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論電視行業的上海風向
時間:2022-07-10 06:15:00
導語:談論電視行業的上海風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地影視產業的爆發式增長,在電視節上有非常直觀的體現——一路高漲的成交價碼一方面顯示了業界對市場的信心,同時也對市場發展方式和容量提出了考驗。
2011年6月6日—10日,在為期5天的第17屆上海電視節之間,陰晴交錯,梅雨紛紛。相比往屆,今年的上海電視節已再那么“純粹”——視頻新媒體占據了上海電視節的半壁江山。同時,內地影視產業的爆發式增長,在電視節上有非常直觀的體現——200多家國內外影視機構鋪天蓋地的廣告牌似乎昭示著“中國紀元”的開始,而一路高漲的成交價碼一方面顯示了業界對市場的信心,同時也對市場發展方式和容量提出了考驗。
1.電視節的得失
今年的上海電視節基本保持了電視節目評獎、節目交易和項目創投、新媒體暨設備市場、論壇等主體環節,此外還包括MIDA紀錄片特別活動、電視劇觀眾票選活動及上海大學生電視節等主題活動。
今年的“白玉蘭”獎是比較有創意的一屆。電視節組委會第一次將觀眾網絡票選納入評獎。于是今年“白玉蘭”獎的賬面上,最具人氣演員獎與最佳演員獎的影響力不相上下。
兩大交易市場仍然是本屆上海電視節最熱鬧的地方——國際影視節目市場和國際新媒體與廣播影視設備市場。據悉,本屆上海電視節有200多家中外影視機構、發行商、播出機構設展,參與人數超過20000人,買家達到2132家。
影視節目市場上,成交價繼續飆升和新公司大量涌現是一大突出現象。這既顯示中國電視產業的繁榮,又昭示了產業高風險的隱憂。古裝神話劇《歡樂元帥》每集總賣價達到300萬元,首輪上星單集售價總和就超過180萬元;導演高希希轉型做老板的第一部大戲,《楚漢》投資預算高達1.7億元,單集成本有望突破200萬元——高希希的希世紀影視公司在電視節上宣布正式成立,成立伊始立項電視劇就達8部之多。中視晴晨影視文化中心的《皇糧胡同十九號》的二輪交易也非常熱門。
視頻新媒體的大規模入駐讓本屆上海電視節不再是電視臺的獨角戲。潮流所趨,沒有一家視頻新媒體會甘心局限在播出平臺的窠臼里,錯過分享“影視大餐”一杯羹的機會。
騰訊網作為本屆上海電視節的獨家網絡支持方,不僅成為“白玉蘭”頒獎的獨家網絡票選媒體,在展臺上擁有訪問直播間,而且還宣布發力5億元與華誼合作進軍影視制作領域,打造全平臺優勢。優酷網則縱橫捭闔,儼然以全媒體核心自居,集合電視臺、制作方等打出了“大劇網播跨入‘億時代’”口號,開創“網臺互動”傳播模式。首輪全覆蓋,是優酷2011年的重要戰略。
國際新媒體與廣播影視設備市場位于上海展覽中心的中央大廳上下兩層,展館規模上雖較占據東西各館好幾層的國際影視節目市場相形見絀。但大部分來到這里并靜靜地坐下聽展商侃侃而談的是業內的專業買家。其觀眾的專業性、質量都要比國際影視節目市場更高,包括到場的媒體。
本屆“白玉蘭論壇”分為高峰論壇和4個專業論壇。整體而言,有一個主題隱約貫穿各大論壇,那就是電視媒體與新媒體各自的困惑和博弈。
全媒體時代,再沒有一家傳播平臺愿意在一棵樹上吊死。多屏、多終端、智能化、產業鏈條多元化,以及高清的內容,傳統電視和新媒體都在融合的道路上各自探索著轉型之道。
高峰論壇邀請了互聯網視頻產業、通訊產業、電子科技產業和終端設備制造商等各領域的高層,雖是以“全媒體時代媒體產業戰略”為題展開,但無論是發言嘉賓的比例,還是話題中心,互聯網新媒體幾乎完勝。傳統電視媒體發言人僅有兩位,還是來自上海本地。而網絡視頻媒體有4家,互聯網終端廠商也很積極,也有4家公司的高層參與發言。與會者探討了全媒體時代內容與受眾的新型關系,以及各自的發展戰略。
專業論壇共分為“電視欄目的產業化‘生存之道’”、“創贏東方——節目模式與中國當代娛樂產業的對話”、“白玉蘭”國際廣播影視技術論壇(IBTC2011)、動畫生命力四大論壇。尤以前兩者為盛。
面對洶洶而來的新媒體,傳統電視透露著不安,又矜持著體制內優勢。而新媒體則選擇“高調做事,低調做人”,以多元、融合為主張和傳統電視繼續打“太極”。可以看出,本屆上海電視節的觀眾更加務實,相對于聚焦大趨勢戰略的高峰論壇,能夠觸動業界痛點、給予業界具體“策略”啟發的專業論壇更受青睞。
2.更“內斂”的電視節
按照國際“通行法則”,電視節往往是為電影節“熱身”的,少有做到“艾美獎”那個份兒上的。所以對各大電視節來說,包括上海電視節,爭一時表面的風光,不如擴充的市場容量和實際交易額來得更實在。
除了艾美獎,戛納電視節是歐洲電視節中的翹楚。在亞洲,上海、東京、首爾三地的電視節差不多成鼎足之勢,但上海電視節相對更具市場吸引力。韓國首爾國際電視節和日本東京國際電視節起步較晚,但影響不俗。然而首爾國際電視節的評獎只針對電視劇,不涉及綜藝節目等其他形態的電視作品,局限性較大。東京國際電視節或可與上海電視節一拼,但日本畢竟市場小。可以看出,身為一個國際性電視節,上海電視節的國際壓力并不大,其真正“對手”是自己。
市場的力量往往決定了當地電視節的影響力。中國內地影視產業的發展有著廣闊空間,隨著電視臺自身的革新,以及新媒體的勃興,市場總量不斷增大。近些年,中國軍團頻繁出入戛納、意大利等國際性電視節,也積攢了不少人氣。故而今年上海電視節的國際磁場效應大增,吸引了英國、德國、西班牙、澳大利亞、泰國、韓國、新加坡、菲律賓、墨西哥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專業人士。
有人說過,目前國內市場已經足以支撐中國影視產業的發展。聽了這話,不知應該是喜還是憂。今年的上海電視節無論是獎項、市場,還是論壇議題都越來越囿于國內市場。不知是出于國外參賽作品不多,還是“中國制造”太好。相對于日韓兩地的電視節對中國電視的關注與認可,今年的“白玉蘭”獎項的90%都給了“中國制造”。展臺上,盡管海外展商的比例仍保持在40%左右,但無論是展臺規模,還是作品造勢都不如國內的古裝劇、紅色獻禮劇來得華麗。“全球話題,興業經驗”一直是“白玉蘭論壇”的口號,但從本屆的論壇主題看,“興業經驗”或許有之,“全球話題”未必多見。如果不是有“創贏東方娛樂節目創投會”和“亞洲動畫創投會”,那些從國外請來的業界大佬,幾要淪為可有可無的點綴。
- 上一篇:詮釋建筑環境藝術之美
- 下一篇:人力資源部員工培訓工作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