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者批評“問題下屬”策略與藝術

時間:2022-06-02 09:52:34

導語:領導者批評“問題下屬”策略與藝術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領導者批評“問題下屬”策略與藝術

【摘要】領導者批評問題下屬”時,需要講究策略、掌握技巧。應在熟悉“問題下屬”類型和特點的基礎上,堅持辯證思維,忌全盤否定、以偏概全;堅持實事求是,忌主觀臆斷、捕風捉影;堅持適度原則,忌吹毛求疵、過猶不及;堅持公平公正,忌以勢壓人、厚此薄彼;堅持因人而異,忌循規蹈矩、千篇一律;堅持換位思考,忌自以為是、獨斷專行。

【關鍵詞】領導者;“問題下屬”;批評;策略

批評作為領導者常用的管理手段之一,具有約束和激勵雙重功能。一個好的領導者,既要敢批評,又要會批評,更要掌握批評下屬的方法和藝術。針對“問題下屬”的錯誤,如果不能及時批評或批評不到位,不僅不利于相互之間的交流合作,反而容易發生沖突、激化矛盾。因此,領導者必須清楚認識“問題下屬”的類型和問題所在,對其進行有針對性和藝術性的批評,以提高自身的領導力和影響力,營造團結和諧的良好氛圍。

一、“問題下屬”的常見類型

“問題下屬”主要是指在思想品德、性格特點、行為方式等方面有嚴重缺點或非主流傾向的下屬。1.得過且過型。這類下屬往往胸無大志,安于現狀,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缺乏工作的熱情和責任心,思想上不求上進、好逸惡勞,對工作馬馬虎虎、敷衍了事,做事情拖沓無序、拖泥帶水,“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就是對其最好的描述。這樣的人在組織或單位中隨處可見,許多領導對其也頗為頭疼。因為他們在日常工作中既不主動,又不積極,只要求最低標準,勉強過得去即可,沒有更高的追求,不僅不注重提高自身技能與素質,而且缺少改革創新的勇氣。這種抱著無所謂的態度,每天按部就班、毫無激情的下屬,表面看來似乎沒什么,實際上危害極大。試想,本職工作尚且難以做好,遑論提高工作效率。2.自私自利型。這類下屬在日常工作中總是以自我為中心,任何事都以自我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都要先為自己精心打算。可怕的是,在許多公共部門或事業單位存在著一些“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他們是經過精心打扮甚至偽裝的“利己主義者”,既不顧及組織或單位的整體利益,也不關心他人的正當利益,一切皆圍繞著自身利益,做人工于心計,做事圓滑世故,善于利用規則“鉆空子”,善于利用漏洞打“擦邊球”,以實現自己的目的。可想而知,這種損公肥私、損人利己的人多了,必然會導致大家處于互相算計之中,不利于營造為了共同目標而努力奮斗的團結和諧的良好環境。3.狂妄自大型。這類下屬喜歡表現自我,處處鋒芒畢露,常常狂傲自負,取得一點成績就沾沾自喜、自我炫耀,總覺得別人不如自己,從來不顧他人的感受。狂妄自大型通常分為真才實學和空腹高心兩類。前者恃才傲物,極愛面子,仗著自己的才能驕傲自大,輕視眾人;后者才疏學淺,眼高手低,腹內空虛而目空一切。