化境界,需要從詩與樂的統一中審視民族的審美觀念。從本質上講,以音樂與文學為主體的文化就是審美化人生的存在。我們從中才能更好的體驗生命,感受生活,把握過程。通過這一審視,才能體驗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觀,一種樂觀進取、認真把握和感受現時的樂觀精神,一種接續了審視生命的文化精髓。隨著時代的發展,音樂與文學的關系比較更為密切,通過文化的傳承,使得兩者更為緊密的聯系在一起,通過國際化進程的發展,使得更多的音樂元素,文化元素交織在一起,實現兩者新的飛躍與發展。
- 上一篇:國土局聯合巡查工作方案
- 下一篇:國土局履行情況檢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