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中心理學的作用

時間:2022-03-11 11:17:44

導語:道德教育中心理學的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道德教育中心理學的作用

摘要:道德教育的開展有利于學生心理上的健康成長,有利于引導學生思想向健康向上的方向轉變。至今為止,中國開展的道德教育工作,無論是主要功能的發揮,還是具體的內容的實踐都有著心理學的功勞。本文通過觀察心理學在道德教育中的應用,分析學生的心理,以達到將心理學合理的應用到道德教育中,充分發揮道德教育的積極性作用

關鍵詞:心理學;道德教育;積極作用;學生心理

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的道德觀念的形成,是受到很多外在因素的影響的。探討心理學在道德教育中的應用及其起到的作用,既可以健全完善現有的道德教育體系,又可以推動整個社會的道德教育觀念的發展和整體的道德水平。在日益發展的社會背景下,要達到道德教育的最佳效果,必須將心理學應用到道德教育的實踐中,充分的了解學生心理的變化。

一、道德教育和心理學的關系

伴隨著教育活動中,不斷推進的道德教育理論的研究和實踐工作的開展,教育家開始意識到心理學對于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在充分的研究過心理學之后,將道德教育和心理學相結合,形成了一種新的理論體系—道德教育心理學。道德教育心理學的開展,是建立在實踐的基準上,研究學生思想和行為上的熱點,從而達到了解學生心理變化的目的。這種新的理論體系的形成,反映了當代社會對學生心理和道德教育的重視。一切關于事物的認知都是來自于實踐過程。不管身處于什么時代,道德教育都是不可缺少的。尤其是在步入文明的社會的現在,對于人的道德教育更是不可缺少的。道德教育是適應時展的產物,它的存在是為了促進整個社會的進步,也是為了維護社會的和平發展。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各國之間的交流逐漸增流。在信息化的時代,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交流給人們的思想也帶來一些轉變。作為教育的一大構成,學校的道德教育也會受到或多或少的影響。這種影響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負面的。但是在復雜的社會形勢下,道德教育工作者必須站在正確的角度,來引導學生往積極向上的方向轉變,實現道德教育的目的。

二、心理學在道德教育中的應用

通過研究顯示,一個人的道德觀念的形成是受很多外在因素的影響的,如所處的環境,所經歷過的事情。在這樣的情況下,每個人道德觀念都會有所差異,所以,道德教育研究工作者就必須站在科學的角度,在承認個體道德觀念的差異,提升自身的素養引導學生,解決學生遇到的問題,為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提供助力。

(一)正確的認識人的需求

每個人的個性是不同的,其中包括每個人內心的傾向。從心理學上講,這種傾向被稱為個性心理傾向。通俗意義上說,這種個性心理傾向是包含了人的動機、心理需要等內容的。要達到道德教育的目的,就需要引導人的個性心理傾向往積極方向。意味著,教師需要了解這個人的需求。那么就需要對人的需求加以探討,了解到不同人的不同需求,做到道德教育的第一步工作。因此,只有正確認識到學生的需求,才能科學的引導學生的行為,達到道德教育的目的。一個人做任何事情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自身需求。而為了滿足需求,人必須通過行動來達到目的。所以說,一個人的行為是人的心理的反映。道德教育的工作者需要通過學生的行為了解學生的需求和學生的心理。從而采取措施來引導學生的行為,提升學生的積極性。

(二)了解個人的性格特征

一個人的性格特點反映這個人對社會的態度,以及其行為特點。由于每個人周邊環境的差異、生存條件的差別等等因素的差別,導致每個人的性格也有差別。一些人的性格是積極地,一些人的性格是消極的。所以,對于不同性格的人的道德教育方式也是不相同的。對消極的人的道德教育,教育工作者就需要保持耐心,時刻的激勵這一類人,讓其意識到自身的優秀,和社會的美好。對于那些性格比較積極地學生,道德教育過程中應該注重讓其完善自身的性格,改掉不足的地方,向更加積極完美的方向行進。總而言之,道德教育工作者是需要為不同的人創造適應的環境和條件,利用自身的性格優勢引導這些不同性格的人趨于完善,需要其保持積極性影響學生的行為,讓學生自主覺察自身的不足,然后改變自己。

(三)幫助學生樹立一個正確的理像

一個人的理想意味著這個人對未來的展望。理想的確立應當是基于實際情況上,根據自身的特點決定的。現階段社會大的理想就是培養學生對于共產主義理想的情感,所以在道德教育的過程中,道德教育工作者應當通過一系列的教育活動,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的心理和思想,讓學生自覺的樹立建設共產主義社會的理想。建立了一個正確的理想,學生可以在未來的生活和學習中,一切行為都向著自身理想的方向發展,完善自己。道德教育工作中,心理學的應用具有指向性。所以道德教育一定要和心理學相結合,通過研究學生的心理變化,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引導學生往正確的方向前進,完善學生的性格,提升學生的自主性和積極性,讓學生具有一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才能達到道德教育的目的。

作者:張詩林 單位:沈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參考文獻:

[1]朱小蔓,其東.面對挑戰:學校道德教育的調整與革新[J].教育研究,2010,03:3-12.

[2]趙敏.新媒體視閾中的大學生道德教育創新研究[D].山東大學,2012.

[3]方紅.吉利根的道德心理學思想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

[4]吳榮先.道德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問題[J].長沙大學學報,2010,03: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