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在教學活動的作用研究
時間:2022-05-20 04:32:07
導語:心理學在教學活動的作用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自學能力差也加劇了學生學習的壓力和負擔以及他們對所學科目的恐懼感。對學校安排的科目不感興趣。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通過與學生交流后發現大部分學生對自己所學的科目或多或少的不感興趣。只是迫于各方面的壓力不得不坐在教室里接受灌輸式的教育。學習動機低下。學習動機低下是獨立院校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最突出的問題。很多學生抱著學習無用論的思想打發在學校的時間,他們看不到學習的生產力價值所在,導致學習目標缺乏。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獨立院校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存在許多問題。隨著社會的發展,學生在思想上,生活方式上,對價值觀的認同上等都可以說是新時期新現象的領路人。教師和學生在各個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分歧。這對教師駕馭課堂和教學過程提出了很大的挑戰。首先,在管理課堂紀律上,特別是??瓢?就是一個斗智斗勇的過程。學生遲到、早退、曠課的現象屢屢存在。如何減輕這些現象是教師在教學工作中的一個主要問題。其次,課堂上學生的學習效率比較低,學生注意力不集中也是不容忽視的。引起這個現象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學生對所學內容不感興趣,在學習過程中遇到聽不懂的地方就不愿再繼續下去以及由于時間長了對學習產生了疲憊,出現一邊聽一邊忘的現象。這就導致教師必須尋找適當的方法和方式組織教學內容,改善課堂教學效果。最后,獨立院校的學生在學習能力上和一類、二類本科院校的學生有一定的差距,課堂上講的內容不容易消化,教師需要將某些內容重復講幾遍才可以達到預期的效果,這就導致了教學進度、教學內容和教學大綱以及教學日歷不符的情況,有時甚至不能完成教學目標。
針對以上獨立院校學生和教師在學習和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引入心理學中的剖析改善學生的學習狀態和教師的教學效果。根據心理學,大部分人對自己的心理活動感興趣。對學習動機而言,它分為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內部動機可以是好奇心、興趣、需要、自我效能、勝任力等,外部動機也是多源的,有部分學生是因為就業壓力,有部分學生是為了升學而學習,例如考研風氣蔚然成風,有部分學生是為了達到交往的目的或者是達到父母的期望。要解決學生學習動機低下的問題,就要了解他們的心理活動,分析可能存在的學習動機,在教學內容上滿足他們的好奇心,使得他們提起學習的欲望,例如可以在本門課程的第一節課安排有趣的事例,在課堂上使用一些幽默詼諧的語言適當改善一下課堂的氣氛,調節學生在上課過程中產生的疲憊感。另外,要讓學生知道他們的勝任力,即使他們無法勝任這門課的學習。用適當的方法去鼓勵他們,告訴他們一定行,一定能做到。在心理學上,表揚、鼓勵和信任能激發一個人的自尊心和上進心,適當的表揚和鼓勵在無形中增加了他們學習這門課的信心。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方法很多,比如可以導入新近生活中發生的事件,引起學生共鳴,可以導入一些與學生將來的工作息息相關的實例,如學生在實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這個問題是如何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的;也可以采用對比的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例如在課堂上控制語速快慢,音量大小,授課時短暫性的中斷等方式,這些都跟心理活動有關。學習動機的來源很多,根據心理學中的分析,可以采用外部強化和自我效能的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
外部強化是激發外來動機的必要條件。自我效能是對自身有能力完成某件事情的主觀判斷,強調的是前因對成功的影響。這就可以通過對學生施加獎勵或者懲罰的行為提高學習動機,從心理學的角度上,當獎懲的比例達到5∶1時效果最好。心理學中有三個定律:效果律、相依律、臨近律。效果律是一種強化的理論,指的是結果出現以后得到強化就會再次出現。比如學生的考試成績越好,就越愿意學習這門課。在平時的學習中,學習很努力的學生應該適當的給他們一個正確的恰當的評價,對努力學習這個行為提出表揚,讓學生看到積極的結果。相依律是指行為與結果直接關聯。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告訴學生他們在學習中的行為可能會導致什么樣的結果,使他們及時的明白自己的行為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臨近律是指事情發生離得時間越近效果越好。比如,考試成績出來后第一時間公布,第一時間告訴學生,對成績優秀的學生提出表揚,對成績進步的學生進行鼓勵,這樣達到的教學效果最好。
結語
總之,教師可以通過心理學知識了解學生的心理活動,準確掌握學生的心理動向可以更好的駕馭課堂,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作者:張振榮單位:煙臺大學文經學院
- 上一篇:心理學學科形象的結構探究
- 下一篇:心理學在青少年矯正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