總之,這樣的人往往仗著自己有點小才華,便不知天高地厚,甚至對上級安排的任務都指手畫腳、品頭論足。如果領導者對其不加以批評和管教,他們將會得寸進尺,進而引起其他成員的不滿,給組織或單位發展造成危機。4.八面玲瓏型。這類下屬擅長把握他人特別是上級領導的心理,為人處世非常周到,待人接物各方面都能巧妙應對,說話也圓滑透頂,見什么人說什么話,從不得罪人。他們善于察言觀色、見風使舵,在領導的情緒變化中揣測“圣意”,對領導總是俯首帖耳、唯命是從,說的話往往能符合領導的心思,并由此獲得青睞和信任。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這種人有的貌似忠誠,實則陽奉陰違、表里不一。某領導曾公開指出,要警惕那些把人際關系搞得很好,但做事情沒有很好結果的人,這樣的人容易混日子。5.性情暴躁型。這類下屬的氣質在心理學上被劃分為膽汁質氣質,主要表現為自我管理能力差,自控能力不足,遇事容易急躁沖動,辦事往往粗心大意,而且缺乏傾聽的耐性,在全面了解事情真相之前,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如火山一般爆發,從來不考慮后果。這樣的人雖然在平時工作中思維敏捷、熱情肯干,但脾氣暴躁、容易發怒,常常會因為一件小事與他人爭得面紅耳赤,導致情緒劇烈波動。如果他們的道德素質不高、文化修養不夠,就無法心平氣和地接受領導的批評建議,甚至蔑視權威、有恃無恐、蠻橫無理。這將對上級領導構成較大威脅,給組織或單位帶來不可避免的麻煩。6.生性多疑型。這類下屬自尊心較強,對周圍的人或事物都存有戒心,特別敏感多疑,總是疑神疑鬼、胡思亂想,缺乏自我安全感。同時,其還十分注重別人對自我的評價,特別是在乎上級領導的看法,領導的一個不滿意眼神,都可能令其悶悶不樂。這樣的人在日常工作中總覺得別人不懷好意,經常無端懷疑同事在背后議論自己,懷疑上級的安排是否別有用心。生性多疑的人甚至具有自我封閉的傾向,神經過敏、情緒壓抑,與人交往時容易發生爭執與對抗,不樂于接受任何批評意見。與其相處,往往會導致人際關系緊張,一些任務無法順利完成。7.滿腹牢騷型。這類下屬在工作過程中通常愁眉苦臉,對現實極度不滿,喜歡抱怨環境、抱怨領導、抱怨他人,認為自己所有的不如意都是客觀因素造成的,從不在自身上找原因,時常把自己置于負面情緒當中,完全享受不到工作的樂趣。這樣的人心理素質極差,承受能力有限,無論干什么都三分鐘熱度,一旦遇到挫折,就會怨天尤人、消極怠工。可怕的是,情緒是會傳染的,一個牢騷滿腹、到處散發不良情緒的人,很容易將不良情緒傳染給周圍的人,造成情緒的惡性循環,從而給管理帶來消極影響。8.造謠生事型。這類下屬唯恐天下不亂,喜歡背后說閑話,滿世界散播謠言,以搬弄是非、挑撥離間為樂事,見不得別人比自己好,受不了領導的批評教育,甚至對一些無關緊要的小事,也會添油加醋,進而大肆渲染,搞得人心惶惶。值得注意的是,這樣的人并非單純以此為樂,而是另有圖謀。為了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其不惜混淆是非、歪曲事實,并且亂嚼舌根、亂貼標簽,丑化領導,污蔑他人,美化自己,從而坐收漁翁之利。如果不能及時嚴加管制這種毫無職業道德的行為,將會使整個組織或單位人心渙散,不利于團結和諧工作環境的形成。

