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時代文學經典教育傳播反思
時間:2022-10-28 10:02:10
導語:新媒體時代文學經典教育傳播反思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新媒體時代,高校文學經典教育傳播中出現了“文化墮距”現象,即人文價值傳播與接受嚴重滯后于媒體新技術的應用。解決這個問題,一方面,可從新媒體的運用著手,搭建新媒體與文學經典之間的適度關聯,使之成為傳播文學經典價值的有效手段;另一方面,可從文學經典的價值特征入手,建構文學經典與當代社會的跨時空對話,重構文學經典價值的當代意義,切實培養和提升學生的人文情懷和人文素質。
【關鍵詞】文學經典;教育傳播;人文價值;新媒體;“文化墮距”
社會發展過程中,應用物質文化和技術新成果的速度十分快,應用為適應新技術而進行修正的非物質文化內容速度則往往要慢得多。二者之間的發展差距,社會學稱為“文化墮距”[1]。新媒體時代,高校文學經典教育傳播過程也出現了類似的“文化墮距”現象,突出表現在文學經典的人文價值傳播與接受,嚴重滯后于媒介新技術的應用。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切實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是新媒體時代文學經典教育教學亟待研討和解決的重要課題。
一、新媒體時代文學經典教育的技術拯救
文學經典教育傳播的途徑有多種。在我國,以課堂為組織形式的文學教學是較為專業、系統、重要的方式。當今正處在一個主要借助數字、網絡等技術傳播信息的新媒體時代,這樣的時代語境,對文學經典教育傳播產生了重大影響,對文學經典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1.文學經典教育的兩難處境。新媒體時代,人們的閱讀方式和閱讀訴求發生了巨大變化,導致文學經典的地位由文字閱讀時代的中心和神圣地位退居邊緣,經典終結的焦慮情緒彌漫在當代社會的上空。作為文學經典傳播主要途徑的高校文學經典教育教學,也隨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一方面,在新興媒體、視聽盛宴和海量信息面前,大學生傾向于選擇輕松隨意、時尚潮流的大眾文化產品;文學經典因與當下的社會環境形成距離,構成解釋和理解的障礙而遭到冷遇。另一方面,文學經典長久以來給人以恒定的價值意義和心理支持,除非它在人類文化中擔當的責任被其他文化形式所取代,否則經典仍會被大眾推崇。所以,文學經典教學仍是當前培育大學生人文精神素養的重要途徑[2]。2.文學經典教學的技術拯救。在經典價值式微的后文學時代,新媒體在經典文本與公眾世界之間拓展出“第二生存空間”[3],文學經典教學主動適應外部生存環境,應用新技術和新媒體進行教學,無疑是對文學經典傳播的一種技術拯救,并產生了積極的效果。一是,新媒體技術的引入帶來了文學經典教學信息資源的多元化。在文本教學基礎上衍生出音像、視頻等新媒體形態,教學信息資源豐富、立體、全方位。二是,多種現代媒體之間的動態融合,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文學經典的關注度,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熱情。三是,師生的互動交流得到增強。通過微信公眾號、QQ空間、微博等社交平臺,文學的閱讀和討論在更開放的空間里進行。
二、新媒體時代文學經典教育傳播的“文化墮距”
新媒體在文學經典教學中的作用有目共睹,但效果遠未達到理想,其中最突出的問題在于先進媒介技術應用過程中“文化墮距”現象的產生。1.文學經典教學中“文化墮距”的表現。一是,對技術的關注高于對內容的關注。教師對經典作品的講授日漸倚重新技術的應用,甚至將手段當成目的本身,忽略對教學內容的思考和文學內涵的挖掘,背離文學經典教育的目的與初心。二是,以影像作品取代文本閱讀。經典改編的影視劇是文學經典教學普遍應用的新媒體資源,但它們實際上是產生于大眾文化背景下的一種被影像化的經典代讀,對其過度依賴,甚至將影視現象取代原著品讀,降低了文學經典的接受門檻,削弱了學生解讀作品的能力。三是,短暫的激發取代長效的動力。文學經典教學要對學生的人格培養形成長效的情感動力機制,而新媒體的應用多停留在感官愉悅刺激上,吸引學生一時的關注,實現的僅是短暫的激發目的。2.文學經典教學中“文化墮距”的影響。新媒體的運用在技術層面上縮小了文學與社會環境的距離,但在內在層面上卻拉大了文學經典教學與其本真訴求之間的距離,導致人文價值的傳播乏力與滯后。文學經典具有多重社會功能,因而具有極高的傳播價值。從文學經典教學的角度看,人文價值是最重要的價值。文學就其本質而言是人學,文學經典的核心價值就在于反映人的問題,反映生存現實和生存超越中呈現的普遍人性。李健吾曾多次提出,文學應該表現人性,人性是作品經久不衰的主題。文學史的發展規律也證明了這一點,當文學表現人性越為深刻,時空局限性就越小,就越有可能成為經典[4]。文學經典的價值需要從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去衡量。從時間維度看,優秀的文學作品總是能超越它產生的具體年代,成為一種持續有意義的存在。正如伽達默爾所言:“藝術品的創造者可以投其所處時代的公眾之好,但他的作品的真正存在卻在于它自身所言說的東西,作品存在超越任何歷史限制。在這個意義上,藝術品是一種永恒的現在。”[5]從空間維度看,文學作品的意義必須在空間中展開,空間是作者經過多重構思而成的文化環境和心靈世界。文學經典在不同空間大范圍傳播,培育了廣大的接受群體,構筑了一個共通的意義空間,實現作者、作品和受眾之間的跨文化溝通理解。文學經典教學最重要的目的是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人文的本質,是“以人為本,對人的價值及人的自由和發展的珍視、關注的思想體現”[6]。文學經典以人為中心,聚焦于人性表達和人文關懷。經典文學被傳播、接受、認可的過程,也是不同時空的受眾在人性問題上對話溝通的過程,是接受者與作家、作品、世界之間基于人性的一種理解和關懷。文學經典教學的初心,就是實現人文價值的跨時空傳播,在當代大學生心中培育影響其一生的人文精神。
