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務型的英語教學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26 04:20:00
導語:任務型的英語教學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英語學習是一個漸進的、逐步熟練、逐步發展的過程,這是一個由感知、模仿到自主學習,再到熟練地運用的過程。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要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我們在教學中不僅要重視最終結果,更重要的是要重視學生學習、實踐的過程。因此,筆者從設計原則,基本步驟,基本模式等方面進行了具體分析,提倡在英語教學中應用任務型教學模式(Task-basedlanguageteaching)。
語言建構主義理論告訴我們,語言不是能夠學會或教會的,而是必須通過大量的語言實踐活動而自動習得的。如果語言學習活動只停留在對語言的教與學的層面,而沒有參與到實際運用該語言的活動中去,一個人要想掌握甚至精通這一門語言特別是外語,那是很難想象的。任務型教學模式要求我們將學生的語言學習過程與實際生活實踐結合起來,將生活引入課堂,將課堂延伸到生活。學生只有通過課堂內外反復大量真實的交際與實踐活動,才能掌握好一門外語。這就是語言習得的最基本規律。
近些年,我國教育部出臺了英語教學的“新課程標準”,提出了英語學科的課程目標、課程設計以及實施建議。提倡任務型教學模式,把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落實在教學過程中,倡導體驗、實踐、參與、交流和合作的學習方式,實現任務的目標,感受成功,強調學生能用英語做事情,培養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1]
一、“任務型教學”概念的提出
第一位將“任務型”的語言教學體現在教學大綱和教學實踐中的是普拉布(Prabhu)教授。他在1979年,在印度中南部的班加羅爾(Bangalore)開始了把當時看來很激進的理論假設付諸于實踐的大膽教學試驗。他認為:當學生注重于任務而不是他們所用的語言時,他們會學習得更有效(Studentsmaylearnmoreeffectivelywhentheirmindsarefocusedonthetask,ratherthanonthelanguagetheyareusing)。[2]因此普拉布(Prabhu)被認定為任務型學習活動創始人。
目前比較成熟的解釋為:任務型語言教學(Task-basedLanguageTeaching)就是直接通過課堂教學讓學生用英語完成各種真實的生活、學習、工作等任務(task),將課堂教學的目標真實化,任務化,從而培養其運用英語的能力。也就是說以具體的任務為載體,以完成任務為動力,把知識和技能融為一體,通過聽、說、讀、寫等活動,用所學語言去做事,在做事的過程中發展運用自己所學語言。[3]簡單地說就是:為用而學,在用中學,學中用,學了就用。那么,任務型教學設計有哪些特點呢?
1.任務型教學設計的原則。
活動要有明確的目的并具有可操作性;活動要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為出發點,內容和方式要盡量真實;活動要能夠促使學生獲取、處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語與他人交流,發展用英語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活動不應該僅限于課堂教學,而要延伸到課堂之外的學習和生活之中。
2.任務型課堂教學的基本步驟。
●Pre-task(呈現和學習完成任務所需的語言知識,介紹任務的要求和實施任務的步驟)
●While-task(設計了數個微型任務,構成任務鏈,學生以小組形式完成各項任務)
●Post-task(各小組向全班展示任務結果)
●Check(學生自評,小組互評,教師總評)
●homework(根據課堂任務內容,以個人或小組形式做相關項目)
二、任務型課堂教學的基本模式及應用
1.教師啟動——任務進行的前提。
在這種模式結構中,學生學習任務的進行是以教師的啟動為基礎的,沒有教師的啟動,學生必將無從下手,也就談不上任務的開始與完成了。教師在新的任務進行前,應發揮主導作用,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如介紹新的語言結構,文化背景知識,為學生任務的進行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掃清學生任務進行的障礙。這是任務開始的階段,也是引起學生學習動機或動力的階段,是任務進行的前提。因此,教師應充分做好準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的渴望。2、學生自學——任務進行的基礎。
新課伊始,教師就應先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及水平,制定可行的、學生容易達到的階梯型任務鏈(THETASK—DEPENDENCYANDTHETASKCHAINPRINCIPLE),然后向學生提出任務要求及其所需準備,明確任務后,學生自學(可課前或課后),在這期間,教師可以放手讓他們去學習新的知識,讓他們去發現、研究、解決問題,為任務進行打好基礎。
3、討論交流——任務進行的關鍵。
在學生自學,初步感受新材料的基礎上,學生開始進行任務的討論交流。討論交流一般以小組形式開展。小組一般由優等生、中等生及差生程度各不相同的學生組成,保持同組同質的程度。在課堂中,各小組成員就自學情況向其他人匯報,提出自學碰到的問題,小組長記錄后向全班提出。最后,各組就提出的問題進行討論,并交流任務準備情況。但教師也要注意發揮主導作用,積極巡視、參與,并對學生無法解決的困難設法引導。
4、匯報總結——任務進行的主體。
在解決基本問題后,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匯報總結,一般仍以小組為單位。各小組根據自學階段教師設定的階梯型任務鏈,從易到難,從簡到繁,從小到大,從分散到綜合,逐一匯報,教師及時給予指導和總結。
5、鞏固評定——任務進行的循環。
在匯報總結后,教師要按一定的評價標準對各個學生進行全面、客觀、準確的評價。練習是學生鞏固知識的必要環節,也是檢測任務完成質量的有效手段。教師應及時地設計好適量、多層次、靈活多樣的練習題。習題的完成也可作為一種任務進行,可在學生自練完成的基礎上,讓其互評、互議、互批、互改,同時教師可講解關鍵點、重要點。這樣,任務進行有了良性循環,從另一個角度鞏固了任務進行的效果。
三、結束語
語言學習,尤其是一門外國語的學習,是一個漸進的、逐步熟練、逐步發展的過程,這是一個由感知、模仿到自主學習,再到熟練地運用的過程。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要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我們在教學中不僅要重視最終結果,更重要的是要重視學生學習、實踐的過程。因此,筆者提倡任務型教學模式(Task-basedlanguageteaching),把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落實在教學過程中,倡導體驗,實踐,參與,交流和合作的方式,實現任務目標,感受成功,強調學生能用英語做事情。
參考文獻:
[1]國家教育部:“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Skehan.ACognitiveApproachtoLanguageLearning.OxfordUniversityPress,1998.
[3]龔亞夫、羅少茜,《任務型語言教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 上一篇:委婉語及英語教學研究論文
- 下一篇:建筑安全監督管理費征收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