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藝術教育現代轉型分析
時間:2022-06-02 09:54:58
導語:大學藝術教育現代轉型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強調指出:“美育對于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念和審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蘇聯著名美學家斯托•洛維奇指出:“人的審美教育可以通過多種途徑來實現,但是不得不承認,藝術是對個人明確地施加審美影響的基本手段”。[2]藝術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其目的為培養學生感受美、理解美、創造美的思維和能力。相較于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相對獨立,藝術教育在內容上具有整合性,體現并反映了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發展,并與它們密切相關。藝術教育與其他學科教育的互補是培育創新思維的重要手段,也是培養學生跨學科思考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基礎。盡管藝術教育在當代高等教育中的作用被廣泛認知,但受制于教學硬件不足和主觀上對藝術教育重要性的認同差異,其教育質量總體上遠遠落后于各專業學科教學,距離真正實現審美能力、創新思維、健康人格培育還有較大差距。藝術教育在不少高校的實施情況并不樂觀,存在開設課程門類少、實踐課程少、沒有形成完整的課程體系、對課程的重視度不高、學生參與性差等問題。學者王蓮也認為現階段我國高等藝術教育存在著較多突出的問題,最重要的有四點:“一是教學質量較低;二是人才培養模式滯后;三是學生創造性思維匱乏;四是課程設置與國際化脫軌。”[3]筆者認為,上述問題皆為表面性問題,當前高校藝術教育面臨的最大的問題在于需求與供給的尖銳矛盾。矛盾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學生的藝術素養基礎限制了他們對某些課程的選擇。部分專業性較強的課程,如芭蕾舞、交響樂演奏、戲劇表演等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藝術基礎,因此即使學校提供這些課程供學生選擇,但實際服務到的學生群體很有限。二是學生需求與學校能提供的課程以及能承擔課程教學的教師配備之間存在矛盾。學生人數眾多,各高校憑借一己之力開設的課程難以滿足學生對藝術課程門類多樣性的需求,更缺乏能夠開設高質量藝術課程的專業教師,而讓每一所高校都配備各門類的藝術教師不現實。盡管部分高校在藝術類課程開設上實行了面向全校的招標制度,如湖南大學、中南大學等高校,但分布在各專業學院的專業教師往往無暇承擔面向全校的通識課程教學任務。三是教學硬件的現實情況與藝術教學要求之間存在矛盾。藝術教學特別是實踐教學,如聲樂、器樂、美術、舞蹈、表演、影視制作、攝影等都需要專業設備和專業教學場地,而未設有藝術教育中心或者藝術類專業的院校基本沒有配備相關硬件設備,因此這些實踐類教學無法實施。很多高校在藝術類通識課程設置上只能因人設課。通過統計2016—2017QS世界排名前300中的11所中國大學開設的通識課程名稱、數量、學科類別等,發現其中藝術類課程總體占比較小,藝術課程開設總門數呈現較大不平衡。其中以清華大學藝術教育中心開設的課程最多,達到79門,實踐類課程達到50余門,包括鋼琴、合唱、獨唱、西洋器樂、管弦樂、芭蕾舞、民族舞、體育舞蹈、京劇表演、話劇導演與表演、美術創作與實踐、微電影制作等課程。其次為復旦大學和北京大學,分別為50門和32門藝術課程。