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為本的書籍之美
時間:2022-08-07 04:25:34
導語:以人為本的書籍之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五感”的基本概念
(一)“五感”的涵義人們的視覺、觸覺、聽覺、嗅覺和味覺功能的五種感官形成所謂的“五感”,是人普遍具備的感知能力,是人與身邊一切物體進行溝通的基本方式。對“五感”的理解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五感”是人的眼、身、鼻、耳、舌的生理意義感知。眼睛通過觀看形成的視覺感;身體通過和其他物體的接觸而形成觸覺感;鼻子通過對氣味的辨別而形成嗅覺感;耳朵通過對聲波的接收而形成聽覺感;舌頭通過對味道的感受而形成的味覺感。以上是局限在身體感官的自發狀態下所形成的,基本是對身邊事物和環境的感知,我們將其歸于“五感”的狹義理解。而廣義的“五感”是指人們有意識的通過眼、身、鼻、耳、舌幾種感官對周圍事物進行觀察和感知,同時大腦神經進行分析處理,上升到人的意識層面,大腦對綜合信息的加工處理,建構了在基本感知下的更高層次的理性思維。顯而易見,人的“五感”不僅是觀察外界事物的基本手段,也是進行信息接收、信息選擇、信息處理的重要方式。[1]
(二)“五感”與現代書籍設計的關系在人們的審美活動中,人與書之間是怎樣一種關系呢?杉蒲康平先生認為,當一本書籍拿在手中,用手翻動著書頁,用心體悟著所讀知識,“五感”隨之而來;他提出了書籍設計是“從一張紙開始的故事”“書是將信息視、觸、聽、嗅、味五感活性化的復雜宇宙”。從而將書籍設計的理論體系從視覺向觸、聽、嗅、味覺拓展。
二、現代書籍設計“五感”之美
(一)書籍設計之視覺美作為捕捉外界信息能力最強的視覺器官———眼睛,通過視覺獲得的信息超過了80%以上,直接由視覺影響著90%的行為活動。人的一系列的生理及心理反應都是視覺器官受到刺激后會引發的不同的情感意識。眼睛不僅能區分事物的形態、色彩及明暗關系,而且在大腦運動分析器與視覺分析器的協調作用下,將視覺功能衍生更多信息,與此同時進行的各功能在空間與時間方面的相互影響、互為補充,使得呈現出完美、精致的視覺效果。每當讀者拿到一本書最先看到的就是書籍封面,書籍的封面就像人的臉,凝聚著書籍的內容與含義,通過文字、圖形、色彩各種視覺要素的重構組合,創作語言大多運用比喻或象征,抽象或寫實等表現手法,使書籍知識內容視覺化充分體現在無窮變化的封面之中。與其同時正文編排的視覺感受體現在書籍內頁之中,也是至關重要的,通過文字的不同類型的設計編排,字號、字體的合理運用,圖形圖片的調整安排和空間留白等來統一設計版面。從而達到書籍版面內容章節層次分明、變化統一、富有韻律的節奏感,構成書籍設計中最大祈求的視覺效果,這也是書籍設計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另外在書籍設計中涉及到材料使用,現在越來越多的書籍設計采用不同視覺感官的材料,有的依據不同書籍的主題、圖式內容做成凹凸不平的UV或者其他效果;或者以主題標志、文字吸引讀者去打開書籍,美觀的造形形態使之變成意外的收獲等等。特殊材質的視覺感受能在第一時間抓住讀者的眼球,吸引讀者動手翻閱,達到最佳的書籍展示效果。[2]以呂敬人先生設計的《雪山下的村莊》書籍為例(圖1),直接在荷蘭板上燙壓文字圖像,無多余的華麗修飾,質樸中更顯出藏民對大自然的祈盼心情。
