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傳統圖案在藝術設計中的應用
時間:2022-04-25 02:15:00
導語:透析傳統圖案在藝術設計中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藝術設計中,圖案是繼形式、材質和色彩后又一重要的設計元素,這一設計元素已成為現代設計師的一種前衛設計觀念。
在日益國際化的今天,“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這一理念已經被越來越多的業內人士所認同,更多的設計師開始重視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如何合理、有效地將中國傳統圖案融會于服裝設計的實踐中,一直是設計師們努力思考的課題。
一、中國傳統圖案的含義
中國傳統圖案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華。它既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象征和表現,也是現代藝術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傳統圖案多是人們想象幻化出來的美好事物,即便是描繪現實中的事物,也經過了加工和變形,力圖表現一種圓滿和諧的意境和美感。具體包括瑞獸圖案、吉祥畫、漢字圖案、古代花邊紋樣、花卉圖案、諸神圖案、仕女圖、中國古代家具和建筑圖案、中國化的佛教圖案、生肖圖案以及我國少數民族服飾圖案等。以商周時期青銅器上的“饕餮紋”為例,這個出現在祭祀活動器具上的圖案顯得非常神秘而且莊重。再比如漢代代表圖案“瓦當圖案”,大多數以動物、植物、文字符號和幾何紋為主,其中包括有大眾所熟知的朱雀、青龍、白虎等,取材多與吉祥、避邪有關,造型簡潔有力,極具韻律美。
二、藝術設計與中國傳統圖案相融合的優勢探討
1.滿足消費者日益上升的審美需求。當今人們的審美需求趨向簡單化、自然化、純樸化。將中國傳統圖案運用到服裝設計中,符合人們的這種心態,使設計具有古樸濃郁的民族特色,滿足了消費者對傳統文化和藝術的追求。以中國傳統圖案為元素的設計風格與藝術品結合,給藝術設計注入了濃厚的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
2.弘揚民族文化,開辟新的設計風格。優秀的藝術設計不僅在功能、造型、色彩和裝飾等要素的配合上要統一,同時在設計中應蘊含一種價值觀、文化屬性、審美品位和時尚感。從當前設計的趨勢可以看到,無論在國內市場還是國際市場,具有中國傳統圖案裝飾樣式的藝術設計,.總能夠吸引更多人的注意,不但能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而且對弘揚民族文化,促進我國藝術設計走向國際市場,起到重大的推動作用。
中國傳統圖案種類繁多,在設計過程中不可盲目亂用,在應用的時候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形式美的創造。隨著人們對客觀世界認識的不斷深人,“形式美法則”已成為現代藝術設計構成的一般性原理。這個原理也無一例外地在現代藝術設計中得到應用。在對傳統圖案進行形式美的創造時,首先要明確所設計產品的特征、種類和用途,其次要對不同地區消費者的審美習慣和接受能力進行調查。因為各個地區人民的生活習慣、民族信仰是不一樣的,例如在歐洲一些國家都視貓頭鷹為智慧的象征,而我國民間習慣把它看做不祥之物。因此,在進行傳統圖案的形式美的創作之前,必須作前期調查。再次,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人們的審美習慣也會不斷變化,這就要求設計師要緊密結合時代的審美取向。
2.了解傳統圖案的文化底蘊。中國傳統圖案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和歷史的積淀,有著不同的時代和地域特色,有很多傳統圖案還蘊含著很深的文化內涵。所以在以某個傳統圖案為藍本進行設計之前,還要充分理解這個傳統圖案的寓意和內涵,使傳統圖案與設計的風格、功能有機地聯系在一起。
3.運用傳統圖案的靈活性與創新性。當今的時代是一個信息時代,每天有非常多的圖案不斷地出現在消費者的眼前,容易造成人的視覺疲勞。這就要求設計師們在設計時能夠在思想、內容、形式這幾個方面契合消費者的心理,如果只是將圖案簡單地堆砌和拼湊,就會顯得膚淺、庸俗。因此在運用傳統圖案時必須大膽創新,融入鮮明的個性,才能得到消費者的注意與認可,從而在眾多的產品中脫穎而出。同時,還應該靈活運用,可以用裝飾配件的形式來表現,也可以根據藝術設計風格利用造型來表現。
4.賦予傳統圖案新的時代感。藝術設計的風格千差萬別,往往是通過形式、材料、色彩、圖案或者工藝等表現出來的,這些風格或細膩、或粗獷、或樸素、或華麗。作為圖案應該盡可能與作品的風格和諧一致,從而對整體風貌起到渲染和強調的作用。中國傳統圖案的設計風格在藝術設計中的運用,是與人們的生活環境和水平相對應的。提煉出中國傳統圖案的精華,結合現代審美標準充分考慮服裝的時代性、地域性特點,有利于強化傳統風格的表現和運用。傳統圖案作為手工業時代的產物具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在許多方面已不適應現代設計發展的需求,但不能因此說傳統圖案已經過時了。繼承傳統不是復古,更不是照搬,更不能僅僅局限于“龍、鳳、福祿、壽”等圖案紋飾。因為時代是在不斷前進的,把民族化與現代化截然分開是錯誤的。在選用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國傳統圖案的同時,要賦予它們新的時代感,要注意吸收先進的設計理念和科學技術,緊跟時代潮流,推陳出新,給人一種全新的感受。傳統應是一種風格,一種時尚,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在傳統圖案中體現出時代感。
- 上一篇:小議博愛教師素質的核心
- 下一篇:小議優質教學境況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