雖然課程眾多,但其中的實踐類課程大多只能采取小班教學方式,因此得到學習機會的學生比例較小。在這11所大學中,設有藝術教育中心承擔學校通識藝術類課程教學的學校達到8所,其他3所大學由藝術學院或者設有藝術專業的學院承擔。同時,通過調查發現:各高校開設的藝術課程多根據本校已有的教育資源開設,盡管課程數量與種類繁多,但并未形成課程體系。在課程種類上,缺乏藝術通史、專門史、藝術批評類課程,欣賞、概論類課程較多,實踐類課程較少而且零散隨意。傳統藝術課程如音樂、舞蹈類較多,有關現當代藝術內容的課程較少。另外,還存在藝術教育資源的不平衡問題。相對而言,綜合性大學,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等綜合性藝術教育資源較為豐富,理工類大學藝術教育資源則比較單一。
二、當前大學藝術教育的轉型需求
在談到大學通識教育所面臨的問題時,學者秦春華說:“我們必須解決三個難題:一是專業教育和通識教育怎么結合,二是學生的價值觀塑造,三是學生的精神信仰樹立。”[4]藝術教育作為通識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目的是培養具有審美能力、思辨能力、創新能力的人才。所謂綱舉而目張,教育理念為綱,即解決藝術教育的目的問題,而“目”則是為達到教育目的設計的課程體系。縱觀各高校開設的藝術類課程,發現很少有學校具備既有廣度又有一定深度的藝術課程體系,究其重要原因,在于對藝術教育功能性認識的不足。因此,當前大學藝術教育首先需要進行教育理念的轉型,重視藝術教育的價值觀引導功能,由傳統的技能教育轉變為藝術思維教育,從而達到培育創新思維的目的。同時,還需要將現有的零散性的課程設置上升為一個統一的、系統的、具有指導性和示范性的課程體系綱要。當前高校藝術教育面臨的第二個轉型是教育管理的轉型,將原有的分散在各藝術院系的藝術教育資源整合,形成集約性的藝術教育力量。原有的管理體制大多將藝術教育管理歸口于學校教務部門,由教師申報相關課程,課程的開設具有不確定性,同時也缺乏高效集中的學校公共藝術教育隊伍。完整的課程體系的實施需要統一的管理體系,因此各高校需要設置專門的通識教育管理部門,有條件的高校應該設置藝術教育中心,集合全校藝術教育硬軟件資源,統一管理學校藝術通識教育,同時還需要借助區域或跨區域的藝術教育力量,如同城跨高校選修藝術課程、跨區域聘請藝術類教師開設講座課,引進線上選修課等充實課程體系,這些都需要專業高效的管理支撐。當前藝術教育面臨的第三個轉型需求是藝術教育方式和手段的轉型。據前所論,藝術教育中的實踐教學因為各方面因素的影響,能夠開設的課程和獲得教育機會的對象都十分有限,也是當前學生藝術學習需求很難解決的部分。已有的有限容量大班教學和小班實踐教學方式以及傳統的教師授課為主的教學手段很難適應學生的學習需要,也很難適應通識課教育培養人文精神和創新思維的需要,因此需要思考如何改進既有的教育方式和手段,借助現代科技手段和資源,讓藝術實踐教學惠及更多的學生,讓更多學生體驗到藝術作品和藝術創造之美,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新能力。
三、互聯網+時代大學藝術教育的現代轉型策略
上述大學藝術通識教育存在的諸多問題和矛盾很難憑借單所學校的力量解決。唐磊指出:“中國高校的通識教育試驗推崇的核心課程制、小班上課和導師制,對高校內部教育資源的配置提出了比一般的專業教育和文化素質教育更高的要求,在傳統教育理念慣性仍然強大、教育資源分配不夠公平等背景下,并非所有高校都能有決心和實力來實現這些要求。”[5]如何借助現有的技術、師資和教育資源解決存在的問題就迫在眉睫。筆者認為借助互聯網+,大學藝術教育可以在教育者、教育內容、教育過程和教育對象等各個方面實現資源共享,通過線上和線下的互動,促進高校藝術教育的資源共享和平衡發展,也就是通過技術賦能,盤活資源,最大限度的利用資源,實現教育資源共享。互聯網+應用于現代教育帶來了教育理念、內容和方式手段的巨大變革。