(二)書籍設計之觸覺美常說的觸覺質感又稱觸覺肌理、一次肌理,它是物體表面特征通過手和皮膚的接觸而感知的,如凹凸、粗細、冷熱、軟硬等,是最直接的真實的感受。人們的觸覺感知認識主要呈現于書籍材料質感來完成,從而被稱之為真實質感。觸覺是僅次于視覺的人體感覺器官,是人們認識事物的過程中起到關鍵性作用。在讀者對書籍觸覺試驗中我們得出的結論:當人們用手主動觸摸書體時,幾乎可以精確地反映客體的形狀,通常能把觸覺信息轉化成比較鮮明的視覺形象,使人們得到的信息更加完整。[3]譬如呂敬人先生設計的《馬克思手稿影真》一書(如圖2),有意識的加強書籍材料的肌理感覺,通過紙張、牛皮、木板、金屬以及印刷雕刻等工藝演繹出一本全新的書籍形態。尤其在封面不同質感的牛皮和木板上雕出細膩的文字和圖像,更是別出心裁,趣味盎然。
(三)書籍設計之嗅覺美書籍的嗅覺感知是油墨化學氣體刺激嗅覺感受器而引起的,直接對大腦神經的一種刺激反映,并引發其他感官的認知。記得小時候聞到曬過的衣服有種太陽味道,隨即讓人產生溫暖的感覺;當聞到蛋糕的香味,讓人有種甜蜜的幸福感受。中國自古以來人們常用“書香”來形容書的氣息,其中的“書香”是為防止蠢蟲蛀書的,將一種蕓香草的香料放置在書中,雖然那時的“香味”是為了防蛀,但同時也給讀者提供了清香的嗅覺體驗。當前市場上的書籍中就是用香料做成緩釋膠囊摻入油墨中,這樣印刷出來的書籍照樣會有不同尋常的書香。據有關資料統計,絲網印刷中用的油墨香味能保持長達十年以上,膠印用油墨香味能維持一年左右。目前尤其在幼兒書籍設計中也嘗試加入不同的香味,例如翻到花朵的頁面會飄起淡淡花香,翻到食物的頁面會泛出食物的芳香等等,這樣對孩子來說是多么誘人和開心的事啊!
(四)書籍設計之聽覺美當我們打開書籍時或翻動書頁的時候,不同紙張的書會隨著翻動書頁的動作,紙張與空氣的接觸,或者一張紙與另一張紙磨擦而產生發出不同的聲音,給讀者以聽覺的享受。杉浦康平在《從“裝幀”到“圖書設計”》一文中說:“翻動書頁,紙張會發出聲音。字典紙的響聲是嘩啦嘩啦的尖聲,而宣紙如同積雪發出一種微弱的沙沙聲。可以發現各類書籍都有各自特有的聲音,用書頁甚至可以演奏出音樂。”所以書籍設計因為材料的不同給人帶來別樣的聽覺感受,在閱讀中同樣給讀者帶來影響和享受。
(五)書籍設計之味覺美日本著名設計師原研哉在闡述對書籍設計的理解時說到:“人不僅僅是一個感官主義的接收器官組合,同時也是一個敏感的記憶再生裝置,能夠根據記憶在腦海中再現出各種形象。如聰明的猶太人家里,小孩稍微懂事,母親就會翻開《圣經》,滴一點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小孩去吻圣經上的蜂蜜。這儀式的用意,書本是甜的,通過味覺讓孩子從小培養對書籍的興趣。現代書籍設計中,味道卻是最難融入書籍冊頁的一種感官信息的在現。我們知道味道的產生需要通過舌頭上的味蕾與實物接觸,而書籍在翻閱品位的整個過程不要味覺器官的直接接觸,那么如何營造書籍的味覺體驗呢?人們常說“觀其色而知其味”,我們看到一個紅蘋果,便可以大致地知道它是否成熟,或酸或甜,其中的“酸甜味”便是味覺體驗。[4]所以這就要求現代書籍設計在色彩應用方面符合色彩的個性情感,把握色彩的整體關系所表達的情感與內容的一致性,使書籍裝幀設計的色彩語言更準確,更具科學性。即要將色彩與書籍特定的內容相結合,通過色彩形式準確地表達某種意圖。恰當好處的色彩運用,對于讀者來說是一次美感體驗。
