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藝術意境體現手法演變
時間:2022-05-10 04:14:00
導語:中國畫藝術意境體現手法演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畫自發展伊始就以線條作為重要的表現媒介,線條成了中國畫早期發展的要素,是中國畫進一步發展的基礎,同時也是中國畫一以貫之的表現手法。
一、靈動的線條,創中國畫古樸之境
古人云:“無線者非畫也。”我們的先祖一開始就把線條作為表現意境的重要手段,這可能源于先人樸素的思想認識,這在原始繪畫作品中得到很好的體現。我國早期繪畫作品是創作在巖壁、陶器和鐘鼎上的,也有一部分帛畫。這些作品奠定了中國畫以線條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礎。考古學家發現的我國新石器時代的青銅器,既是器物,又是工藝美術品。常見的青銅器紋飾有云雷紋、龍紋、虎紋等,極其美觀。無論壁畫還是陶器、鐘鼎上的繪畫作品都有一個明顯的意境特征——古樸。從內容上看,這些作品表現了貴族生活、戰爭場面、生活場景等,其間的細節形象生動,富有感召力,給后世漢畫石刻、磚刻以很大的啟發和影響。后世山水畫、宗教畫、花鳥畫逐步走向繁榮,也離不開線條的描繪。
二、濃墨與重彩,塑中國畫飄逸之境
水墨畫是繪畫的一種形式,基本的水墨畫色調單一,但進階的水墨畫也有工筆花鳥畫的色彩繽紛,后者有時也被稱為彩墨畫。在中國畫中,根據在墨中加清水的多少,墨色可被分為濃墨、淡墨、干墨、濕墨、焦墨等,體現出的不同濃淡層次,被稱為“墨韻”,這便形成以水墨為主的一種繪畫形式。水墨寫意畫使用濃墨重彩,達到“寫意”的目的,石濤認為:“夫畫者,從于心者也。”畫家雖然以客觀世界為依據,但不是被動地模擬對象,畫中的客觀對象已經經過了畫家心靈的陶融,被注入了畫家的感受,表現出特定的趣味和情感。通過作家出神入化的揮灑,意境飄然紙上。像中國著名山水畫家張鐵石,他筆下的山水特別具有靈性,簡潔幾筆往往就能使意境躍然紙上。如,《黃金河畔秋意濃》中朦朧的遠山與火紅的楓葉相映成趣,江上點點漁船為畫面平添生機和活力,薄薄的暮色襯托出秋意濃濃,整體上給人一種飄逸的感覺。當然,在中國畫中,水墨與線條是緊密相連、相互依存的。中國畫對水墨的強調,實質上是繪畫藝術由俗到雅的轉換,是古代繪畫文化意識的自覺,是繪畫語言形式的發展與豐富,為中國畫傳神寫意開拓了更廣闊、更自由的馳騁空間。
三、簡筆與素描,現中國畫隨意之勢
中國畫的畫工無需太過詳細、復雜,應著力表現意境。中國畫的精神在于隨意,即畫家跟據自己的思想來決定畫面,無需大費周章地一一細細描繪。如水墨漫畫,其構思上具有漫畫的特點,題材廣泛,或諷刺,或贊美;表現手法上運用中國傳統水墨畫技巧,兼具其雅致。較之一般的漫畫,水墨漫畫更具有觀賞價值。這種漫畫表面上隨意潑灑,率性而為,實質上卻體現了漫畫的隨意性。從意境上看,這種繪畫意境深遠,極易引發觀賞者的深深思索。水墨漫畫擴展了漫畫的表現方式和觀賞領域。中國水墨漫畫界涌現出了很多優秀的藝術家,如豐子愷、華君武、黃永玉等,他們創作出了許多優秀作品。
四、中西合璧,現代中國畫的創新與發展
“”前后,美術界高舉反對封建文化的大旗,一部分美術家積極引進西方美術的寫生、寫實方法,在20世紀初形成了學習西方繪畫、興辦美術學校的熱潮。用寫實主義改造中國畫,主要是針對明清時期文人墨畫模擬古人筆法而缺少創新。在以徐悲鴻為代表的寫實風格畫家作品與古代畫家作品的比較中,我們可以看出這種變革的特點。之后,美術界的這種改革一直在繼續,爭論也一直存在“。中西融合”與“借古開今”的呼聲此起彼伏。20世紀80年代中期,學界又圍繞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的社會環境中如何革新中國畫以適應時代的審美需要等問題,在理論和實踐上展開了深入探討。結語在中國畫的發展歷程中,畫家一直十分注重對意境的表達,表現手法也在不斷創新,這為中國畫的發展提供了內驅力。
- 上一篇:環保局危險廢物企業管理方案
- 下一篇:統計局統計法制工作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