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藝術瑰寶大秧歌思索

時間:2022-05-02 05:15:00

導語:民間藝術瑰寶大秧歌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間藝術瑰寶大秧歌思索

東北大秧歌歷史悠久,流傳至今約有三百年左右的歷史。大秧歌產生于何時,各地說法不一。據傳說,元代忽必烈稱帝后,把百姓每五十戶編為一隊,派一元兵看管,元兵為尋歡取樂,常集合百姓唱歌跳舞,并在其中亂躥亂跳,戲弄婦女,以后依此作為一種表演形式流傳下來。遼陽地秧歌過去一般有五十人左右表演,由一手持長鞭的“克力吐”指揮(此鞭又稱老牛槌),按其鞭聲變化各種花場,并可在他們中任意躥來躥去。這種表演形式和上述傳說近似;蒙語“鄂爾克吐”意為權力,與指揮者同意,與“克力吐”音似,可能屬于音變。如按此傳說推算,東北大秧歌的起源應上限于元代。如從遼陽挖掘的東漢墓群的百戲圖來看,秧歌應屬其中的形式,當上限于漢代,但漢代墓群之百戲與秧歌的關系,有待進一步的考究。據《柳邊記略》載,當時的東北秧歌,只是“以童子扮三四婦女,又三四人扮參軍(丑),各持尺許兩木戛擊相對舞。而扮一持傘燈賣膏藥者前導,旁以鑼鼓和之,舞畢乃歌,歌畢更舞”。

到現在已發展成能扮演各種不同的人物,既有大場、小場,又有各種民間小戲的完整的藝術形式。在這個演變的過程中,民間職業藝人隊伍的形成,是發展秧歌的重要因素之一。傳統的秧歌表演原本是由農民、店鋪伙計為同慶同樂所辦的秧歌會(樂會),屬于元旦之際舉行的自娛性活動。后來有些農民迫于生活,在春耕前組成秧歌隊走村串鄉進行表演,掙些錢糧以貼補家用,春耕開始便回家務農,成為半農半藝的秧歌藝人,俗稱“二八月莊稼人”。其中有一部分藝人在廟會競演中竭盡自身所長,又攝取了別人表演的精華,提高了自己的技藝水平,逐漸從業余活動中分離出來,成了職業性的藝人,專門從事東北大秧歌的演出。由于秧歌藝人隊伍的形成,經過他們不斷研究和創新,使東北大秧歌的表演形式、內容和扭法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早期的東北秧歌是不踩高蹺表演的地秧歌。據著名秧歌藝人王世新說,他在十一歲左右便從師學習秧歌,初學時即為地秧歌,十五歲后才有高蹺的形式。王世新已近百歲的人,從其學藝年限來看,八十五年前(約1910年前后)仍為地秧歌。后來為便于群眾圍觀,在有的秧歌隊中出現了扛人表演,由上裝站在下裝肩上跑大場(稱跑浪頭),但表演不能持久,后來在踏蹺技藝和小鼓秧歌的影響下,部分地區吸取了踏蹺的形式,發展成高蹺秧歌。東北秧歌又是集舞蹈、雜技、小戲于一體的綜合性的藝術形式,《遼陽縣志》載:“十五日為上元節,俗稱元宵節,又名燈節,又十四迄十六,商民皆張燈火,間有奏管弦者,街市演雜劇,如龍燈、高蹺、獅子、旱船等沿街跳舞,俗謂秧歌。”

由此可見秧歌,即同社火、雜劇一樣,包括了各種各樣的表演形式,也是各種藝術匯合演出的總稱。可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秧歌,多指其中具有載歌載舞的形式。東北秧歌在表演和扭法上的特點,可以歸納為媚、逗、浪、哏、俏五個字。媚是指上裝表演要俊美、俏皮;逗是指下裝表演熱情幽默;浪是指秧歌扭的要活;要哏;要俏;要美。舞蹈風格是既有虛又有實,所謂虛,就是舞蹈風格,蘊涵于舞蹈形式和內容之中,是通過表演使人們感受到它的風格所在;所謂實,就是風格不是空的,是由多方面要素構成的,體現其風格的要素主要有韻律、體態、動作、節奏、服飾、道具。另外,秧歌的流傳與發展,同戲曲有著密切的關系,像秧歌中的小戲《殺江》、《鐵弓緣》等,就是以戲曲劇目加以改編,用秧歌柳子(秧歌曲調)或其它曲牌表演的,而、《借當》、《杜十娘》、《三節烈》等,則原封不動地搬演評劇折子戲。《撲蝴蝶》《摸魚》、《捕魚》等舞蹈小場,也吸收了戲曲的身段和跳、轉、翻、滾的技巧,使秧歌的表演更加動人。在清代以后,東北秧歌無論是在內容,還是在形式上都有了很大發展,它的發展和演變可以分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清代初期從內容到形式都較為簡單,這可以從楊賓所述之“由童子扮三四婦女,又三四人扮參軍”的形式中了解當時的東北大秧歌情況。

第二,清末民初雖然仍屬地秧歌,但無論從內容和形式都有了很大的豐富和發展。這一方面是受戲曲影響,另一方面也是民間舞蹈的互相交融的結果。清代時期的京劇藝術對民間舞蹈的繁榮起到了促進和推動作用。這一時期主要特征有兩個:首先,單一的、清一色的人物扮相演變為多種人物性格和各種舞蹈、小戲、雜技的綜合性的表演實體。其二,由簡單的、不嚴密的演出形式,發展成具有豐富表現能力和獨具特色的民間歌舞形式,此時的秧歌,不但是賽會中重要的藝術形式,而且本身就包含著小戲、歌舞、雜技相結合的民間藝術

第三,抗日戰爭時期東北秧歌有了很大的發展,此時的秧歌不但與踏蹺結合,產生了高蹺秧歌,而且在內容上更加豐富多彩。在小場演出方面就有逗場、渾場、雜技、武術、跳高桌、跳板凳、叼鋼板、旱船、以及梢子棍、少林棍等。從秧歌形式來看,就有大鼓高蹺、小鼓高蹺、寸蹺秧歌、地秧歌等。尤其是每年一度的營口耀州山廟會,可謂是民間藝術匯演的盛會。屆時,沈陽、長春、大連等地均有人來營口觀賞,進香,附近鄉縣皆組織各種“盤會”參加。此舉雖然是群集山廟祠神,以祈豐年,同時也是各路民間藝術交流的大會,是互相競賽的集會。第四建國以后:不僅本地秧歌,得以繼續發展,同時由于受陜北秧歌的影響,在遼寧地區又增添了一支新花——解放秧歌。這種秧歌既有健康的扭法,又有表現推翻三座大山、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人、新事、新內容。此時的東北秧歌在其影響下不斷地繁衍和出新,從內容到形式皆有新時代的特征。無論是廣場藝術,還是舞臺藝術,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東北秧歌的產生和發展,是受社會發展與變遷的直接影響的。從秧歌青年男女的扮相,到多種人物性格的變化;從地秧歌到高蹺秧歌、從大高蹺到小高蹺等等,秧歌的表演內容和形式,都是隨時代的發展而變化著的。由于歷史時期不同,秧歌的表演內容和形式也必然有所區別。東北秧歌是勞動人民在生產勞動中創造的藝術,它充滿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和鮮明的藝術特色。在國內外的藝術舞臺上,秧歌藝術為祖國增姿添色,許多國內外的藝術家為之贊嘆傾倒。它是我國民族藝術之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