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論中國電影中的若干意象
時間:2022-10-14 11:00:00
導語:談論中國電影中的若干意象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中國電影的鏡頭中,有著許多獨特的意象構造,它們深受佛教文化的影響而體現出了濃濃的佛味和禪趣。一種是如寒雪、幽林、曲徑、空山、扁舟一類能營造出古典淡雅的審美意境,寄托了創造者清高閑適的審美理想;另一種則是如晨鐘暮鼓、油燈、蓮花、寺廟、經幡、嘛呢輪、哈達等專屬于佛教文化的富于宗教含義的意象,它們大量充斥于中國電影的畫面中,既極大地豐富了鏡語的表現力,也使得中國電影難得地呈現出了一定的宗教意味。這在無神論作為主流意識形態的國度里確實難能可貴。下面筆者挑選幾個比較典型的意象來加以具體分析:
很少有民族象中國人這樣對月亮有著深厚的感情,并在藝術作品中將這種感情加以詩意的呈現。可以說,是月亮的皎皎光輝映照了中國的美學世界。月圓如輪,月彎如牙,月的境界,清冷,神秘,無限幽遠。月是佛教中無比重要的一個意象。甚至佛教的發源地印度國家的名字也與月亮有著直接的關聯。玄奘在《大唐西域記》卷二《印度總述》中寫道:“印度者,唐言月。月有多名,斯其一稱。言諸群生輪回不息,無明長夜,莫有司晨,其猶白日既隱,宵月斯繼,雖有星光之照,豈如朗月之照!茍緣斯致,因而譬月。良以其土圣賢繼軌,導凡御物。由是義故,謂之印度。””’在中國佛教中,月亮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直觀喻象,象征著本體佛性。永嘉玄覺說:“一性圓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切攝。”(《永嘉證道歌》)佛家著名的著作《指月錄)就是以手指比喻借以證悟的法門。而月亮就是如如不動的清靜法體。有關月亮的最著名的一個比喻我們可以在《大涅?經》卷九《如來性品》中看到:‘譬如有人見月不現,皆言月沒而作沒想。而此月性實無沒也。轉現他方,彼處忠實復謂月出,而此月性實無出也。何以故?以須彌,山障故不現。其月常生性無出沒,如來應正遍知亦復如是…,如是眾生所見不同,或見半月,或見滿月,或見月蝕。而此月性實無增減,常是滿月。如來之身亦復如是,是故名為常住不變。復次善男子譬如滿月,一切皆現,在在處處。城邑聚落山澤水中若井若池若盆,一切皆現。””’經中認為,月本無圓缺,是人由于自身肉眼的局限性和被物所遮擋,才誤以為月亮有變化。其實月亮所比喻的如來佛性是不增不減,不生不滅,不凈不垢的。
除了本體的比喻。禪門中人也最喜用月來描繪明心見性后不可言說的境界。比如禪宗燈錄中記載。唐代寶積寺的一個和尚描繪自己得道后的境界:‘決心月孤圓,光吞萬象。”另外一個僧人解釋這種境界:‘?倚雪巢猶可辨,光吞萬象事難明。””可見,一輪冷月當空,正是佛家的無可分別而又朗照十方的自在境界。
禪鏡就是詩境。月亮這一美好的禪鏡對中國藝術的創作影響深遠。不論在文學作品還是在畫作中。可以說無月無以成詩情無以成畫意。著名的如蘇東坡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李白的‘筒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王維的“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至于禪師們以月來談佛論道,寄托雅意,那就更是屢見不鮮了。如法演的《送仁禪者》云:“白云巖上月,太平松下影。深夜秋風生,都成一片境。”(《古尊宿語錄》卷二十二《黃梅山東山(法)演和尚語錄》)比如三平禪師有頌云:‘害提慧日朝朝照,般若涼風夜夜吹。此處不生聚雜樹,滿山明月是禪枝。”(《祖堂集)卷五艾三平和尚》)”’
在中國電影中,月的意象也是俯拾即是。在追求傳統美學風格的作品中,月是體現諍晴畫意最好的手段,可謂無月無相思;在有關佛教題材的作品中,月更是作者闡釋佛理,揮發佛趣的最好工具,可謂有月方有禪。學者劉書亮在總結謝晉電影時發現了一個創作規律,那就是“白天敘事,夜里抒情;鬧中敘事,靜中抒情”。僻靜單純的空間非夜色莫屬,而月亮又是夜晚最美的主角。以月光為光源,便可營造出白天所不具備的特殊意境效果。這點連明代的張大復也深諳其道,他在《梅花草堂筆淡》里寫道:‘邵茂齊有言:天上月色能移世界。果然!故夫山石泉澗,梵剎圓亭,屋廬竹樹,種種常見之物,月照之則深,蒙之則靜;金碧之彩,批之則醇;慘悴之容,乘之則奇;淺深濃淡之色,按之望之,則屢易而不可了。以至河山大地,藐若皇古,犬吠松濤,遠于巖谷,草木生長,閑如坐臥,人在月下,亦嘗忘我之為我也。””’在電影的光影世界中,這種‘能移世界’的月色更是被運用的出神人化。曝光控制技術和照明手段的利用,可以使得景物在月光下呈現出單純化潔凈化的審美效果。比如被學者經常提起的謝晉導演的《芙蓉鎮》中‘掃街’的場景中,白天的世態紛雜、眾聲喧嘩都隱沒在黑暗之中,小鎮的青石板街道在月光這一假定光源中被純化和強化,形成了一個寧靜、空靈的“良知的樂園”。
營造意境的大師無不是利用月亮的能手,蔡楚生在《一江春水向東流》中將月亮的意象反復運用,在不同的場景不同的時空里,月亮代表著不同的含義,但相同的是,月亮都成了創造意境的最好手段。
在佛教題材影片中,月亮的出現就不僅僅是出于美學氛圍的考慮,它充滿了強烈的宗教意味。比如《一輪明月)是近代高僧弘一法師的{軌己影片,片名本身就用明月的形象象征了傳主高蹈清潔的人格和超凡脫俗、圓融無礙的佛門境界。中國佛教協會前會長趙樸初生前為弘一法師一生的題詞便是:‘‘x盡奇珍供肚眼,一輪明月耀天心。”在片中幾次出現的月亮都恰到好處的表現了導演的創作宗旨。其中一處是描寫叔同成長時,池塘中一彎月,鏡頭慢搖,主人公已經長大,琴聲不變,時空已經悄悄轉換。另外一處是李叔同出家前夕與妻子在:一個房間內,兩人分坐在床的兩側,李叔同告訴妻子要出家的決定。這時房間是黑的。從窗外躬進一束月光,照亮了李叔同的身體。月光是藍色的冷光源,在大面積的黑色中尤其顯眼,既使畫面風格寧靜素樸,也很好的象征了李叔同此時欲沖破紅塵、奔向凈土的心境。影片最后的畫面是,已近老年的弘一法師乘小船,在滿是油燈的湖上前行。前方遠處一輪明月懸于半天,光輝皎潔,照徹大干世界。令觀眾再一次感受到了弘一法師那如月亮般光輝燦爛的人生。
- 上一篇:政府防治證券風險探索
- 下一篇:版畫中的科技發展運用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