二、領導者批評“問題下屬”的策略與藝術

批評“問題下屬”并非易事,如果方法不得當,缺乏藝術性,可能會使其產生抵觸心理和反抗情緒。因此,只有靈活運用領導藝術,熟練掌握批評策略,才能最終實現預期目標。1.堅持辯證思維,忌全盤否定、以偏概全。辯證思維是強調的重要思維方法,這種思維方法反映了客觀事物辯證發展過程及其規律性。領導者在批評“問題下屬”的過程中,應當堅持辯證思維。首先,堅持一分為二的觀點。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問題下屬”固然存在問題,但也要看到他們的長處,絕不能全盤否定,“一竿子打死”,否則,將會挫傷他們工作的積極性。其次,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人都會犯錯,“問題下屬”的錯誤也許千奇百怪,但關鍵是要分清主次、突出重點,在癥結點上對癥下藥,絕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浪費時間和精力。再次,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一切事物都處在永不停息的運動、變化和發展過程中,“問題下屬”并不代表永遠有問題,在批評他們時,不能以事論人,將其說得一無是處,而要給予其成長鍛煉和發展的機會。2.堅持實事求是,忌主觀臆斷、捕風捉影。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是領導者批評“問題下屬”應采取的基本態度。只有堅持這一重要領導方法、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一切從實際情況出發,既不夸大,也不縮小,才能正確地對待和處理問題。首先,批評前要搞清事實。批評前必須以事實為依據,注重調查研究,全面了解實際,掌握真實情況,弄清真正原因,做到有理有據、責任分明,避免事前對問題不調查就主觀臆斷、隨心所欲。其次,批評中要強調“求是”。所謂“求是”就是要把握內在規律,提出解決方法。“問題下屬”形形色色,所犯錯誤林林總總,領導者要善于在批評的過程中不斷總結和積累經驗,以便更好地指導實踐。再次,批評后要學會反思。批評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領導者在批評完后,要深刻反思批評的合理性。如果發現批評錯了,應當放下面子,誠心實意地向當事人承認錯誤,賠禮道歉。3.堅持適度原則,忌吹毛求疵、過猶不及。領導者堅持適度原則,就是要在批評“問題下屬”的過程中注意分寸、掌握火候,防止過猶不及。首先,劃清界限。如果問題棘手,錯誤嚴重,非要通過批評才能得以解決,就必須給予嚴厲批評,絕不姑息。如果通過其他渠道或措施也能達到預期目標,就應盡量避免采取批評的手段。其次,寬嚴相宜。在批評犯錯下屬時,要做到寬嚴有度,寬而不縱、嚴而不苛。對于方向性和原則性問題不馬虎,對于無關大局的小是小非不糾纏,適當寬容一些,不可吹毛求疵。再次,把握時機。批評要及時、適時,不能過早或過晚,過早則條件不成熟,過晚則事過境遷、無濟于事,只有把握最佳時點,恰到好處地批評,才能有效地糾正“問題下屬”的錯誤,否則錯失良機,效果會大打折扣。4.堅持公平公正,忌以勢壓人、厚此薄彼。公平公正是指處理事情合情合理,沒有偏私。批評不是指責和批判,而是對錯誤和缺點提出意見。想要讓“問題下屬”心悅誠服地接受批評,領導者就必須公平公正地對待他們。首先,自我批評,敢于擔責。自我批評是一種智慧,只有敢于批評自己,才能批評別人。作為一名領導者,批評下屬的過失固然無可非議,但前提是要做好自我批評,主動承擔自身應負的責任,這樣才能進一步密切上下級關系。其次,一視同仁,不偏不倚。對犯錯的“問題下屬”,領導者要一碗水端平,一把尺量準,絕不能因私心作祟、物欲誘惑或人情干擾而偏袒任何人,這樣才能營造公平公正的良好風氣。再次,發揚民主,平等待人。批評在民主平等的氛圍中進行,犯錯者才會欣然接受。領導者應多與下屬交流,做其思想工作,以心換心[1],平等對話、民主溝通,給予其申辯的機會。同時,要堅決反對以權壓人、動輒訓斥、肆意指責,否則,領導者很容易被孤立。5.堅持因人而異,忌循規蹈矩、千篇一律。因人而異就是根據人的個體差異,采取不同的態度或方式對待。批評做的是人的工作,不可能完全采取統一的模式。領導者在實施批評的過程中,既要高度重視“問題下屬”的性格、年齡、能力等之間的差距,又要充分考慮他們所犯錯誤的性質和程度等。首先,了解批評對象的差異。領導者要在了解“問題下屬”思想行為、心理特征、價值觀等方面的基礎上,知曉其成長環境、過往經歷、教育背景等因素的影響,做到有的放矢、對癥下藥。其次,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領導者要根據批評對象的不同情況具體分析他們所犯的錯誤,具體分析他們在不同場合、不同階段所犯錯誤的特點,采取不同措施,不可墨守成規、一概而論。再次,采取靈活多樣的批評方法。根據“問題下屬”的不同特點,采取不同的批評方法。比如,對于性情暴躁型下屬采取商討批評法,對于生性多疑型下屬采取幽默批評法,對于八面玲瓏型下屬采取暗示批評法,對于造謠生事型下屬采取點名式直接批評法等。6.堅持換位思考,忌自以為是、獨斷專行。換位思考,顧名思義就是換個位置思考問題,即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換位思考是人際關系的潤滑劑。領導者在批評“問題下屬”的過程中,需要換位思考,才能拉近雙方之間的關系。首先,懂得理解,學會寬容。領導者要以寬容之心度他人之過,只有深刻理解犯錯者的感受,才能實現批評的真正目的。其次,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問題下屬”雖有問題,常做錯事,但他們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也希望被關注和認可。所以,領導者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批評時多一點春風化雨、少一些暴風驟雨。再次,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犯錯誤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領導者應站在“問題下屬”的立場上思考問題,充分考慮其承受能力,這樣才能有效減少其對抗情緒,消除其緊張心理,從而達成共識,增強組織凝聚力。

參考文獻:

[1]蘇慶華.“問題下屬”產生的單位生態及治理策略[J].領導科學,2018(1):27-29.

作者:趙艷波 單位:天津城建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