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術發展歷史與狀況
時間:2022-06-17 09:32:00
導語:武術發展歷史與狀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武術扎根于延綿的中國大地上,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之一,它不僅是一項體育運動,而且是一種文化的真實存在,研究哈爾濱市武術的發展歷史和現狀,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代表性。本文通過對哈爾濱市的武術發展歷史和武術館校、民間社區武術的發展現狀進行調研,旨在把握哈爾濱市的武術發展歷史和基本現狀,分析研究其存在的問題,探討改革的對策,以促進哈爾濱市武術的發展,加強武術文化的研究、挖掘、開發、傳承,進一步弘揚中華傳統武術精神。
1研究對象與方法
運用了文獻資料、實地考察和邏輯分析等研究方法,以哈爾濱市為代表的東北地區的武術運動發展為對象,對新中國成立后的武術歷史變遷以及武術蕭條的原因及策略進行了研究。
2結果與分析
2.1哈爾濱市建國后的武術發展歷史
在上世紀50年代,即建國初期的哈爾濱,雖不是武術文化起源地,也不是武術文化名城,卻曾掀起的武術熱潮堪比一些武術之鄉。當時哈爾濱市出現了14家掛牌式武館,除傳授武功等基本課程外,還肩負著組織習武人員聯合表演的重任。據《黑龍江省志》記載,1953年,哈爾濱市將私人開辦的各武術館、武術社和流散在社會上的拳師組成的這14個武術館,合并成立了“哈爾濱市武術聯合會”。曾擔任過馮玉祥貼身侍衛的劉志清,曾打敗白俄羅斯大力士的吉萬山,東北太極拳的開拓者李玉琳,有“山西燕子”之稱的許承麟等知名人士分任各館掌門人。1952年劉志清與其弟子張仁正編創了龍行拳、龍行劍及龍行刀套路,合稱“龍行武術”,并一時轟動北京。1959年,國家體委在編造武術甲級規定套路時,汲取了“龍行武術”的精彩動作。據《黑龍江省志》記載,學習龍行武術的習武人員高達11000多人。但開始后,哈爾濱市各武術館被封閉,有影響的拳師被批斗和下放,武術資料、器械大部分被沒收、毀壞,武術運動遭到嚴重摧殘。哈爾濱市武術聯合會所屬14家武術館從此解體,武術運動隨之消沉。1972年,國家開始整頓體育工作,武術運動隨之復蘇。1974年至1976年3月,哈爾濱市出現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武術熱”,全市有武術輔導站2000多個,參加練武的職工、學生、居民最多時達到每天10萬人次。為迎接1976年在哈爾濱舉行的全國武術匯報表演大會,哈爾濱市曾提出“使冰上之城成為武術之鄉”的口號,甚至在街道、公園、學校,工廠中開辦武術輔導站,部分中小學開設武術課,有些基層單位成立業余武術運動隊。隨著一些老掌門人的陸續故去,至1990年,14家武館全部消失。
2.2哈爾濱市武術發展現狀及其蕭條的原因
黑龍江省作為農業大省,傳統農業社會這樣的生存方式給予了武術巨大的生存空間,但是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鄉一體化日益明顯,武術也同樣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輕視。通過調查發現,哈爾濱市的武術由于多年缺乏研究的平臺,有部分優秀的武術拳種得不到提高和推廣,甚至有的面臨失傳,很多拳理、功法得不到整理和研究。武術傳承后繼乏人的局面難以改善是武術進一步發展的主要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一些傳統武術大師的社會地位以及社會基礎發生了改變九十年代末期,由于現代文化充斥著人們的生活,傳統的民俗日益淡化,特別是當一些西方的運動如跆拳道、巴西柔術、輪滑、街舞、瑜伽等新興運動傳到中國時,傳統武術被輕視就顯得更為尤甚,傳統武術的活動陣地更是日益減少,過去“拜師學藝”的盛況早已不復存在。
(2)競技武術的發展對于中國傳統武術的沖擊競技武術的發展確實曾對中國傳統武術起到了推動和更新的作用,但卻更大的讓中國傳統武術迷失了本真的內容,則更多趨向于表演,而失去了武術講究的“精、氣、神”,也完全失去了傳統武術文化的底蘊以及練武之人應有的中華民族弘揚的武術精神。
(3)武術大師的漸去造成武術界的巨大損失哈爾濱市武術發展的歷史與現狀研究程功(哈爾濱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黑龍江哈爾濱150001)[摘要]通過對哈爾濱市武術的歷史背景進行了較全面的調查與了解,找出武術逐漸由“熱”到“冷”的原因,以及解決策略和建議,以推動哈爾濱市武術運動的進步與發展提供參考。[關鍵詞]武術;歷史;發展一些掌握和精通古老拳法技藝的宗師,因年事已高不再授徒,或因已過世而帶走一些珍貴的內容導致獨特拳法的遺失或失傳,而年輕的武術教師在拳法和技藝的精湛程度上和理解武術精髓和真諦都遠不及其,更進一步阻礙的武術事業的進步發展和繼承光大。