三、文學經典教育傳播“文化墮距”彌合的路徑
在傳播媒體技術升級的同時,人文價值的探尋和傳達也應上升到一種新的高度,這樣才能解決新媒體時代文學經典教學中的“文化墮距”現象。具體路徑有兩條:一是從新媒體的應用著手,積極搭建媒介與文學經典之間的適度關聯,減少新媒體對文學經典傳播的阻礙,促使媒介成為傳播文學經典價值的有效手段;二是從文學經典的價值特征著手,搭建時空維度上的深層交流,拉近文學經典與當下的距離,重構文學經典的當代價值。1.搭建新媒介與文學經典適度有效的關聯。第一,以“本”為本,確保新媒體應用的適度。原著是文學經典教學的根本依據和價值來源,必須堅持以文本為本的原則。新媒體在文學經典教學中具有很大的優勢,但在人文素質的培養中只能起到輔助的作用,因此要遵循適度原則,避免形成新媒體的過度崇拜。以“本”為本,能在一定程度上規制新媒體的濫用,而新媒體的適度應用則能促進學生回歸文本。例如,有選擇性地播放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影視改編作品,將其作為原著的補充,能加深學生對原著的理解。以蕭紅《呼蘭河傳》的教學為例,受眾的解讀往往停留在寫景抒情、思鄉懷舊的表層意義上,引入相關電影《黃金時代》,讓學生從蕭紅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的一生中,進一步將呼蘭河理解為一個流浪靈魂無法回歸但永遠珍藏于心的精神棲息地。若是新媒體的利用無法增進學生對文本的感受,甚至直接取代原著的閱讀,則要認真反思手段的應用是否得當,警惕受到技術的控制。第二,以“人”為本,提高新媒體應用的效度。新媒體的應用應有效服務于文學經典人文價值的傳達,增強學生的人文體驗。這里仍以教學中應用最普遍的影視媒體來說明。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分析影視作品的改編與原著的內涵是否吻合,以便在技術與人文之間搭建橋梁,讓學生經由新媒體應用的反思增強對文學經典魅力的感受。如陳忠實的《白鹿原》,以磅礴的敘事結構描述了白鹿原半個世紀以來的時代變幻和人的命運,改編后的電影只剩下一個有限的空間中一個人物的傳記,通過比較,學生則可以反觀原著成為經典所具備的那種歷史的厚重感和人物命運的蒼涼感。如果影視資料的介入僅引起了學生的些許關注,那么應用新媒體技術的效果顯然一般,只有能引發學生對經典內在價值深切感悟的介入,新媒體技術才具有人文的溫度和抵達心靈的力量。2.建構時空的深度交流,凸顯文學經典的當代價值。經典產生于過去,但意義則是當代的。經典的價值必須回到接受者生命的本體意義上來重構,文學經典教學只有強化對學生當下生活的介入、價值認知和引導,才能獲得生命力。因此,教師教學中應建立起經典與當代的深度對話和交流,讓時空的距離轉化成一種具有肯定性的力量,凸顯經典的當代價值,使人文魅力深入人心。首先,這種對話可以建立在至今仍易于引起同情共感的作品上。文學經典是經過時間的淘洗和各種條件的過濾篩選出來的,寫出了人類共通的人性。如沈從文的《邊城》、汪曾祺的《受戒》所呈現的那種自然和諧的生活氛圍和超然恬淡的生活態度,其實就是中國從老莊開始就向往的寧靜和諧、與世無爭的詩意棲居家園,故能跨越時間的距離引發眾多讀者的共鳴。與這樣的作品溝通交流,學生能理解人性的超時代性,在思想和心靈中堅守一直存在于人類內心深處的精神。其次,這種對話要建立在因時空阻隔造成理解障礙的作品上。因為“經典……幫助你在與它的關系中甚至在反對它的過程中確立你自己”[7]。例如,魯迅的《風流》中關于頭發去留的生命體驗,令人不易理解。而一旦學生能跨越文化障礙,必能更深刻理解新文化運動對“人”解放的重要意義。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積極的溝通對話,在經典與當下之間建立想象共同體,構建起審美與學生精神價值之間的深層聯系[8]。最后,這種對話要建立在經典價值認同的歷史變遷上。有些作品盡管在特定的時間內被官方認定為經典,但由于對人性的忽視,很難產生跨越時空的持續共鳴。這時就需要深度交流,使學生充分認識到文學經典最核心的人文價值,并對其產生一種發自內心的、恒久而深刻的熱愛。從時間與空間維度上去建構當代社會與文學經典的深層交流,就是要以“人”的問題為核心,將文學經典教學設計成一種深度“對話場”,通過不同時空中的心靈對話,豐富學生對人的認識和理解,增進并見證自我的成長,提升其人文關懷的高度和深度。新媒體時代,技術在變,閱讀方式在變,但文學經典中的人文關懷卻不變。正因為這種獨特的價值,文學經典才能彌補技術造成的精神匱乏和思想虛無。文學經典教學在積極應用新媒體技術的同時,更要凸顯經典關于“人”的問題的深切表達。
作者:何玉艷 單位:廣西民族大學傳媒學院
- 上一篇:新媒體時代古代文學經典如何重煥新生
- 下一篇:基層黨員干部心理健康服務體系的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