三、現代書籍材質之美材料的質地、視覺效果和材料的視覺肌理稱為材質,不同的材質具有不同的審美特征和情感表達能力。隨著現代書籍印刷技術的不斷進步,越來越多的材質廣泛應用于書籍設計中,但采用較多的是紙,另外還有使用的材質包括絲織品、塑料、皮革、布料、金屬、化纖等。比如,木板、金屬材質的厚重,給讀者穩重、堅實的感覺;絲綢、宣紙材質的輕薄給人愉悅、浪漫、流暢之美;硬紙板的堅硬材質讓人感覺干脆等。還有一些不透明的紙張、PVC等材質讓人有種安全感,而半透明的硫酸紙材給人隱約神秘之感、全透明的材質讓人感覺到大方直白之美。在書籍設計材質的使用方面涉及透明度、肌理、質地、顏色、觸感等,材質應用的不同給讀者帶來異樣的審美感受,結合書籍中的圖形、文字、符號等視覺語言的表達,材質同樣具有強烈的語言表達力、感染力和傳播能力,多個維度的傳遞書籍信息,同時包含了更多內容的讀者身心感知,從而形成了具有較強表達能力的視覺語言和設計語言。[5]以又一山人編著/黃炳培設計《無處不在紅白藍》書籍為例(圖3),以編織袋為主題內容表現的書籍,從外包裝及封面均采用編織袋材料,強化主題內容真實的近距離感受,書籍形態里外統一的材質基調強化了主題的表達。應有盡有的書籍材料運用賦予了“視”“觸”“聽”“嗅”“味”,書籍才更具生命力,以至于不會消亡;也正因為如此,人們的閱讀變得更有身心的愉悅和趣味感,即使是枯燥無味的學術書籍也讓人有了觸摸和翻閱的欲望。所以從“五感”出發的書籍設計將使書的材質更加多樣化,幫助人們輕松地獲得更加的知識和信息,使得讀者享受閱讀、享受信息獲取的過程,其樂無窮。
尤其在現代書籍基本采用膠版印刷、絲網印刷等方式,給人感到紙上油墨的觸覺、嗅覺所帶來的紙面凹凸感、紙面的摩擦、紙面清香自然的感覺,正是植物材料帶給我們這樣的感覺嗎?所以紙張是現代書籍的基礎材料,盡管有木材書、絹綿書等等,但紙張仍是成本最低,攜帶閱讀最為簡便,印刷制作效果最佳的用材。[6]紙張美的本質是什么?是“親近”之美,是我們與周邊生活朝夕相處的親近感,由紙張綴釘而成的書籍既有純藝術的觀賞之美,更具在使用閱讀過程中享受到的視、觸、聽、嗅、味“五感”交融之美。
綜觀上文,“五感”之美依附于現代書籍的設計并誘導著讀者,拿在手中的每一本好書,材質的細膩、粗糙、硬挺、柔軟均通過觸摸感知來喚起讀者的新鮮視覺感與觸覺的共鳴;隨之打開書頁,撲面而來的是油墨的氣味和紙的氣息,充斥著讀者的嗅覺,隨著不斷的翻動書頁刺激著讀者的求知欲;尤其是厚厚酌辭典發出強烈的啪嗒啪嗒聲,而柔軟的線裝宣紙書發出靜靜的、微弱的聲音等,使得人們的讀書狀態隨著眼視、手觸、心讀,猶如品嘗一道美味佳肴,所以一本好的書籍設計能觸發讀者的味覺,讓人品味書中的韻律。這“五感”的縱橫交錯,使得每位讀者在閱讀期間完成了心靈的體驗感受,形成了對現代書籍設計的“五感”之美的深層次理解。
- 上一篇:符號在書籍設計的作用
- 下一篇:縣長在建設管理座談會講話
精品范文
3以人為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