(4)傳統教育方法嚴重阻礙武術的傳播與普及過去的教學方式———口傳身教式的教學已經不能滿足現在教學的組成結構,也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節奏。對于某些獨特的武術技能,在基礎教學上必須以普及的方式進行教學,而到了高層次則應采用精英式的培養方法,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更應該結合圖書、音像、多媒體等教學手段進行武術交流來實現進步和發展。
(5)社會生活方式的改變對武術發展造成了很大影響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的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多元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人們對武術的興趣愈來愈淡漠。由于武術流傳于民間,許多大師窮其畢生精力卻密不示人,或迫于生計,參加比賽表演活動也愈來愈少,導致武術發展進入了惡性循環的危險中。
3結論
哈爾濱市有過狂熱于武術運動的歷史,雖然有著地域的局限性,但仍然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就目前的發展狀況來看,還存在著一些問題:武術發展結構不合理,武術文化資源保護和開發不夠重視,武術訓練硬件設施不完善等,但我們要有長遠的發展眼光,相信哈爾濱市武術的發展潛力。
4建議
(1)高度重視傳統武術的繼承和發展問題繼承和發展是相輔相成的,對于傳統武術的繼承,我們應該加強對傳統武術的全面認識和理解,做好傳統武術的繼承工作,因為只有深刻全面科學的認識,才會有完善的繼承和正確的發展,完整的繼承才是發展的前提。所以我們要從思想的認識上突破才能更好的體現在行動上。
(2)加大對武術文化的推廣力度推廣中華武術不單是對武術運動的推廣,還是承擔著對中國文化的熱愛和保護的使命和責任。在推廣中華武術的過程中,要運用現代的科學方法,將中華武術的個性與共性完美結合起來,并根據不同年齡、不同體質、不同需求展現各武術拳種的獨特魅力。要善于學習和利用現代傳播手段和途徑,調動各方面的資源,大力支持中華武術文化的傳播和發揚光大。
(3)舉辦武術賽事,擴大武術在人們心中的影響力可以由企業贊助舉辦周末散打比賽,中美對抗比賽等商業性賽事,擴大武術在當地的影響力從而得以發展。
(4)政府加大對武術運動的扶持和推廣力度市武術主管部門和文化部門要重視武術的發掘與整理,使得哈爾濱市武術文化資源得以繼承和發揚,鼓勵地方舉辦武術節,可以使武術產業化并拉動經濟發展。對于武術館校和中小學校,政府應不斷加強和完善武術教育訓練的基礎設施建設,擴大經費投入,吸引優秀武術人才,提高整體武術學教育質量與素質。
5結束語
進入21世紀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我們守護武術中最后的文化———中華武術的多樣性和活態性的文化傳統,它維護著最本真的文化信仰。可以說,中國這方遼闊的土地上的中國武術還遺留著中華文明古老的文化記憶和文明基因,是一部民間常識和社會生活構筑起的文化經典著作,其中所蘊含的尚武精神也是中國人生存延續下去的永恒動力和精神支柱。在全球化步伐加速,全球化體育事業蓬勃發展的背景下,對中華武術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認識、評估、保護顯得尤其急迫、重要,中華武術的搶救、保護不僅需要政府國家在宏觀的文化戰略中去積極地關注,同時,也需要社會各界、需要我們每一個公民、更需要廣大武術愛好者去關注。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的繼承者和保護者,我們對中華民族世代傳承和發展的武術,不僅應當給予文化上的尊重,更重要的是認識到武術中更深層、更具有普遍性和群體性,更具有生命活力,更具有淳樸生命創造力的文化價值。
事實上,中華武術這一活態文化傳統包含的文化多樣性和文化記憶的深刻性,遠遠超過了外人對它的界定,“我們對于中國武術不知道的東西遠遠超過了我們知道的”。所以,我們深信:面對體育全球化背景下西方體育強勢文化的沖擊,只有傳統武術文化之根,才是我們增強文化抗體和包容化解外來體育文化的本源之心。
- 上一篇:老年保障與城鎮建設調查匯報
- 下一篇:基層老年文化發展調查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