同時,互聯網+教育催生了許多教育新業態,如在線視頻輔導、線上課程定制、慕課、微課、復合課堂、直播課堂以及大量與教育相關的APP應用,使得教育空間不再局限于實體的課堂空間,可以延伸至無限的在線虛擬空間,教育內容的傳播形式也豐富多樣,同時也使得教育對象呈幾何級倍增。互聯網思維中的連接思維、平臺思維、用戶思維、共享思維等,在改變教育服務提供者對“教育”內涵的理解的同時,也逐漸改變教育對象對“教育內容”的接受方式,教育越來越被理解為約會型的連接狀態而非固定的傳授模式,而這些技術資源和教育形態為大學藝術教育的轉型提供了思維和物質基礎。學者胡正榮認為當前藝術教育應在四個融合上下功夫:(1)強化“藝術精神”與“時代精神”相融合,引導廣大師生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2)推進“傳統藝術”和“現代藝術”相融合。(3)促進“夯實基礎”和“改革發展”相融合。(4)堅持“藝術教育”和“人才、智力支持”相融合。[6]四個融合代表了大學藝術教育現代轉型的方向,而實現四個融合的手段和方式即為策略,筆者認為現階段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一是構建現代通識藝術教育課程體系,解決“教什么”的問題。課程設計要兼顧傳統與現代、民族與世界、理論與實踐。以弘揚現代核心價值觀為指導思想,建立“核心課程”體系框架,解決當前藝術課程設置中心不突出及散亂的問題。二是依托互聯網+,構建藝術教育資源與數據共享平臺,解決“誰來教”和“如何教”的問題。每一所學校的藝術教育力量都是有限的,但如果構建互聯網資源共享平臺,便可將同城或同區域的高校藝術教育資源集成并分享,互通有無,優勢互補。如同城或同一區域的高校,可以建立藝術教育資源共享平臺連接各高校的藝術教育課程資源、教師資源、場地資源和學生資源,實現同城高校可以跨校選修藝術類課程,也可以互派藝術類專業教師跨校開課,實現藝術類教師資源的共享。學生跨校選課實際上也是學生資源的共享。同城高校還可以將本校優勢的藝術教育資源上載至課程共享平臺,以網絡課或者“線上大班授課+線下分班輔導”的復合教學形式擴大課程覆蓋的對象。另外,各高校開展的藝術類講座還可以以直播的形式通過共享平臺分享。總之,搭建開放式的區域內藝術教育資源共享平臺,可以充分利用和開掘同城各高校的藝術教育資源,實現區域內的教育資源循環互補與共享,也緩解了藝術教育師資和課程資源不足的問題。
“在大學中全面推廣和踐行通識教育理念的總綱。它應當面向三個維度,即面向現代社會人全面發展的要求,面向全球化、信息時代的挑戰,面向中國社會現代化轉型的挑戰。將這三個面向細化為具體的素質要求,則主要包括理性思辨能力、批判精神、審美能力、個體道德修養和社會參與能力以及信息素養和全球公民意識。”[7]作為通識教育重要內容的藝術教育承擔著培養大學生完整的人格、審美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的重任,更需要與時俱進的進行改革和轉型,以適應現代大學教育和社會發展的需求。
參考文獻:
[1]劉金婷.“互聯網+”內涵淺議[J].中國科技術語,2015,(03).
[2]斯托•洛維奇.審美價值的本質[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
[3]王蓮.哈佛大學藝術教育對當代中國高校啟示[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11).
[4]秦春華.我們需要什么樣的通識教育[N].光明日報,2013-01-03.
[5]唐磊.通識教育中國化及其定位[N].光明日報,2013-01-03.
[6]胡正榮.藝術教育應在四個融合上下功夫[N].光明日報,2015-04-24.
[7]唐磊.通識教育中國化及其定位[N].光明日報,2013-01-03.
作者:蘇美妮 單位:湖南大學
- 上一篇:領導者批評“問題下屬”策略與藝術
- 下一篇:藝術表達在大學生心理療愈的應用